peipei1222
主要从事汉唐边疆史研究,侧重于民族关系、管理机构、边疆政权以及疆域理论等方面,主要科研著作有:1、《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独著,14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9年再版。2、《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合著,7万字,载《中国文化杂说》第5卷,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3、《斑驳陆离的婚俗》,独著,10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世界民族知识丛书》,副主编,10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论丛》,合著,1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文化丛书》,副主编,10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7、《都护制度研究》,独著,26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研究续论》,合著,10万字,国家重点“东北工程”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20世纪西部开发史》,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汉唐藩属体制研究》,独著,4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1、《〈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6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简列如下:1、《西汉西域屯田与使者校尉考辨》,《西北史地》1989年第3期。2、《略论西汉时期陈汤经营西域》,《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3、《高句骊的祭祀礼仪》,《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4、《西汉西域都护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5、《西凉府政权的灭亡与宗哥族的发展》,《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6、《准噶尔汗国的西部扩张》,《民族译丛》1991年第5期。7、《述论王莽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 1992年第1期。8、《东汉度辽将军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9、《非洲坦伯马人以住居为舞台的葬礼》,《民族译从》1992年第4期。10、《两汉重要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制度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11、《西汉前期和亲政策新论》,《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12、《唐朝派往回纥的使者述论》,《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3、《唐朝派往突厥的使者述论》,《北方文物》 1994年第4期。14、《东汉王朝使匈奴中郎将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15、《高丽与唐王朝互使述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1期。16、《唐王朝与西突厥互使述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17、《东汉王朝护羌校尉考述》,《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18、《唐王朝与新罗互使述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2期。19、《由使者来往看唐王朝与薛延陀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20、《吐谷浑与隋唐王朝互使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21、《从高句骊县到安东都护府——高句骊和中央王朝的关系述论》,《民族研究》 1998年第3期。22、《东夷校尉考述》,《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3期。23、《使者与汉文化的传播——以唐代为例》,载于《汉族地域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24、《使者与唐朝边疆民族管理体制》,《民族研究》 2000 年第 1 期。25、《“用夏变夷”与刘敬的和亲建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6、《唐代使者来往礼仪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2期。27、《历代王朝北疆经略及与北疆民族关系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28、《唐代单于都护府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2期。29、《唐代安东都护府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3期。30、《从校尉到都护:唐代东北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转变》,《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1、 《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32、《唐代安北都护府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33、《关于高句丽侯驺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34、《刘渊政权的出现与北方民族主动认同“中国”的开始——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35、《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36、《西汉时期藩属体制的建立和维系》,《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37、《关于高句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38、《高句丽与东汉王朝战事杂考——以〈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的记载为中心》,《东北史地》2007年第1期。39、《“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40、《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41、《〈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辨析——以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为中心》,《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42、《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以两汉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43、《由解明之死看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变迁——以桂娄部为中心》,《东北史地》 2009年第3期。44、《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45、《两汉王朝治理西域的经验与教训》,《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46、《简论曹魏的鲜卑政策》,《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5期。47、《多民族国家疆域研究的历程及其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李大龙教授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其中对汉唐边疆史、高句丽历史、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命丧与她丶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2、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达8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土与红粘土地层及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表征古气候变迁的记录,并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相位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纪时期的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等新认识。在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为风成成因上做了较系统的工作,并正在黄土沉积与沙漠演变、古气候长期演变与构造变动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的,从1991年获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别参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在1997年得到延续资助。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的二级课题等。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chocolate宸
最近一篇论文突然火遍了全网,这是一篇发表在2002年五月的论文,在论文的第一句就是“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句因为这句话被网友投稿到了“迷惑行为大赏”的公共平台上。这真是目中无人的一句话呀,在当下的学术论文背景下,动不动就参考几百篇的参考文献,居然说出“不参考任何的文献”,简直是太猖狂了。
但是故事的走向却是更是迷惑发展,好奇的网友们查询作者的名字,一看居然是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并称的“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看到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谁这么目中无人啊?一看作者,哦,打扰了,大佬请随意。
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强调要脚踏实地,在研究一个项目的时候,应该查询资料,进行实体调研再开始研究,但这篇论文的作者,人家就是先行的研究者。“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我就是文献”钱伟长的一生都是传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了他身上。钱伟长是中国近代的力学之父,常有一句话“文科腿短”,但是钱伟长确实一个偏科严重的文科生。他高考升学也是一个传奇,当初高考都是由各个大学自己设立考场,自己出考题,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选用相同的试卷,钱伟长的语文和历史都拿到了100分,但是作为未来的中国的力学之父,物理仅仅拿到了五分,虽然钱伟长的成绩严重偏科,但是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是破格录取了这位历史满分的人才。之后发奋读书了一个学期,成绩门门都达到了70分以上,才成功转系。
1942年时,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等人一起与“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航天航空领域的工作。1946年5月,34岁的钱伟长回到了中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伟长在北京大学的力学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开设了力学相关的研究班,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为中国的力学提供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不愧是“中国的近代力学之父”。
基本上都要收,不收的很少。有部分核心是不收的,不过那个对于文章的质量要求特别高。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一曲屈原的《天问》将宇
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研究这个问题。1、一定要有吸引力的题目,思路清晰的摘要,和漂亮的图。这三者是决定文章命运的关键。实际上大部分reviewer,审稿的方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
百度学术是不少小伙伴都会用到的一个论文及文献查询平台,但是可能有的小伙伴还不太清楚这个平台该如何使用。百度学术怎么用?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了百度学术的使用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