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座小叔
在说两种分区前,首先说说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通俗地讲,影响因子就是衡量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大小的评价指标,一般影响因子越高,期刊越好。 而SCI的两种分区都是基于SCI 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的—— 一种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公司制定的分区,即JCR分区,一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 科睿唯安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JCR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25%(含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 (含50%)为Q2区,前50%~75% (含75% )为Q3区, 75%之后的为Q4区。这就是JCR分区。 在JCR分区中,期刊的数量平均分为四个部分。 中科院分区是将JCR中所有期刊分为数学、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综合性期刊13大类,然后按照各类期刊影响因子分别将每个类别划分为以下4个区:前5%的期刊为1区,6%-20%的期刊为2区,21%-50%的期刊为3区,剩下的就是4区期刊。 在中科院的分区中,期刊数量呈金字塔状分布。 由此可以总结出两种分区的区别: 1.学科类别上的,JCR划分了176个具体的学科,中科院只划分了13个大类; 2.分区的比例不一样,中科院一区的期刊是在13个类别中,选取其中的5%,这样一区的期刊就很少,导致有些期刊再JCR上能排到Q1,但是在中科院分区中,只能处于2区或3区。 尽管两种分区方式都比较权威,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JCR分区,而国内则更倾向于中科院分区。当然,实际生活中,不同机构对两种分区认可度不同,有的单位甚至还有自己的分区,因此,作者投稿前最好先确认自己单位认可哪个分区,或者究竟是怎么分区的,避免出错。
我不想说114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男,奥地利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爱因斯坦”讲席教授。1945年5月出生于奥地利。1971年获维
1月9号,新闻最大的收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
在说两种分区前,首先说说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
在SCI上发表的论文,生物物理所2004年的影响因子是4.2,到2005年则超过了5.1,所长饶子和说:“从2006年开始,我们可以不强调SCI了,我想即便我们
对于学术型硕士,不管毕业后是否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但这一基本要求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必然的好处:1、熟悉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包括摘要、关键词、研究背景概括、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