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6

jonathan7704
首页 > 论文发表 > 薛群基论文发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米珠

已采纳

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学校现设18个二级学院、49个系、2个教学部、101个教学科研中心(所)、6个实验室(部),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人才培训中心”、“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汉语国际推广中心”、“甘肃省教育发展研究院”、“西部资源应用研究院”等机构。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1982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 西北师范大学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9个普通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5个一级学科。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4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4300余人。其中,国家任务博士、硕士研究生4568人,其他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1110人,普通本科学生1650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3100余人。师资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08人,其中专任教师1267人,教授(研究员)2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95人。专任教师中,363人具有博士学位,605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01人,硕士生导师50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8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60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科研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 西北师范大学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10位。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27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6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95项,省敦煌文艺奖21项。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4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12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700多人。目前,国家汉办已批准我校与苏丹国喀土穆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18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3.7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9.58万平方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067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200余万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西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荣誉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大学排名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六,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三。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名称变革1902.12.27,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西北师范大学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7.11,西安临时大学 1938.3,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9.9,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9.9,西北师范学院 1958.11,甘肃师范大学 1981.9,西北师范学院 1988.5,西北师范大学校史综述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西北师范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后更名为天津北洋工学院,即今天的天津大学)三所院校于1937年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西汉中,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 1938 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合并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立西北大学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 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校园风景(20张)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编辑本段徽章校训 徽章徽章 旧校训:勤学、求实、敬业、创新 虽然言浅意深,易于诵记。但从另一个层面讲,理念的成分很足,在特色上则稍显欠缺。 新校训:知术欲圆 行旨须直 这是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黎锦熙先生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智欲圆,行欲方”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见于文子《通玄真经》卷七微明篇记载老子的一段话: 凡人之道,智欲圆,行欲方。 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 故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知术欲圆,是指在求知识、做学问这类智能活动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灵活,方法要多样,活泼生动、触类旁通,如长河落日一般,玲珑剔透、丰满圆润。 行旨须直,是指行为举止和生活旨趣要端庄、正直、正派,在为人处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烟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间,别无旁骛,特立独行,透现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气。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从为学、做人两方面提出了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体现着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追求,是学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校风和“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独特展现。编辑本段主要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 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化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相关学科建立,积极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具有较雄厚的研究优势。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友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环境修复高分子材料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实验室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总体要求,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资源,组织科技攻关,研制和开发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努力使“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理想基地,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 西北师范大学响的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自2004 年以来,重点实验室共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4 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省部级52项,兰州市项目2项,横向合作7项,校级项目4项,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65 项,立项经费总计800多万元;发表SCI 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16项,公开专利16项,申请专利33项;成果鉴定9项,成果转让2项(已产业化);与研究院所和企业合作项目共计11项 ; 科研成果获奖12项。编辑本段学院设置学院列表01.文史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02.教育学院 03.政法学院 04.旅游学院 05.美术学院 06.音乐学院 07.体育学院 08.外国语学院 09.生命科学学院 10.化学化工学院 11.经济管理学院 12.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13.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4.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5.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16.研究生学院以下4个学院比较特殊17.教师培训学院(以教师、校长培训为主) 18.继续教育学院(以成人教育为主) 19.网络教育学院(没有学生,负责全校网络事宜) 20.知行学院(不在主校区内,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不同) 重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一个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相结合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学院。在原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系(成立于1983年11月)的基础上成立于2000年9月,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特色、办学规模与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先后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输送了四千余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现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管理类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下设经济系、信息管理系、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财政与金融系、经济应用与开发研究所、公共财政审计研究所、软科学中心、资料中心、实验中心(信息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金融证券实验室、经济学实验室)。学院有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7个本科专业,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每年在校生达3000余人,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划为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两大块。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前身为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电化教育系于1984年在全国率先招收两年制电化教育专业专科生,1986年经教育部审批,增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5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教育技术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学校批准,在原电化教育系的基础上组建了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目前为我国五个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之一,是西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独立申报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学院与中教科技合作建立学校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增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07年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院设有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系、广播电视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中心、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心(校级)、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图书资料中心、教育信息化研究所、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数字媒体教育应用研究所、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影视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影像信息技术培训学校、香港科讯网世界交流有限公司兰州人才与信息基地等教学、科研和服务机构。其中教育技术系下设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艺术2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系下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心和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各下设8个实验分室。 学院教学设施先进、实验设备精良,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格教室等教学场地和摄影技术、音响制作、电视编辑、演播与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数字音响系统等专用的实验教学设备,设备总价值1200余万元。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心为甘肃省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技术学先进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主任记者1人,高级实验师3人,编审1人,副编审2人,讲师11人,实验师6人,助理实验师2人,助教2人,副研究员2人,研究实习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21人。目前,有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2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教育技术学10人,广播电视艺术学5人)。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有现代教育技术原理、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4个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有教育技术学理论、现代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系统设计5个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点有影视理论、电视制作研究、电视艺术与编导理论、视觉文化与传播、电视传媒创意与策划5个研究方向。学院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708人,博士研究生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5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83人。截止2010年,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已为社会培养毕业生22届,2000余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学生6届,300余人。近年来,学院先后有6人次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考察、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及开展合作研究,在甘肃电视台等机构聘请了5名校外兼职和客座教授任教。在省内外建立有长期稳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与国内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及国家和省级广播电视部门建立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主持承担包括国家和省部级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获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文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是由有着百年历史和深厚人文传统的中文系和历史系为主干构成的二级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素有“陇上毓苑”之美称。2000年建院以来,下设4个系,10个研究所,6个中心。全院共有教职工136人,教师中正高36人,副高4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60人,硕士和在读硕士56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8人。文学院现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师范类和文秘、新闻学、对外汉语、文化遗产4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秘书学(高升本、专升本)、现代文秘与公共关系(专科)2个应用型短线自考专业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历史学(本科)、文秘教育(本科)3个成人教育专业。有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门史(西北史)、历史文献学四个博士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硕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都是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各级各类学生6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国任硕士研究生551人,博士生32人,博士后6人,教育硕士(语文、历史)150人,留学生41人,国任本科生2362人,本专科函授生2715人。 校园活动剪影(11张)文史学院人才辈出,师资力量雄厚。赵荫棠、黎锦熙、丁易、陈涌、彭铎、郭晋稀和顾颉刚、许重远、金少英、萨师炯、金宝祥等一批著名学者都曾分别在中文系和历史系任教。在他们的指导和影响下,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稳步前进。形成了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省内挑起大梁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我院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甘肃省园丁奖、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多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333"“555”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二层次人选14人。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在先秦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特殊贡献。西北师大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是我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在敦煌史地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文学院分党委书记田澍教授的明史和西北边疆史研究,文学院院长彭金山教授的诗歌评论和诗歌理论研究,文学院副院长伏俊琏教授的敦煌文学文献研究,文学院副院长王建疆教授的美学理论和古代文艺美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都有 西北师范大学较高的知名度。博士生导师尹占华、李清凌、郝润华、张德芳、张兵、刘志伟、邵宁宁、李占鹏等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 文史学院教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16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史》、《中国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丛刊》、《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80余项,有9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是西北师范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1996年由原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合并组建的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6月学院更名为教育学院。目前学院有4系、4所、4中心:教育系、心理系、学前教育系、教育管理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这中心、资料中心、实验中心等十二个教学研究机构。其中2000年成立的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在全国八所师范大学设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指导中心之一;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该研究基地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人文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在全国大学学科排名中,教育学院一直在前十名。 近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本院现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有一个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有一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有十个硕士学位点---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有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高校教师、教育硕士和农村教育硕士;有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和公共事业管理;有三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学前艺术、教育管理、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 几十年来,在中国的西部、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学院始终保持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显示其地方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能力同时又为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学院的教育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劳作专修科,设立于1939年,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所设18个学院之一。1949年11月,西北师范学院为适应国家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原三年制的劳作专修科,改建为四年制的艺术系,当时是我国师范院校中最早设立美术专业的五所院校之一,首任系主任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担任。在后来的岁月里,学院在名称和设置上几经变迁。1996年,学校在原美术系和音乐系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2006年1月,成立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0多年来,先后有吕斯百、常书鸿、洪毅然、刘文清、方匀、韩天眷、汪岳云、黄胄、陈兴华、张阶平、杨鸣山等多位艺术大师在这里辛勤耕耘,为学院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甘肃乃至西北和全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学院现设有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实践教学部、敦煌艺术研究中心、图书资料管理中心等内设机构,有美术教育、中国画、油画、版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多个本科专业方向,具有艺术学、美术学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中国画艺术研究、油画艺术研究、美术理论研究、传统美术研究、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目前,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整体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在46名专业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5人。全院现有研究生近100人,本科生500余人。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教育部设立的十一所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之一,在《人民网》公布的2002年中国大学艺术学科总排名中名列第19位,在师范院校中名列第4位。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校最大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1939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城固,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同年设立英语系,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甘肃兰州,1950年学校撤消英语系,改设俄语教研组;1958年恢复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改名外语系。1999年12月学校进行院系机构改革,将原外语系与公共外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依托西北师范大学优良的师范教育和民族教育传统,充分打造基础教育外语教学和民族教育外语教学并重的办学特色,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现有教职工154人,专任教师132人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78人;在校本科学生1200多名,各类研究生400多名。学院下设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翻译系、公共外语教学部、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研究所、外语培训中心、外语教育技术中心等内设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四个本科专业;有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硕士点,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俄语语言学八个研究方向,同时还有英语教学论、俄语教学论两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及教育硕士招生方向,英语教学论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政法学院

232 评论

凭海而居

1唐任远 沈阳工业大学 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 永磁电机 电磁场理论与分析 主要学术著作:出版专、译著8部,论文207篇,专著《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已在国外译成英文。2闻邦春 东北大学 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机械动力学、机械系统非线形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震动诊断、工程机械理论等研究,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有专著6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多篇。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惯性共振概率筛等多项高新技术,先后获国际奖2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专利6项。国际发明博览会还授予闻发明骑士勋章。 3路甬祥(1942.4.28-)。中科院院长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浙江省慈溪县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1年获德国亚琛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教授。 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新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先导流量和压力控制器件,使大流量和高压领域内的稳态和动态控制精度获得显著提高。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机-电-液一体插装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于阀控、泵控和液压马达等,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及系统工程。该技术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以来电液控制技术重要进展之一。主持开发研究了相应的CAD、CAT支撑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发表论文250余篇,专著2本。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32 评论

石头脾气

1. Gao canzhu,Lu Yuli,Liu Rutao.Influence of Additives on electrodeposition of Nickel from a Watts Bath-a Cyclic Voltammetric Study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 1997,⑼83-85.2. Gao Canzhu Effects of the Compounds Containing Different Valence Sulfur on the Electrocrystallization of Nickel Transaction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1999,77⑵,753. Gao Canzhu Effects of Saccharin and Pyridine Derivatives on the Electrocrystallization of Nickel Transaction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1999,77⑸,1924. Rutao Liu,Canzhu Gao,Sui Hua,Jinghe Yang,Yuli Lu,Derivation and Rapid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in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solution,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2000,87⑵:73-77 (SCI类)5. Rutao Liu,Canzhu Gao,and Yuli Lu,Study on a medium speed and long life-span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proces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2000,78⑸: 198-200 (SCI类)6. . Rutao Liu,Canzhu Gao,Jinghe Yang,Study on the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Long Life-span Process of Electroless Nickel,Metal Finishing,2002,Vol.100,⑶,34-37(EI 类)7. Rutao Liu,Canzhu Gao,Sui Hua,Yanqing Feng,Jinghe Yang,Rapid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Ni2+ in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Baths Containing Fe,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2001,88⑼ (SCI类)8. Weimin Liu,Gao Canzhu,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um-on-steel system under the lubrication of grease containing a complex of lanthanum N-salicylidene derivatice of malonic dihydrazideWEAR 196 (1996) 234-237.9. Yumingshi,Gaocanzhu Singular perturbations of a higher-order scalar…,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1997,17,⑵,167-19710.,高灿柱 光亮镀镍电解液中糖精含量的分析 材料保护 2000年 第33卷 第8期 23--24 第一作者。11. 高灿柱 镀镍液中吡啶嗡丙基硫代甜菜碱的测定 材料保护 2001年 第34卷 第8期 42--43。12. 刘汝涛,高灿柱,隋华,鹿玉理,化学镀镍液中镍离子浓度的快速测定, 材料保护,1998,31⑽:25-2713. 郑莹,高灿柱镀镍液中吡啶嗡羟丙基硫代甜菜碱的测定 材料保护 2002年 第35卷 第6期 46--47 第二作者。14. 高灿柱,鹿玉理,刘汝涛等,缓冲剂对镀镍过程作用机理的研究,电化学,1998,4⑵:223-22715. 高灿柱,鹿玉理。SBS胶粘剂的低毒低成本选择《化学与粘合》1997 ⑷,209-21016. 高灿柱;姜力夫;刘西德。硝酸催化法制取硫酸铜《化学世界》1995,⑶,125-126。17. 高灿柱;姜力夫;刘西德等。磷硝基甲苯的间接电氧化之一 ---Mn+3的阳极再生《山东化工》1995,⑶,28-29。18. 高灿柱;姜力夫;刘西德等。磷硝基甲苯的间接电氧化之二 ---Mn+3的阳极再生《山东化工》1995,⑶,30-31..19. 刘汝涛,高灿柱,鹿玉理,化学镀镍添加工艺的研究,电镀与环保,998,18⑸:19-21.20. .刘汝涛,高灿柱,隋华,鹿玉理,化学镀镍液中络合剂总量的快速测定, 电镀与精饰,1998,20,⑹,33-3621. . 刘汝涛,高灿柱,杨景和,鹿玉理,化学镀镍液中次亚磷酸钠浓度的快速测定,电镀与环保,2000,20⑴:29-3122. 刘汝涛,冯雁卿,高灿柱,杨景和, 化学镀镍清洁生产工艺的研究,化工环保,2000,(已接受)。23. 刘汝涛, 高灿柱,张继有,鹿玉理,影响化学镀镍液稳定性因素的研究,表面技术,2001,31⑴。24. 尤进茂,高灿柱电解还原法生产对氨基苯酚纯度及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析化学》1995,23⑼: 1058-1061.25. 张伟,薛群基,高灿柱电沉积Cu-Ni多层金属膜的结构特征及摩擦学性能,《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16,105-107。26. 高灿柱 铺设绿色的世界 国际学术动态 2000 年 第二期 42-4627. 高灿柱清洁生产与国际合作 国际学术动态 2000 年 第二期 47-4928. Gao canzhu,Bu Yuxiang,Shi Yuming,A New Formalism of the Particle-Tunneling Probability《分子科学学报》12卷,3期,26-33。(1996)。

80 评论

明天再说0865

邓从豪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和教育家。原山东大学校长。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钱逸泰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际《固体化学杂志》编委。 1982-1985,1989-1990,1992-1993年分别在美国布朗大学和普渡大学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获得 2001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发表文章 239 篇, 其中在《 CI 》、《 PhyRev 》、《 Appl Phy Lett 》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 140 篇, 被国际重要杂志引用 500 余次。王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环境化学专家。 1924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萧县。1952年 毕业 于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化学系进修二年,前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副院长;先后组织领导完成国家重大、“六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 1 项、二等 3 项、三等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 3 项等。发表论文 110 多篇,编著 8 部。蒋民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材料学家。1935年8月生于浙江临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曾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校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现为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美国《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编,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Fellow)。曾获 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最高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 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镇海。1957年 毕业 于 山东大学 。 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共16项。1995年获光华科学基金奖一等奖。薛群基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专家, 1942 年 11 月 28 日生于山东省沂南县。 1965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机械工程学会、空间科学学会、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 ACS 、 STLE 会员,先后参加或主持 30 余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国家三等奖及省部级奖励 24 项,发表研究论文 37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授权专利 19 件。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和甘肃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出博士 45 名、硕士 9 名。 1994 年应邀在著名的(美国)高尔登会议上作 “ 陶瓷材料摩擦化学 ” 大会报告。 2001 年 8 月,作为国防科技专家受到江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2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朱兆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 .男,1932年8月21日生。浙江奉化人, 193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 , 194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主委,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江苏省的10项成果奖。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计亮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鄞县人,生于 1934 年 4 月 20 日,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1975 年 9 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化学院院长、生物无机化学室主任。 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现任无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和广东省科协常委,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化学院院长、研究室主任。完成国家基金和省部级基金 16项,他先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 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主编著作 3 部,发明专利 4 项,发表主要论文 318 篇,论文被引用 690 篇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计教授主讲过无机化学等十门课程 ; 1992 年出版《生物无机化学导论》一书,获 1995 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 年再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 1997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2 年至今计教授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 15 次, 2001 年国家科协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82 评论

猪咩小宝er

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在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完善了超导电的双带理论,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TFDC),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7 评论

哇小妹夫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2人)丁衡高 于本水 马伟明 尹泽勇 王 浚 王永志 王玉明 王兴治 王哲荣乐嘉陵 冯培德 卢秉恒 石 屏 艾 兴 龙乐豪 关 杰 关 桥 刘怡昕刘人怀 刘大响 刘友梅 刘兴洲 孙敬良 朱英浩 朱能鸿 朵英贤 阮雪榆闵桂荣 何友声 吴有生 宋文骢 张立同(女) 张彦仲 张炳炎 张贵田张福泽 李 钊 李 明 李培根 李鸿志 李椿萱 李鹤林 杜善义 杨士莪汪槱生 汪顺亭 沈志云 沈闻孙 苏哲子 陆元九 陈懋章 陈一坚 陈士橹陈予恕 陈先霖 陈秉聪 周 济 周勤之 孟执中 屈梁生 林宗虎 林尚扬范本尧 姚福生 柳百成 胡正寰 赵 煦 钟 掘(女) 钟志华 钟群鹏饶芳权 唐任远 徐玉如 徐志磊 徐滨士 徐德民 涂铭旌 郭孔辉 郭重庆钱学森 钱清泉 顾国彪 顾诵芬 高伯龙 高金吉 屠基达 屠善澄 崔国良戚发轫 梁晋才 黄文虎 黄先祥 黄旭华 黄崇祺 黄瑞松 曾广商 温俊峰谢友柏 路甬祥 管 德 潘健生 潘镜芙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6人)马远良 方家熊 方滨兴 毛二可 牛憨笨 王 越 王大珩 王子才 王小谟王天然 王任享 韦 钰(女) 卢锡城 叶声华 叶尚福 叶铭汉 刘 玠刘永坦 刘尚合 刘韵洁 孙 玉 孙优贤 孙忠良 孙家广 庄松林 朱高峰许居衍 许祖彦 邬江兴 邬贺铨 何新贵 何德全 吴 澄 吴佑寿 吴祖垲宋 健 张乃通 张光义 张明高 张直中 张钟华 张锡祥 张履谦 李三立李乐民 李幼平 李同保 李伯虎 李国杰 李德仁 李德毅 杨士中 汪成为沈昌祥 苏君红 陆建勋 陈 鲸 陈火旺 陈左宁(女) 陈良惠 陈俊亮陈敬熊 陈德仁 周立伟 周仲义 周寿桓 周炯盘 林永年 林祥棣 罗沛霖范滇元 郑南宁 金怡濂 金国藩 俞大光 贲 德 姚骏恩 姜文汉 姜景山宫先仪 封锡盛 胡光镇 胡启恒(女) 赵梓森 赵伊君 钟 山 倪光南凌永顺 徐元森 柴天佑 郭桂蓉 高 洁 梁骏吾 黄尚廉 黄培康 龚知本龚惠兴 童志鹏 蔡吉人 蔡鹤皋 潘云鹤 潘君骅 薛鸣球 戴 浩 魏子卿魏正耀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丁传贤 干 勇 才鸿年 毛炳权 王一德 王国栋 王泽山 王淀佐 王静康(女) 王震西 左铁镛 关兴亚 刘业翔 刘伯里 孙传尧 师昌绪 朱永浚江东亮 闵恩泽 严东生 何季麟 余永富 吴以成 吴慰祖 张文海 张寿荣张国成 张耀明 时铭显 李大东 李东英 李正名 李正邦 李龙土 李俊贤李冠兴 李恒德 杨启业 杨锦宗 汪燮卿 汪旭光 沈寅初 沈德忠 邱定蕃邵象华 邹 竞(女) 陆钟武 陈 景 陈丙珍(女) 陈立泉 陈国良陈清如 陈蕴博 周 廉 周光耀 欧阳平凯 武 胜 金 涌 侯芙生侯祥麟 柯 伟 胡永康 胡壮麒 赵连城 赵振业 闻立时 唐明述 徐匡迪徐更光 徐承恩 徐南平 徐德龙 桑凤亭 殷国茂 殷瑞钰 袁晴棠(女) 袁渭康 顾真安 高从堦 崔 昆 曹湘洪 黄伯云 黄培云 傅恒志 曾苏民舒兴田 董海山 谢克昌 雷廷权 薛群基 戴永年 魏可镁 四、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3人)于润沧 毛用泽 王仲奇 王思敬 王德民 古德生 叶奇蓁 乔登江 刘广志刘宝琛 多 吉 孙才新 孙玉发 孙承纬 安继刚 朱光亚 朱建士 汤中立衣宝廉 许绍燮 阮可强 何多慧 何继善 余贻鑫 张光斗 张宗祜 张信威张勇传 张铁岗 李焯芬 李庆忠 杜祥琬 杨奇逊 杨裕生 沈国荣 沈忠厚苏义脑 邱中建 邱爱慈(女) 陈毓川 陈念念 陈清泉 陈森玉 岑可法周世宁 周永茂 周邦新 罗平亚 范维唐 范维澄 郑健超 郑绵平 金庆焕洪伯潜 胡见义 胡思得 赵仁恺 赵文津 闻雪友 倪维斗 唐西生 徐大懋徐旭常 秦裕琨 翁史烈 袁士义 钱绍钧 钱鸣高 钱皋韵 顾心怿 顾金才常印佛 康玉柱 梁维燕 黄其励 傅依备 彭士禄 彭先觉 曾恒一 童晓光蒋洪德 谢和平 韩大匡 韩英铎 韩德馨 雷清泉 翟光明 裴荣富 鲜学福樊明武 潘 垣 潘自强 薛禹胜 五、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3人)马国馨 马洪琪 文伏波 方秦汉 王 浩 王光远 王家耀 王梦恕 王景全王瑞珠 冯叔瑜 卢耀如 叶可明 宁津生 龙驭球 关肇邺 刘先林 刘建航刘经南 刘济舟 吕志涛 孙 伟(女) 朱伯芳 江 亿 江欢成 许其凤何镜堂 吴中如 吴良镛 张 杰 张在明 张祖勋 张超然 张锦秋(女) 张蔚榛 李 玶 李猷嘉 李圭白 李道增 杨秀敏 沈世钊 沈祖炎 沙庆林邹德慈 陈 新 陈吉余 陈志恺 陈明致 陈厚群 陈肇元 周 镜 周干峙周丰峻 周君亮 周福霖 孟兆祯 林元培 林俊德 欧进萍 罗绍基 范立础郑守仁 郑皆连 郑哲敏 郑颖人 茆 智 施仲衡 赵国藩 钟训正 项海帆容柏生 徐乾清 钱七虎 钱正英(女) 崔俊芝 曹楚生 梁文灏 梁应辰黄熙龄 傅熹年 曾庆元 程泰宁 葛修润 董石麟 谢世楞 谢礼立 谢鉴衡韩其为 廖振鹏 谭靖夷 潘家铮 戴复东 魏敦山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5人)丁一汇 丁德文 王文兴 任阵海 伦世仪 刘鸿亮 孙晋良 孙铁珩 朱尊权汤鸿霄 许健民 张 懿(女) 李泽椿 陈克复 陈联寿 周 翔(女) 周国泰 季国标 郁铭芳 金翔龙 金鉴明 侯保荣 姚 穆 段镇基 郝吉明唐孝炎(女) 徐 洵(女) 袁业立 钱 易(女) 顾夏声 梅自强蒋士成 蔡道基 潘德炉 魏复盛 七、农业学部(59人)山 仑 马建章 尹伟伦 方智远 王 涛(女) 王明庥 冯宗炜 卢良恕石元春 石玉林 任继周 关君蔚 刘 筠 刘大钧 刘守仁 刘更另 刘秀梵向仲怀 孙九林 旭日干 朱英国 余松烈 吴明珠(女) 宋湛谦 张子仪张齐生 张福绥 李文华 李佩成 束怀瑞 汪懋华 沈国舫 沈荣显 辛世文陈宗懋 陈俊愉 陈焕春 周开达 官春云 林浩然 范云六(女) 侯 锋荣廷昭 赵法箴 唐启升 夏咸柱 袁隆平 郭予元 盖钧镒 傅廷栋 曾士迈曾德超 程顺和 董玉琛(女) 蒋亦元 雷霁霖 熊远著 管华诗 戴景瑞八、医药卫生学部(101人)于维汉 于德泉 巴德年 王澍寰 王士雯(女) 王正国 王永炎 王红阳(女) 王忠诚 王威琪 王振义 王琳芳(女) 卢世璧 史轶蘩(女) 石学敏 刘 耀 刘玉清 刘彤华(女) 刘志红(女) 刘昌孝 刘耕陶刘德培 孙 燕 安静娴(女) 庄 辉 朱晓东 池志强 汤钊猷 阮长耿吴天一 吴阶平 吴咸中 吴德昌 张 运 张心湜 张伯礼 张金哲 张涤生李兰娟(女) 李连达 李春岩 李载平 李瑞麟 杨胜利 沈倍奋(女) 沈家祥 沈渔邨(女) 肖培根 肖碧莲(女) 邱蔚六 陆道培 陈灏珠陈亚珠(女) 陈君石 陈洪铎 陈赛娟(女) 陈冀胜 周后元 周宏灏范上达 郑树森 侯云德 侯惠民 俞永新 俞梦孙 姚新生 洪 涛 胡之璧(女) 胡亚美(女) 赵 铠 郝希山 钟世镇 钟南山 闻玉梅(女) 项坤三 唐希灿 夏家辉 桑国卫 秦伯益 翁心植 郭应禄 顾玉东 顾健人高守一 高润霖 曹雪涛 盛志勇 黄志强 黄翠芬(女) 彭司勋 曾溢滔程莘农 程书钧 程天民 葛宝丰 谢立信 甄永苏 樊代明 黎介寿 黎磊石戴尅戎 九、工程管理学部(39人,其中28人来自其它学部)巴德年 王礼恒 王众托 王基铭 卢良恕 叶可明 刘 玠 刘人怀 刘源张刘德培 孙永福 朱晓东 朱高峰 何继善 张寿荣 李东英 李京文 杜祥琬汪应洛 沈荣骏 陆佑楣 陈清泉 罗绍基 郑南宁 金鉴明 饶芳权 徐匡迪徐寿波 徐滨士 殷瑞钰 袁晴棠(女) 郭重庆 郭桂蓉 钱七虎 傅志寰程天民 蒋士成 翟光明 潘家铮

324 评论

相关问答

  • 安薛论文发表

    高级政工师论文如何发表在省部级知网收录CN刊物上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北京高级政工师论文的内容要求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论文字数最好在3000字以上,部分

    樱桃大丸子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薛联合发表论文

    前两天有个朋友的朋友来找我聊天,因为他硕士读博士已经读了4年。注意,不是硕博连读。很快就要第5年了,但是,毕业对于他来说,还是遥遥无期。所以他现在的压力特别大,

    米诺很努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绥德薛芳发表论文

    探》结题报告第六中学《初中生作文创新教学初探》课题组为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作文优化互补,自2

    清水绫子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安薛发表的论文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的患者比较特殊,对护士要求极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观察与及时有效的处理

    昆山angelabab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薛建兵论文发表

    去芜存菁的意思是:去除杂乱,保留菁华。 拼音:qù wú cún jīng。 基本释义: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权衡在手;

    qiuqiuFred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