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6

carryme2015
首页 > 论文发表 > 高原发表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派飞凯特

已采纳

一、内容概述

主要包括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两个方面,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四家单位共同承担完成,项目起止2008~2012年。

1.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1)基本查清了工作区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特征,填补了青藏高原铁路沿线1∶10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空白。

(2)在沿线缺水地区开展了找水工作,解决了数千多人的饮水困难;规划多处远景水源地;通过探采结合方式,解决了拉日铁路沿线车站的供水问题,为扩大对青藏铁路辐射带动作用起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对青藏工程走廊线性工程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等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机理;对羊八井热田、羌塘高原湖泊等重点地区地质环境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对各类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如土地沙化、冻融危害分析了其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对青藏铁路沿线村镇、居民点进行了走访调查,对当地的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和建议。

(3)对重点调查区利用地球物理勘探、遥感解译、水化学分析、地面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演化机理和发展趋势。遥感地质解译在地质调查中得到了很好应用,特别是在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保护区和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效果作用突出;重点地段物探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多种勘查方法展开对比研究,效果显著。

(4)研发了针对高海拔冻土区的地下水监测仪器;并在青海境内设置地下水自动监测点,初步建成了自动监测体系,取得了一批的监测数据,计划2012~2013年建成青藏铁路全线地下水自动监测网。

(5)翻译著作《俄罗斯自然危险》和冻土专刊,编制了《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推动了高原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理论研究水平。

2.青藏高原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调查区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干旱缺水的19个县(市),截至2012年投入的实物工作量,水环地质调查面积6776km2,遥感解译面积2500km2,地质钻探13471m,物探点940个水土样品测试769组。主要成果如下。

(1)查明了调查区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条件,总结了地下水赋存规律。查明了工作区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和动态变化特征;查明了基岩山区地层的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基本查明了基岩裂隙水的分布规律与赋存条件;在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所获得的基础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和评价地下水资源。

(2)开展玉树地震灾区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了工作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对调查区区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调查区斜坡岩体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提出调查区内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评价及建议,初步查明区内天然建筑材料的类型、分布位置、特征、储量、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及其开采利用的现状,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3)查明了工作区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查明了工作区的冻土、土地沙化、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其中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泥石流、滑坡,并评价其危害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查明了区内地下水的污染现状、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基本查明了区内冻土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危害,针对不同的冻土类型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查明了区内活动断裂的分布特征及规模,调查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及城镇的影响。在综合分析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工作区进行地质环境评价。

(4)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资源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26处后备水源地拟选方案和供水靶区2处,曲麻莱提交可供开发矿泉水1处,治多县温泉1处。并对后备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其中拟选后备水源地西藏有昌都县、尼玛县、改则县、错那县、芒康县、措美县、洛隆县各1处,那曲县、定结县、日喀则市各2处,噶尔县、聂荣县、萨迦县各3处。

二、应用范围及实例

1.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项目成果可服务于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解决沿线车站、村镇供水问题。

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探采结合,解决了西藏境内沿线4个车站的供水水源问题,在拉萨市、日喀则市、聂荣县、仁布县、贡嘎县、尼木县实施了多眼探采结合供水井,解决了区内上万人畜的饮水困难,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赞扬和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在那曲县罗马镇、唐古拉兵站等地施工3 口地热井,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调查评价工作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地质保护的合理建议,得到拉日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肯定和赞许。

2.青藏高原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项目成果可为青海和西藏重点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饮水困难、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支撑。

通过实施缺水地区找水工作,在日喀则市郊荒滩上打出2 井口,出水量分别为1920m3/d和1000m3/d,水质达《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实施确布雄乡顶村南侧3万余亩荒地的开发利用问题奠定了基础。

通过开展玉树地震灾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玉树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称多县主要城镇和重点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评价了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类型,圈定砂砾石料资源5处,为两县灾后重建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二、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魏玉梅佟元清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305号

邮政编码:071051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171 评论

喵星队长

1949 年以前,进入本调查区从事地理、地质调查的科学工作者为数极少,有一些地质学家在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及高原东部邻近地区开展了一些早期的地理、地质简略研究工作。这些调查者中,以外国人为主,而且多是一些具有献身精神的 “探险家”。比较有影响的有海登 ( Hayden,1912) 、迈克马洪 ( Mcmahon) 、休斯 ( Suess,1893) 、斯文·赫定 ( SvenHedin,1895 ~ 1908) 、阿尔冈 ( Argand,1924) 、汉谟 ( Heim,1936) 、那琳 ( Norin,1931 ~ 1935,1946) 等。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地质学家已经涉足于高原地质调查,并已在高原东部进行了大量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谭锡畴、李春昱 ( 1929) 、尹赞勋、路北洽 ( 1935) 、熊永先 ( 1941) 、程裕淇 ( 1942) 、王鸿祯 ( 1942) 、黄汲清 ( 1945) 等。

早期的地理、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简略,但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开创性的地理、地质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形成了一些对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划分,形成演化及成因等多种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在现今来看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学术观点简述如下:

1893 年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休斯 ( Suess) ,在较深入地分析研究和对比了喜马拉雅山与阿尔卑斯山的地质特征后,发现这两个相距甚远的山系具有相似的构造特点和排列规律,提出 “特提斯”的概念,以代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于欧亚大陆与非洲、印度大陆之间横亘于赤道附近的一个大洋,它从东帝汶、苏门答腊、云南至喜马拉雅、帕特、兴都库什达小亚细亚。1901 年休斯把特提斯海的消亡归因于安加拉古大陆与冈瓦纳古大陆的拼合,认为正是这种拼合形成了西藏、喜马拉雅及阿尔卑斯等褶皱山系。他认为喜马拉雅山系是由北向南的侧压力作用形成的,亚洲中部其他山系也是向南运动的。所以在他的名著 《地球的面貌》一书中强调指出,“整个欧亚大陆南缘以一系列的大褶皱带朝印度-非洲方向推进; 这些褶皱一个挨一个地形成紧密弧形构造,而长距离地向印度-非洲陆块逆掩”。从这些阐述中不难看出,休斯虽主张槽-台学说,强调垂直运动的重要性,但他实际上承认了水平运动的存在,肯定了大陆块体远距离的漂移和逆冲推覆构造的存在,承认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联合作用是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复杂构造带 ( 特提斯构造带) 的主因,这在认识特提斯构造带特点及成因上不能不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瑞典探险家及地理、地质学家斯文·赫定 ( Sven Hedin) 于 1895 ~ 1898 年、1899 ~ 1902 年、1906 ~ 1908 年率考察队 3 次进入西藏西部及羌塘高原进行了考察。他的考察路线穿越了本项目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调查区,从现今资料来看,斯文·赫定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涉足本调查区的地质学家。同时斯文·赫定也是这一时期考察青藏高原历时最长、足迹所到之处最广、所涉及的考察内容最全面的考察者之一。通过数次考察,斯文·赫定发表了 50 余篇有关青藏高原的论著,其中 9 卷本的 《藏南》一书较全面地描述了西藏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地质、地貌的情况和特点,同时他还详细测量了许多湖盆的湖区面积、海拔、盐度等,记述了湖泊展布特点、湖泊退缩岸线、阶地及沉积物、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河谷地貌等。在这些科学著作中,他详细描述了对羌塘高原的一些新发现,如昆仑山、唐古拉山等的复杂山系,广阔的羌塘高原面等,斯文·赫定通过对这些地貌地质特征的考察,建立了青藏高原早期清晰的地理概念。他还从高原上自南向北的山脉山势变缓、山幅变宽、山脉之间存在着 7 条巨大的纵谷等客观事实出发,大胆断定,这是由于巨大的“印度堤”向北推移,作用力不断衰减所造成的巨大褶皱和差异性运动,因而形成许多东西向裂谷,在高原抬升过程中还形成高原面。这些对青藏高原形成的早期认识实际上与今天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

阿尔冈 ( Argand,1924) 在讨论喜马拉雅山成因时,提出了印度大陆大规模地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导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相对向南运动的观点。这种接近现代认识水平的比较先进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地质学家的普遍反对,认为这样大规模的运动缺乏力学上的依据。

那琳 ( Norin,1931 ~1935,1946) 多次由新疆进入西藏,考察了昆仑山南缘及部分喀喇昆仑山区,研究了这些地区的地层古生物,同时进行了盐湖调查,首次发现西藏盐湖中存在镁硼酸盐,另外还记述了昆仑山南缘的几个火山群。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黄汲清在其 1945 年发表的名著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中,对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做了集大成的深刻分析,划分了构造单元,论证了包括昆仑山、祁连山、康滇松潘、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冈底斯山等在内的各构造带的造山旋回; 指出喜马拉雅运动存在一个主要造山运动幕,从喀喇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再到恒河平原的构造 “迁移”现象。书中论及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8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发表费用过高的原因

    这些平台是以赚钱为目的,再加上人工成本价格在不断上涨,所以这些平台也在涨价,尤其是知乎几乎每年涨价幅度都在20%。

    文哥哥哥哥哥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高原发表论文

    一、内容概述 主要包括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两个方面,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青海省

    carryme201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高福发表的论文原文

    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表示,疫苗是战胜病毒的终极武器。疫苗和病毒关系非常清晰,有

    带嘴过日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发表sci论文高校多的原因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

    骆驼非洲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原创高考教学论文发表

    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

    悠闲小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