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89

cathyzhou214
首页 > 论文发表 > 台州学院学生发表论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是一只喵

已采纳

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有基本的道德观念,不应该在网络上随便发表一些不文明的言论,更应该谨慎言行,这是一个大学生基本素质的体现,可是在台州学院就有一名学生在网上发不文明言论,而校方也对此作出回应,并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文明言行,对于网友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学校对待这件事情也高度重视,现在已经安排人去调查。

大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有文化道德的培养。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进大学门槛也越来越低,难免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人,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言行管理,杜绝学生发表一些不文明的言论,同时对大学生同步开展思想教育,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毕业之后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互联网把大家连接在了一起,可是有一些人却喜欢在网络上造谣生事或者扭曲事实,情节严重的话,很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我们所有的网络操作都有相应的记录,所以一定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在网上冲浪的时候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随便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的接班人,更应该有精神觉悟,在学校里面一定要做到努力学习,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读书里面,而不是在网络上大放厥词,对,可能就是你的一句话会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大学是改变人命运的阶梯,不要将自己的时间耗费在没用的地方上,而是全力的提升自己,不要去抱怨,而是努力的去改变现实。

158 评论

半调子810

近日,浙江台州学院的一名在校生因为在网上发表了不当的言论,受到了网友们都声讨,目前台州学院校方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件事情,也正在进行调查,如果消息属实的话,该学生应该会受到学校方面的处罚。

据了解,该学生因为温州疫情反复的原因导致了音乐会不能如期举办,然后导致了她不能去现场去看她的爱豆。所以她就对温州的人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而且也因为这件事,她上升到了地域歧视的程度,而且还直接晒出来和朋友吐槽温州人的聊天记录,还有对温州人的不满以及感染了新冠肺炎的人的不满。这些内容被其他养我了发现之后事情就立即扩大,性质还是挺严重的。

现在本来就是后疫情时代,疫情形势只是相对的好了一点,仍然有着很大的反复的可能,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不应该责怪那些不慎感染的人,他们也不是愿意感染的呀,而且,谁不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呢?对于疫情,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不要太上升了。这位学生这种发言是非常不应该的。好歹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不知道吗?而且,也应该有正确的发言。

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我们更应该遵守网络规则,不要让网络变得乌烟瘴气的。而且,发言的所有的言论也是需要负责的。虽然这名学生之后因为网络压力也道歉了。但是网友们可没有那么轻易的买她的账。有一个评论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了那么多的话去骂温州人,道歉却只用了几个字。说的挺对的,没有怎么看到这位学生的道歉的态度。后续看校方如何做的吧。

275 评论

suki子雅

这方面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也是看了很多资料才知道的。

96 评论

苏州许一

作为高校学生确实更应该懂得谨慎发言,要发表积极正能量的信息才行,这样对整个校园导向会更好。

159 评论

魅丽无限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327 评论

哎唯巴蒂

【题名】:体育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作用分析体育科学研究论文(TiYuKeJiLunWenXieZuoGeShiJiZuoYongFenXiTiYuKeXueYanJiuLunWen)【关键词】:体育科技论文 作用分析 写作格式 比较分析方法 文献资料法 写作规范 科研论文【keywords】:TiYuKeJiLunWen ZuoYongFenXi XieZuoGeShi BiJiaoFenXiFangFa WenXianZiLiaoFa XieZuoGuiFan KeYanLunWen【作者】:赵云宏 王宇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体育科学研究(TiYuKeXueYanJiu)【国际标准刊号】:1007-7413 【国内统一刊号】:35-1189【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体育系,浙江台州317000(TaiZhouXueYuanTiYuXi,ZheJiangTaiZhou317000)【分类号】:F842.684 G31 【页码】:-29-31 【出版年】:2002.2

205 评论

zdx82627811

这个是需要根据每个学校而言的,不同的学校分配到的人额也是不同的!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学年8000元。省政府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三台”特等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学年5000元。 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三台”特等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三台”特等奖学金的具体申请条件:1.国家奖学金的具体申请条件:上一学年智育和综合考评均在班级前10%并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并同时在道德风尚、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发明、社会实践、社会工作、文体竞赛等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成绩(相关认定标准参照《台州学院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具体如下:(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突出,具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在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2)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在学科竞赛、创业创新大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省部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4)在创新发明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科研成果获省级及以上奖励或获得国家专利;(5)在专业类文体竞赛中取得显著成绩,获得省部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6)获得省级及以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或获校级及以上十佳大学生、十佳学习标兵、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及其他特别荣誉称号之一者。

275 评论

JIE杰高升

其实这件事情总的而言呢都是学生自己的一个意见发表,校方只能以自己的一个角度去给学生一些小小的处罚而已,但是实际上呢,就是说校方还是旁观者,只是说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对别人用了不好的行为攻击以后校方也应该承担一点责任。

90 评论

相关问答

  • 台州学院学生发表论文奖励

    国内期刊一般200-300稿费,减去写作过程中一些不可报销的费用比如打印费,邮局手续费之类的大概可以纯赚2000左右

    小小追风者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平台

    第一节 人才培养第十四条 学校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要求,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要、富有实干精神和较强

    南宫亦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徐州工学院学生发表sci论文

    是可以保研的水平。 一般来说,如果本科期间能发表SCI论文,很大概率上都可以申请保研(只要成绩不是太差)。因为,在保研时,能加分不少。即使是在保研面试时,导师也

    紫色的花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德州学院学生发表论文补助

    随着现在新生入学,我也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在我上学的后两年,基本上全部取消了公费和自费的部分,全部按照奖学金评定来给予补贴,在研究生期间主要能获取的补助有这样的

    哇哇叮咕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广州华商学院学生发表论文

    广州华商学院属于二本院校。 学院简介: 2013年6月更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15年8月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2020年12月,学校正式获批转设为独立建制的

    神经女大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