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吃货
1.《十九世纪末鲁西农村手工纺织业的衰落与义和团运动》,《南开史学》,1982年1期;2.《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的破产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9;3.《十九世纪末天津的洋纱、洋布贸易》,《天津史志》,1987年4期;4.《清朝封建官僚政治与鸦片泛滥》,《明清史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5;5.《十九世纪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的曲折经历》,《清王朝的建立、阶层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4;6.《义和团运动大辞典》(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2;7. Farming cooperation in a northern village of modern China, The Dataopractice in Shajing, Shunyi district,《第41回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财)东方学会,1996.12;8.《近世华北农村の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东瀛求索》,第9号,1997.7;9.《近代华北农村における搭套惯行》,(社)中国问题研究所《中国研究月报》,1999年3月,总613号;10.《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庆20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11.《华北农村调査の记录---①寺北柴 ②沙井村》,三谷孝编《中国农村変革と家族?村落?国家》第1卷,东京,汲古书院,1999年2月;12.《华北农村调査の记录---③后夏寨村》,三谷孝编《中国农村変革と家族?村落?国家》第2卷,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2月;13.《从近世到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结合的变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14.《日本学者对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5.《近代华北农村的村民结合——以搭套习惯为例》,马戎等编《21世纪:跨文化对话与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16.《19世纪天津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输入贸易为例》,《城市史研究》第21辑,2002年3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7.《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事迹考》,《义勇军研究》第五辑,韩文、中文,图书出版高句丽,2002年8月;18.《中国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学》,严昌洪编《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19.《辛亥革命与商会?市民社会问题——读〈李平书七十自叙〉随笔》,《近代中国维新与革命的历史轨迹》,香港凌天出版社,2002年12月;20.《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中国农史》,2003年3期;21.《遭遇与机遇:19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史学月刊》,2003年11期;22.《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史林》,2004年4期;23.《清代法制史研究路径探析》,《史学月刊》,2004年8期;24.《近世以来华北农村青苗会组织的成长与村民自治》,唐力行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25.《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张国刚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出版社,2004年4月;26.《近代华北农村における搭套惯行》,『国府台経済研究』第15巻第2号,[日]千叶商科大学经济研究所,2004年3月。27.《19世纪天津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28.《崩坏与变革前夜的华北村落共同体社会——沙井村:1940-1949》,《福建论坛》,2005年第8期,2005年8月;29.《近代中国农村的村民结合与村落共同体——旧华北农村农耕结合形式研究》,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30.《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合作),《清史研究》,2006年2期。
谈情伤感情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褪黑素ELISA 方法的建立,《中国兽医学报》,2001,Vol.21,No.6, 579-581;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绵羊垂体细胞分泌促乳素的影响. 草食家畜,2
新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汉文化发达,是光武帝刘秀的起兵地、蜀汉政权的发祥地和三国故事的发生地。钟灵、毓秀的新野大地,哺育了邓禹、庚信、岑参、阴丽华(汉光武帝
《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是由徐桦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有效运营必需满足特定的空间要求,需要室内设计来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该论文
浅析会计电算化字数:3200 字号:大 中 小【摘要】: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
(1)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B受体亚型、缝隙连接蛋白的作用;(2)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开展了生物学起搏研究和心肌损伤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3)建立了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