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1

刘小贱爱花钱
首页 > 论文发表 > 顾彬共发表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小婉爱吃肉

已采纳

《误解的对话》(李雪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误解的对话

作者:李雪涛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

页数:375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辑:在第一辑中,作者试图从阐释学和当代学术的角度,阐述海外汉学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及其意义,并对民国期间汉学与中国学之互动进行梳理。第二辑主要考察了德国汉学家的中国叙事如何反映明清之变以及晚清民国之变,选取的人物有汤若望、福兰阁以及傅吾康父子。在第三辑中,作者选用了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中西互视与互释的重要性,涉及的西方人士既有经典翻译家卫礼贤,也有目前研究不多的白乐日、许理和、罗哲海。

在学科分类愈来愈专业化的当今时代,重新审视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研究以及整体观点,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国与西方两群知识人彼此相遇,于是,对话出现,误解产生

对话或许充满误解,而误解也只能靠不断对话而消除

顾彬 | 贺卫方 | 刘东 | 李天纲 | 肖鹰 诚挚推荐

当海外汉学家解读中国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栋,本书为您解析他们的观点从何而来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

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名人推荐

顾彬 | 贺卫方 | 刘东 | 李天纲 | 肖鹰 诚挚推荐

所有的理解都是一种源自远方的理解(fernes Verstehen)。这说明,如果有距离感的话,外国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反之,中国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中国学术需要汉学,汉学需要源自中国学术的资源,它们都需要阐释学。李雪涛教授的新书把这个观点阐述得非常透彻:没有阐释学的汉学、没有汉学的中国学术都不太可能有什么希望。

——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波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读李雪涛教授的著作,我仿佛有一种进入凡尔赛宫镜厅之感——自己在一面面镜子里,但不同角度的镜子所显示的我又是如此多样化。我们可以看出自己习焉不察的某些面相,同时也可以看出被镜子扭曲了的形象。感谢雪涛,他让我看到德国汉学家如何看我们,也鼓励中国读者从自身出发反思德国汉学的局限与价值。

——贺卫方(北京大学教授)

对话之根本,当是敞开封闭、打通尘障,从而理解不同于自己的对方,也重新理解自以为理解的自己。而理解已经是诠释,“诠释的循环”又正是诠释活动本身。因此,对话的关键并非正误之辨,何为“正见”其实也无从谈起。在“误解”中展开的对话,恰恰会将我们引向何以为然的思考。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几年前认识雪涛教授之后,我才开始借由汉学史来反省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处境。让我惊讶的是,在民国时期,德国学者与当时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密切的交流。我经常问自己,当今的跨文化研究是否充分吸收了前辈汉学家的成果,并将之转化为适合当代的动态交往模式。在我看来,汉语学界应当接续民国以来所累积的文化资源,从而与当代学术研究的某些发展趋势产生创造性的互动。

——何乏笔(Fabian Heubel,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简介:

李雪涛,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国汉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专著,2008)、《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主编之一,2005)、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主编之一,1999)、《佛像解说》(译者,2003)、《大哲学家》(主译,2004/2010)、《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译者,2012)、《民国时期的德国汉学:文献与研究》(编者,2013),并主持翻译了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另发表《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150余篇。

299 评论

Too兔rich

在奥地利读高中的时候,雷立柏就学习了英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1988年到1991年,他在台湾台北辅仁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哲学。在学习汉语之初的相当长一个阶段,他的听力一直很差,但他坚持每天晚上都花很多时间抄写汉字。尽管雷立柏的老师并没有要求他深入地研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但对这位喜好读书的奥地利人来说,读懂这些经典一直是他的理想。“那时我常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要看懂《道德经》和《论语》。”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令这位奥地利人受益匪浅。在台湾留学的第三年,他的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比较自如地与中国人沟通了。关于这一点,雷立柏认为:“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如果要想将外语的听力和口语提高到母语的水平,唯一的办法是在外国呆很长时间。没有语言环境是不太可能的。”雷立柏学中文的另一个诀窍是背成语。“语言的精华就是格言、成语和俗语。 我曾经买了一部厚厚的分为上下册两卷的《成语词典》,基本上都是四个字的成语。我把这部词典从头到尾都做成了卡片,并且看汉语的解释,背了许多成语。这使我感到很满意,因为基本上这些都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我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内核,而我现在要给学生的也是西方文化的精华。”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提出的,雷立柏正是在他的指导下用中文完成了《张衡、科学与宗教》的博士论文,并于199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99年9月到2004年1月,雷立柏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进修, 在中国著名宗教研究专家卓新平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和翻译工作。其间,雷立柏用中文撰写并出版了许多关于基督教的著作,并且将华人学者吴经熊的英文自传《超越东西方》(Beyond East and West)推荐到中国。在和中国出版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雷立柏发现自己的观点跟他们不完全一致。他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一直强调外国人的名字最好不要翻译成汉语,应保留原文。比如,《超越东西方》这部书是一位中国译者翻译的,他把许多原文的东西都拿掉了,后来我在做校对的时候又放回去了。我对他说:‘你必须忠实原文啊,这是外国人的名字啊,不要仅仅用汉字。’但是有的编辑却说:‘ABC夹在汉字当中不好看。’有时候我感觉他们真有秦始皇的脑袋,统一文字,把别的文字都消除掉了。我给你看另外一部在中国很少有的书。其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有的是意大利的小村子我根本就没有把它们译成汉语。相反,这部台湾编的词典,其中收录了一个叫阿贝拉尔的法国中世纪的思想家,书中关于他的名字,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译法,那还不把人搞糊涂了!为什么一定用汉字呀?!而且还不加上ABC,人为地阻碍读者掌握真正的原文知识!这么多烦琐的译名其实是很空虚的知识。当然也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那又另当别论。比如有人专门研究‘拉丁’这个词在清朝的四十种译法,什么拉蒂诺、利丁等等。如果说这就是汉学,我可不想做这样的汉学家,太痛苦了。按照吴经熊的说法,这是博物馆里的学问。 ” 2006年年底,中国网络传媒一度热炒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酷评中国当代文学一事。据新华网报道,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顾彬认为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狼图腾》是一部法西斯主义作品,令中国丢脸。这位专门研究鲁迅的学者还严厉批评中国的当代作家不懂外语,互相瞧不起,美女作家更是一堆垃圾。此言论当即引发了媒体对中国当代文学乃至国外汉学的广泛讨论。那么雷立柏对此事是何看法呢?“我很佩服顾彬这个人。他比较喜欢49年以前的中国作家,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懂多门外语。这一点我比较同意。比如吴经熊,他的英文写得太漂亮了!我比较赞同顾彬的许多观点。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是这对中国真的是有帮助的。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能把顾彬发表的文章做一个论文集在中国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观点。“顾彬一辈子都翻译鲁迅的作品,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的中文水平恐怕要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国人。他自己也学过哲学和宗教学,对中国的思想、文学、历史有很独特的看法。2001年我在柏林听过他的演讲,感觉受益匪浅。”“顾彬的许多新奇的观点都有雄厚的学术基础。他不是一个随便说话的人。他有多年的和中国文化对话的经验。顾彬于七十年代在中国留学。随着中国的发展,顾彬也在修正他的观点。武汉有一个作家叫邓晓芒,他学过德国古典哲学。他也批评中国九十年代的一些文学现象,有些观点和顾彬很相近。” 当记者请这位奥地利学者分析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和共性时,雷立柏首先谈起了文化的概念。他说:“中国人对文化这个词的理解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文化(culture)这个词是从拉丁语cultus来的,原意是共同的敬拜。在古希腊的宗教节日中人们共同敬拜雅典娜女神,在敬拜时有艺术表演,比如悲剧。 基督教也有共同唱歌和做礼拜的仪式。所以在西方,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一种共性的东西。比如说法律,无论是在古希腊罗马还是中世纪,都非常重要,都强调共同的法律。西方人的法律强调的是自己的权利和共同的利益。西塞罗有个成语叫做 Libertas in legibus, 就是说自由因法律而存在,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西方人对法律有一种自豪感。希腊人曾对波斯人说:‘我们是希腊人,我们有法律,这是我们的优越性。’基督徒则更强调守法的精神和法律的重要,有共同的标准,比如说法律是神圣的,是上帝规定的,等等。“中国人提到文化时往往强调一种个人的独修。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是一种个人的境界。佛教也讲究个人的修行。在中国,文化就好比一个君子、一个哲人在独立地进入某种特殊的境界后就再也不能跟老百姓沟通了。比方说一个人练毛笔字,他写得比任何人都好,这就是文化。”雷立柏认为,历史上中国人对法律、法学的理解和西方人也截然不同。“中国的儒家不太支持法律,是用礼节来代替法律;中国人一听到法,马上就联想到刑。中国的庄子说:‘逍遥法外’,自由只能是在法律之外的。这和西方的差别太大了。”在雷立柏眼中,文化就是“一种共同的精神”。“如果你星期天上午去宣武门天主教教堂,可以看到,那里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有不同肤色的人,有说不同语言的人,但是他们都听同样的话,唱同样的歌,手拉手做同样的祷告。我觉得这就是文化--一种共同的精神制造一种共同的志向,比如说共同为一些穷人祈祷,共同肯定一些伦理道德的价值。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很主观的观察。”

100 评论

相关问答

  • 陈彬发表论文

    周保中 1953.8-1954.10 胡 光 1982.1-1983.11 刘佑东 1956.2-1958.4 苏明德 1958.4-1979.11 张文澄 1

    丶沫小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涂彬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1]Moan T. Current trends in the safety of off shore structures, Proceeding

    默灬小米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顾彬共发表论文几篇

    1.关于鲁迅的近十年的研究成果: 《铁屋中的呐喊》(Voices from the iron hourse)李欧梵 李冬木翻译了伊藤虎丸的《鲁迅与

    劳伦斯仿古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只顾发表论文不顾疫情

    疫情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你的论文受到了影响,或受到了启发,都可以写上,这样更真实。

    随风来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不顾抗击疫情只顾发表论文

    疫情面前,非有旁观者,更无局外人,我们都是休戚与共的一家人,共克时艰,同舟共济。那抗击疫情 作文 800字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疫情作文开头

    選擇淡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