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6

超级尺蠖爱和平
首页 > 论文发表 > 西安交大方宇发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红色芍药

已采纳

你也是准备考药事管理的吗

299 评论

无限幻想海浪

输入你的准考证,身份证 如果身份证最后一位是X,要大写

225 评论

空空的小新

·专著1、吴晓等.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978-7-5641-2323-9,32.9万字).2、吴晓,魏羽力编.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7-978-7-5641-1937-9,30万字,“城市规划原理丛书”出版规划教材).3、[英]维基·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吴晓,于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ISBN7-112-06059-1,60万字).4、[英]彼得·绍拉帕耶.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吴晓,虞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ISBN7-112-08781-5,42万字).5、张彤,吴晓,陈宇等.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中英双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ISBN978-7-5641-1387-2,62.6万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教材).6、吴明伟,吴晓等.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ISBN7-5641-0035-4,24万字).7、[英]彼德·布伦德尔·琼斯.现代建筑设计案例[M].魏羽力,吴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06926-2,40万字).8、阳建强,吴晓,孔令龙等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2002-2007)[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ISBN-1,58万字).9、王建国,刘博敏,阳建强,吴晓等编.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ISBN978-7-112-10621-9,62万字,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内第一本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要求而编写的重要教材).·论文和书中章节1、吴晓.城市公园系统小议[J].新建筑,1999(6),P.73.2、吴晓.规划开发中的“守法”和“执法”问题[J].城市规划, 2000(3).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2000(4).4、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4).5、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6、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性差异透视[J].城市规划,2002(3).7、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2).8、吴晓.当前我国有形市场的发展方向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7).10、吴晓.再审新乡土建筑——读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有感[J].新建筑,2003(6).11、吴晓,吴明伟.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之比较[J].规划师,2003(12).12、吴明伟,吴晓,刘博敏,雒建利. 打造城市喧嚣中的“后花苑”——上虞市曹娥老区改造及曹娥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J]. 城市规划,2004(1).13、吴晓.“城中村”现状调查与整合[J].规划师,2004(5).14、吴晓,王承慧.本科转型教学中的住区规划课程[J].规划师,2005(3).15、王承慧,吴晓,权亚玲,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16、吴晓.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5(4).17、吴晓译.一件未问世的作品:汉斯·夏隆的曼海姆国家剧院方案[J].建筑师,2005(5).18、吴晓,吴明伟,徐伟. 基于车行体验的公路沿线景观建构研究——以同三高速公路射阳连接段的景观控制性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5(11).19、吴晓,魏羽力译.北欧建筑师希古德·莱维伦茨述评——以圣彼得教堂设计为例[J].新建筑, 2006(6).20、吴晓译.历史视野中的乡土建筑——一种充满质疑的建筑[J].建筑师,2006(6).21、吴晓,吴明伟,徐伟.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景区规划——以射阳岛区的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10).22、吴晓,虞刚.关于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再思考——读《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一书有感[J].建筑学报,2007(5).23、吴晓,魏羽力.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规划师,2007(6).24、吴晓,顾震弘编译.Bo01欧洲住宅展览会,马尔默,瑞典[J].世界建筑,2007(7).25、吴晓,顾震弘编译.维基实验新区,赫尔辛基,芬兰.世界建筑,2007(7).26、吴晓,顾震弘编译.哈默比湖城, 斯德哥尔摩,瑞典.世界建筑,2007(7).27、吴晓,施梁.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浅析——以地铁站点的艺术陈设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7).28、高源,杜嵘,吴晓.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介绍评析[J].华中建筑,2007(9).29、吴晓,阳建强.瑞典高校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探察——以皇家工学院(KTH)的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J].华中建筑,2007(12).30、吴晓,谢泉.瑞典皇家工学院的校园演化与空间环境探析——以KTH的历史性主校区(Valhallavägen)为例[J].新建筑,2007(6).31、施梁,吴晓.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32、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2).33、吴晓.立足于求租群体的住房租赁市场探察——以南京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吴晓,孙静.欧洲“移动谷”的演化与建设初探——瑞典著名的Kista科技园区考察[J].新建筑,2008(3).35、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6).36、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7).37、高源,吴晓,杜嵘.中荷联合教学的回顾与评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建筑学院[J].新建筑,2008(5).38、王承慧,吴晓,巢耀明.适应时代需求的住区规划“转型教学”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8(11).39、吴晓,吴珏,王慧等.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变迁实考[J].规划师,2008(9).40、吴晓.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华中建筑,2008(9).41、吴晓.北欧科学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08(10).42、吴晓,汪晓茜.芬兰生态型居住区探察——以赫尔辛基的Viikki实验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1).4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9(2).44、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7).45、吴晓,王湘君,高军军.生态导向下环境评估方法在北欧城镇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09(2).46、吴晓,高军军,孙世界.基于GIS平台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引导初探[J].规划师,2009(7).47、魏羽力,吴晓.从伽考农庄看雨果·赫林的有机建筑观[J].新建筑,2009(2).48、高军军,吴晓.大城市中心区楼宇经济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9).49、徐卞融,吴晓.城市广场与城市交通的关联研究[J].华中建筑,2009(2).50、陈薇,王承慧,吴晓.道路遗产与历史城市保护——以南京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5).51、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9).52、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5).53、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规划师,2010(7).54、魏羽力,吴晓.斯普利特:从宫殿到城市[J].建筑师,2010(2).55、吴晓.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6).56、吴晓,王承慧.公共住宅——作为我国进城农民一种安置手段的思索[J].新建筑,2010(3).57、徐华林,吴晓.大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解析[J].新建筑,2010(2).58、吴晓,王松杰,方宇.基于GIS数字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密度导控[J].建筑与文化,2010(10).59、吴晓,徐卞融,孙世界.城市景观视野下雕塑建设的系统性导控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0(2).60、王松杰,吴晓.城市中的雕塑[J].建筑与文化,2010(7).61、方宇,吴晓.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1).62、吴晓.我的城市居所在哪里?——农民工居住空间的供给刍议[J].城市规划,2011(1).

256 评论

唐尼小姐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科室工作总结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隆冬的临近,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为了对本部门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为了开展好以后的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校本教研开拓进取

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态的宗旨,本学期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外教育开放活动、组团联手打造高效课堂活动、青年教师的专家指导课活动、常态下的随堂预约听课活动、外出学习汇报课活动;围绕教师个人发展,组织开展了专家引领讲座活动、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前景活动、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参观学习活动;还组织教师撰写论文、案例、反思参加各级各类征文竞赛、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组织参加了区教研室开展的各项研讨活动、参加了全国综合实践赛课活动等。

教育开放活动是我校4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一项工作,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我们就请来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部分家长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了解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12月我们又迎来区各兄弟学校的领导、教师代表观摩我们的“引问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最大可能地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达到促进学校教育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组团办学是推进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举措,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我们沙口小学和汤汪小学、宦桥小学共同牵手组成了沙口组团教育共同体,在教研层面上,为了便于组团内教研联手,我们组建了组团内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制定了组团教研计划、方案。我们先后组织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到汤汪小学和宦桥小学送交上门,我校的骨干教师主动上门上示范研究课,我们的葛敏芸校长多次带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走进组团内学校中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并进行零距离的指导。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让组团内学校的青年教师走进我校的课堂上课、听课,和我校青年教师一同分享我校外聘专家的指导。我们每组织一项研讨活动,总是忘不了和组团内学校一同牵手,共同进步。我们和组团内学校一起去外地取经学习、一同听专家讲座、一同研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同编辑“引问教学”模式的设计、案例集,一同组织教师向各级各类教育刊物投稿……。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认可,12月10日区高效课堂模式推进会在我校如期举行,我校研磨探讨的“引问教学”模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充分体现引问教学理念的两节展示课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青年教师的专家指导课活动已经传承了6年之久,6年来,我们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专家指导方式,由集体研磨向个体研磨转化,本学期我们对青年教师进行了86节课的指导研磨,如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校胡冰教师执教的“走进魔方”一课代表扬州市参加了全国综合实践赛课,并荣获一等奖;周俊、朱红募、刘怡三位教师参加区“育花奖”竞赛均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本学期我们组织45周岁以下的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帮助教师们树立目标,查找差距,确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在校内我们通过上、听、研、评课的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素养,通过请专家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开拓教师的视野。除了组织教师教师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开展的各类进修学习外,在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参加全国、省、市级业务培训,花费培训经费万余元。

善于总结,提升理论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本学期,我们抓住每一次文论竞赛的机会,不厌其烦地催促教师们进行 “笔耕”,在今年9月全国综合实践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的5篇论文获一等奖、4篇论文获二等奖、本学期还有二十多篇教学设计分获省教育学会评比二、三等奖。一学期来,我校共有30篇论文获省、市级评比奖, 3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撰写实验随笔和教学反思是沙口教师每学期的“必修课程”,每当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们就会静下心来举行反思沙龙,交流心得。虽然教师们的'文笔还不够成熟,但是从教师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中,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二、课题研究层层推进

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与评价”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们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二是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开展专家指导课,在实践的基础上,请专家进行理论指导,进行 “引问教学”教学模式探究,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减负优质的目标。

1。有效备课

继续采用电子备课的模式,重点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教科室随机抽查教案。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提问,对关键提问要明确设计意图,注重提问的有效。

2。有效课堂教学研讨

学校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专家指导课的听课评课,课前教研组集体备课,扬团队合作精神,听课后再交流讨论。讨论课堂教学的可取之处,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或者就其中的某个教学环节讨论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每次听课教师要填写听课意见表,留下听课意见,及时交给教科室。

我们将课题的研讨扩大到沙口组团的其他成员校,请宦桥和汤汪两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加入课题组,带动两所学校的课题研究。由宦桥小学肖慧老师执教《钱学森》,沙口小学杨素春执教《爱之链》,组团学校教师参与备课、听课、评课,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

3。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结合

鼓励课题组教师勤于读书,学校图书室新增了教育教学类和经典美文等书籍,教师既可在图书室阅读,也可借阅,并勤写读书笔记,促进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教育理论水平。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学校请省、市专家来校指导。市教科所辜伟节主任为课题组成员讲座,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路。《江苏教育》主编姚卫伟给课题组作了《读书教学写作》的讲座,指导课题组成员如何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4。加强与外校的研讨交流

我们不仅在组团学校间进行课题研讨,还加强与组团外学校的课题研讨。学校课题组骨干到解放桥小学,与解放桥小学的老师交流各自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5。定期进行反思交流

开学、期中、期末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交流课题反思。平时双周课题组骨干成员会议,交流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提出困惑,寻找解决的方法。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微型课题自20xx年4月1日提出申报以后,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找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得出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用计算思考、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计算的能力,并力求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首先我们以二、三两个年级各取两个班作对比训练,以观察笔算和口算的关系,同时关注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技能的养成,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我们发现,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口算训练的班级学生的计算速度、质量明显比不注重训练的班效果要好,初步感觉到口算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四年级我们在继续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注重了口算的用,注重了口算训练与笔算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口算促进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注意了口算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注重了渗透运算律的训练,通过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并有意促进学生数学智慧的生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比较,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小学五、六年级训练我们侧重于研究良好的计算习惯,优秀的计算品质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通过针对性辩证性练习的对比促进学生辩证思维品质的形成。经过训练,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辩证思维强,他们善于比较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基础上并会优秀算法,活用算法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对计算课堂的研究,先后组织六年级分数乘整数、五年级小数乘法的同课异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算理的理解到算法的掌握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几位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情境,动手操作等方式理解了小数、分数乘法的算理,有效的掌握了相关计算的法则,学生的计算速度快,正确率高,通过研究,课题组教师还积极撰写反思、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然,这只是我们近阶段所进行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就与预期比仍然有差距,接下来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将从计算能力的研究从算理、算法,计算正确等方面走向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有效、合理的运用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三)关于心理健康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建立了学习心理健康制度,有专人负责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咨询的答疑辅导,并作好案例记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一些学生家长解决了一些困惑。利用班队课时间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协助他们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提高素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方法来实施。包括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注意力、耐挫力、意志力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指导、情绪调节、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感觉统合训练和青春期心理等。帮助学生更科学地了解自己,塑造健全人格。

1、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利用心理健康宣传日,通过黑板报、宣传册、心语网等进行宣传。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师生的心理保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咨询。

2、开放心理访谈室。通过个别心理访谈,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根据班主任上报的特殊儿童的名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开展个别咨询与和团体咨询。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3、心理健康的辅导与训练。以五六年级为试点班级,利用班队课时间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协助他们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提高素质。

4、本学期面向教师、家长开办讲座和辅导。

5、准备申请市级心理课题《小学生心理问题探因》。

以上是本学期教科室在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重要的是干好未来,随着11年的来临,我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学期教科室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带领下,为扎实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推进“教育发展、科研先行”的指导思想,教科室在教务室及相关处室的配合下,开展了许多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教科研制度,落实教研常规

1、为规范教师个人备课,规范课堂教学程序,规范评课环节,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我们印发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评价参考标准,以此为依据,完善教科研制度。

2、本学期平时在教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要求每个教研组每星期活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主持人,采用“个人钻研、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点带面,使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去。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指导,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提高。

二、重抓课题研究,强化过程管理

我们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原则,把教科研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学校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狠抓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重视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过程管理,力求做到科科实施课题研究,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子课题《特殊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顺利通过结题答辩。小课题《如何解决学生耐力训练中体力分配不当的问题》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习惯》已进入结题阶段,相关结题论文已提交。积极申报新课题《十百育新:生活教育的行动研究》,以经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评审、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被立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三、落实培训研修,提升师生素养

1、抓实教师培训研修工作。本学期派出了赖国华、肖荆晶等老师到十堰学习,数学组老师参加了区数学优质课观摩等活动。积极上报王军、王国萍、周勤、李玉华、廖小丽、等老师参加湖北生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继续提升教师博客研修工作,鼓励教师撰写教育随笔、故事、案例等文章,优秀作品将收录至《大桥教研论坛》,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每月进行一次研修情况督查。梁永芝、肖荆晶、廖小丽、许世英、张艳玲、王荣华、罗平等老师的教育博客被推荐参加荆门市第二届教师博客大赛,均获得较好奖项。

3、构筑理想课堂。在“比教学”的东风下,我们继续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学生、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结合省教育厅“课内比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管理与引导职能,使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组织各种活动,强化教研行为

1、组织全员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比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研工作迅速升温,研究学习氛围浓厚。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研组集体讨论导学案,大家互评互学,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每位教师听课达20余节教研气氛空前高涨。校长、主任坚持听好每一节课,密切关注着课堂、关注比赛。每个教研组的网上发帖都紧紧围绕身边的教学问题,让组员们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话可说,能表自己独特见解。不少教师都将自己的原创作品上传至个人博客中,供大家欣赏交流,如刘德虎、康蓉等老师原创篇目较多,且质量较高。全校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已形成常规,大多老师的听课都达20余节。各个教研组都认真组织了评课,对讲课的老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教学之余,老师们都将自己的收获收录在教学札记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普通话和钢笔字基本功训练。成功举办了大桥小学教师普通话竞赛,将钢笔字纳为月常规考评项目,有效促进了教师们基本功的提升。

3、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种将赛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及论文评选、高效课堂征文评选、英语案例及论文评选、科技“五小”论文评选、数学优质课竞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竞赛等。

纵观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在广大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集体研究的氛围有待提高;教师要多动笔及时把课堂中或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形成文字材料等等。新一年里,我们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迎难而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学期工作重点:

1、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

2、把课题研究更深一步结合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3、继续加强教研常规,落实过程管理。

随着时光流逝,又是一年过去了,举目回首半年来的教科室工作,在“团结、协作、开拓、奋进”的思想指导下,可谓是欣慰加欣喜,在许多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以下就一学期来教科室工作作简要小结,以加强鞭策,促使提高。

一、目标明确,组织健全,教科研氛围浓厚

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谋求问题的解决,促使自身的提高”的工作目标下,经教科室的统一规划与落实,中心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加之中心理论学习组的渗透,从而形成了强实的教科研组织网络。学校还征订了100多种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供教师们课余学习。这半年中,我校85%以上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其中省教科所立项课题《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正在研究中,课题《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已被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的研究》已被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立项,正在研究中。

课题组的工作是烦琐的,细致的。在走过的xxxxx年,我们细细思考:①我们完成了很多常规的管理工作:在期初制订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后我们每月参加举行了一次教科研例会,要求课题组组长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并且填写一份“课题研究活动记载”,及时记录课题活动情况。②不断关注课题的研究过程。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多且任务重,我们利用校园网站,建立我校教师的课题专题帖子,以此为平台,鼓励教师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同时,也展示学校风采、宣传教师业绩。在各位组长和组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我们又有两个省级课题立项。(详见下表)

xxxx

二、教科合一,过程管理,教科研工作踏实

注重引导教师思考教育教学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加大力度推动科研工作,真正实现教科合一。开学初,在教科室计划的总体安排下,各教研组在自己教改主题下正常开展系列化活动。通过示范课、专题研究课、同上一节课等形式,促动课题的深入与教师的成长,并把各项教科研活动传上校园网,以促进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与此同时,推出了翠小技能比武活动,通过说课、上课、评课、撰写论文,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我们把教研活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首先,我们在原有教研组和课题组的基础上,构建了学科学习共同体,在教师自愿参与的原则下,成立了低、中、高三大共同体,要求各共同体每周开展一定形式的研学活动。其次,利用城乡结合资源,邀请区教科室主任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再次,分语文、数学和英语,开出了三大教研活动,效果较好,本学期英语组的朱建定、数学组的方宇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星上课评比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我校的教学质量也随着教科研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最后,充分结合上课考核、教师上级比赛与课题研究过程展示课的契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各类资料及时归档,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管理,在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中;教研促动了科研的深入,科研更带动了教研的革新,相助相长,踏实前进。

三、立足校本,多方结合,教师培养效果好

教师培养关键是要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各项培训活动。因此,在本年度中,我校被确定为市教科研基地。我们在翠小网站的博客网页中,链接了全体教师、所有班级和部分教研组的博客,通过博客,不仅展现了我校师生的魅力,更是促进了大家的共同学习、交流与提高。及时通过理论学习、系列比武、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全校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同时,抓好区进修学校规定的各项培训任务,落实好骨干教师,及时在参加好上级培训的基础上,扎实组织好学校二级培训,使得我校顺利通过了一年一度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考核。在教师培养上,主要通过教师系列比武与参加上级比赛时机,以赛促训;实施新老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使新任教师随时能得到各方面的指导,以快速促使他们能胜任教师这一岗位。从而,教师在培训与培养中,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

四、整体推进,全面开展,教科研成效显著

以教科研为先导,提升教师素质。一学期来,我校共有20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其中尹静的《语文教学的五个转变》一文发表在《江苏教育周刊》的《成才导报》上;《互动式和谐:建设具有小学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路》发表在《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上。樊莉的《 试论多媒体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新课改教育研究》上、《小学品德课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探索》发表在《常州教育》。陆馨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探讨》发表在《常州教育》上。蒋菊芳的《延伸——让品德教育更精彩》、唐丽艳的《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孙巍的《在识字中发展》、陈小红的《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戈淑霞的《求异思维,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的色彩》、裴瑞英的《构建“阳光”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等分别获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周志萍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王玲的《让动手操作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获常州市论文评比二、三等奖。

继承着xxxx年的灿烂,我们必将踏着更坚定的步伐,在这平凡的道路上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198 评论

主君的太阳Soo

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少年班新生录取名单省份 准考证号 姓名 安徽 2010s0102 隗立峰 安徽 2010s0121 乔羽 安徽 2010s0122 朱吕行 安徽 2010s0123 姚博 安徽 2010s0124 金自强 安徽 2010s0125 贺云天 安徽 2010s0129 李昕? 安徽 2010s0130 沈之浩 江苏 2010s1332 陆迪 江苏 2010s1333 尤鹏程 江苏 2010s1334 倪逸夫 江苏 2010s1335 何嘉玲 辽宁 2010s1506 丁泓茗 辽宁 2010s1509 崔嘉莹 辽宁 2010s1513 宋星泽 黑龙江 2010s0831 蔡佳智 黑龙江 2010s0840 矫奇峰 黑龙江 2010s0841 郭宝迪 黑龙江 2010s0843 高天泽 黑龙江 2010s0844 李想 黑龙江 2010s0845 王泽田 黑龙江 2010s0852 赵呈美 黑龙江 2010s0855 郭宇航 黑龙江 2010s0857 何畅 黑龙江 2010s0902 遇玮 黑龙江 2010s0904 孔闻峥 河北 2010s0228 杜晓彤 河北 2010s0237 刘亦凡 河北 2010s0259 闫兆暄 河北 2010s0313 姜世杰 河北 2010s0323 郭雅琪 河北 2010s0335 段嘉炜 湖北 2010s0944 王隽? 浙江 2010s1721 金卓丽 湖北 2010s0957 周梦远 山东 2010s1532 宋问之 河南 2010s0456 乔怡迪 河南 2010s0457 李一斐 河南 2010s0459 侯亦非 河南 2010s0512 李骏豪 河南 2010s0514 臧昊翔 河南 2010s0515 艾欣 河南 2010s0518 李浩然 河南 2010s0524 王嫣 河南 2010s0532 程子豪 河南 2010s0539 李浩成 河南 2010s0542 罗毅明 河南 2010s0545 王家铭 河南 2010s0606 潘文凯 河南 2010s0631 白曜源 河南 2010s0636 杨敬业 河南 2010s0649 赵晨雨 河南 2010s0651 王裕轲 湖南 2010s1241 丁力 湖南 2010s1243 肖赞 山西 2010s1541 张正元 河北 2010s0450 安荣汇 河北 2010s0453 张翔 吉林 2010s1318 单兰晴 吉林 2010s1319 刘有为 吉林 2010s1322 王昊轩 吉林 2010s1328 沈植元 吉林 2010s1329 冯麟砚 江苏 2010s1421 李驰昊 江苏 2010s1422 包烨帆 湖北 2010s1005 陈雪璐 湖北 2010s1006 刘曾研 湖北 2010s1011 方宇娟 湖北 2010s1012 曾方迪 湖北 2010s1013 罗芳颖 湖北 2010s1016 杨洋 湖北 2010s1017 李嘉豪 湖北 2010s1019 沈甜雨 湖北 2010s1039 刘若雪 陕西 2010s1615 杨瑞森 陕西 2010s1621 桑昊川 陕西 2010s1629 曾静怡 陕西 2010s1631 洪婉诗 湖北 2010s1120 黄雨薇 湖北 2010s1121 张骥 湖北 2010s1122 刘洋 湖北 2010s1124 杨梁池 湖北 2010s1125 周治瑾 湖北 2010s1126 毛子豪 湖北 2010s1127 汪睿 江苏 2010s1439 张书洋 山西 2010s1601 吕新 江苏 2010s1445 杨瑞元 江苏 2010s1446 陈明博 江苏 2010s1448 郭润舟 江苏 2010s1723 张慧峰 浙江 2010s1722 林伟佳 浙江 2010s1727 张钱东 河南 2010s0726 郭晴 河南 2010s0754 刘晓乐 河南 2010s0759 朱霄楠 河南 2010s0760 常飞鹏 河南 2010s0801 王欣毅 河南 2010s0803 张兆成 河南 2010s0804 李婧涵 河南 2010s0805 李银格 河南 2010s0806 崔铮 河南 2010s0807 张贺琳 河南 2010s0809 张晨浩 河南 2010s0810 孙若然 河南 2010s0811 尚靖皓 河南 2010s0813 党元初 河南 2010s0815 杨凌志 河南 2010s0816 高航 河南 2010s0819 徐春萌 河南 2010s0820 董昶钊 河南 2010s0822 董宁 河南 2010s0823 刘东宇 江苏 2010s1455 朱葳涛 江苏 2010s1458 张峻诚 江苏 2010s1501 钟逸辉 湖南 2010s1259 李谨然 湖南 2010s1304 赵雅婧 湖南 2010s1307 殷振国 湖南 2010s1309 刘菁雅 湖南 2010s1312 刘自强

180 评论

相关问答

  • 西安交大发表论文

    一般是不需要的,只要毕业论文通过就可以了。在有些弹性学制的专业,发文章可以两年毕业,不发的话要三年。当然如果本来就是两年制的,就更不会做硬性要求了。

    angeldevil8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西安交大女生论文发表

    因为在这三年当中,他都是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专攻一个领域的,而且自己对于这个领域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仿佛那一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西安交大集中发表论文

    要。通过西安交通大学规定得知,硕士的小论文最晚要在答辩之前半年发 也就是在你的大论文答辩之前,你的小论文必须见刊或者录用,否则是不能够参加答辩的,也是不能毕业的

    易超风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西安交大方宇发表论文

    你也是准备考药事管理的吗

    超级尺蠖爱和平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西安交大发表论文奖励

    有。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官网资料查询,学校将对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正式下文公布,并颁发奖励证书。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会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

    搁小浅67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