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6

好事都找我
首页 > 论文发表 > 段汝钦博士发表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食风中沙鸥

已采纳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盲审名单介绍如下: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盲审名单可在武汉理工大学官网查询。

论文盲审基本概念

外审是指将论文送外单位专家审阅,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自己导师指定的审论文专家,自己送审,占90%。

盲审和外审通过后才能取得答辩权,答辩不通过,一样不能毕业。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的2个专家通过就取得答辩权利,答辩委员会不包括外审专家,要半数通过就能够毕业。

博士和硕士都有不能毕业的,但是硕士的比例很小的,也有没有毕业的硕士,但是比例不到1%。所有的博士论文和部分硕士论文在答辩前由学位办送到外单位做盲审,以保证答辩论文的质量。另外省市级教委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请外单位做盲审,以检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所有博士硕士论文在盲审、外审都过了才能参加答辩,然后由答辩委员会决定是否通过答辩, 是否授予学位。最后由单位的学位委员会综合论文质量、修科成绩、思想表现、有无发表论文等因素,无记名投票会决定是否给学位,同意给了还要公示3个月后拿学位证书。博士和硕士都有不毕业的,一般无学历和学位。毕业的有的有学历无学位,有的有学历和学位。

不同学校硕士论文盲审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间,博士论文全部盲审,不能毕业的当然存在,尤其是好的学校更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上海市是全市抽取一定比例的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参加盲审。博士生的话是强制盲审,只要申请博士学位就要参加盲审。盲审就是论文的内容和标题都不能涉及你的导师姓名和你的姓名,一般都是送到外校审阅,审稿人不会知道是谁的论文谁是这论文的指导老师。

因此叫盲审。盲审有不过的,特别是博士,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认真对待,基本也就都过了(硕士论文)。博士的论文本身就对学术水平要求高,所以通过要难些。

238 评论

vivianygefes

张国鼎: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财政经济、工程管理。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四部,在研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为省软科学重点课题。主讲《财政与税收》、《税收实务》、《建筑工程预算》等课程。 李 平: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及风险管理。河南省教育厅技术学术带头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个人会员。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工程项目行为风险及激励机制的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工程项目风险预测与优化的研究”获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ISTP、CSSCI论文8篇,科技论文“Research on forecast model of schedule risk for project of uncertain Network”获河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主要承担本、专科生《管理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吴现立:教授。硕士研究生,工程管理系副主任,市级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工程造价、工程投融资。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6部。主持的省级科研成果“中国大陆与美日及香港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模式比较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多次参与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工作。承担本科生《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徐江平:副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产业经济。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ISTP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分别获得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三等奖,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洛阳市工业强市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十二五”规划编写专家组成员。 吕玉辉,副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和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是2个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市级项目5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期刊及核心期刊8篇。主要承担本科生《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经济学》、《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等课程。 董萍,高工,博士,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节能、工程检测等。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一项,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一项,省测绘局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论文1篇,ISTP检索4篇,主讲《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检测技术》等课程。现为河南省评标专家、洛阳市发改委评标专家、洛阳市财政局采购中心评标专家。 马腾,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投资项目预决策分析、项目投融资。先后发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多个项目获奖;作为副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部。承担本科生《西方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融资》等课程。

146 评论

天道酬勤1212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全国及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指导教师,获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担任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 20余名,本科毕业生论文20余人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攻关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项目、中-德、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录1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华一新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讲授过《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等各种科研奖励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出版《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部学术专著。王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12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12月获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香港伍达观基金杰出教师奖,2005年6月被授予“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13届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保、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仿真与控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主干课程7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能获得1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3等奖1项。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当选为1996年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6门,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10多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4年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已授权10项,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积创利税上亿元,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陶东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理论及应用、硅酸盐熔体(熔渣)热力学》。讲授本科生的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学位课《冶金热力学》和必修课《材料热力学》以及选修课《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有16篇为SCI收录、4篇为EI收录。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发表6篇论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过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科研奖1项(均排名第一)。郭忠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优秀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荣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高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标兵”和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体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工程。讲授过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硕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来一直开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与精饰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多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制备、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和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编著并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综合利用》等专著,参加编著并出版了《锌冶金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和新工艺”;国家“八五”攻关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应用基金项目“高钙镁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铅锑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6届硕士研究生16人和1届博士生。王亚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生化学院院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术》获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贰等奖,《松节油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壹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剂、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贰等奖(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授权二项(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青联委员等。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及多晶硅材料。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

295 评论

joanna0727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铸造分会理事长,云南省耐磨耐热耐蚀材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损及失效预防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委员。1996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研究方向:金属耐磨材料加工、半固态材料加工。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PT收录论文10篇,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科研成果“控制冷却贝氏体球墨铸铁”及“控制冷却贝氏体耐磨铸钢”实现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昆理工鑫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云南省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和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加工一体化新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过十二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二项;云南省省长基金一项;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云南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一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基金一项;中国有色高校科学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刊物或国际会议论文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有15篇论文分别被SCI,EI,ISTP收录。获得三项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有五项科研课题通过云南省及有色总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二项成果获省级科技三等奖。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及其工程模拟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计委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教委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教改项目等十余项。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50余篇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6篇次,获1999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2004年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复合带材异步轧制工艺基础及理论研究》一部。合作获发明专利三项。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金属间化合物制备研究、机械合金研究、新材料制备研究。主持过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专家。 研究方向: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计算机仿真模拟。共完成科研项目24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39篇(本);在国内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1项;主讲过8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独立编写约20万字的教材一本,并参加一本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独立完成其中约5万字的章节。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校光电子新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美国材料科学研究会会员,国际拉曼光谱杂志顾问、编委,巴勒斯坦物理学会名誉会员,化学物理学报光谱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编委、副主编。研究方向:光电子功能材料物理及应用、钙钛矿结构薄膜、纳米材料、拉曼光谱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共获中国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邮电部技术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六项,获授权专利7项。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理学院激光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工程光学学会SPIE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9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4月获云南省优秀工作者称号。研究方向:信息光学及数字图像处理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SCI、EI、ISTP、SA等引用60余篇(次);出版专著《激光热处理优化控制研究》和《激光的衍射及热作用计算》两部。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冶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主持、参加过包括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子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目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生物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主持过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二层次人才基金4项科研;参与国家基金和省基金8项。承担二层次人才项目“溶胶-凝胶法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主持中-意国际合作项目“骨再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激光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热场模拟》专著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属SCI检索源杂志的共10余篇。多年从事激光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催化剂载体、微滤和纳滤材料的研究开发;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材料加工新技术近十年来,科研工作主要是对连续挤压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系统研究,1996年提出了多材料连续挤压复合的工艺原理。自主设计并制造了连续挤压复合工业机型,形成了示范性工艺流程,具有年产1000吨精密异型材的生产能力。根据连续挤压及喷射沉积的发展需求,2004年提出了喷射沉积连续挤压的技术集成思路,将先进的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相结合,为高性能材料的短流程、近终形、高成材率的加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属于材料成形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工作,目前在研项目为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喷射沉积连续挤压高合金材料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省基金、国家基金、云南省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浙江省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研究方向:多孔金属材料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加工技术-加工部分”,出版“多孔泡沫金属”译著一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多孔金属材料(泡沫金属和金属蜂窝)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90 评论

相关问答

  • 博士阶段如何发表论文

    具体要求如下:一、论文内容:与研究生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二、论文质量要求:要求发表至少1篇3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

    linyuzhu31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汝州论文发表

    一般来说,论文发表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自己将要发表的论文内容,以及发表需求。第二步,选择与自己论文题材相关的期刊,核实期刊论文真伪。第三步,了解想要刊登的期刊

    大馄饨小馄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钦州发表论文

    这是关于 林海波 个人简介的词条 你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

    扭扭炒饭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博士阶段论文发表计划

    1.首先确定选题。选题很重要,看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去做。 2、查阅资料,列提纲确定论文的内容。 先列提纲(用来反应你的思路结构,征求别人意见),写出草稿,写作时从

    呲呲呲呲呲呲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博士阶段发表论文要求什么

    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3名)等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者,应以第一作者(包括导师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或国际学术期刊的通讯作者,且

    小梅042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