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3

厚德悟远
首页 > 论文发表 > 文旭发表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inguo0911

已采纳

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

论文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  调控策略  社会心理学基础

1.引言

布朗与列文森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框架本质上是正确的.而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遵循格赖斯所提出的准则(1987:94)。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已经“在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刘润清、文旭,2006:154),以此作为达到最大效果的指导原则。然而,尽管格赖斯藉由会话含义说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并解释了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合作的言语行为,但并没有阐释清楚人们生成和了解话语的根本动机。例如,x是A的学生,他想找份工作,因此A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如下: DearSir, Mr.X’ScommandofEnglishisexcellentandhisattendance totutorialshasbeenregular. Yours,ere.

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

335 评论

笨丫头19868

浅议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引入正向迁移理论

论文关键词:普遍语法认知策略无知假设最小方案 论文摘 要: 在英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正向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正向迁移理论的四个方面来论述该理论的内涵和应用效果,包括普遍语法、认知策略、无知假设、最小方案,以期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世界上虽然存在着多种语言,但每种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方式却有着相通之处,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运用到迁移理论,也即通过已知知识去掌握未知知识的过程。语言迁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负向迁移理论,二是正向迁移理论。负向迁移理论也叫干扰,是由于在学习外语中对母语规则的生搬硬套造成的错误或者不恰当形式。正向迁移是母语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和掌握的现象,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普遍语法的内涵和应用 普遍语法的正向迁移可以加深对所学习外语的深层理解,从而把握住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人类世界中有很多语言类型,大部分语言从表面看都是毫不相干的,但是仔细研究语言的语法就会发现语言的相互差异性及其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相通性,这也是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已经掌握语言语法去学习另一种语言语法的原因。普遍语法的内容有所有语言都使用有限的离散语音,在此基础上再组成单词和句法成分,用有限的单词和句法成分又能组成无限的句子。每一种语言的构词法和语法之间都有一定的交集存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之中就运用到了已知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运用到了语言间存在共性的语法部分。 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普遍语法的学习有效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结构对应关系,将汉语的语法知识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对比加深记忆,并有效理解不同的语言现象背后的相通关系,提高学生英语理解和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观察英语句法成分和语法成分的构成与汉语的异同,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音的初期练习方面也可以根据相似的读音来记忆英语的读音,熟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标准的发音方式纠正英语的读音,这样能练就比较地道的英语发音。 二、认知策略的内涵与应用 认知策略是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观念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具有干扰作用,那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排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有利因素,发挥不了已有语言知识的积极作用。反之我们将母语对外语的学习作用看做是一种辅助认知方法,或者是一种语言策略和调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有效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英语的教育中我们可以一边梳理汉语的语言知识,一边讲解英语的语言知识,运用比较教学法,突出英语和汉语的相关性。这一点在基础词汇的认知上十分有效。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都有相似点,这包括所用词汇的性质和语言描绘的顺序,因为人类的活动都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产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人论思想却又有一致性,所以两种语言中的凝固词通常的顺序都是相同的,遵循一种线性发展路径。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巧用这些内在规律去记忆和推断英语词汇,根据已知的汉语词汇去扩大英语的词汇量,比较着记忆又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无知假设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无知假设的大概内容是,在学习外语中,我们会根据母语的习惯来推测外语的知识和运用技巧,这能暂时弥补外语知识能力不足以应付沟通的需要,求助于已有知识可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我国的英语语言环境较弱,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很少应用到英语口语,即使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也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所以有意识地创设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汉语交流中我们可以随时思考如何进行英语的转换,以促进英语语言的使用意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一些用英语交流的活动,假设自己身处于纯英语的环境中,克服实际交流的思维障碍。对于英语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加以正确认识,多数情况下是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而不是智力水平的欠缺,勿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并晓之以理,逐渐提高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四、最小方案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最小方案可以削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程度,重视学习过程的普遍性,弱化母语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母语和外语的基本语言情况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存储,在比较学习法中强化和突出外语的语法功能和相关知识,也就相对弱化了母语的功用。 最小方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使用汉语的人们用英语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思维的迁移能够对英语语篇的逻辑构思和分析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即我们通常是用汉语的语法句法形式来调遣英语的单词和句法成分,短期内可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构成,但英语写作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将汉语的思维的影响降到最小,不是压制汉语思维的作用,而是培养对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差异的理解力和敏感度,在写作中能够进行迅速的思维转换,转换的速度越快,越不容易体现出汉语思维的而影响力,最终就能彻底进行英语逻辑的思考,这是正向迁移的学习效果。 总结 :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英语教育具体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领会正向迁移理论的关键点,并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文旭.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 [3]张丹,石建美.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166 评论

俺是陆军PLA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的使用中.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类模糊限制语,然后试图就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分别从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视角进行语用分析.据笔者的统计,从1994年到2004这十年间被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所收录的论文中,语言文字方面以“模糊”为关键词的论文总共就有1005篇[1],难怪早在2000年陈维振和吴世雄在总结我国模糊语言学发展史时就说“模糊语言学是中国语言学诸分支学科中起步较晚却发展最快、影响面最广的一门分支学科”。虽然石安石(1988)指出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早在1959年就在《汉语的歧义问题》开篇就提出了要区别“歧义”(ambiguity)、“模糊”(vagueness)和“笼统”(generality),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但国内真正揭起的模糊语言学热却开始于伍铁平发表在《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模糊语言学研究诞生于这篇论文的发表。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自然避免不了回答模糊性的根源问题,虽然从模糊语言学诞生那一刻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探索,但从伍铁平(1979)指出语言模糊性是和语言中的通感(synaesthesia)现象以及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相联系在一起、到当前一些学者从现象学、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等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阐释,语言学家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答案,相反这引发了更多学者从更广泛的领域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这正如陈维振(2001)在谈到外语研究创新时说的“对于语言研究中同一个研究对象而言,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就会得到不同的发现”, 而语言研究的创新正是这种不同的发现的结果。关于国外在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方面的状况,伍铁平(1999:95-132)的《模糊语言学》第四章基本上有了概括性介绍,本文拟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总结,并从系统观点出发对语言模糊性及根源和前人的研究进行反思。1.我国语言学界对模糊性根源的探索历程。1.1.语言模糊性的界定。在模糊学的大家庭里,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数学、模糊系统理论和模糊推理等分支虽然对模糊性关注的角度不同,但就模糊性本质的认识则大同小异。在国内第一部对模糊学这个横向学科的各个分支作简单介绍的《模糊学引论》中,苗东升(1987:19-25)将模糊性与近似性、随机性和含混性作了区别,认为模糊性是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是“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亦即中介过渡性”。虽然我们在谈论语言模糊性时会从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考虑,如王逢鑫(2001)在其专著《英语模糊语法》中,就从语音、实词、虚词和语法四个层面举了丰富的实例对语言英语的模糊性进行了总结;但大部分学者对模糊性的界定都集中到了语义模糊性上,尤其是模糊(fuzziness)与含糊(vagueness)、概括(generality)和歧义(ambiguity)的区别和联系上。这方面的资料很多,读者可以参考石安石(1988),张乔(1998a, b) ,伍铁平(1999:143),刘佐艳(2003)等。张乔还系统地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这四个术语进行了辨别,基本上把这四个术语各自管辖的范围作了一个划定。张乔(1998a:174-175)认为:模糊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即使是模糊词语,它的内涵也是明确的,外延的模糊“也只集中在边缘成分上,中心成分一般都是不模糊的”。另外,曹聪孙(1989)和将有经(1991)等学者还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相区别,提出了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这对概念。他们认为模糊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指语言的模糊性,后者指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这样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言语是语言应用中人们可以觉察到的各种没有具体含义而不影响成功交际的话语,是个人在交际中的产物。陈志安、文旭(1996)将两者的关系总结为:“模糊语言是产生模糊言语的基础,但模糊言语却不一定都要表现为模糊语言,非模糊语言也能构成模糊言语[2]”。1.2.学者们关于语言模糊性根源的不同回答: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国内学者曾经就此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国内流转较广的模糊语言学方面的专著,如张乔(1998a,b)和伍铁平(1999)在总结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发展时都谈到了当事人的观点。这场辩论开始于石安石(1988)《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的发表;随后,符达维(1990)用《模糊语义辨析》对其进行了点评。石安石(1991)用《模糊语义再议---答符达维同志》进行了答复。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客体的模糊是否是造成了语义的模糊的原因。符达维区分了客体模糊、主体模糊和语义模糊;而石安石(1994:94-96)认为“在笼统或概括的条件下,对模糊语义的形成,具有决定的因素”有两个,即“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的矛盾”以及“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对“客体的模糊造成了语义的模糊”的观点,石安石持否定态度。其他一些学者也参加了这场辩论,除了陈维振(2000)在总结时提到的外,近年来吴振国(2001)、赵德远(2001)、唐锋卢(2003)和张华茹(2004)等也对前辈学者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陈维振(2001)《从现象学的角度反思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研究》,陈维振、吴世雄(2003)《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张良林(2004)《语言模糊性的符号学解释》和赵亮(2004)《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来看模糊语言》还从新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除了这些专门讨论模糊性根源的论文外,不少学者还在不同的时间内就不同学者的意见进行了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有陈志安、文旭(1996)、吴世雄、陈维振(2000,2001)、姚鸿琨(2001)等,以吴世雄、陈维振的总结比较有概括性,他俩将国内外的观点概括为三类: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比较深入的伍铁平和张乔二位在语言模糊性根源方面的探索。吴铁平(1989)在《再论语言模糊性》首次较系统地提出相关思想,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到其专著《模糊语言学》里面作为第五章。他谈到“在讨论模糊性时,必须区别本体的模糊性(ontological fuzziness)和认识上的模糊性(epistemological fuzziness,或者叫观念上的模糊性)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1999:141)”前者即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如颜色词反映了客观世界中颜色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泾渭分明的连续统;后者指的是像亲属称谓这种属于“认识上或者观念中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的模糊性。

167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旭发表论文

    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 论文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

    厚德悟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发表郭旭

    郭旭,男,1971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在有关

    惠跳舞的鱼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张旭理发表的论文

    可能就是通过不正当的路子发表的吧,应该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审核。

    yanjinshuji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黄高旭发表论文

    黄高哲 黄高良 黄高轩 黄高泽 黄高旭 黄高杰 黄高艺

    大旺旺。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朱旭昶发表论文

    朱俊宇 6 9 6繁体 拼音 笔划 五行 吉凶 朱 朱 zhu 6 木 吉 俊 儁 jun 9 火 吉 宇 宇 yu 6 土 吉 天格->

    cool10088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