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7

Jessie小鱼
首页 > 论文发表 > 赣州发展启示论文发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菜菜~小

已采纳

自己想吧,想说啥就写啥!

106 评论

風雨飘零

赣州区位优势明显,承接了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近几年赣州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格力,万达等大公司来赣州投资,促进了赣州经济发展;赣州自身的产业优势一赣州的新能源,稀土,南康的家俱等。以上几点使得赣州经济发展迅速。

赣州在江西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赣州江西第二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千米,市区人口180万。

赣州在历史上就有着极高的地位,赣州在宋朝时就已经是全国36大城市之一,可见赣州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赣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地理位置的优越带来的就是交通的便利。赣州的城区也在扩展,主干道的建设也在继续中。

详细介绍:

随着今年底赣深高铁的开通,赣州又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积极承接来自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尤其是深圳东莞的电子、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年就有一大批制造业项目落户赣州。

345 评论

亲切的海沫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州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赣州实际,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使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8年底,赣州GDP突破800亿元,达到834.77亿元,是1949年的376倍,人均GDP突破1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成为江西第二个财政总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0-1978.12) 解放初期,赣州经济极为落后,农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工业几乎空白,交通不便,商业萧条,教育文化衰落。经过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国民经济加快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1949.10-1952.12) 1949年8月、9月,把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为国营经济,实行“三原”(原机构、原职、原薪)政策,组织恢复生产;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950年秋至1952年春,在农村开展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巩固了农村政权。同时,在工矿、交通等国营企业逐步开展民主改革,使工人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胜利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并有一定的发展。1952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08亿元,社会总产值6.07亿元,国民收入3.8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22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总额2313万元,三年年均分别递增19.92%、15.19%、21.93%、15.92%、139.5%。 (二)完成“一五计划”,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3.1-1957.12) 根据中央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1956年,全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使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居于绝对统治地位。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项目 61个,完成了九大矿山改造以及上犹江水电厂、江西一糖厂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57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5.99亿元,社会总产值8.94亿元,国民收入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06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总额为2.44亿元,五年年均分别递增4.44%、7.43%、6.19%、7.83%、43.2%。国民经济呈现稳步协调发展态势。 (三)在挫折和整顿中继续发展(1958.1-1978.12) “二五”时期,在“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全区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年均分别递减0.74%、1.64%、2.4%,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经过1963-1965年的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恢复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也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干扰,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经过1975年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1.59亿元,社会总产值22.21亿元,国民收入10.5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55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1亿元,两年间年均分别递增8.58%、9.66%、9.11%、10.14%、34%。 同时,30年来,赣州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经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整党整风运动等,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党支部由1950年的155个增加到1977年的10478个,党总支由1950年的12个增加到1977年的506个,基层党委由1954年的19个增加到1977年的461个;党员数由1949年的1149名增加到1978年的186488名。这为建国后加快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2至今) 改革开放30年,赣州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翻了近六番,工业增加值翻了六番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升级,实现了由欠发达农业地区向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了近九番,利用外资翻了十番,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实现了向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跨越;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翻了近五番,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实现了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跨越。目前,赣州已逐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起步阶段(1978.12-1984.10)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区农村逐步推开,城市中进行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全区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很大变化。 1、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区各项政策的落实。 2、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工业生产计划,使国民经济更好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3、全面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从1979年开始,当时属赣州地区管辖的广昌县(现为抚州市管辖)恢复实行的“常年作业组”,拉开了赣南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帷幕。一是调整全区农村政策。二是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是改革山林权属。到1982年底,全区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全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二)全面展开阶段(1984.10-1992.1) 这一阶段,赣州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着眼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全区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逐步开展了流通与价格、科技、财税、社会保障体制和金融方面的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经营机制调整步伐。 1、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全区经济体制改革从对国营工业企业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开始。不久,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企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区全面拉开了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区得到推广,并在林、牧、渔业等领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1986年5月制定《关于进一步增强国营企业活力的暂行规定》,更是要求加快全区工业发展的步伐。 2、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推进全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1987年12月15日,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决定赣州地区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并从1988年1月1日起,在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管理、技术改造、财政、等十个方面进一步扩大赣州地区经济管理权限。这一决定使赣州这个比较贫困、封闭的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区域性经济改革试验,走上了加速新旧体制转换、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一是全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有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不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四是制定《赣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确立全区今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一时期,全区国营工业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迈出新步伐阶段 (1992.1-2002.10) 这一阶段,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全区(市)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1、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全区(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更大,步伐更快。国营企业改革深入开展。在完善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在坚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经济大跨越。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围绕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赣州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这一时期,全区(市)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赣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四)追赶跨越阶段(2002.10-至今 ) 这一时期,赣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发展思路、理念和战略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的成效。2003年10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方针,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2004年3月,赣州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举措,并具体落实到“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操作实践中。2006年11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用5年的时间,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的发展目标。当前,赣州经济社会逐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十大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二是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革。三是工业主导型格局初步形成。四大优势产业集群稳健发展,推动赣州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2、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对外交通更加便捷,并成为国内内陆航空通达性试点城市。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速赣州都市区一体化进程。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规划体系构架。7月,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拉开赣州特大城市框架,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赣州建设成为建成区面积200-30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300万的特大城市;9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赣州市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建设。三是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3月26日,新赣州黄金机场投入运营,赣州民航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3、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市委的领导下,围绕“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使党的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成就、特色、亮点频现。一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二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尤其是首创的“销号整改”工作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三是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在全国率先实行离岗考察制。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2005年3月,制定出台了《赣州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建设总体方案》。 经过60年的发展,赣州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繁荣,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实现了由经济小市向经济大市的历史性巨变,迈入全国百强城市方阵;实现了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历史性巨变,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形成;实现了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巨变,投资发展环境成为区域最优;实现了由落后山区向中心城市的历史性巨变,步入全国大城市行列;实现了由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领先;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给群众带来福祉。因此,客观、正确、全面、科学地回顾和总结赣州解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才能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地进一步加速推进赣州经济的追赶与跨越发展求采纳

3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论文展示

    期刊发表论文,教育,医学,建筑,经济,文学刊物收稿绿色通道,10余年发表经验,期刊发表论文先审核,审核...

    海天浪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展示论文发表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发表一般流程主要为六个步骤: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

    赵家小燕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赣州期刊投稿

    "江西日报街谈巷议" ," 江西日报民生" , "江西日报评论" , "江西日报文化" , "江西日报新闻投稿" , 赣州晚报:麻烦采纳,谢谢!

    腹黑芝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发表展示

    期刊发表论文,教育,医学,建筑,经济,文学刊物收稿绿色通道,10余年发表经验,期刊发表论文先审核,审核...

    林hui杨659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赣州论文发表

    正规承认的一般很好鉴别啊,老师们还是最好发教育专业的期刊吧!比如《当代教研论丛》这本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备案过的,知网万方全文收录!省级期刊!刊期好像也不是很晚。

    天津家具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