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丽子伊
黄希庭(1937年生,浙江省温岭人)一、教育从业经历: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心理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和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重庆市政协常委。现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发展与人才资源研究院院长,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专业负责人、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1979年2月 晋升为讲师 1983年6月 晋升为副教授 1986年5月 晋升为教授 1986-1988年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 1987年4月 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1988年至今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 西南师范大学科协副主席 1993年 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全国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3年至今 《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 1993年12月 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4-1999年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94年至今 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 1995-2001年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6年至今 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97年 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全国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7年至今 《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 199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7年至今 西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至今 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常委 1997年 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8年 重庆市第一届心理学会理事长 1999年2月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家指导组组长 2000年10月 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兼职研究员 2001年10月 陕西师大兼职教授 2000年 重庆市第一届学校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长 2001年11月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1年11月 2001-2005年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 2002年7月 经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审定同意,批准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3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心理学评议组成员 2003年9月 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 2003年9月 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组组长,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 2003年12月 重庆市心理学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第四次学术大会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召开,黄希庭教授继续当选为理事长。 2005年1月4日 被选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二、部分研究成果:1、时间心理学方向,在中国开创了时间心理学研究,最先将模糊统计赋值、信号检察论、多因素实验应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加工模型;发现了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时间判断的通道效应,心理时间的分段性和时间维度的人格特征。其成果被国外学术专著及国内多本教科书引用,其中一篇被国外学术刊物全文译载;40余篇论文被PA收录。2、人格心理学方向,在中国开创了大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法因素分析等应用于人格研究;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把价值观划分为十大类,即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际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其特点提出许多合理的教育建议;开创了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对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做过深入的研究;有一项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成果被教科书引用,25项成果被PA收录。3、教材建设与教学科研,出版了一系列高等学校心理学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如《普通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心理学》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为培养我国的心理学人才做出了贡献。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2部,发表学术论文205余篇。2003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同年被评为中共重庆市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三、部分专著:1988年 《心理学》(黄希庭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8年 《普通心理学》(黄希庭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二等奖 1992年 《人生心理咨询手册》(黄希庭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1年获河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册 ,黄希庭副主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表彰1995年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7年 《加强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黄希庭、张庆林、张进辅、邱玉辉、程昌伦)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 获得中国科协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颁发的《1987-1996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优秀组织者称号》1998年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黄希庭 ,张进辅,李红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1年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黄希庭,郑涌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年 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黄希庭、陈红、陈传锋、郑涌),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编号:20001002(4-2)2001年 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黄希庭、郭亨杰、张承芬、卢家楣、陈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证书号:20014542001年 获西南师范大学第七届“挑战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2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教材)(黄希庭、郑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四、部分荣誉: 1985年被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等1989年被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 1995年被授予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人格心理学》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黄希庭、张志杰)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黄希庭、张志杰)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心理学二等奖,教社政证字(2003)第168号。2003年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03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dodolong64
西南医院消化科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由刘为纹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创建。1958年组建消化实验室,为国内最早的专科实验室之一。1978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为第三军医大学首批重点学科,1995年为四川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批为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1999年为重庆市首批重点学科,2000年为全军消化病专科中心,2001年为重庆市消化病研究所,2005年成为全军消化病研究所。 拥有2个病区、1个消化内镜中心和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展开病床80张,总面积共2500平方米,年门诊量23775人次,年收治病人1851人次。2006年本学科内镜中心成为国家卫生部西南片区唯一的内镜培训基地。实验室设有分子生物学室、细胞培养室、生化室、病理室、免疫组化室、放免室、胃肠动力学室、胃电图室等,开展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PCR检测、Southen杂交、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基因转染、DNA测序、放免测定及胃肠功能检测等多项实验技术。 本学科针对胃肠道肿瘤和慢性肝脏疾病,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分子遗传机制及消化道肿瘤的针对新靶位治疗研究、慢性肝病并发症的机体适应性的分子机制、胃肠道的黏膜保护机制和内镜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治为研究方向。“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部级(军队)课题5项,科研经费420万元;发表论文45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主编专著10部,获得实用型专利1件。1987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军队)二等奖19项。 本学科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为西南地区培养和输送大量消化病学的高层次人才,为提高本地区消化系疾病防治水平,改变西南地区消化系疾病发病率高、医务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作出了贡献,“十五”期间,共招收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67名(毕业56名),硕士研究生92名(毕业74名)。举办了“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新进展学习班”、“全国消化内镜学习班”、“全国消化病学院巡回教育培训班”3期,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余人参加培训;培养了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进修生184名(32人来院进修时即具有高级职称),目前受训人员已有50名成为二甲以上医院内科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作为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坚持为军服务的主体思想,旨在提高部队在战争应急、胃肠功能疾病的纺织及科研水平,提高我军战斗力,已成为我军高层次消化系疾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消化系疾病的防治中心,我科在“十五”已向军队各级医院输送毕业生35人,均已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人才结构: 科室人才梯队合理,形成了以中青年为骨干的优秀科技干部队伍,主系列人员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学位,十五”期间,新增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现有工作人员82人,主系列人员51人,留学归国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编高级职称8人,正高5人,副高3人,平均年龄40.5岁;中级职称7人,平均年龄29岁;初级职称13人,平均年龄24岁。主系列在编人员博士后4人,博士12人,硕士6人,本科生6人。业已形成一支由中青年专家领衔、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梯队。 徐采朴教授:消化内科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0年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消化内科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经验。曾为军委首长和省、市首长诊疗疾病,疗效良好,深受好评。悉心研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内镜下胃癌早期诊断。在国外发表论提出慢性良性胃溃疡癌变新观点,受到国际医学界关注,近百位国外专家来信交流。 房殿春教授:博导,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为国内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消化病学专业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在消化病临床基础研究有很深造诣。
不管你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学生,都要清楚的是要发表不同的期刊对论文投稿的字数的要求是不同的。期刊不同,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也有所区别,论文作者在写作前要先对所
查了一下,这个期刊任何核心期刊都不是。就是一个普通期刊。是北大主办的,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
副院长呀 很不错的起止年月(本科起) 院校及系、专业 1992.09-1996.07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系本科 1996.09—2003.06 西南财经大
皖南医学院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三种类型:高中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学制为5年、高中起点升专科学制为2.5年、专科起点升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