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4

厦门小鱼网
首页 > 论文发表 > 2017年中国发表sci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醋jiang

已采纳

1 本系概况编辑本段 东南大学数学系创建于1921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从欧洲学成回国,于当年秋开创东南大学算学系,并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从基础科学系,数学力学系,应用数学系直至发展为今天的以教学科研并重、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东南大学数学系。1.1 师资力量 截止2011年9月,全系教职工95人,其中教师85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讲师4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62,在读博士的人数为11人。现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孺子牛金球奖获得者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4人,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第三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1.2 教学科研 数学系下设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计算与运筹及高等数学5个教研室,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概率统计、金融统计4个研究所。拥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数学博士点,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点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及计算数学全部5个硕士点。 数学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国内的影响逐步提高。在2006年全国数学一级学科排名中列全国第23位。应用数学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发表SCI论文二次进入全国高产机构行列。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统计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数学系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数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点。下设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计算与运筹及高等数学5个教研室;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概率统计、金融统计等4个研究所。数学系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6年全国数学一级学科排名中列第23位,发表SCI论文二次进入全国高产机构行列(全国18位,全国16位)。2006-2011年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获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统计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数学学科论文排名指标2010年和2011年两次入选ESI。2011年的ESI排名,在国际上榜的200个科研机构中位列第154,在中国上榜的17个科研机构中位列第14,其中在中国大陆上榜的12个高校中位列第10。1.3 专业设置 数学系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统计学专业3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而统计学专业是适应社会需求而开办的新专业。数学系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学习一年半后再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专业方向主要包括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与控制、信息与编码、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和金融统计等。1.4 办学特色 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夯实数学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实践能力。分流培养,多方向成材。专业交叉是与东南大学工科与管理、金融等专业的结合形成的最大亮点,跨学科免试研究生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5%以上。与德国、法国等名校的校际交流名额逐年增加,到美国、英国等国际顶级学府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也不断增加。1.5 升学就业 积极鼓励学生报考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管理科学及金融经济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攻读数学或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也可推荐出国留学。数学系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毕业生也适宜到科研机构、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及大中型企业和公司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学管理和教学等工作。2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东南大学数学学科的历史沿革和东南大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名称,数学系是东南大学自1902年建校开始就成立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系科。 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挂牌开办。1904年招生开学。学堂所设的四个学科之一就是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1914年8月,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校设8个科,其中文理科包含了8个系(图文系,英文系,哲学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8月27日,教育部核准郭秉文博士任东南大学校长。学校下设6个学科31个系,数学系成为理科的四个系之一,当年从欧洲学成回国的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任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于1928年4月24日成立。在抗战前的国立中央大学(1928-1937),数学系成为理学院的六个系之一。在抗日时期的中央大学(1937-1939),理学院调整为7个系,数学系仍是其中之一。1940-1945,学校更名为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更名为数理系,属于理工学院。抗战胜利后的中央大学(1945-1949),重新设立理学院,数学系是其中的8个系之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学校把所有基础学科合并成立基础课系。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当时的基础科学系即开始招收本科生,称为数学师资班。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成立数学力学系,1997年力学专业分出(并入土木工程学院),改名为应用数学系。2002年改名为数学系。

261 评论

佼佼猪猪

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

(原标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高管: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经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运营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期刊,其中就包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安诺杰说:“1997年,中国科研人员对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贡献量不足2.5%;2006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2015年,美国对SCI论文的贡献量占25%左右,中国则超过了20%。”

自然指数网站此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说,在该指数中,中国长期位列高质量科研的高产出国家行列。自然指数是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数据库,依托全球68本顶级期刊,分析全球科研机构产出情况。

安诺杰说,尽管世界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但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却持续增加,这反映出政府及慈善组织都日益认可科研是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带来了科研资助及科研活动的增加,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领域”。

他说:“展望未来,鉴于创新往往依靠持续的财力支持,经济领域的变化会对创新有所影响,但人们当前对创新所持的态度也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感到乐观。”

文章来源: 华笙医学编译

216 评论

蓝水晶朵朵

青岛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106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ersity)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简称青大(QU),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学校最早的源头是创建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后来成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另一源头是创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后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青岛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了医学院,后来成为青岛医学院。1993年,原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

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在建占地3200余亩的胶州科教园区;馆藏图书325万册;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9500余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

发展历史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原国立山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曾呈奎、青岛市市委书记王今吾等代表提出“关于创办新型的综合性青岛大学”的议案。同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重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1985年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招生本科专业79个,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17日,本校有教职工3900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475人、副教授896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6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30人。13名学者入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全国高校第66位,15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65%。近5年博士后基金数量列全国21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17日,现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和1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2个优势特色培育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3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项目、5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国家精品课程14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发展各类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2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合作项目9个。

2016年12月9日,青岛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设立的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青岛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构建新世纪跨基因组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通过学校各类项目公派出国(境)交流的学生近10%。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青岛港集团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朝鲜语

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轻化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经融学、医学检验、绘画、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核心,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软件工程专业为核心,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金融学专业为核心,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组建的专业群

国家重点学科:眼科学、生理学(培育)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病原生物学、凝聚态物理、系统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纺织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金融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内科学、儿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美术学、音乐学、课程与教学论、车辆工程

山东省一流学科: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学、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328 评论

相关问答

  • 2017年我国论文发表

    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72156篇,仍居第1位

    carefreeyu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2017年中国在ei发表的论文

    ei会议论文每年中国有253篇。EI摘要是目前全球最早的工程文摘资源。目前收录了253种中国内地期刊。国际会议,简而言之,就是世界各地不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针

    快乐@天使3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2017年中国在jacs发表论文

    近期,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and Tough Gr

    神話081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2017年sci论文发表排行

    sci材料类杂志推荐: 1、JOURNALOFVACUUMSCIENCE&TECHNOLOGYA issn:0734-2101 2018-2019最新影响因子:

    光头强32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2017年CNS发表论文

    六月是广大科研硕博的毕业季,同样也是web of science公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的时刻。今年也如约而至。 神级期刊CA CA-A CANCER JOURNA

    Charles2Lilli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