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8

芯是酸的
首页 > 论文发表 > 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末末很烦躁

已采纳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不可以作为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和论文是不一样的,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专题报告是就某项专门的工作、研究所号的报告,包合整件事情的全过程,写的时候是写做法、措施、经验。论文是属于学术研究类的文章,包括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152 评论

Nightwish阳光

周小平. 用岩体结构分析及声发射Kaiser效应测量地应力(获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学术科技博览会二等奖)Xiaoping Zhou.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eous brittle rock under dynamic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4415-61725-1738Xiaoping Zhou, Qiuling Ha, Yongxing Zhang and Keshan Zhu.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brittle rock subjected to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2004,41(2):311-319.Zhou Xiao-ping and Wang Jian-hua. 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for a crack under combined model loading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3,E-8(1):89-91.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and Huang Yu-bin. Near Crack Lin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a Infinite Plate Loaded by a pair of Point Shear Forces ,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3,E-8(2),115-117.Jianhua Wang, Xiaoping Zhou Near Crack Lin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a Infinite Plate Loaded by two pair of Point Tensile Forces ,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 2004 (in press).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 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eous rock under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003in press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strai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ous rock under compress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003(in press)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 Study on the coalescence mechanism of splitting failure of crack-weakened rock subjected to compressive loading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 2004 (in press).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 new nonlinear yield criterio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4 (in press)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中低围压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本构关系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03255606-610.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压剪条件下断续节理岩体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变形局部化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待刊周小平 王建华 张永兴 剪应力作用下断续节理岩体的强度特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哈秋聆 考虑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下轴压卸荷过程的本构关系 力学季刊200425 待刊周小平 郭映忠 张永兴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共轭平移断层中各序次应力场和断裂等构造形迹相互关系的力学分析 地质科学200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节理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岩土力学 200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考虑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下裂隙岩体加载过程的本构关系 工程力学200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04待刊.周小平 王建华 哈秋聆. 压剪应力作用下断续节理岩体的破坏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9:1437-1440EI收录.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的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2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4待刊加载和卸荷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对比分析 地下空间2003233277-280.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单轴拉伸条件下岩石本构理论研究, 岩土力学,2003,24(2)增143-147.周小平 张永兴 哈秋聆 王建华.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1-6.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受压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的变形局部化分析和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 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哈秋聆. 压剪应力作用下复杂形状多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12):1905-1909.周小平 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公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64:552-555EI收录.周小平 黄煜镔丁志诚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01455-1457周小平 哈秋聆 张永兴 考虑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下围压卸荷过程的本构关系 力学季刊 2002232227-235周小平 张永兴. 利用统一强度理论求解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 重庆大学学报20032611109-112.周小平 张永兴 大厂铜坑矿细脉带岩石结构面直剪试验中声发射特性的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5,724-727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的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235-38EI收录周小平 王建华 张永兴 三向应力状态下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328-32 EI收录周小平 王建华 测量地应力的新方法 岩土力学2002233316-320周小平 张永兴 郭映忠 王桂林. 共轭平移断层中各序次应力场和断裂等构造形迹相互关系的力学分析 工程地质学报 200194:373-376.周小平 邓 梦 章福生 声发射Kaiser效应结合用岩体结构分析测量地应力的新进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36109-113周小平 张永兴 岩石结构面直剪试验中声发射特性的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2(5),158-162;周小平 张永兴 光弹性应力计在大厂铜坑锡矿细脉带570中段的应用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21219-22;周小平 张永兴 大厂铜坑矿细脉带采场尺寸优化研究 地下空间200121287-93周小平 张永兴 大厂铜坑矿细脉带采场围岩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地下空间2000204290-294

280 评论

欧欧里里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152 评论

春天里的流星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164 评论

神話0814

可以,只要你发表的论文和你的学位论文题目相近就是可以的,没有问题,而且你是第一作者查重时也会剔除你自己的论文,所以照抄都没事。

276 评论

相关问答

  • 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第一论文

    自考不需要发期刊,发期刊是对你职务晋升或以后考研读博有好处。

    徐珊珊11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发表论文第一第二作者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

    以心为马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不可以作为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和论文是不一样的,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专题报告是就某项专门的工作、研究所号的报告,包合整件事情的全过程,写的时候是

    芯是酸的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并

    一般科研项目是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论文的,需要2到5人。这个时候就有作者排列署名了,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作者是拥有署名权的,所以标成并列第一作者。 因为在公开发表论文

    快乐糖糖K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

    厦门小鱼网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