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要求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要求

为了发表都要投稿到期刊、杂志社,这个时候论文就要经过审稿,才能决定是不是适合发表。壹品优刊网告诉大家论文审稿周期不一,核心级期刊审稿时间最长,时间大概是3-6个月

(1)选择合适的期刊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很关键的步骤首先,在写文章之前,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涵盖该学科领域的期刊,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文章主题与目标期刊不相匹配而导致的拒稿。然后再根据目标期刊的投稿要求和需要的文章形式来确定写作方式,比如有些letter类型的期刊是有明显的篇幅限制,写作方式当然也就与一般全文型文章有差异。如果在投稿之前不注意这些问题,即使研究方向、学科领域都匹配,文章被直接拒稿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2)确保文章各部分符合期刊要求通常期刊对摘要部分会有具体的字数限制,投稿之前应该仔细阅读作者指南以确保符合期刊的要求。简介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若是写得太多则会弱化重点内容、让文章显得头重脚轻以及出现不恰当地评论前人工作的失误。摘要和结论需要仔细反复推敲以达到高质量水平,因为这两部分被阅读的几率最高。在其他方面如文章长度、字体大小、图表规格和参考文献格式等,也都应该仔细检查看是否都符合该期刊的投稿要求。(3)潜在的利益冲突科学研究是要本着客观的原则来进行,从而为科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最真实的结果。研究课题中涉及到的所有利益冲突,都有可能会影响科学成果的公正表达,因此必须予以披露和说明。现在科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经济利益冲突,比如为了获取企业或他人的资助而采用不当的模型或者方法作出有利于资助方的结论,从而损害了科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作者在投稿时有责任报告这些可能引起文章发生偏倚的利益冲突。(4)版权文章中如果直接使用了别人的材料,比如教科书或其他文章的图片,必须明确提及。一般来说,直接用原作者的原文或者原图时需要取得版权方(即出版社)的授权,当然最好也要与作者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同意,这也是表示对作者劳动的尊重。除此以外,也可以根据原文进行转述或自己重新作图,最后再加上引用。(5)投稿信投稿信(Cover Letter)是向期刊投稿时附上的一封说明信,基本上所有的期刊在投稿时都需要这样一封给编辑的信件。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形式化地问候编辑,而且能够让编辑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创新点和重要性。投稿信里面应该包含这些信息:(1)强调文章内容符合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2)点明文章的创新点和主要结果;(3)按需求添加建议的审稿人信息。投稿信是期刊编辑最先阅读的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编辑对稿件的整体印象。因此投稿信应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简明扼要;(2)对投稿期刊的评价中肯适当;(3)对自己的稿件有自信;(4)语气谦逊适度,态度诚恳,措辞得体。投稿前最好再进行一次语言校对以确保没有低级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仔细检查数据和图形,以保证引用的图表即使经过反复修改仍能避免产生错误或混淆。最后,若是方便可以请师长同学帮助检查稿件,以便多角度发现问题。

01一、期刊发表论文的标准格式为: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摘 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 字[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 个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1] [2] [3]…… (有的期刊还要求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02二、针对以上格式组成还须注意的是:1、标题期刊发表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 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1) 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2) 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 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 20 个字.(3) 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 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2、正文期刊发表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 2000--8000 字不等, 包括简短引言、 论述分析、 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 6 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 (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 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 ,避免用中文表示。 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 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 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 1.1.1,1.1.2,1.1.3,… 排序;引言不排序。3、参考文献期刊发表论文格式要求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集(N),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未说明文章(Z)参考文献如为专著,项目包括:作者姓名. 书名. 版本.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期刊,项目包括:作者姓名. 版本. 年. 月. 卷(期)~ 年. 月. 卷(期).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电子文献, 项目包括: 作者姓名. 电子文献题名. 文献出处或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4、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简介(100 字以内)出生年月 性别 毕业院校 学历 主要研究方向。作者联系方式,包括: 地址, 邮编,电话, (含手机)E-mail 等。03三、期刊发表论文发表渠道将论文直投杂志社是作者的首选途径。但由于发表档期安排、论文需要修改和编辑部稿件堆积如山的现状, 作者要想成功及时发表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发表平台。国内比较可靠的发表渠道有期刊云,发表论文写作经验丰富。特别提示论文发表格式要求虽多,但如果在平时写作中有所注意,在发表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期刊可能还有不同的格式要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个问题涉及到投稿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关的解释如下: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

目前业内对《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关注比较多;《景观设计》也不错,但是影响力不及《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这两者。《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是行业内比较正统的杂志,前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刊物,后者是北林主办的。具体区别在于《中国园林》综合性比较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到管理,以及园林植物,基本都涵盖了,《风景园林》侧重规划设计比较多,每期介绍本专业理论热点和近期国际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比《中国园林》专一些。《景观设计》是以介绍国际前沿项目和竞赛为主的。总的来说这三种刊物都值得一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如果是本科生,建议先多关注《中国园林》,让视野和思路宽广些。

个人感觉这几本杂志差不多,里面关于各家公司的广告都很多,而且都是四五十一本,个人感觉自己买的话不是很值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园林

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学园林者必看!! 一、 国内0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03.《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04.《中国雕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二、 国外01.《西方造园变迁史》 作者:针之谷钟吉02.《造园史纲》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03.《西方园林》 作者:郦芷若,朱建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向荣,林菁 中国建工出版社 05.《环境设计史纲》 作者:吴家骅 重庆大学出版社06.《外国造园艺术》 作者:陈志华 河南科技出版社07.《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 评:100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按照时间顺序穿起来理论类01.《建筑十书》 作者:维特鲁威 知识产权出版社 02.《城市意向》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华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态》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 华夏出版社 04.《建筑的伦理功能》 作者:卡斯腾?哈里斯 华夏出版社 05.《总体设计》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中国建工出版社 06.《设计结合自然》 作者:麦克哈格 07.《景观设计学》 作者:西蒙兹 中国建工出版社 08.《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 俞孔 坚、孙鹏、王志芳 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 知识产权出版社 《建筑的永恒之道》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 《建筑模式语言》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王听度等) 《俄勒冈实验》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等) 《住宅制造》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高灵英) 《城市设计新理论》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陈治业等) 10.《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中国建工出版社 1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作者:曹礼昆 1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作者:托伯特哈姆林 中国建工出版社 13.《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作者:弗朗西斯?D.K.钦(译者:邹德侬)中国建工出版社 14.《园冶图说》 作者:计成(注释:赵农)山东画报出版社 15.《说园》 作者:陈丛周 同济大学出版社 1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7.《江南理景艺术》 编者:潘古西 东南大学出版社 18.《建筑空间组合论》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环境行为学概论》 作者:李道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广义建筑学》 作者:吴良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1.《现代建筑理论》 编者:刘先觉 中国建工出版社 2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刘滨谊 东南大学出版社 23.《景观形态学》 作者:吴家骅 东南大学出版社 24.《理想景观探源》 作者:俞孔坚 田园城市出版社 25.《景观:生态.文化.感知》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2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李 敏 中国建工出版社 27.《风景园林设计》 编者:王晓俊 江苏科技出版社 28.《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 作者:孟雅凡 中国建工出版社 29.《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等著索靖之等译30.《总体设计》k林奇 31.《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 著 王求是,高峰译 (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实践类 01.《德国景观设计1-2》 0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3》 03.《台湾景观设计98/99/2000/2001/2002/2003》 04.《世界景观大全》 05.《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作者:罗伯特霍尔登 中国建工出版社 06.《世界景观设计丛书》 作者:弗朗西斯科 中国建工出版社 07.《90年代日本环境设计50例》 作者:章俊华 河南科技出版社 08.《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09.《日本景观设计师系列》 作者:章俊华中国建工出版社(已出版《佐佐木叶二作品集》《升野俊明作品集》《户田芳树作品集》) 10.《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大师作品系列》 作者:夏建统中国建工出版社(已出版《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 11.《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集》 作者:詹姆斯中国建工出版社(已出版《马里奥.谢赫楠作品集》) 12.《景观细部图集》 作者:迈克尔 大连理工出版社 13.《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 作者:吴为廉 同济大学出版社 14.《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作者:刘玉杰 中国建工出版社 15.《植物造景》 作者:苏雪痕 中国林业出版社 16.《植物景观造园应用实例》 作者:薛聪贤浙江科技出版[/color]17.美国景观设计的速查手册(第二版)(原版) c.w. harris和n. dines编 18."Road Form and Townscape"「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英)Jim MeCluskey 张仲一、卢绍曾 译中建工1992年 评:对与道路(线性)相关之景观的研究透彻 19.《“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夏建统编译补充 01.世界园林艺术博览丛书 《梦中的天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编者:夏建统 云南大学出版社 《内心的庭院—日本传统园林艺术》 编者:王向荣 云南大学出版社 《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 编者:朱建宁 云南大学出版社 《户外的厅堂—意大利传统园林艺术》 编者:朱建宁云南大学出版社 《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 编者:朱建宁 云南大学出版社 《理性的浪漫—德国传统园林艺术》 编者:王向荣 云南大学出版社 《对岸的风景—美国现代园林艺术》 编者:夏建统 云南大学出版社 02.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 《平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 中国建工出版社 《此时此地》 作者:刘家琨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工程报告》 作者:崔恺 中国建工出版社 《营造乌托邦》 作者:汤桦 中国建工出版社 03.《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作者:周武忠 东南大学出版社 04.《西方现代园林设计》 编者:王晓俊 东南大学出版社 05.《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 编者:黄亚平 东南大学出版社 06.《图解城市设计》 作者:金广君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07.《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08.《现代建筑语言》 作者:布鲁诺塞韦 09.《城市空间美学》 编者:周岚 东南大学出版社 10.《中国建筑美学》 作者:侯幼彬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1.《当代建筑美学意义》 作者:赵巍岩 东南大学出版社 12.《园林美学》 作者:周武忠 13.《新技术庭园》 14.《非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 中国建工出版社

景观规划国外期刊投稿要求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国内对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从一些英汉词典、城规和建筑与园林等专业期刊和译著、国家发布的科技名词等出版物中出现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来看,对该名词术语的理解与翻译却存在较大差异与分歧,译名就有造园学、景观建筑学、风景建筑学、景园建筑学、园林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园林学等,有的词典甚至列出了“造园林建筑艺术”这样令人困惑的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该学科国际通用的名词术语,在刚进入国内时出现众多的不同译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混乱之中,则对该学科的发展和交流是毫无益处的。实际上,关于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问题早己引起了重视。国家1985年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于1989年颁布了《林学名词》(1989)作为行业规范名词,其中园林学词条的英文名称就多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尽管颁布已近十年,这种规定性与权威性并没有显现出来,混乱仍然存在。 关于科技名词术语的翻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按字面含义来理解,例如Park Design就可以译为“公园设计”。但是,有些词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看所指的对象与所含的内容,翻译上还应注意通俗性以及与国内相应学科术语的对等性。就象Naval Architecture(造船学)一样,如果按字面直译为海洋或航海建筑学,就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头脑。为了较好地理解与翻译Landscape Architecture,本文将对该词的产生、专业渊源、专业内容和学科位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1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的形成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名词术语,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早期园林实践活动,尤其是城市公园运动对该专业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此时整个园林的中心仍在欧洲,特别是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对美国园林界的影响很大,传统专业术语Landscape Gardening和Landscape gardener仍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面向市民的城市公园较之传统的庭园或庄园,通常用地规模大、环境条件复杂、对城市意义重大,这就促使在社会、政策、环境及技术等众多方面更为综合的规划理论的形成,同时欧洲传统的名称术语受到了挑战。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成为学科名词之前,首先出现的是职业称谓Landscape architect。该名称的出现与被称为美国园林之父的园林设计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Olmsted)及其合作的建筑师弗克斯(Calvert Yaux)有关。约1860年,当时的纽约市街委会委员爱立奥特(Henry H.Elliot)在给纽约市议会的一封信中提到了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的设计师奥姆斯特德和弗克斯被委任为“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根据研究奥氏的学者贝弗里奇(C.E.Beveridge)和舒勒(D.Schuyler)的研究,这是最早用“Landscape architects”来称呼奥姆斯特德和弗克斯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由于在纽约中央公园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压力和障碍,奥姆斯特德和弗克斯于1863年5月联名给纽约公园委员会写了一封信,信中落款使用的“Landscape architects”据称是该职业名称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档之中。奥姆斯特德本人对该称谓并不十分满意,希望能有更合适的名称来代替,相反,到是身为建筑师的弗克斯(C.Vaux)对此兴趣很浓。同时代的很多园林设计师并不是很乐意接受这种称呼,有一部分仍然称其为Landsape gardener,例如科恩(M.Kem)、斯塔其(A.Strauch)等。克里夫兰(H.W.C1eveland)也主要沿用旧称,偶尔用landscape architect。法兰德(B。J.FaITand)尽管做为美国园林师协会(ASLA)开创者之一,但也一直称自己为landscape gardener。直到二十世纪仍有相当一部分设计师使用landscape gardenero另外一部分设计师则更倾向于landscape designer或landscape engineer。 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的出处,也有“一些争议。《牛津英语词典》(增补卷)中引例最早的是《瑞布顿造园艺术》中的一段文字(1840)。美国学者普雷基尔与沃克曼(P.Pregill and N.Volkmao)则在《园林史》中认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1828年一本关于风景画的书名中,不过该书指的是风景环境中的建筑,主要与绘画题材有关。实际上在园林文献中最早较正式使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行业术语的当推当时著名设计师克里夫兰(Horace W.Cleveland)的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pplied to the Wants of the west》(1870)。 关于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名词,伴随着该词的产生就充满着争议。奥姆斯特德对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名词既感到不满意,也感到十分困惑。他在给弗克斯的一封信中认为:Landscape不很恰当,Architecture也不合适,两者组合在一起同样不恰当,而Gardening却更糟。由于当时没有人面对新的环境与实践提出更恰当的名称,虽然Landscape Gardening当时仍然是较盛行的术语,但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也逐渐使用与流行起来。1899年美国园林师协会(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设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方向,随后马塞诸塞大学(1902)、康耐尔大学(1904)、伊利诺意斯大学(1907),20年代又有加州伯克莱分校(1913)、依屋华州立大学(1914)、俄亥俄州立大学(1915)、威斯康星大学(1915)、剑桥学院(1916)等也相继成立了园林专业。这些较早设立的专业通常放在农学院中(college of agriculture),仍然沿用传统的“Landscape Gardening”或“landscape Design”为专业名称。由此可见,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Landscape Architect被业内人士普遍接受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1948年国际园林师联盟(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成立,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landscape architect成为本学科通用的名称与术语也逐渐为世人所接受。2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与Landscape Gardening的渊源关系 在近年美国园林师协会(ASLA)介绍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的小册子中,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代表布朗(L Brown)和法国凡尔赛宫苑的设计师勒·诺特尔(A.Le. Notre)被认为是在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之前该职业最伟大的设计师;巴比伦的悬空园被认为是最早的例子。尽管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学科上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追寻其根源,发现其仍然深深留着庭园的胎印,是西欧园林在美国新大陆的延续和拓展。 十九世纪的美国仍然与欧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园林界仍然主要以学习西欧,特别是学习在自然风景园方面已形成独特风格的英国为主。作为对文艺复兴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盛行的规则对称庭园风格的反叛,以自然风景与风景绘画为蓝本的自然风景园首先在英国兴起。早期的设计师布里奇曼(C.Bridgeman)和肯特(W.Kent)的庭园设计已出现自然曲折的倾向,布朗(L.Brown)和瑞布顿(H.RePton)将 自然风景园推向了高潮。这种园林形式后来传人美国,唐宁(Andrew J.Downing)、奥姆斯特德(F.L.Olmsted)、强生(J.Jensen)等在美国掀起了学习热潮。作为美国园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唐宁将英国重要园林师瑞布顿等人的设计思想应用到美国乡村庄园园林设计之中。根据瑞布顿的设计原则,他用树木、灌木与花草将园地规戈lj分成不同的空间,这一做法对美国早期园林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奥姆斯特德通过拉斯金(J.RMslin)的著述了解了英国的风景绘画艺术,并仔细地研究了英国一些著名风景画家和园林设计师的作品与设计。同时。他也造访过英国,对英国公园十分熟悉。从他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等一大批作品中都不难发现英国自然风景园的精神。因此,无论是称为landscape gardener的唐宁(A.J.Downing),还是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的奥姆斯特德(F.L.Olmsted)及其后继者,都深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影响。他们开创的业绩在美国园林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的奥姆斯特德对整个美国园林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他们留给后代的遗产,既是美国园林发展的基础,又是美国园林与西欧园林传统的纽带。英国园林学者普雷斯(R.A.Preece)在谈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定义时认为,从一个专业所主要关心的内容中就能够了解到一个专业的范围性质及发展方向,他认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唯一将主要职责放在改善室外空间(outdoor space)质量之中的专业。美国园林设计大师海尔普林早在60年代就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专业性质与方向做过精辟的论述:园林学主要的兴趣在开放空间(open space)及其相关的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用性。在不同专业对于空间的态度上做了进一步论述,他认为:建筑师常将开放空间仅仅视为建筑的前后院、市政工程师多将开放空间与排水或道路线型联系在一起,城市规划师往往将开放空间看做复杂的城市织体中毫无区别的一块块绿地(Green swatches),对他们而言,开放空间本身并不重要。言辞也许有些过激,但是从总体上讲,只有园林设计师才会真正因为开放空间本身而关注开放空间。 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堤谢尔(William H.Tishler)教授任主编,4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合力编著的《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Designers and Places》(1989)一书介绍了美国园林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和所涉及的主要专业活动领域,这些领域基本覆盖了美国园林实践的范围,包括: 1.Campuses 校园环境 2.Cemeteries 公墓地 3.City Planning 城市规划 4.Country Estates 乡村庄园 5.Gardens 庭园 6.Historic Landscapes 传统园林 7.Housing Environments 居住环境 8.Institutional and Corporate Landscape 企事业单位园林 9.Landscape Planning 景观规划 10.Landscape 自然风景 11.MetroPolitan 0pen Space 大城市开放空间 12.National Forests 国家森林 13.National Parks 国家公园 14.New Towns and Planned Communities 新城与规划社区 15.Parkways 风景车道 16.Recreational Areas 娱乐区 17.Restored Natural landscape 自然景观恢复 18.State Parks 州立公园 19.Streetscapes,Squares and Plazas 街景与广场 20.Urban Parks 城市公园 21.Water fronts 滨水 从以上所列内容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内容与国内园林专业从事的实践工作相同或性质相似。另外,再从近些年美国园林师协会(ASLA)年度奖项来看,获奖作品虽然涉及面广,但核心内容仍然与国内园林专业相同。例如颁布给建成25年以上设计的经典奖(Classic Award)近年有:韦雅海色公司总部外部环境设计(1998)、洛山基市墨弗雕塑园(1997)、福特黑尔学院校园环境设计(1993)、多耐尔住宅庭园(1992)等;颁给当今实践的优秀奖(Award of Excellence)有1998年度的墨西哥工业城阿圭斯林特斯城柴达座公园(Parque El Cedazo)、1996年度的加拿大多伦多市约克村公园和1995年度美国国家公园局保护助理处的历史园林保护计划等。而自1990年以来该协会颁布的荣誉设计奖(Design Honor)包括各类公园、各种单位的外部环境设计、道路环境设计等,其中公园设计和企事业、公共建筑、俱乐部等单位外部环境设计占了所有奖项的80%。

什么是sci论文?首先sci是一种科学引文索引,而sci论文就是被科学因为索引检索收录的文章,对于sci论文,相信国内的很多作者都不陌生,即使是从来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人应该也听说,这种论文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最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发表,sci论文发表在国际上被视为学术水品的衡量标尺。

sci论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影响力和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在国外受到认可,在国内的认可度也是颇高的,在很多对于学术论文发表有要求的考核中,sci论文都是最受认可的,拥有一篇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对个人的晋升发展、能力提升都极为的有力。

除此之外sci论文也是一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国家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也能证明该国家的科研水平高低。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宏观角度,sci论文发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能够推动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进步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sci论文呢,在这里也是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章

这是写论文都必须经历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周坚持泛读最少3篇sci,精读1篇sci,其实你会发现,写论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2.期刊的选择

写论文之前,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令自己集中精力的最好办法,能够在后面写作时避免很多无效的工作。一定要把握住期刊声誉和当前所在研究层次显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之后就可以根据期刊官方网站给出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写作防线和修改初稿。

提升论文影响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撰写目标读者希望关注的研究,所以挑选期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掠夺性期刊”!这些“欺诈性期刊”的出版方式极其不道德,经常恶意;利用初次投稿作者急切发表的心理。所以当你不能确定选择的期刊是否靠谱时,一定要向导师寻求建议,并对这种期刊进行彻底调查。

3.尽早动笔

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实验操作快结束了,数据都整理好了,才开始动笔;其实写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早地开始动笔。

最常见的论文撰写策略按顺序依次是:

Method-Introduction-Result-Discussion

我们可以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预先写好。确保在动笔之前,就已经能详细地列出论文的提纲,以便规划后期你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写好方法学 (Method) 部分的段落,这是前期最容易撰写的部分。如果项目计划有任何变动,之后可以稍作调整。如果你够勇敢,甚至可以提前写好引言 (Introduction) 段落。

很多人喜欢把引言部分留到最后编写,目的是要确保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人会先将引言部分落实到位,再去搭建剩余那部分论文内容的框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习惯偏好。在开始准备初稿之前,最好是在给论文编制提纲之前,就先考虑应如何引导阅读论文的读者。这样在你撰写论文时,尽可能始终贴近论文的主线思路。

最后就是关于写作效率的问题了,在确定了方向和契合期刊后应当如何保持高效的写作效率。关于这一点小编只想说,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去克服,不论你是拖延症还是完美主义者,又或者其他习惯性格,都会影响你的写作效率,所以小编才建议大家尽早动笔,毕竟坚持每天花费几小时写论文,总要比每隔几周才来一次马拉松式论文写作的效率更高。

最后再给大家说几个sci论文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切忌将引言出现的内容写入,也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论

2.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论文的结构一定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具体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要是评职称的用的话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我们单位是这么要求的,当时是问了人事厅给我一个要求文件,然后找的白杜输入“壹品优” 讠仑文机构发表出来的,具体流程您也可以问一下,别的都差不多了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费用

现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基本要求2-3个版面起发,算下来大概是3500-6000字符,版面费会在1千-2、3千的样子。具体实际情况还是要看刊物的。

像普刊的版面费,基本是和文章的字符数相关,字符数越多,自然版面费就越高!

对于普刊来说,大部分刊物在4000-8000字符左右,算足够了。

万方、龙源、维普、超星这些数据库收录的刊物,可以1版起发,1版的字符会在2000-3000左右,版面费几百元上下。

也有那种按篇算的,不过也是根据文章字符数来看。

学报一般是1000-3000元左右。核心期刊对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需要长篇,基本费用以万为单位。

所以,由此可见,大部分期刊的费用是在200-1000元内。

期刊的价格,通常和期刊的质量成正比,不过这一点比较局限于普刊。不少核心是不要钱的,但对质量的要求很高。

像教育类跟医疗类的期刊比较抢手,价格会比其他专业方向的期刊贵一些。

好像是3000,我记得 你要投规划类的文章吗?我记得有一些是不需要的,譬如学校的学报之类的

这个要根据作者的专业、投稿的期刊等级、论文的水平、要求的周期等等很多因素确定,因为的作者们来自各行各业,适合他们的期刊也不一样,论文字数也不一样,所以版面费也会有区别的。比如普刊肯定是相对便宜的,有的一千多也可以发,核心期刊就会贵一些,一两万也很正常,我们常发SCI也不便宜,几千美元也有,折合人民币也要几万,另外这个并不是越贵越好,主要还是看作者的个人情况和具体需求。

普通期刊,又称普刊,主要是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会根据刊物等级、上网情况、发行周期等不同,来收取几百元到几千元的费用,一般是在800-2000之间。其中,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要比省级期刊更高一些。国内核心期刊,包括科技核心、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等,根据发表的难度不同,收费标准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都在万元以上,其中,科技核心收费最低,差不多都是1万元起步。北大核心次之,收费多是2万元起步,南大核心最高,大概是3万元起步。国外核心期刊,主要是SCI和EI,根据专业不同,收费上有差异,都在几万元左右,甚至更高。一般来说,比南大核心,EI收费会略低一些,SCI收费会更高一些。

发论文不一定要花钱。如果作者的水平比较高,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尝试自己投稿,有些期刊不仅不收版面费,还会给作者稿费,不过这样的期刊要求也会比较高,审稿周期也比较长,作者要有心理准备。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是免费的。《规划师》一般是3000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

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黑体,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字体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作者署名(五号、仿宋体)及单位信息(五号、仿宋体)标在题目下,(当作者单位不同时,应用1、2……标识区别)。需做作者简介时,可在当页下方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加说明。

3、摘要和关键词(五号、黑体)写在题目后、正文前,摘要和关键词的内容部分为五号仿宋体。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

(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

(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

“20~30”,“8%~10%”,“0~10oC”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大部分期刊只要文章内容写得好,格式方面的问题都有返修的机会(当然,投稿前就把格式整理好是最好的,毕竟返修也耽误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不需要任何格式!!!论文不是作文,不能按照中学语文老师教的那样去写。不需要格式完全正确,但论文基本要素要有,并且最起码要让人看着舒服,全篇不分段、一行挨着一行、一段挨着一段。

回到主题,投稿到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内容——

题目、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五项英译(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

格式:

1、字数要求

3000字左右。

2、封面格式

3、排版格式

(1)纸张:A4纸,单面打印。

(2)标题:三号黑体字加粗。

(3)正文各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字加粗,内容则用小四号宋体字。

(4)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小四号宋体字加粗,参考文献内容用五号宋体字,其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a、期刊类格式:作者.文章名.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b、书籍类格式: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c、论文集类格式: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d、学位论文类格式:作者.题名.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页眉页脚小五号宋体字居中。

(6)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行间距为1.5倍行距;字符距离:标准。

不同的期刊要求不一样,如果普通期刊,在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之间,省级期刊在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之间,国家期刊,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之间,如果是核心期刊,一般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之间。

要求

1、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应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注意一定要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2、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中文参考文献请改为中英文对照。

3、文后期刊类、会议论文集中的参考文献表中的英文期刊名称、会议论文集名请写全称。

4、各类参考文献请严格按照“二、各类参考文献写法”中的标点符号写。

论文投稿期刊的格式是什么?格式是最基本要求,期刊投稿对格式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只要掌握了一般的格式也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学术期刊的发表格式要求了,论文发表的格式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这几个方面,每个细节都要重视起来,可能哪个环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格式看似简单,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来看看期刊投稿对格式的一般要求:( 一 ) 题名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1 .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2 .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3 .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4 .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二)作者姓名和单位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依此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代写工程师论文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 关键词4; 关键词5 (要求5-8个关键词,各词间用分号";"隔开)(五)正文内容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①篇幅:一般在3000~5000字左右;文稿章节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式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式为1.1、1.2、2.1、2.2…;三级标题形式为 1.1.1、1.1.2、2.1.1、2.1.2…。②符号:正文、图表中的变量都要用斜体,英文缩写、计量单位、函数名称、运算符号、括号等都要用正体, 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及符号请注明, 文中的计量单位一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③插图:要有图序、图名,插图要精绘,图字要清晰;插图和照片不得用复印件,必须是精绘图和原照片;图、表应安排在正文中的相应位置上;④表格:要有表序、表名,用三线表(表格的左、右端不封),采用小数点对齐式;⑤公式:公式须用字符格式录入。(请您认真校对稿件,避免出现拼写错误、漏字、多字等问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六)参考文献来稿一定要有参考文献,限著者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按在文章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即可,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 索引序列
  •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要求
  •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
  • 景观规划国外期刊投稿要求
  •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费用
  • 景观规划类期刊投稿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