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红火蚁的识别红火蚁是火蚁的一种。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南美洲。它在在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中文学名: 红火蚁 拉丁学名: Red imported fire ant,或简称RIFA 二名法: Solenopsis invicta(1972)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科: 蚁科 亚科: 切叶蚁亚科 族: 火蚁族 属: 火蚁属 简介红火蚁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隶属于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二十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红火蚁(5张)全名:入侵红火蚁英文名称:Solenopsis invicta Buren,1972其它名称:Solenopsis saevissima var. wagneri (Santschi)Solenopsis wagneri (Santschi)俗名: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English)Rote importierte Feuerameise (German)中文:红火蚁、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蚁的生活史蚁的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共8~10周。蚁后终生产卵。工蚁是做工的雌蚁;兵蚁较大,保卫蚁群。每年一定时期,许多种产生有翅的雄蚁和蚁后,飞往空中交配。雄蚁不久死去,受精的蚁后建立新巢。动、植物都吃。包括蚁属(Formica)在内的某些种,常取食其他种蚁或同种的卵和幼虫,有些种吃植物分泌的液汁。蜜蚁(木工蚁亚科〔Camponotinae〕、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吃某些蚜虫分泌的蜜露。某些属(如Leptothorax属)吃落在叶面上的蜜露。阿根廷蚁(Iridomyrmex humilis)及火蚁亦食蜜露。收获蚁(Messor属、Pogonomyrmex属)将禾草、种子、浆果收并巢中。而南美的Trachymyrmex属仅食自己在巢中养殖的真菌。德克萨斯切叶蚁(Atta texana)是害虫,常剥植物叶为其真菌苗床提供营养。猛蚁(ponerine)是蚁科的一种,它们分布在全球亚热带,热带的潮湿地区。在大都市不常见。它们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蚂蚁,而且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蚁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一般都都不连群结伴找食物,而是单独找食物。但有些种类也会连群结伴进行捕猎。[1]形态特征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mm。红火蚁工蚁多型,体长~6mm,上颚4齿,触角10节,身体红色到棕色,柄后腹黑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直径一般小于46cm。当蚁丘受到破坏时,入侵红火蚁将异常愤怒。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进攻入侵者,一般被蛰刺后次日会有水疱出现。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蚁后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蚁后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成虫食性广泛,其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也采集植物种子。其进攻体型相对大的动物,如鸟类等,会有限攻击猎物的的眼等要害器官。生活习性 红火蚁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据报道,该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生存力真社会性的生活结构,蚁巢中除专负责生殖的蚁后与生殖时期才会出现负责交配的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职蚁)。无生殖能力的职蚁可分为工蚁与兵蚁亚阶级,阶级结构变化为连续性多态型。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1500~5000个卵,卵发育至成虫约需20~45 天(工蚁)、30~60天( 大型工蚁)、180天 ( 兵蚁、蚁后与雄蚁)。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出高约10~30cm直径约30~50cm的蚁丘,但新形成蚁巢约在4~9个月后才会成熟而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蚁后寿命约6~7年,职蚁(工蚁和兵蚁)寿命约1~6个月。 红火蚁入侵红火蚁并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 ( 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雌雄蚁会飞到约90~300公尺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约可以飞行3~5km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只生殖雌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 只生殖雌蚁。族群分为单蚁后与多蚁后型。成熟的单蚁后蚁巢中约有5~24万只个体,每英亩可以形成80~120 个蚁丘,成熟的多蚁后蚁巢中约有10~50万只个体,每英亩可形成超过400个蚁丘。蚁巢特征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明显拢起的蚁丘,则是极容易快速认定红入侵火蚁的方法之一,因为台湾约270种蚂蚁中没有会筑出拢起地面高于10cm以上蚁丘的种类,因此由小山丘的蚁丘是可为判定是否为入侵红火蚁的依据之一。但仍要注意,入侵红火蚁族群在未成熟前的蚁丘并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种蚂蚁的蚁巢造成判断上的错误。原产地及扩张 红火蚁入侵红火蚁( 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 Solenopsis invicta ) 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 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二十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在美国南方已有12个州超过1 亿公亩的土地被入侵火蚁所占据,对于美国南部这些受侵害地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每年估计约数十亿美元以上。因商业活动与农业运输全球化的影响,而使火蚁的问题不再只是美国或是美洲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虽然入侵火蚁早已恶名昭彰,在美国其他未被入侵的州及全世界各国皆极力防范入侵火蚁的侵入,但因交通便利且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而使防堵火蚁向外扩散的策略终究百密一疏,波多黎各也在1975~1984年间遭入侵,1998年发现入侵南加州,更于2001年入侵红火蚁成功的跨越太平洋,于新西兰与澳洲建立了新的族群,且已造成部份区域农业与环境上的危害。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 红火蚁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省的桃园、嘉义和台北等有分布。克星因为红火蚁来自南美,所以在南美仅和“南美果蝇”彼此相克。这种蝇是一种“蚤蝇”(phorid fly)。通过寄生方式进攻红火蚁。幼虫孵化以后食用蚂蚁的体内组织等为食物。同时幼虫可以控制红火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行动方式。据说《异形》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这种蝇。社群基因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科学家一直好奇区分机制,中国台湾地区研究员王忠信与美国、英国、瑞士学者合作发现特定“社群染色体”扮演关键角色,有助于消灭红火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2]科学家希望透过基因研究,找出对抗红火蚁的良方。研究发现红火蚁会有“单蚁后”和“多蚁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型态,主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也就是说,这600个超级基因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研究人员表示,“单蚁后”族群的工蚁,会杀死其他族群的蚁后;“多蚁后”族群则会接纳拥有“多蚁后”基因的蚁后,而杀死“单蚁后”基因的蚁后。编辑本段种群分布侵入中国入侵红火蚁是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分布于中国台湾()、香港、广东、澳门、福建、广西、湖南。亚洲地区一直未有发现入侵火蚁的报告发表,台湾旧纪录中有3种火蚁属(Solenopsis)种类被纪录,但未曾发现有入侵火蚁。但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洲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台湾地区发现,且陆续获知有农民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侵入台湾可能的途径 红火蚁受蚁巢污染的种苗、植栽等含有土壤的走私园艺产品。受蚁巢污染进口培养土 (如蛭石、泥炭土、珍珠石)。货柜夹层或货柜底层夹带含有蚁后的蚁巢。侵入台湾后的扩散途径主动扩散(自然扩散):自然迁飞、洪水扩散。被动扩散(人为扩散):园艺植栽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传播扩散途径与规律 红火蚁入侵红火蚁的扩散、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污染、空货柜污染、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而作长距离传播。入侵红火蚁自然扩散中以生殖蚁的婚飞扩散较为持续和有规律。这种红火蚁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交配期),成熟蚁巢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蚁形成。雌、雄蚁飞到约90~300m高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雌蚁交尾后约飞行3~5km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如有风力助飞则可扩散更远。带土植物调运频繁,有利于红火蚁传播、扩散。在进口种苗、花卉等植物性产品时,为避免病虫害的传入,一般要求不带土。国内在种苗、花卉、草坪、观赏植物等贸易调运中,植物基本上带有土壤或栽培基质。有些地方甚至还长途运输废土、堆肥、垃圾废品等、这些活动显著地增强了红火蚁传播地可能性,也可能大大加快其扩散速度。在美国,甚至有红火蚁侵入养蜂箱而随放蜂活动作长距离传播的例子。全面掌握红火蚁的认为传播途径对实施检疫、预防红火蚁扩散传播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编辑本段灾害 红火蚁入侵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红火蚁入侵住房、学校、草坪等地,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大,叮咬现象时有发生。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人类死亡。入侵红火蚁同时也啃咬电线,经常造成电线短路甚至引发小型火灾。火蚁(Fire ant) 的名称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后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 被火蚁咬伤的人入侵红火蚁蚁巢在受到外力干扰骚动时极具攻击性,成熟蚁巢的个体数约可达到20万至50万只个体,因此入侵者往往会遭受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次性感染。在1998年所做的调查,在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而当年便有2件受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编辑本段防治火蚁红火蚁是应当加以消灭的,但在消灭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本地的蚂蚁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土生蚂蚁的栖息地就有可能造成生态位的空缺,反而有助于入侵红火蚁的传播和发生,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区分,尤其是区分土著火蚁和入侵红火蚁。化学药剂防治法 红火蚁幼虫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表一)。饵剂 (Baits)赐诺杀(spinosyns)芬普尼(fipronil)百利普芬(pyriproxyfen)独立蚁巢处理-接触型杀虫剂(Individual Mound Treatments-Contact Insecticides)百灭宁(permethrin)赛灭宁(cypermethrin)第灭宁(deltamethrin)芬化利(fenvalerate)加保利(carbaryl)安丹(propoxur)表一、二阶段防治法建议用药饵剂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磨碎的除去油脂的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也就是说黄色固体的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常 被咬后常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一般研究调查显示不管饵剂使用那一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仅能防除85%~95%的火蚁族群。但明显的差异在于可见蚂蚁族群数量减少开始时间与速度上,一般而言,生长调节剂的成效要比较延后,但其却较有利于去控制火蚁族群的拓展阶段。散播火蚁饵剂最低有效量的公式,大部分状况约每4000平方公尺需要洒1公斤的药剂。注意事项使用新鲜的饵剂於干燥的地表状态施用饵剂,饵剂施放后12小时内并无下雨的状况使用在火蚁积极觅食的地点禁止将饵剂再混合其他物质如肥料使用正确的口径与药量独立蚁丘处理法 红火蚁在严重危害区域与中度危害区域以灌药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蚁丘,此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蚁丘。但其明显的缺点是在仅能防治可见的蚁丘,但许多新建立的蚁巢是不会产生明显蚁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较为密集的地点也较不易看见蚁丘,而往往会造成处理上的疏漏。大部分灌药的剂型产品每个蚁巢需要加入5~10公升的药剂才有效果。编辑本段伤人案例红火蚁在台湾,大陆许多地方(主要是南方),如广州的周边地区增城花都都有出现,特别是养植场,伤家畜的时有发生,一般被咬后需要及时就诊。被咬后当晚疼痛难当,第二天就患处出现很多红斑,如不及时就诊,可能出现化脓等症状。在1998年所做的调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1998年有2件受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2004年10月20日,台湾传出首起因红火蚁致死的病例。[3]新光医院收治一名桃园老妇人,她在遭火蚁咬伤后出现呕吐,被送入医院后,一天之内就死亡。新光医院肾脏科医师江守山指出,老妇人是一名洗肾患者,她在家自行洗肾时,手部遭火蚁咬伤的大量细菌污染到洗肾管,再感染到腹腔,最后导致腹膜炎不幸死亡
本药是目前抗炎作用最强的非甾体抗炎平喘药,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白三烯、组胺等炎症介质,对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均有抑制,并抑制气道上皮细胞释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感觉神经C-纤维释放P物质等,使呼吸道微血管渗出减少,从而降低呼吸道的高反应性。长期吸入本品可使病情明显改善。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依赖患者可减少激素的用量,甚至可停用激素。作用强于色甘酸钠,推荐用于慢性哮喘的维持治疗或替代其他平喘药。 奈多罗米钠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注目的抗过敏性炎症的药物。1992年由美国卫生与人类保健部(DHHS)主持制定的哮喘诊断和治疗国际统一标准和近几年欧美诸国制定的哮喘防治标准中,均把奈多罗米钠作为“一线药物”推荐给临床医生,该药物主要用于哮喘缓期内替代激素或减少激素和气管扩张药的用量。奈多罗米钠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肥大细胞膜稳定作用;炎症细胞抑制作用;对抗原和其他刺激物诱导支气管收缩反应的抑制作用;对气道感觉神经和抑制作用。临床应用情况(疗效):我们通过从国际重要期刊(如《美国呼吸病杂志》、《欧洲呼吸病杂志》、《Chest》、《Thorax》等)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5万多例)分析,肯定了奈多罗米钠在哮喘缓期内替代激素、减少激素和气管扩张药的用量、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肺功能、甚至用药几年内跟踪不发作等方面的疗效。国际上自1984年起对奈多罗米钠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报导的文献资料提示奈多罗米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
网易网易号0注意了:有这个“病”的人不易感染新冠?研究者回应!为何有人“阳”后无症状?或与这个因素有关→上观新闻2022-12-24 10:37 ·上海0“为什么身边的人都‘阳’了我却没事?”在本轮疫情中有一部分人被称为是“天选打工人”周围人都阳性了自己依然没事儿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猜测抵抗力强的人不容易感染也有人说一些身体弱的人反倒不容易感染网上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有过敏性鼻炎的人不容易感染新冠这是真的吗?有医学研究显示具有过敏性反应的人会对新冠产生一定感染屏障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2021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赵宇团队的一篇论文刊登在过敏免疫领域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之中。该论文表示,作者通过对2020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完成核酸检测的70557名成年人进行临床数据研究显示(研究数据来自于UK Biobank数据库),患有过敏性鼻炎可对COVID-19感染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患者同时也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对 COVID-19 感染的保护作用稍有减弱,若单独患有哮喘则对COVID-19感染的保护作用并不显著。针对阳性病例,研究团队还发现,患有哮喘是导致COVID-19 严重程度加剧的危险因素,而过敏性鼻炎则并无显著影响。报道还指出,这已不是第一次有关医学研究显示,具有过敏性反应的人会对新冠产生一定的感染屏障。去年9月,一篇发表在英国胸腔协会的官方期刊Thorax上的一篇论文也给出了同样的研究结论,由34名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5日对14556名居住在英国的成年人进行了为期9个月时间的随访追踪调查,这项探索性的分析确定了特应性哮喘与非特应性哮喘的参与者对感染COVID-19的风险是否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患有特应性哮喘,即由于患有湿疹/皮炎或花粉症/过敏性鼻炎引发哮喘的人,感染COVID-19的风险几率大幅度降低,非特应性哮喘的结果则不显著。论文表示,基于已有证据表明,这是因为哮喘患者有高水平的过敏性过敏反应,可让编码SARS-CoV-2受体的基因ACE2这种膜蛋白的表达减少。研究者本人回应赵宇教授表示,这些“晚阳”或“不阳”的人,可能有 以 下几种情况:一是接触的环境与人群相对简单,比如待在家里不怎么出门,再加上相应的防护和消毒措施,感染的可能性就没有那么大;二是做核酸的人少了,用抗原的人多了,由于载毒量低等各种因素,会出现抗原假阴性的情况,一些无症状的感染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阳”了;三是与个人体质也相关,一些人群身体上存在一些保护因素,使得他们与其他人相比更不容易“阳”或者“阳”得相对晚一些。对于2021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赵宇表示,虽然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呈现,但是此项研究主要是基于以前的病毒毒株,至于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尚待研究。“但总体来看,我认为这个保护作用还是存在的。”赵宇同时也表示,并不是说得了过敏性鼻炎就一定不易感染,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几率。“这项研究是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所做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庞大的感染者群体中,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感染几率相对更低。但是对于个体来讲,并没有直接的参考意义,该做的防护一样都不能少!”赵宇提醒,如果身边的人都“阳了”,尤其是较为亲近的同住人感染了,这种情况下做好防护、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还是很重要的,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另外,最近随着身边阳的人越来越多社交网络逐渐被新冠感受刷屏包含“小刀拉嗓子”、“水泥封鼻孔”、“无麻醉开颅”等“新冠十大酷刑”在微博热传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议之余不少网友也纳闷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如果真的有无症状感染者他们有什么先天的优势?跟着小观来看看一组数据研究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症状≠轻型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样的患者被定义为无症状感染者?根据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新冠患者被分为五类,包括无症状、轻型、普通型、重型以及危重型感染者。其中无症状感染者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也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只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现阳性,身体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因此,无症状感染者并不等同于轻型感染者。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研究表明无症状占比为20%至40%那么,究竟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有多少?国内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在20%至40%之间。根据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研究团队今年8月发表的论文【2】,在其统合分析的数十篇论文、观察的万名感染患者中,奥密克戎导致的平均无症状感染率为,置信区间在17%至。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今年7月发表的论文【3】,在其统合分析的8项研究中,无症状感染的占比为,置信区间为至。而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今年8月发表的论文【1】,他们根据对比血清抗体找到210 名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人,发现他们中有 56% 不知道自己感染过新冠病毒。其中,90%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而剩余10%的患者则是因为症状较轻,将其归结为普通感染。这样算下来,无症状的比例约为50%。这些研究都表明,无症状感染者在人群中是一个不小比例的存在。目前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很少看到无症状感染者的案例,很大原因是防疫政策的转变,出入公共场所已不再需要核酸检测,患者可能会因为无咳嗽、发烧等临床症状而未主动检测。因此,即使感染了也不自知。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条件下,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也有所不同。据上述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观察,毒株是影响无症状占比的因素之一。奥密克戎阶段无症状感染占比高于此前的毒株,在2022年,无症状占比为,而2021年则为。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苗接种率也影响无症状占比。疫苗接种覆盖率低于80%,无症状感染的占比为;而当疫苗覆盖率超过80%时,无症状感染的占比提升至。此外,发展中国家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高于发达国家、有旅行史的无症状感染比更高、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的无症状感染比较高。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龄也影响着无症状感染的占比。根据上述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论文,儿童与青年更易出现无症状感染,占比为83%,而老年群体无症状感染的占比为62%。此外,奥密克戎导致的非重症占比较高。据分析,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98%为非重症,较德尔塔上升了7%。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症状或与基因有关为什么有些人感染后会表现为无症状呢?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系威尔神经科学研究所今年十月在预印本网站发表的论文认为,HLA-B*15:01 基因与无症状具有强相关性【4】。携带这种常见等位基因的个体感染后呈现无症状的可能性,是不携带这种常见等位基因个体的2倍多,HLA-B15:01 纯合子基因更使无症状的几率增加了8倍多。携带两个HLA-B*15:01 基因的个体保持无症状的可能性比携带其他基因型的个体高8倍以上。总之,20%感染后仍然呈现无症状的患者携带HLA-B*15:01 基因,但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携带HLA-B*15:01 基因的比例仅为9%。并且,研究结果还表明了 HLA-DRB1*04:01 基因的存在能够增强 HLA-B*15:01 基因与无症状感染的相关性。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个人体质也可能影响感染新冠的机率。就像上文提到的: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会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但哮喘患者中,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同不感染新冠肺炎不具有相关性以及保护作用,并且感染新冠肺炎的哮喘患者,住院风险高于健康对照组。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科学排名第383。
材料类sci一区期刊:
sci期刊除了英文的,其实还有中文的,近几年不少中文的期刊被sci收录。接下来,根据这个问题详细的介绍一下。
1、《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The aims of this journal are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登世界各国的具有创新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该杂志已被誉为看中国材料研究发展趋势的一个窗口。所设栏目:letters、review articles、original papers、research notes、brief scientifie achievement.
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目前已经被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在国内外享有较好声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载矿业工程(Mineral)、
冶金工艺(Metallurgy)、材料科学(Materials)、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所设栏目:矿业、冶金、材料。
3、《先进材料界面》英文期刊名称《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是由GERMANY出版。期刊ISSN:2196-7350,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2017-2018自引率:。
4、《应用粘土科学》英文期刊名称《APPLIED CLAY SCIENCE》由NETHERLANDS出版。出版周期:双月刊。期刊ISSN:0169-1317,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2017-2018自引率:20%。
5、《应用表面科学》英文期刊名称《APPLIED SURFACE SCIENCE》由NETHERLANDS出版,出版周期:半月刊。期刊ISSN:0169-4332,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2017-2018自引率:。
医学cscd核心期刊有:《中国中药》、《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临床检验》、《药学学报》、《法医学》、《中草药》、《临床放射学》等,《实用放射学杂志》为cscd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级别。
cscd期刊是核心期刊级别,cscd期刊是收录在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里的期刊。cscd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
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中的一类,学科方向上篇理科,在国内各领域中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认可度也是颇高的,特别是在个人晋升考核中,cscd刊物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期刊,cscd期刊的发表完全不需要英文写作,中文即可。
收录规模: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09-2010版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核心库期刊669种;扩展库期刊:378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CSCD期刊
对照这个表格什么都明白了。期刊中,国内刊号后的A/B/C/D/E/F/G等意思那是期刊的分类号,期刊类别说明:“期刊类别”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分类号。参考文献其他期刊分类号如下: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综合性文化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信息与知识传播G3:科学、科学研究G4:教育G8: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O1:数学O3:力学O4:物理学O6:化学O7:晶体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业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程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类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A&HCI收录检索系统的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主题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权威,论文中不包含其他报告总结。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求知导刊》是正规期刊。《求知导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主管、广西出版杂志社主办的全国优秀学术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补充资料: 《求知导刊》于2013年正式发刊,属于一般的普通中文期刊,未被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其基本信息如下:主办单位:广西出版杂志社;出版周期:半月;ISSN:2095-624X;CN:45-1393/N;出版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48-128;创刊时间:2013。
核心论文期刊如下:
1、南大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
2、北大核心期刊:
又叫中文核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八版。
3、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叫科技核心,分为自然科学卷和社会科学卷,期刊较多。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6年开始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研究工作, 建有“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社科论文摘转量统计库。
5、CSCD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
1、自然Nature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及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注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许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自然》排名第439。
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
全称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1811年创办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经常被列为世界学术期刊医学领域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
谷歌学术是一个可以免费搜索外文学术文章的搜索引擎,包括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谷歌学术可了解有关某一领域的学术文献;了解某一作者的著述,并提供书目信息(引用时必需的图书出版信息或期刊论文的刊名、刊期信息)。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
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
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它收录了全球13000多种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Web of Science 包括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I、A&HCI)。
Wiley Online Library为全学科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物涵盖学科范围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农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商业、经济学、社会科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大约1600多种期刊,以及很多其它重要的跨学科领域的期刊。
SpringerLink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学术资源平台。Springer 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包括各种的Springer图书产品,如专著、教科书、手册、地图集、参考工具书、丛书等。具体学科涉及: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法律。
ProQuest商业信息、学术研究、应用科技数据库涉及商业管理、社会与人文科学、科学与技术、金融与税务、医药学等广泛领域。提供期刊、报纸、参考书、参考文献、书目、索引、地图集、绝版书籍、记录档案、博士论文和学者论文集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其中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PQDT Global)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
EI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涉及领域: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Engineers)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工程技术协会IET的全文库。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13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
百度学术于2014年6月上线,是百度旗下的免费学术资源搜索平台,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学术资源,涵盖各类学术期刊、学位、会议论文,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
sci-hub专门免费下载外文文献,但网站经常换域名,有时不稳定,新域名也有卡顿打不开现象,而且没有收录新文献,目前2022年文献基本下不到。
学术文献下载器(),把海量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一起,涵盖上面提到的文献数据库,文献资源庞大涉及全科,包括谷歌学术和sci-hub下载不了的文献。适合学校资源不够的高校生或者是单位没有数据库资源的科研人员查阅下载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