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任中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专家库成员、院校创新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教育分会理事,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评估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核心期刊)编委。
招!学院有人文社科系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首都天安门东30公里的潮白河畔,930路公共汽车直达北京。学院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5余万平方米。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4200万元。现有7个现代化语音室、54个多媒体教室、70余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新建的标准化体育场、拥有藏书70余万册和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现代化图书馆、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院的语音调频台和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学院现设有10个教学系部、15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有多门课程被评定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106名。专任教师中有110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长期聘有外籍教师。学院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近年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学院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常年聘请两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派有关人士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欧洲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加拿大有关教育机构、新加坡民防学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三十多年来,学院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毕业生2万多名。学院培养的防灾类毕业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专家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今后,学院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朝着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标迈进。
党校本科只属于党校内学历,代表受过党校培训,这种学历是非国民教育的学历,社会不承认。
唐山党校是一所非公办党政类本科院校。
是中文核心期刊名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创办日期: 1981主管部门: 江苏省地震局主办单位: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主 编: 欧进萍刊期: 双月电话: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CN): CN 32-1695/P国际标准刊号(ISSN):ISSN 1672-2132 本刊被以下核心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俄罗斯《文献杂志》AJ of VINITI美国《剑桥科学文献》CSA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招!学院有人文社科系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首都天安门东30公里的潮白河畔,930路公共汽车直达北京。学院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5余万平方米。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4200万元。现有7个现代化语音室、54个多媒体教室、70余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新建的标准化体育场、拥有藏书70余万册和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现代化图书馆、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院的语音调频台和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学院现设有10个教学系部、15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有多门课程被评定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106名。专任教师中有110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长期聘有外籍教师。学院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近年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学院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常年聘请两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派有关人士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欧洲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加拿大有关教育机构、新加坡民防学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三十多年来,学院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毕业生2万多名。学院培养的防灾类毕业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专家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今后,学院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朝着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标迈进。
1.“我国先进制度技术发展的管理环境及其优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1期;2.“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4期;3.“主管质量及非均衡条件下的质价关系机理的讨论”,《经济学管理学前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期;4.“交通运输市场化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5期;5.“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9期;6.“西藏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及其与交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增刊;7.“工业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1期;8.“产业空洞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11期;9.“北京为何向电动自行车说‘不’”,《综合运输》,2002年11期;10.“企业成长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1期;11.“制度安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西藏研究》,2003年3期;12.“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产业政策及其绩效”,《中国软科学》,2003年3期;13.“藏区交通发展与制度的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4期;14.“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经济与管理》,2003年4期;15.“试论‘后非典时期’的政府危机管理”,《学术论丛》,2003年6期;16.“交通向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经济论坛》,2003年增刊;17.“公共政策框架下的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期;18.“北京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月;19.“邮政市场引入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2期;20.“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实证方法研究——以西藏为例”,《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2期;21.“精益供应及其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2期;22.“中国应对WTO贸易技术壁垒的管理政策研究”,《亚洲商务论坛》,2004年会论文;23.“战略性贸易政策下的关税保护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期;24.“基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城乡收入差异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25.“‘无为而治’与现代行政管理”,《晋阳学刊》,2004年4期;26.“基于‘链理论’的汽车产业政策链探析”,《学术论丛》,2004年6期;27.“对当前价格传导受阻现象的解析”,《价格月刊》,2004年11期;28.“汽车产业的政策链理论初探”,《经济师》,2005年1期;29.“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1期;30.“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期;31.“浅析我国的金融制度供给”,《经济瞭望》,2005年1期;32.“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政策选择”,《山西科技》,2005年3期;33.“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太原科技》,2005年6期;34.“对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6期;35.“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中国MP3产业‘游击战’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6期;36.“对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年7期;37.“从产业链‘微笑曲线’看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策略”,《改革与战略》,2005年11期;38.“我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北京汽车》,2005年12期;39.“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1期;40.“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1期;41.“BDA级和产业群:开拓产业机群理论新视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1期;42.“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对西藏发展的影响”,《中国藏学》,2006年2期;43.“基于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北京优势产业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期;44.“物流系统中要素冲突问题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3期;45.“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与提升机和产业机群效应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4期;46.“服务链理论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4期;47.“国外知识重用研究述评及新进展”,《情报科学》,2006年5期;48.“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北京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汽车》,2006年5期;49.“物流网络模式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年5期;50.“服务链结点相关性理论在区域产业规划中的应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5期;51.“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北京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汽车》,2006年5期;52.“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组织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06年8期;53. “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分析与展望”,《金融经济》,2006年8期;54.“基于链理论的服务业运行机理初探”,《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9期;55.“北京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1期;56.“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1期;57.“全流程核电经济性评价系统的探讨”,《能源工程》,2007年2期;58.“核电经济性评价中的流程问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2期;59.“从委托代理视角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演进”,《商业时代》,2007年3期;60.“城市汽车服务链节点最优选址与规模”,《统计与决策》,2007年4期;61.“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 Tibet Railway and It’s Impact on Tibetan Development”,《China Tibetology》;62.“企业管理变革下的业绩评价创新趋势”,《商业时代》,2007年4期;63.“基于区位商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7期;64.“基于常规电力的核电发展经济性研究”,《中国电力》,2007年9期;65.“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11期;66.“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工业技术研究》,2008年2期;67.“运用汽车报废推导汽车产业需求规模”,《企业经济》2008年5期;68.“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选取与汽车保有量有关的因素”,《北京汽车》2008年6期;69.“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期;70.“美国机场时刻分配政策演变的经济学分析”,《综合运输》,2008年7期;71.“基于行业性质的出租汽车产业结构分析”,《综合运输》,2008年8期;72.“出租汽车司机收入相对偏低的原因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5期;73.“北京出租汽车行业管制的关键问题”,《综合运输》,2008年9期;74.“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电器工业》,2008年第2期;75.“北京如何发展可持续的都市型工业”,《经济导刊》,2008年第2期;76.“后工业经济时期北京都市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77.“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78.“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选取与汽车保有量相关的因素”,《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7期;79.“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商业时代》,2008年第22期;80.“罢运风波呼唤出租车管理模式的变革”,《综合运输》,2008年第12期;81.“工业节能降耗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8年第4期;82.“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统研究”,《时代经贸》,2008年第S3期;83.“基于熵视角的价值理论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84.“论产品族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85.“出租车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及对策”,《综合运输》,2009年第4期;86.“综合运输的价值链与价值链治理”,《综合运输》,2009年第12期;87.“耗散结构理论与都市圈发展演化过程”,《经济论坛》,2009年第5期;88.“都市圈演进中的产业空间影响机理”,《经济论坛》,2009年第4期;89.“都市圈内区际差异及度量方法”,《新西部》,2009年第1期;90.“产品族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型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91.“基于网络分析的什邡市灾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92.“西藏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第9期;93.“基于信任机制的复杂网络知识传播模型的研究” 《价值工程》,2009年第12期;94.“产品族设计的成本测算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增刊)》,2009年第5期;95.“台海两岸物流合作方式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96.“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北京市郊铁路资源整合”,《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97.“铁路改革中公益性问题的解决途径”,《综合运输》,2009年第11期;98.“基于灰色预测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49期;99.“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100.“印度农业地下水灌溉用电电价研究”,《中国物价》,2010年第4期;101.“农村地区水权管理研究”,《北京水务》,2010年第5期;102.“农民在灌溉系统管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第10期;103.“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104.“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105.“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7期;106.“磁浮交通技术应用中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综合运输》,2010年第9期;107.“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驱动机制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08.“西藏经济增长:事实、机理及政策选择”,《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109.“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110.“中小学建筑抗震设防情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结构工程师》,2010年第2期;111.“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0年第1期;112.“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人口流动的复杂网络分析 以南磨房乡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3.“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农转非中的实证研究 以朝阳区南磨房乡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14.“A Contrastiv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glev and High-Speed Wheel-Rail”,第十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 2010,);115.“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北京市郊铁路资源整合”,《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116.“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冲突及其治理机制”,《中国铁路》,2010年第4期;117.“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合作机制研究”,《综合运输》,2010年第11期;118.“Research on the Nonlinear Pricing of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ConsumerHeterogeneity for Passenger-dedicated Lines”,10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2010卷1579页;119.“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 Bases to the Decision Making of Railway Traffic Safety in China”,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 2010),2010卷/年2期97页;120.“Team Decision Mak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IEEE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ICAMS 2010),2010卷/年1期252页。121.“交通规则形成的演化博弈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22.“面向市政管理的不良信息传播仿真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23.“城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年第4期;124.“北京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价格月刊》,2011年第1期;125.“城市公共交通技术应用的探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第1期;126.“西藏普兰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期;127.“高寒草原圣域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28.“‘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概述”,《全球定位系统》,2011年第1期;129.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0期;130.“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产业集群组织内部企业边界”,《企业活力》,2011年第11期;131.“房地产投资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1期;132.“基于BA模型的朝阳奥运功能区产业优化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133.“中国各行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134.“关于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135.“基于自组织的台海两岸经济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期;136.“北京市私人小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137.“美国富人利己政治隐藏在“占领华尔街”身后的真正祸根”,《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期;138.“西藏普兰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软科学》,2012年第1期;139.“企业战略联盟博弈策略选择分析”,《企业活力》,2012年第2期;140.“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141.“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制度及谈判进展分析”,《绿色科技》,2012年第3期;142.“民族手工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视角”,《中国商贸》,2012年第11期;143.“外部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VAR模型”,《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4期;144.“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共生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145.“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下的农村池塘闲置研究(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第5期;146.“新加坡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经验”,《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147.“美军基于网络空间战的空袭作战信息指挥系统效能浅析”,《飞航导弹》,2012年第6期;148.“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下的农村池塘闲置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9期;149.“网络结构对集体行动合作决策扩散影响的仿真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7期;150.“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缘何陷入困境?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4期;151.“基于“交通—经济”大系统环境下的交通投资预测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8期;152.“交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模型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孤山——黄帝铸鼎之地 陈振民 《史记. 孝武本纪》曾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的记载。 名叫荆山的山,湖北、安徽、河南、陕西都有,而《史记》这儿说的荆山,经我的研究,则应是山西万荣的孤山。 不过首先提出这一看法的并不是我,而是万荣荆村已故老人王宗序先生。鉴于史载黄帝曾到古汾阴今万荣河汾交汇处的陆岛脽上祭祀后土(见《平阳府志. 卷十》、《蒲州府志. 卷二十三》),而这位后土的人格原型学界已共识为女娲;又鉴于鼎是古代祭祀时用作烹煮牺牲的的金属器皿,故他在《汾葵与宝鼎》一文中说,黄帝到脽上祭后土女娲要用鼎,鼎由铜铸,附近古名首山的中条山产铜著名,而孤山又位于脽上与中条铜矿中途,故黄帝在中条山采铜于孤山铸鼎,再带到脽上祭祀后土女娲最合理不过。他还根据《史记.夏本纪》说的“道(导)九山: 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之语,在黄河流域的晋、陕、豫数了九个山,说孤山即最后一山,故孤山即“汧及岐至于荆山”的荆山。既然孤山即荆山,那么黄帝铸鼎的荆山也就是孤山了。 但他这样说有个大问题——抛开了夏禹在全国治水的大格局,未看到所谓“道九山”即在全国开通九条山间水路。 《史记.夏本纪》在这方面的原文是: “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显然,“道九山”三个字的的意思,是对全国大范围内的九条山路体系的开导。而王老却只从黄河沿岸强数所谓九座山,并对个别山名有所改变,这就大差了。所以他的研究被有的学者予以否定,并另行主张黄帝铸鼎之地当在河南灵宝,因那儿也有荆山及铸鼎之说。 我认为王宗序先生对“道九山”的理解及论证方法固有严重错失,但其关于《史记.夏本纪》这条资料所说的荆山实即孤山的终极观察,还是应予赞成。因为我想到,不用其法论证,而专注于这条资料中的“逾于河”三字,也能得出“荆山即孤山”的结论。理由如下—— 汧与岐二山均在陕境,其境固然也有荆山,但“逾于河”三字却否定了“至于荆山”的荆山即陕境的荆山。原因是按全句之意,“逾于河”三字是对荆山地望的说明性文字,亦即括号里边的文字。现不妨将此句重新标点如下: “ 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 这样,其意思就明显是说“至于荆山”的荆山是指过了河的荆山。而从地图上看,汧与岐均在陕西中部,往东曲折延伸至河——即黄河(1)——对应的正是山西运城地区的临猗与万荣一带,从这里过了黄河,正好能看到迎面之山唯只万荣孤山。所以荆山即孤山。 倘使一定要说此荆山即陕境的荆山,那么陕境的荆山既为汧歧二山之间水路延伸的终至之处,后边何必有“逾于河”三字?而且“逾于河”之后,再无其它地名坐实其所至,此路岂非茫无所向且渺无所限了?这明显不合《史记.夏本纪》所载的大禹治水规划。 倘使又认为“逾于河”是指大禹本人行动,但原文却无大禹过河之后下步奔向的行动,岂非又止步不前了?续后的诸条治水路线又如何去开? 还有,《史记.夏本纪》所载大禹的另一治水路线,在表述上与上述“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类同,谓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这“入与海”意即这条水路要“至于碣石”,就须“入于海”,因为碣石位处渤海沿岸之处(见《水经注》和《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所以“入于海”三字也是括号中解释“至于碣石”的。若是把它看成大禹本人行动,他既已把路线开到碣石了,还“入于海”干什么?没必要啊! 这样参照分析,两者道理相同,故上述“逾于河”三字必系括号中解释水路所至的文字。古时文字没有标点,我们现在应深入体会古人文意而还原其本来的内涵。 如此务实分析一番,前文所谓过了河的荆山就必指孤山。 那么,孤山位处万荣这个黄土高原,它有可能通水吗?很有可能。古今地形地势因地壳运动而有一定变化已是常识,故洪荒时代与现在的地貌大有不同。大禹治水已说明当时水漫四野,孤山半腰有的沟崖横面至今还能见到水滤层,从下至上的大石层、碎石层、粗沙层、细沙层沉淀分明,曾引起游客慨叹: 这地方竟也发过大水! 读过著名《山海经》的人,对此种状况当不惊奇 这里还须说到的是,前边所列的“道九山”的九条山间水路中,有一条是“道嶓冢,至于荆山”,嶓冢是陕南一山,它所“至于”的“荆山”之后再无说明性文字,所以应该即陕境的荆山;也正因它的存在,“汧及岐,至于荆山”的“荆山”,就与它成了两个荆山了,《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了不使读者头脑中产生两个荆山实即一山的误会,便特地将“汧及岐,至于荆山”的“荆山”加了“逾于河”的说明,意即此荆山乃过了黄河之荆山,非陕西境内之荆山也。这正是司马迁构思的精细之处。这种精细,又是说明我的认识的一条有力旁证。 说此荆山必指孤山,还有一个理由是:《山海经.中山经》有句云“荆山之首曰景山”,而孤山正与景山有关。孤山顶峰法云寺曾出土清代康熙年间古碑一座,碑文有句曰: “孤峰,《山海经》云景山是也。”据查《山海经》所云“荆山之首曰景山”本指湖南保康而言,但山西万荣之孤山既有景山之称,山根又有荆村、荆淮二村都带荆字,其况与湖南保康类似,说明两者有一定联系。尤其学术界关于《保康关山千家坪——荆山之首景山》的研究纵述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 “荆山为四方所宗”,这就更说明了保康荆山与全国各地荆山的源流关系。当然,这并非指保康荆山实体脉系的延伸,而是指其名称的流布。而根据惯例,这种名称流布的根本原因,应是其本土跑到各地的移居者,缘于不忘故园,通过以李代桃的方法,将移居地的山名予以改称的结果。据有关研究资料,秦汉时期是水灾高发期,竞达119次之多,汉高后三年(前158)夏,江水汉水溢,流民4000余家。汉代共移民120余万,光是汉武帝有一次就北移10万难民。保康地势甚低,全县大小河流248条,长江支流沮河、南河、蛮河穿越其境,每遇发水,必出洪灾。此际大量难民或自发逃荒,或由政府组织,都往高处的北方走。最远二三千公里,直至黄河河套一带(2)。在这种情况下,山西万荣这一黄土高原自然成其选居之地;孤山之地尤高,当为首选。在此定居后,他们出于对故土的怀念,便将老家的景、荆山名冠于孤山上下了。这便是山的首峰名景山,山之整体即荆山的原故。山根荆村、荆淮两个带荆字的村落,当即古时荆楚移民聚居地之遗存。孤山周围竟还有阎景、西景、东景、南景诸村都带景字,应当也与保康当年的移民有关。 至此,《史记.孝武本纪》的“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一语中的荆山系指万荣孤山,万荣孤山乃黄帝为祭祀后土女娲而铸鼎之地,自为水到渠成之结论了。 哪么,孤山有没有关于黄帝的遗迹呢?有,孤山东坡下半腰柏林庙旁的“昆仑台”就是。优秀“社科”期刊《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平原主持下,于2017年2月发表了上海学者张远山的文章《昆仑台传播史——解密华夏核心奥密:昆仑之谜》,据该文研究,“昆仑台”实即伏羲与女娲测日影、观天象之台,黄帝曾经“仿建”而用于祭祀。上为“圆形三层”,“上有楼…拜祠上帝”;下为“方形三层”,“祠后土于下房”。孤山“昆仑台”县志有载,并有若干古代文人吟咏(见民国版《万泉县志.卷之六与卷之八》),《山西通志. 山川考》也记道: “ 孤山,在县南二里 … 山东南之巅有古祠焉。祠下有台曰昆仑。”其遗址在孤山柏林庙南面偏下。这,应该就是黄帝铸鼎之地了;所谓“祠后土于下房”,则应是铸鼎成功之后在此先行试祭,而后又到脽上正式祭祀(3)。《山西通志.山川考》对这种祭祀又记了一笔: “ 汉建武九年,光武亲幸,登是台而祀之。 ”再后,昆仑台的“祠后土”就如各地后土庙一样,成为乡民祭祀之所了。 至于有的学者说河南灵宝荆山也有黄帝铸鼎的遗迹和故事之类,我觉得应视为人们对古圣先贤事迹的多元信仰与其地好事者率先作为所致。诚如后土与关公之庙宇在各地也多有所见一样。而且,鼎在古代是用于祭祀的,黄帝于首山(中条山)采铜,到孤山铸鼎,最后带至脽上祭祀后土,无论在地望上,还是在用途上都最合逻辑,因而最有说服力。而灵宝荆山所谓的铸鼎却是图了为民煎药治病;何况据其传说,鼎刚铸成黄帝就升天了,并未给民治病。灵宝附近虽亦有首山,并被称为黄帝采铜之处,但此首山史上向非产铜胜地,著名八大铜乡并无其名,而亦名首山的中条山铜矿却赫然在八大铜乡之列(4)。这些都说明黄帝于中条采铜、孤山铸鼎、脽上祭祀后土女娲之说,较之灵宝铸鼎之说,在理据上显然更胜一筹。当然,从这类多元信仰有利于培育人们道德观念上考虑,我们也不否认灵宝铸鼎之说的社会价值。由于现实中消费黄帝铸鼎传说的群体有所不同,两地如能强化自身传说的个性,使之在发展上有鲜明的差异,实现各自价值的最大化,就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在这方面很引人深思的是: 我们若能仿效灵宝先贤在这种敬祖设施上捷足先登的作法,也在孤山的昆仑台周围营造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黄帝铸鼎的纪念性建筑,想来对弘扬尊祖重土的后土文化,对增强后土旅游事业的市场吸引力,无疑是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注: (1)古籍所谓河,只要前边不带其它主词或定语,均专指黄河。释见《辞源》、《词海》。 (2)见《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6月版所载《秦汉时期水灾与荒政述论》和百度网。 (3)据张远山之文的研究,昆仑台在其它一些地方也有,这应该是后土与黄帝信仰在社会上泛化的表现。作者研究的也是这种普遍现象。由于孤山的昆仑台与后土女娲居地脽上及后土祠同在汾阴境内,相距最近,而黄帝到汾阴脽上祭祀后土又是最早的祭祀,故孤山昆仑台应是最初始的昆仑台。 (4)百度网说中国著名八大产铜地是——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烟台鹏晖铜业公司 —— 作者系1937年生,万荣人大退休干部,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后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后土文化》杂志原主编 手机: 地址: 万荣县警苑小区一号楼一单元二层东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关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你知道多少?语言真的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吗?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是否会有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呢?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多种语言,他/她的思维有有何不同?作者:Kay 整编: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内容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流,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种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构建自己的意识。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弱式假说并不是说语言限制和决定思维,只是强调语言确实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这一观点使我们认识到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维, 并且认识到环境对语言形成的重要性。它是这一理论的初始假说,即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弱式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或者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但是却影响认知和记忆方式,影响人们从事思维的难易程度。所以,讨论语言究竟如何决定或影响思维和文化,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语言与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对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甚至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这种强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讨论该假说在语言学界引起热烈争论,同时,这也是学者们第一次从将语言和思维联结在一起思考两者的关系——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载体,是物理层面的存在,而思维则是精神层面的概念。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提出,也为父母们引导孩子认知方面和语言习得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话说回来,作为一个假说,该理论的内容到底人们可以信几分呢?下面通过举例进行简要的说明。首先,强势假说忽略了一点:它将语言从人们的生活当中孤立出来,而实际上,会对人们的思维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人们各自生活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在我国,学生们要求掌握英语为第二外语,这也使得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变得西化。举个例子,请看下面的两个句子:(1)他的毛衣被虫子蛀了几个洞,他觉得很难过。 (2)对于他来说,毛衣被虫蛀了几个洞这件事,使他觉得很难过。句(1)的表达是中式表达,以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作为句子的逻辑,这样的叙事表达弱化了句子的逻辑性——可以看到,句(1)隐去了句子中的因果关系,没有直接用“因为-所以”这对关联词。句(2)的表达是偏西化的表达,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句(1)和句(2)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能明显发现句(2)的表达方式更加繁复、拗口。这是因为我们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句(2)的书写套用了英语的从句结构。在英语的表达当中,重视结构性和语法。故而英语句子总会以逻辑比较紧密的形式展现(一些诗歌的表达除外)。为什么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有差别?这就与今天的主角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挂钩了,正如这一理论所提出的那样——人们的思维会受语言的影响。但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了,人们的思维不仅仅受语言影响,也可能受所学知识影响。中国学生也有可能会用偏西化的方式进行中文的表达。语言决定论对于实际情况来说,是孤立且片面的。结论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角度看,弱式假说所提出的语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描述了两者的关系。但由于强式假说过分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 方式和文化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甚至认为人类实际上是受制于语言的,而忽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因而强式假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人们的思维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语言不能决定世界观;语言结构不能制约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言并不能决定人们的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所以父母们不用担心让孩子多学外语会导致孩子思维混乱,在认知方面产生问题。抓住孩子0-7岁这段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有助于孩子掌握一种或多种语言。参考文献: ·梁海英.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66-68. ·曹晓安.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122-123.
吴英,1972年4月出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编委。
教 育 类 杂 志 征 稿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征稿。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大主办、全国最富实力的教育期刊集团之一,其系列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经几代人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其悠久的历史、上乘的质量、强大的阵容、诚信的服务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享有盛誉,已成为全国中学师生的良师益友。“陕西师大杂志社系列中教参杂志”已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文章控制在3000字内。主要杂志:《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所属杂志社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等物理教育教学类期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刊宗旨,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导向性”特色,发行量一直稳居同类期刊之首。为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促进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经过调研和论证,本刊于2006年改版为国际大16开,栏目、内容和形式全面创新。国际刊号:ISSN 1002-218X国内刊号CN61-1033/G4国内邮发代号:52-31投稿信箱: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杂志社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语文期刊是专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的教学辅导类期刊。本刊积极倡导一纲多本的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为优秀的教学实验、教学实录等提供展现教师才智的舞台,探索高考中考命题规律,充分体现教与学、学与考的有机结合。 刊 号: ISSN1002-2155 CN61-1031/G4 邮发代号:52-21投稿信箱: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全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自1972年创刊以来,发行范围涉及国内外,而且可以在全国各地邮局订购,中国标准刊号:ISSN1002-2171,国外代号:M4267,邮发代号:52-30。《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创刊于1972年10月,至今已有33年历史。该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所属杂志社出版发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为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入选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邮发代号:52-31 邮编: 710062 刊号: ISSN 1002-218X CN 61-1033/G4投稿信箱: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为中学基础教育服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学类期刊。它提供中学教改、课改、考改信息;反映初高中政治课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刊登教研论文和研究资料;开展对思想政治课重大问题和当前时政热点问题的讨论;促进教材改革、教师教学研究工作。本刊自1972年创办以来,以其较高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实用性深受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邮发代号: 52-20 邮编: 710062 刊号: ISSN1002-2147 CN61-1030/G4投稿信箱: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发行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邮发代号: 52-28 刊 号: ISSN1002-2198 CN61-1036/G4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是全国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的地理教育期刊。创刊至今240多期,坚持积极倡导现代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地理教育创新,着力体现最新教研成果,提供最有效、最权威、最持久的交流平台,努力推动地理教育改革。被国家权威部门连续三次认定为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邮发代号: 52-29 刊 号: ISSN1002-2163 CN61-1035/G4投稿信箱: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中等教育类教学期刊。邮发代号: 52-124 刊 号: ISSN1005-2259 CN61-1256/G4投稿信箱: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创刊于1972年10月,至今已有33年历史。该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所属杂志社出版发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为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入选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邮发代号:52-31 邮编: 710062 刊号: ISSN 1002-218X CN 61-1033/G4投稿信箱: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是全国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的地理教育期刊。创刊至今240多期,坚持积极倡导现代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地理教育创新,着力体现最新教研成果,提供最有效、最权威、最持久的交流平台,努力推动地理教育改革。被国家权威部门连续三次认定为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邮发代号: 52-29 刊 号: ISSN1002-2163 CN61-1035/G4投稿信箱: 《投稿请注名“具体参考杂志”》《教育研究与实验》征稿《教育研究与实验》(双月刊)系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自1995年开始,本刊被定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定为A类期刊,并从1998年起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国内刊号: CN 42-1041/G4 国际刊号: ISSN 1003-160X 邮发代号: 38-144 投稿信箱: 《投稿请注名“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一级纯教育类刊物,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及“双效期刊”,教育部“2+1”项目教材的辅导专刊,是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的学术性权威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为正本大16开,168页码。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邮发:80-609中国期刊网查询:栏目设置:特别策划、名家专栏、名校采风、教改前沿、管理纵横、教研探索、德育研究、智力开发、素质培养、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师成长、科学自然、体育与艺术、特殊教育、职教幼教、学科教育、网络探究等。投稿邮箱: (投稿时请注明《中国校外教育》) 《职业时空》杂志征稿。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职业时空》(曾用刊名:乡镇企业研究) ,半月刊,正刊。可以发表各类职业的学术论文,包括:职业教育、教育技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财会审计、法律法制等各类管理等方面.审稿期短。作者10天内可以内收到用稿通知。有需要发表论文的各类职业人士,请联系我们。投稿信箱: ( “职业时空”) 。主管部门: 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乡镇企业研究院、中国乡企协会学术委员会学科分类:职业教育、教育技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国内统一刊号: cn 13-1349/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2-8963 ,国内邮发代号: 18-347/8《科教文汇》杂志 征稿启事《科教文汇》杂志是集学术性、综合性、前瞻性、权威性为一体的理论期刊(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74/g,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邮发代号:26-205。科教文汇杂志社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原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学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栏目开设:名师论坛、教研探索、德育研究、智力开发、素质培养、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热点论坛、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科学自然、体育与艺术、特殊教育、职教幼教、学科教育、网络探究等; 投稿邮箱:《投稿请注名“科教文汇”》 《文教论坛》系省级教育教学类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1673-8918;国内刊号:CN22-1381/G4。发大中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为教师评审职称服务;为高校研究生论文发表提供服务。本刊系加强学术交流,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期刊。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收录网址: 万方数据库收录网址: 龙源期刊网收录网址: 投稿邮箱:《投稿请注名“文教论坛”》 《中学生阅读》本刊旨在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构建教师发展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进程。主管: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国内刊号:CN41-1036/G4国际刊号: ISSN1003-2207 邮发代号:36-72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中学生阅读”》《向导》杂志征稿《向导》杂志(教育理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内蒙古教育厅主管、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期刊。刊号:ISSN 1008-3324 、CN 15-1059/G4,邮发代号:16-87,半月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科技部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遵循“严谨、唯实、公开、优质”的方针,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向导》”》《试题与研究》征稿启事《试题与研究》是有着二十年历史的品牌刊物。创刊20年来因其权威性、导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历届考生的喜爱。20年来我们秉承的一贯宗旨是:利用我们多年拥有的遍布全国的作者网络和最权威准确的信息渠道,探讨命题的真谛,传递最新信息;介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提供专项能力训练,指导考试复习。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68/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1301. 邮发代号:综合版:36-138. 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试题与研究》”》《新课程研究》征稿启事《新课程研究》 主 办: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出 版:《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568 国内统一刊号:CN42-1624/G0 《新课程研究》为旬刊,分上旬刊、中旬刊、下旬刊分别如下: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上旬刊每月1日出版,邮发代号:38-345,单价:元,年价:90元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版)》,中旬刊每月11日出版,邮发代号:38-363,单价:元,年价:90元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版)》,下旬刊每月21日出版,邮发代号:38-433,单价:元,年价:90元 发 行:湖北大家书刊发行社 本刊经维普期刊网收录,为国家级优秀学术刊物。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新课程研究”》《前沿》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主管的社科类国家级核心期刊,该教育版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期刊.ISSN1009—8267,CN15—1142/C。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前沿》”》《文教资料》杂志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际刊号/ ISSN 1004-8359 国内刊号/ CN32-1032/C 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文教资料》”》《中国职教》杂志服务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关注职教工作的主要阵地为教师考核、评职、晋级创造机会和条件。“开展学术研究展示学术成果,繁荣职业文化促进职教发展”为本刊办刊宗旨。本刊国内刊号:CN11-4026/G4� 国际刊号为:1008-6870邮发代号82-1001。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中国职教》”》《读与写》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主办:四川南充市文联、协办: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578 国内统一刊号:CN51-1650/G4)创刊于1979年,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读与写》”》《希望月报》(学术版)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期刊(1996年创刊,半月刊)。《希望月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来源期刊,“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3442,国内统一刊号:cn11-3825/c,邮发代号:82-321。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希望月报》”》《现代校长》月刊,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 办:吉林省教育杂志社 国际流行大16开本,64页。每月5日出版。邮发代号12-117 国内统一刊号:CN22-1042/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0529-0252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现代校长》《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征稿。本科院校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科技学院主办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3-1999,国内统一刊号为CN50-1175/C 。双月刊,正刊,双月末出版,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法制、管理、语言、艺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专题性或综合性的述评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学本科学报,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科技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季刊,正刊,季末出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3-1980,国内统一刊号为CN50-1174/N。刊登内容包括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冶金与材料工程、化学与生物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医学、计算机应用及有关基础学科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需要有标题、单位、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教育前沿》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指导刊物,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前沿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教育前沿》编辑部编辑,湖南中学物理杂志社公开出版。中国期刊网入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1673-1875(国际标准刊号),CN43-1041/03 (国内统一刊号)。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教育前沿”》 《教学与管理》杂志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872;国内标准刊号:CN14-1024/G4。分中学版、小学版和理论版。主要栏目: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德育建设、校园文化、课程改革、教师论坛、课堂管理、教学研究、教发研究、国外教育等。征稿对象为大、中、小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人员。投稿邮箱: 《投稿请注名“《教学与管理》”》 《职业技术》杂志 中国核心期刊 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职业技术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教师所发文章均可在以上“全文收录期刊”上查找。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0601;全国统一刊号:CN23-1509/TU。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职业技术》”》 《小学教学参考》杂志(旬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9068;国内统一刊号:CN45-1233/G4。综合版需要有关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稿件,特别是各学科新课标研究及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品、劳技、自然、科学、社会、心理健康等学科的教学设计、教法研究、问题研究、教学随笔、教学总结等等,也欢迎写教育学理论研究、学校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兴趣班活动、少先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幼儿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邮发代号:48-40。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主管: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本刊全国公开发行,其读者是全国广大中小学校教师、省市区教研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本刊全国统一刊号为CN21—1396/G4。邮发代号为8-234。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中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艺术》杂志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家级正规刊物。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月刊,国内刊号:CN11-2632/G4国际刊号:ISSN 1002-2821。邮发代号: 82-461。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教育艺术”》《中学文科》《中学理科》征稿。《中学文科》杂志 主办:广西教育学院,月刊,国际刊号:ISSN 1002-6371国内刊号:CN 45-1280/G4 邮发代号 48-14 《中学理科》杂志 主办:广西教育学院 国际刊号:ISSN 1002-6363 国内刊号:CN 45-1279/G4 邮发代号 48-15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中学文科理科”》《现代语文》杂志 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同时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是CN 37-1333/G4,国际标准刊号是ISSN 1008-8024。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现代语文”》《新课程》杂志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系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由希望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教改杂志,8K本,国内统一刊号CN14—1324/G4,国际刊号 ISSN: 1673-2162, 邮发代号:22-197 。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新课程”》《今日教育》杂志由重庆出版社主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省级教育类杂志社,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重庆市教育系统内惟一基础教育指导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867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31/G4邮发代号:78—150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今日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征稿,《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中文核心,编辑出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主办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国内统一刊号: CN42-1016/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4-0498 国内邮发代号: 《教研天地》38-53;《综合天地》38-59;《读写天地》38-330 投稿信箱: 《投稿请注名“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杂志(月刊,标准刊号ISSN1738-1559,CN13-5327/G4)是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类专业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特别注意针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欢迎广大教师投稿。 教学类:新教材大家谈、专题研究、改革?探索?尝试、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教学争鸣、教学反思; 教育类:教育随笔、教育论坛、新时期德育、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设计。 紧扣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文章主题鲜明、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图表规范。 来稿一般不超过2000字,并请按规范格式打印或用方格稿纸抄写工整,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详细通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新课程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科学》杂志,征稿《高等教育科学》是由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大型学术月刊,大16开本,国内刊号CN 63-1208/H 国际刊号: ISSN 1529-4513,主要栏目有研究与探索、高教综论、文史哲研究、高教体制与改革、德育研究、政法天地、课堂与教学改革、经济管理论坛、素质与创新教育外语教研等. 本刊由《高教理论导刊》正式更名为《高等教育科学》投稿邮箱:jiaoyulzz@ 《投稿请注名“高等教育科学”》
摘 要: 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资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 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资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际网路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永珍,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 *** 档案公告、 *** 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资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资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资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 specific交际现象,译者在翻译外宣材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工作。
二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target reader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外宣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牢记其目标读者的不同,才能很好地完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
翟树耀曾说“把外国人当作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赵浩生先生也曾说过“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 *** 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赵浩生,2001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型别的翻译不同的是,一定要首先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二、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 “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资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
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于杰,2010
一了解语言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免文字堆砌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范,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从用词方面看,汉语表达趋于雅,英文趋于白;从句式结构方面看,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侧重于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的宣传材料相对来说通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而英语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平铺直叙。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以保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
祁世明, 2009
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又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若直译为“impractical illusion”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本来就不切实际。再如,“不幸的悲剧”若直译成“unfortunate tragedy”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林本椿,2004
因此,汉语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 *** ash”彻底粉碎、“Travel a lot”走南闯北、“overjoyed”欢天喜地、“spotless/pure white”洁白无暇、“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
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
例如: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译文为: Establishing Green Hotel Initiating Green Consumption。
上述翻译改为Green Hotel Green Consumption足矣。
再如翻译“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时,译为“vast territory”和“unity”, 采用了舍形保义的方法,使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资讯。以上翻译都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了文字的堆砌,因此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
二增强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2:123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须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如:“五·四”运动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 *** and domestic feudali *** ; 西安 Xi’an, the place of the world-renowned Terracotta Warrior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China’s top legislature;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New Year’s Day等等。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喻汉语中出现的相似属性的典故,即采用归化的方法。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凄婉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和“Juliet”。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要求译者应具备“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注意内外有别,注重中外读者的思维和心理差别,根据英文表达方式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通过删减、增添、编译或重组等方法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真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NEWMARK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
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48.
[2]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C].福建省外事翻译研讨会,2007.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M].《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3.
[4]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5-127.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6]林本椿.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1999-2000年在中科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2005在英国Cranfield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受聘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点领衔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工程勘察》编委,受聘湖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地震地下流体等方面教学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主流刊物《水利学报》、《土壤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和英文刊物《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Soil Science》、《Pedosphere》等发表论文60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工程勘察》上发表“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学术讲座4讲(1995);出版专著《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优化模型》(中南大学出版社,1995)和大学教材2部;主编全国高中实验教材《环境保护》(2004);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地理学会、水利学会等多项奖励。现参与科技部支撑项目、主持科技部行业专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于2013年2月1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教授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1.“我国先进制度技术发展的管理环境及其优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1期;2.“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4期;3.“主管质量及非均衡条件下的质价关系机理的讨论”,《经济学管理学前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期;4.“交通运输市场化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5期;5.“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9期;6.“西藏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及其与交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增刊;7.“工业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1期;8.“产业空洞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11期;9.“北京为何向电动自行车说‘不’”,《综合运输》,2002年11期;10.“企业成长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1期;11.“制度安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西藏研究》,2003年3期;12.“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产业政策及其绩效”,《中国软科学》,2003年3期;13.“藏区交通发展与制度的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4期;14.“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经济与管理》,2003年4期;15.“试论‘后非典时期’的政府危机管理”,《学术论丛》,2003年6期;16.“交通向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经济论坛》,2003年增刊;17.“公共政策框架下的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期;18.“北京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月;19.“邮政市场引入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2期;20.“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实证方法研究——以西藏为例”,《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2期;21.“精益供应及其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2期;22.“中国应对WTO贸易技术壁垒的管理政策研究”,《亚洲商务论坛》,2004年会论文;23.“战略性贸易政策下的关税保护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期;24.“基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城乡收入差异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25.“‘无为而治’与现代行政管理”,《晋阳学刊》,2004年4期;26.“基于‘链理论’的汽车产业政策链探析”,《学术论丛》,2004年6期;27.“对当前价格传导受阻现象的解析”,《价格月刊》,2004年11期;28.“汽车产业的政策链理论初探”,《经济师》,2005年1期;29.“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1期;30.“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期;31.“浅析我国的金融制度供给”,《经济瞭望》,2005年1期;32.“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政策选择”,《山西科技》,2005年3期;33.“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太原科技》,2005年6期;34.“对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6期;35.“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中国MP3产业‘游击战’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6期;36.“对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年7期;37.“从产业链‘微笑曲线’看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策略”,《改革与战略》,2005年11期;38.“我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北京汽车》,2005年12期;39.“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1期;40.“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1期;41.“BDA级和产业群:开拓产业机群理论新视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1期;42.“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对西藏发展的影响”,《中国藏学》,2006年2期;43.“基于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北京优势产业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期;44.“物流系统中要素冲突问题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3期;45.“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与提升机和产业机群效应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4期;46.“服务链理论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4期;47.“国外知识重用研究述评及新进展”,《情报科学》,2006年5期;48.“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北京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汽车》,2006年5期;49.“物流网络模式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年5期;50.“服务链结点相关性理论在区域产业规划中的应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5期;51.“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北京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汽车》,2006年5期;52.“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组织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06年8期;53. “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分析与展望”,《金融经济》,2006年8期;54.“基于链理论的服务业运行机理初探”,《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9期;55.“北京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1期;56.“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1期;57.“全流程核电经济性评价系统的探讨”,《能源工程》,2007年2期;58.“核电经济性评价中的流程问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2期;59.“从委托代理视角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演进”,《商业时代》,2007年3期;60.“城市汽车服务链节点最优选址与规模”,《统计与决策》,2007年4期;61.“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 Tibet Railway and It’s Impact on Tibetan Development”,《China Tibetology》;62.“企业管理变革下的业绩评价创新趋势”,《商业时代》,2007年4期;63.“基于区位商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7期;64.“基于常规电力的核电发展经济性研究”,《中国电力》,2007年9期;65.“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11期;66.“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工业技术研究》,2008年2期;67.“运用汽车报废推导汽车产业需求规模”,《企业经济》2008年5期;68.“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选取与汽车保有量有关的因素”,《北京汽车》2008年6期;69.“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期;70.“美国机场时刻分配政策演变的经济学分析”,《综合运输》,2008年7期;71.“基于行业性质的出租汽车产业结构分析”,《综合运输》,2008年8期;72.“出租汽车司机收入相对偏低的原因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5期;73.“北京出租汽车行业管制的关键问题”,《综合运输》,2008年9期;74.“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电器工业》,2008年第2期;75.“北京如何发展可持续的都市型工业”,《经济导刊》,2008年第2期;76.“后工业经济时期北京都市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77.“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78.“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选取与汽车保有量相关的因素”,《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7期;79.“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商业时代》,2008年第22期;80.“罢运风波呼唤出租车管理模式的变革”,《综合运输》,2008年第12期;81.“工业节能降耗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8年第4期;82.“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统研究”,《时代经贸》,2008年第S3期;83.“基于熵视角的价值理论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84.“论产品族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85.“出租车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及对策”,《综合运输》,2009年第4期;86.“综合运输的价值链与价值链治理”,《综合运输》,2009年第12期;87.“耗散结构理论与都市圈发展演化过程”,《经济论坛》,2009年第5期;88.“都市圈演进中的产业空间影响机理”,《经济论坛》,2009年第4期;89.“都市圈内区际差异及度量方法”,《新西部》,2009年第1期;90.“产品族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型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91.“基于网络分析的什邡市灾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92.“西藏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第9期;93.“基于信任机制的复杂网络知识传播模型的研究” 《价值工程》,2009年第12期;94.“产品族设计的成本测算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增刊)》,2009年第5期;95.“台海两岸物流合作方式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96.“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北京市郊铁路资源整合”,《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97.“铁路改革中公益性问题的解决途径”,《综合运输》,2009年第11期;98.“基于灰色预测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49期;99.“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100.“印度农业地下水灌溉用电电价研究”,《中国物价》,2010年第4期;101.“农村地区水权管理研究”,《北京水务》,2010年第5期;102.“农民在灌溉系统管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第10期;103.“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104.“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105.“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7期;106.“磁浮交通技术应用中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综合运输》,2010年第9期;107.“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驱动机制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08.“西藏经济增长:事实、机理及政策选择”,《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109.“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110.“中小学建筑抗震设防情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结构工程师》,2010年第2期;111.“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0年第1期;112.“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人口流动的复杂网络分析 以南磨房乡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3.“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农转非中的实证研究 以朝阳区南磨房乡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14.“A Contrastiv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glev and High-Speed Wheel-Rail”,第十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 2010,);115.“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北京市郊铁路资源整合”,《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116.“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冲突及其治理机制”,《中国铁路》,2010年第4期;117.“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合作机制研究”,《综合运输》,2010年第11期;118.“Research on the Nonlinear Pricing of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ConsumerHeterogeneity for Passenger-dedicated Lines”,10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2010卷1579页;119.“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 Bases to the Decision Making of Railway Traffic Safety in China”,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 2010),2010卷/年2期97页;120.“Team Decision Mak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IEEE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ICAMS 2010),2010卷/年1期252页。121.“交通规则形成的演化博弈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22.“面向市政管理的不良信息传播仿真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23.“城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年第4期;124.“北京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价格月刊》,2011年第1期;125.“城市公共交通技术应用的探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第1期;126.“西藏普兰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期;127.“高寒草原圣域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28.“‘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概述”,《全球定位系统》,2011年第1期;129.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0期;130.“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产业集群组织内部企业边界”,《企业活力》,2011年第11期;131.“房地产投资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1期;132.“基于BA模型的朝阳奥运功能区产业优化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133.“中国各行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134.“关于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135.“基于自组织的台海两岸经济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期;136.“北京市私人小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137.“美国富人利己政治隐藏在“占领华尔街”身后的真正祸根”,《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期;138.“西藏普兰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软科学》,2012年第1期;139.“企业战略联盟博弈策略选择分析”,《企业活力》,2012年第2期;140.“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141.“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制度及谈判进展分析”,《绿色科技》,2012年第3期;142.“民族手工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视角”,《中国商贸》,2012年第11期;143.“外部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VAR模型”,《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4期;144.“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共生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145.“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下的农村池塘闲置研究(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第5期;146.“新加坡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经验”,《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147.“美军基于网络空间战的空袭作战信息指挥系统效能浅析”,《飞航导弹》,2012年第6期;148.“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下的农村池塘闲置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9期;149.“网络结构对集体行动合作决策扩散影响的仿真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7期;150.“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缘何陷入困境?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4期;151.“基于“交通—经济”大系统环境下的交通投资预测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8期;152.“交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模型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