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矿业》是中国核心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2. 《现代矿业》杂志,1984年创刊,中国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网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国家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4-1308/TD,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082。国内邮发代号:26-196,国外邮发代号:MO2762。主办单位: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协办单位为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矿业114网。
3.中文核心期刊矿业类有:
矿产储量按查明程度分为A、B、C、D四级。A级是矿山生产计划中准备采出的储量,作为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B级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首期开采的储量,是在矿山采准初期地段并验证C级储量的可 靠程度。C级也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主要储量。D级是为下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
A 级——矿山编制采掘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已准确控制,对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确定。
3、对矿石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已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和条件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及品级。
B级——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已基本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和条件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及品级。
C级——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1、其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大至了解。
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此储量的用途有:
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
对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一定数量的D级储量可作为设计的依据。
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也可以不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
国际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用数字指数,即A、B、C表示铁矿石的各级储量。前苏联自1928年起,也采用A、B、C表示不同的储量级别;又从经济的角度,将矿产储量分为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两类,以后虽经多次变动,但基本上仍然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规范管理的特征。1981年苏联的储量和资源分类新增了P1、P2、P3三级预测资源和按矿床复杂程度的分类,规定了各类矿床应探明的各级储量比例。1997年俄罗斯批准了新的分类,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勘探程度要求,矿石技术加工和开采技术条件由对各级储量提出要求改为对整个矿床加以确定。此外,平衡表内储量细分为采收有经济效益储量和国家采取特别措施支持下可开采的储量两个亚类;平衡表外储量也划分为两个亚类:①符合表内要求,限于矿山技术、法律、生态等条件不能利用的储量;②质量低或开采复杂因而经济上不合理,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者。
对经普查详查已确定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应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矿产储量和地质技术经济资料而进行的地质工作。又称矿床勘探。矿床勘探主要是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选择采矿方法、矿石选(冶)或加工技术方法,以及矿山建设总体布置、远景规划和未来矿山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电子类期刊名称 期刊级别 电力电子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子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子与信息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子元件与材料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微电子学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电子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电子技术应用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电子器件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电子显微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光电子、激光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光电子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航空电子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航天电子科技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量子电子学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量子电子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真空电子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电力类电力电子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力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力系统自动化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电力建设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华北电力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华东电力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中国电力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机械类工程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化工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机械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机械强度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机械设计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流体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农业机械学报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起重运输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畜牧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中国机械工程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重型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A类 黄金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传动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工程材料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工程师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设计与研究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设计与制造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机械制造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建筑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矿山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林业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煤矿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排灌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轻工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石油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石油矿场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现代机械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渔业机械仪器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B类 杂志优劣程度如上,越好的审稿时间越长,差一点的一周即可,2个月的已经比较好了,变态的有半年, 发表的话你电子文档投过去,他会提出修改意见,改完交上版面费就OK了,我知道的就这些,不清楚的你可以上网搜,现在网络这么发达。
《矿山机械》杂志,创刊于1973年,至今已经出版了 38卷。其主办单位是原为机械工业部,现在为 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由 矿山机械编辑部 出版。 为其网站,有相关的联系电话,并随时更新最新的审稿情况和杂志的内容介绍。
《矿山机械》杂志连续第6次入编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矿山机械》月刊是 矿山机械杂志社出版的 。 矿山机械月刊是创刊于1973年的国家级应用技术类刊物,连续四次被评定为 “矿业工程类(TD)”中文核心期刊、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拥有每期约160页正文页码的报道量,囊括了与矿山开采和矿物处理装备有关的90%以上的信息和读者,全面而牢固地覆盖了与此相关的各种行业和各个方面。独到的办刊思想和风格,强大的阵容和一流的内在质量,已使其在众多科技期刊中脱影而出,已成为中国矿业机械行业内外交流首屈一指的月刊,已被国内外数十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类刊物作为重要的收录刊物。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测绘通报》创刊于1955年,月刊,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测绘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反映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服务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刊物,也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出版周期最短的测绘地理信息类期刊。《测绘通报》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报道新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就,传播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信息,交流生产技术经验,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办刊方式,成为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员技术交流的平台。其内容广,信息全,周期短。读者用户遍及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石油、环保、水利、电力、城乡规划建设、勘测、房地产、地籍、通信、海洋等各行各业,读者面大,覆盖面广,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喜爱。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类科技期刊中位居第一;2002~2004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7年、2011年连续两届被中国测绘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测绘期刊”。《测绘通报》设有学术研究、技术交流、测绘论坛、经验介绍、国外测绘、行业管理、行业调查、测量员之窗、新书介绍、测绘教学等。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摄影测量、遥感(RS)、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行业管理、科研、教学、生产的先进经验;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在国家经济建设各个方面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地理信息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信息等。《测绘通报》目前为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核心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核心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核心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1.基于MODIS图像的植被叶面水反演与农业干旱监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6):498~501 (EI检索)2.基于约束条件的元胞自动机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模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12):1164~1167 (EI检索)3.Study on the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in land trade sample grading method based on GIS. Proceeding of E-ENGDET 2006,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ngineering & Digit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Guiyang, 2006:231~235 .(ISTP检索)4.应用RS和G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研究.中国水土保持(核心期刊).2006(5):47~495.减少特长隧洞贯通误差的导线布设方法.矿山测量(重要期刊).2005(3):39~406.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4):340~3447.土地定级中因素权重的理想方法——拟合算法.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4):349~3538.对地面数字测图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5):77~809.共有土地面积的价值量分摊法初探.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6):32~34
问题一:《现代矿业》即原《矿业快报》是中国核心期刊吗? 不是中国核心期刊 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 1、岩矿测试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爆破 4、金属矿山 5、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改名为: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6、中国矿业 7、矿冶工程 8、非金属矿 9、矿业研究与开发 10、矿业安全与环保 11、工程爆破 12、矿山机械 13、化工矿物与加工 14、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问题二:现代矿业是一般期刊还是核心期刊 《现代矿业》是由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综合因子为:,是国家级期刊。 问题三:现代矿业和金属矿山是一个期刊吗 是的,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1年版 (第六版)'TD(除TD82) 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位置 金属矿山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管: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 主办: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安徽省马鞍山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1-1250 CN: 34-1055/TD 邮发代号: 26-13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金属矿山 创刊时间:1966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四:现在矿业杂志是不是核心期刊 是不是《现代矿业》? 目前来说,不是核心。 不过新的核心目录应该快公布了,如果不着急的话,可以等段时间再查询是否为核心 期刊名称 现代矿业 期刊CN号 34-1308/TD 主管单位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问题五:现代矿业是不是国家一级期刊 《现代矿业》杂志,1984年创刊,中国核心憨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网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国家一类期刊。 问题六:北大哪些核心期刊好发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 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 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问题七:请问《山东煤炭科技》、《现代矿业》的版面费,或者煤炭类版面费便宜的省级期刊 科技与企业收煤炭类型的文章 版面费是2500字符600.这个是国家级的便宜点的。 问题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哪些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测量实习报告(一) 前言 在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末,自2009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为期半月的矿山测量实习。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对矿山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矿山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化,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在实习的第一天,由我们的矿山测量老师与现代测绘技术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在动员会上,老师着重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我院地理条件复杂性以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一并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棱镜、三脚架、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等。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二) 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5)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以及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 实习心得 为期两个星期的矿山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学院校区,虽然测区比较大,基本上是整个学校,测绘图也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我们小组星期六、星期天加班进行测量,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并不感到累,也没有感到辛苦,反而还能自得其乐。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矿山测量学、地形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以及遥感测量学。作为资源开发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而且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 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的各种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再次,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通过实践,使我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测量实习报告范文,这里有很多,自己找找看:
测量委员会2006年度工作总结 一、2006年度工作小结 1.组织召开了“数字矿山与矿产资源绿色开采学术讨论会”。该会11月4日至9日在海南省省海口市召开,旨在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的采矿工业,推动数字矿山的建立,促进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的应用,来自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及兖州矿业集团等十多个矿山企业的40名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前印制了论文集,38篇论文入选。会议就数字矿山的概念、基本框架、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矿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分析及“3S”技术应用、矿山地测信息系统、成图系统及其应用、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与示范工程建设、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的培训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主任委员郭达志教授、副主任委员汪云甲教授分别做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3S’技术在矿山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主题报告,副主任委员朱建军教授、马洪滨副教授主持了会议并做了报告。 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中国矿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数字矿山技术的推行,使传统的采矿业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采矿工艺、决策方式等方面有大的改革。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对数字矿山问题非常重视,参予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4月21日至22日北京举办的“数字矿山战略与未来发展”青年科学家论坛,计划举办系列学术会议,推进数字矿山技术的发展。 2.与有关方面配合,进行了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十二届大会审稿、会议组织等工作。该会9月21日至26日在辽宁省阜新市和北京市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典等23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是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在新世纪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也是该协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亚洲举办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236篇,其中国外70篇,内容涉及矿采损害、矿山安全、土地整治与环境保护、矿山测量高新技术等,论文已经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汇集出版,131篇论文进行了大会报告及交流,20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受到大会表彰。会上还表彰了德国、中国等国的8位为矿山测量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举办了测绘仪器展览和参观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达志教授担任了大会分会场主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金峰教授为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云甲教授、朱建军教授参加了会议审稿、优秀青年论文评选等工作。 3.组织了近十名专家教授完成了2004年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矿山测量部分)的编写,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基本客观、全面反映了这一年我国矿山测量学科发展全貌及趋向。 二、2007年活动计划 1.召开“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学术研讨会”,规模约80人,时间:9月中旬,地点:待定。 2.做好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换届准备工作。 3.改进、完善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网站。 我不清楚你的具体职业 ,上面是个范文你看下把,下面的网站你也可以去看看,参考下!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5、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4)前后视距累积差≤(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3、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5、统计表汇总(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三、探讨的两个问题(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关于《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论文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面向就业岗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如何使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适应企业的需要,值得探讨。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工程测量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内容庞杂,要很好地掌握该课程十分不易。因此,在测绘新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情况下,探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的。一、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改革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普通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现在大多数的工程测量教材在应用技术章节讲的过于简单,这在教学中要讲到各个方面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普通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通用,应用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选用,现代测量技术作为学生熟悉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二、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和课间实习相结合是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中要留出适宜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书为主,要适当的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理解是抽象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现在测量仪器品种甚多,发展迅猛,使得现在的教学设备陈旧和老化严重,落后于生产;而且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各种品牌的测量仪器、新仪器和设备,但是现在教学又需要,在这种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从网上和仪器厂家收集相关的新仪器的图片和介绍,使学生对新仪器有一定的认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发布,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工程测量实训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在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和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训项目偏少,测量仪器陈旧,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近来;随着高职的扩招,现在的实训设备量偏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改革中,需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三、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工程测量课堂考核的改革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往的考试多采用试卷进行,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二)工程测量综合实践考核的改革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协同作战特点突出,这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实践时,更应该注重对过程的考核,综合实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由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给出评价。实习结束后,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中,根据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仪器的熟练程度、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四、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结语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十分迫切。本文从现价段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探讨,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参考文献】[1]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3]王汉雄,王嘉慧.《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矿山测量,2007,(3).[4]李艳,焦泽昌.工程测量教学方法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5,(11).[5]任伟.工程测量实训课设计实施与考核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5、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4)前后视距累积差≤(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3、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5、统计表汇总(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三、探讨的两个问题(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1 概述 1 测区概况 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2 已有资料情况 3 控制成果 3 地形图资料 3 3 技术依据 3 4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 坐标系统 4 图幅规格 4 成图精度 4 成图方法 5 5 控制测量 5 平面控制测量 5 D级GPS控制点的布设 5 D级平面控制网观测 7 最大点位中误差满足精度要求。 12 图根导线点的平面测量 12 高程控制测量 12 以上数据均满足规范要求。 13 6 地形图测绘 13 1:1000地形图测绘 14 1:5000地形图测绘 15 数字化作业要求 16 7 质量保证措施 17 8 上交资料 17 1 概述 测区概况 所在的测区位于老挝甘蒙省农波县东北部,在老挝政府批准的勘察区编号为第38号,该区块为长方形,WGS-84坐标范围为左下角N=1902000,E=18481000,右下角N=1902000,E=18486000,右上角N=1909000,E=18486000,左上角N=1909000,18481000,面积为35 km2。 区内交通方便,有老挝著名的13号公路,全长1600公里,纵贯南北,连结柬埔寨和越南南方,是重要的交通干线。该公路南北向穿过矿区,向北380公里可达老挝首都万象,再向北经琅勃拉邦可达我国云南省勐腊;向南经巴色可抵柬埔寨和越南南部重镇西贡。从他曲市有12号公路直达越南的斑社火车站,或再向北可达越南的荣市港,全程约280公里。矿区距甘蒙省省会他曲市约20公里,目前正在修建柏油马路。湄公河是东南亚的主要河流,沿河北上可达老挝首都万象和老挝的大部分省(市),亦可达柬埔寨和越南,但目前尚未很好开发,除见小船在江面上行驶外,未见大型船舶通行,但它是泰国和老挝之间运送旅客和物资的唯一水路通道。目前老挝没有铁路,主要运输靠汽车,在通讯方面,可使用移动电话。 本区地势平缓,植被茂盛,海拔一般在125m-150m左右,相对高差较小。主要有两种地貌组成:一种是林地,另一种是耕地,两者相间出现,林地中主要由密集的灌木组成,其中夹杂着高20m左右阔叶树,另有一些勾藤和匍匐植物穿插其中,致使穿行非常困难;耕地主要为稻田,但该处的稻田一般都在雨季耕种,旱季则成平地,汽车可在其上行驶,很少有草本植物生长。 本区河流主要有湄公河。湄公河从矿区西侧流过,系东南亚的主要河流。该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杂多县的扎曲,流经云南省后称澜沦江,进入老挝始称湄公河,向南经柬埔寨,最后从越南茶柴省注入南海。 本次测量范围内主要为丛林和稻田并有少量的居民地分布,树林比较茂密,给测量外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测区交通比较发达,农田内多有机耕路,地势比较平缓,测区西边有居民区分布,给外业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有利条件。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 布设、施测量D级GPS控制点75个,绘制点之记75份; (2) 测量、编绘1:1000比例尺地形图3平方公里,共20幅; (3) 测量、编绘1:5000比例尺地形图35平方公里,共12幅; (4) 施测已钻孔位27个,放样待钻孔位2个。 2 已有资料情况 控制成果 测区内有2007年施测的四等以上GPS控制点5个,平面坐标系为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高程系为WGS-84高程基准。成果保存在老挝嘉西钾盐开发有限公司,经实地检测后,只有LB03与LB05点位保存完好。GPS联测检查LB03与LB05附和精度要求。 具体成果见表 已有GPS控制点成果 表 点名 北坐标 东坐标 高程 备注 LB3 埋石点 LB5 埋石点 地形图资料 测区有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编制的1:10万地形图作为工作参考用图。 3 技术依据 (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2)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 (3) 《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 (4)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城市规范”; (5) 《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3977 -92); (6)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5791-93),简称“图式”; (7)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8)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4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由甲方提供的WGS-84坐标系,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测区中央子午线为105°00′00〃。 高程基准采用甲方提供的LB03与LB05基准点,地形图基本等高距为米。 图幅规格 图幅规格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图幅编号采用以公里为单位的图廓西南角坐标。分幅图的文件名采用图幅编号,例如图幅编号为4424-456,该图幅文件名称为:。 图廓按“图式”要求整饰。 成图精度 1:1000地形图测绘: 加密的等级导线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 测站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3等高距(±)。 1:5000地形图: 图上地物点对邻近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 高程注记点对邻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等高线对附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特殊困难地区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可放宽倍。 成图方法 本测区采用RTK技术配合全站仪野外实测成图,对于野外难以直接测量的地物通过钢尺丈量该点与其它点的相关距离,室内计算机处理上图。内业编辑软件采用南方,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分幅后整饰。 5 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D级GPS控制点的布设 以测区2007年布设的四等以上GPS平面控制点为起算数据,布设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基本控制网,共布设D级GPS点73点,连测已知点两点。 D级GPS控制点布设至少有一个以上的通视点,以便于其它常规测量进行加密使用,各点之间的平均边长不大于800米,相邻边长比不小于1:3。所有GPS点均选在交通便利、视野开阔、不影响耕种、便于长期保存及方便施工放样的位置,点位周围一般无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如树木、建筑物等);选点困难的地方,允许存在高度角大于15°、但水平角总和小于20°的建筑障碍物或水平角总和小于30°的树木障碍物(水平角以15° 以上部分为准);允许有高度角大于15°的柱状障碍物(如电杆等)存在,但各柱状障碍物的水平角之和不超过20°。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400米以上,离开电压高于100千伏的高压线150米以上,离开35千伏~100千伏高压线100米以上,离开10~35千伏高压线50米以上。 GPS控制点的编号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D级GPS点前面冠以“G”,起始号由G001开始。布设的D级平面GPS控制点设置永久固定导线点标志。图根导线点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前面冠以“N”,图根导线点用方木桩或钢钉做为临时性标志。 所有D级GPS均绘制了点之记,各点间的栓距一般有三个方向,栓距角在30°~120°之间,距离在50m以内的量取至;大于50m时,量至;无固定地物时,只绘略图,不量栓距,在实地标注栓距和点号,书写正规。 GPS控制点与地形图叠加图: D级平面控制网观测 D级平面控制测量采用静态模式观测, (1) 采用GPS静态模式的技术要求 D级平面控制点采用GPS观测,接收机选用广州中海达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 V8 GNSS RTK进行测量(编号分别为V8-0758830、V8-0758209、V8-0758334、V8-0758938),该仪器的标称精度见下表 1、接收机精度 * 静态后处理精度:平面:±+1ppm 高程:±+1ppm * RTK定位精度:平面:±1cm+1ppm 高程:±2cm+1ppm * 码差分定位精度:(CEP) * 单机定位精度:(CEP) 2、物理特性 * 核心控制芯片ARM9,内置64M Flash存储器 * 体积 φ19cm×10cm * 重量 * 抗2米自然跌落 * 内置双槽双锂离子电池供电,不间断更换电池 * 单块电池容量1400mAh,电压:,双电池连续工作时间达10小时 * 可外接直流电,宽输入范围7~36V,内外电源自动切换 * 主机功耗:2W 3、环境 * 防水、防尘、防震 等级:IP67 * 工作温度:-30℃~60℃ * 存储温度:-30℃~60℃ 2008年1月初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的要求,对四台GPS分别进行了静态试验、RTK动态和天线相位中心一致性试验。基线解算及平差计算分别采用了随机软件HDS2003。 GPS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见表 GPS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观测方法 D级 卫星高度角(°) 静态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静态 ≥4 平均重复设站数 静态 ≥ 时段长度(min) 静态 ≥45 数据采样间隔(s) 静态 10 PDOP值 静态 <6 本次GPS外业测量共观测44个时段,其中有效时段为42个,重复设站数远大于规范要求,测量外业观测均填写了观测手簿;观测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第条有关规定执行。 (2)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 三边同步环坐标分量的限差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四站以上的同步化观测时段,在处理完各边观测值后,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 解算基线应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符合下式的规定: 式中: ——环闭合差, n——闭合环边数; σ——标准差。 (3) D级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绝对值满足下式要求: 当超限时,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约束平差中,以高等级平面控制点作为起算数据,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符合下式的要求: 当超限时,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式要求。观测数据共剔除7条基线,小于10%的要求。由于没有最新卫星星历文件,所以有两个时段的观测数据较差,重新补测了两个时段。 二维约束平差结果提供各控制点的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平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05°00′00〃,D级网联测两个已知点,分别为LB03、LB05。 经过基线解算计算,GPS网中相对误差最大值为下表所示: 环型 基线 Ratio 中误差 (m) X 增量 Y 增量 Z 增量 距离 同步环 LB03→ G045→ G045→ 相对误差= Ws= ∑X= ∑Y= ∑Z= 环型 基线 Ratio 中误差 (m) X 增量 Y 增量 Z 增量 距离 异步环 G059→ G059→ G051→ G051→ 相对误差= Ws= ∑X= ∑Y= ∑Z= 绝对误差最大值: 环型 基线 Ratio 中误差 (m) X 增量 Y 增量 Z 增量 距离 同步环 LB03→ G045→ G045→ 相对误差= Ws= ∑X= ∑Y= ∑Z= 环型 基线 Ratio 中误差 (m) X 增量 Y 增量 Z 增量 距离 异步环 G056→ G056→ G059→ G059→ 相对误差= 7..30ppm Ws= ∑X= ∑Y= ∑Z= 在WGS-84三维约束平差中,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大的边为: G037→ 1: 104121 G039→ 1: 100085 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应等级的边长相对误差1/40000的规定。 最弱点平面中误差 点名 x Y 正高(m) 平面中误差 中误差 (m) 中误差 (m) 中误差 (m) 最大点位中误差满足精度要求。 图根导线点的平面测量 GPS控制网不能满足测图需要的情况下,加密布设图根导线。图根导线点采用RTK直接测定,所选点位满足图根导线精度,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0cm,观测历元为10个,采样间隔为1秒。观测时,采用两个不同的基准站进行两次观测,取两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坐标值,且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不大于4km,图根点的高程采用GPS拟合方法测量获得。 高程控制测量 考虑到矿山测量的特殊性,所以在测量时对区内控制点高程要求只要达到图根导线的精度即可。规范对于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为≤±40 。 测区内全部控制点高程以GPS拟合高程伴随平面控制测量进行联测。GPS观测全部采用边连接和已知点之间连接;同步观测仪器的观测时段与平面控制测量相同。每时段观测前后均量取天线高,且两次量测的天线高互差都不大于3mm。 在高程拟和时,首先求得各点在WGS-84坐标系统下的大地高,然后以WGS-84坐标为基础,用已知点LB03进行计算,求得LB05的高程与已知高程做比较,较差为6mm,符合规定要求,然后用两已知点进行计算,求得所测各点的正常高。 精度要求:检测 已有的控制点高差之差≤±50 ,取其2倍中误差为限差。 经拟合计算,该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为,分别为GO42和GO71。考虑到GPS网与高程真值存在差值,经实地三角高程检测,各点位之间的高差符合规范要求。具体检测的高差较差表如下: 序号 测站名 前视点名 往测高差 返测高差 平均高差 GPS测量高差 较差 1 G068 G067 2 G036 G037 3 G046 G047 4 G021 G024 5 G022 G023 6 G050 G051 7 G059 G058 9 G054 G055 10 G014 G015 11 G004 G006 12 G069 G070 13 G045 G046 14 G040 G041 15 G039 G040 16 G031 G032 17 G032 G033 18 G042 G043 19 G063 G064 20 G064 G065 以上数据均满足规范要求。 6 地形图测绘 碎部点数据利用广州中海达测绘仪器公司的V8GPS-RTK进行采集,高程采用GPS拟合高程。由于测区内大面积阔叶林较多,直接影响了GPS –RTK的信号,对于RTK不能直接测定的点,采用全站仪测定。地形变化明显的地方加测高程点,尤其对冲沟、沟渠按实地形状详细测绘。 碎步点都选择在能反映地物和地貌特征的点上即地物的轮廓线和边界线的转折或交叉点,如各种建筑物、农田等面状地物的棱角点和转角点;道路、河流、围墙等线性地物交叉点;电线杆、独立树、井盖等点状地物的几何中心等。由于实测中有些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在实地应为,M为比例尺分母)时均表示出来;在图上小于则用直线连接。 1:1000地形图测绘 测绘内容及取舍: 地形图表示居民地、独立地物、管线及垣栅、道路、水系、植被等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各类控制点、地理名称注记等。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执行“规范”、“图式”外,根据本测区的具体情况补充如下: (1) 对于RTK不能直接测定的点,采用全站仪测碎步点时,碎步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0米,测距最大长度不超过100米。 (2) 本次测区内房屋均为木质架空房屋,四点房屋一般打三个角点,多点房屋按南方测绘绘图的规则打点。地物和地面相交时几何图形作为该建筑物的范围线,即实测时以建筑物墙基础外角为准,图面采用虚线架空房屋加注“棚”表示。 (3) 测区内除13B公路外全部为机耕路,其他道路类型没有涉及。13B公路在实地测其两边坐标,机耕路只测定中线点位坐标,宽度实地丈量,在拐点处、高程变换处或宽度有较大变化的位置采点。并加注高程注记。 (4) 测区内固定的灌溉水渠、干沟均在实地测量并在图上表示,有名称的加注名称,并适当的测注高程。居民地外的各种水井均表示,供灌溉用的机井,加注“机”字。 (5) 测区内固定的植被、菜地、经济作物地按相应符号表示。 (6) 不测绘境界。 1:5000地形图测绘 (1) 对于RTK不能直接测定的点,采用全站仪测碎步点时,碎步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0米,测距最大长度不超过350米。 (2) 居民地重点测绘,在图上准确绘出外轮廓的平面位置,正确显示出各种类型居民地的特点。 (3) 测区内的道路准确测绘,等级分明、取舍得当、注记正确,并与其它地形要素的关系明确。 (4) 测区内的河流、沟渠宽度大于3米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3米的用单线表示。池塘边线以塘坎边线绘出,图上面积小于4平方毫米的不表示。居民地外的各种水井适当取舍 ,供灌溉用的机井,加注“机”字。 (5) 通讯线未表示,电力线只表示10kv以上且固定的高压电线,10kv的高压电线只准确测绘转折处,其余位置配置符号。当电压在35kv以上时,应加注电压数(以kv为单位),且分出杆上和塔上的电力线,杆、塔位置逐个绘出。沿公路、铁路两侧的电力线,在图上距道路符号中心线5mm以内时可不表示,但在分岔、转折出图廓时在图内绘一段符号以示走向。 (6) 测区内植被、固定的菜地、经济作物地均按相应符号表示。 (7) 野外田坎大于的表示,并测注高程或注记比高。测区内有些地区因采土破坏了原有地形,对此以乱掘地表示,实测其范围及适当测量代表地面的高程。 (8) 测区内已有钻孔29个(实地已有27个,放样待钻钻孔两个),以及设计钻孔若干个,已有钻孔按实地位置测其坐标并用实心圆表示在图上加注高程和孔号,尚未打孔但地质人员已经设计号坐标的钻孔,按嘉西公司提供的坐标展绘在图上用空心圆表示并加注孔号,即ZK###。 数字化作业要求 (1) 保持每个地物尤其是线状地物的完整性,线形要连续;面状地物应保证边线的完整封闭;绘地物注意使用好捕捉工具,保证拓扑关系正确,不遗留悬挂点。 (2) 所有建筑物的面域均需独立闭合,遇有两建筑物共有线时需重叠表示,1:5000比例尺地形图范围内,所有独立房屋均以依比例尺房屋表示,中间加注晕线。 (3) 线形地物一般采用“线型绘制”的方法采集。符号线的配置一律配在前进方向的左边(即宽度值恒为正)。注意编辑和保留骨架线、框架线、轴线等重要的信息线,只有在绘图输出时才关闭相应的图层。 分幅时,骨架线、框架线要断在图幅接边处。 (4) 注记方法:注记字体规定见相应规范要求,字体设置统一为“RS+HZTXT”。 (5) 道路的表示:13号公路按四级公路表示,宽度为。 (6) 大面积的植被按右侧菜单植被中的相应代码绘制,植被符号软件自动填充,植被边界保持封闭。 (7) 提交的图形成果保证图面视觉效果及图面负载的合理性。 7 质量保证措施 (1) 对测区的第一幅图及时进行了检查,针对测区情况统一认识,及时处理和发现的问题。检查人员认真负责,填写齐全各项表格和数据。 (2) 检查内容分为:内业检查图面;外业巡视检查图幅的相对精度(丈量地物间距);外业检查地物的绝对精度(实测碎部点的坐标和高程);数据检查。 (3) 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作业组和项目部对产品进行了100%的内外业检查,过程检查要贯穿生产过程,由作业组长和检查员负责,确认无误,可上交成果。队总工办按国家相应标准进行队级检查。 经队级检查合格的产品提交甲方,由甲方组织测绘专家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 8 上交资料 (1) 1:1000地形图四份; (2) 1:5000地形图四份; (3) GPS控制点成果表、GPS控制网图、平差计算表两份 (4) 原始观测记录表、点之记两份; (5) 技术设计书两份; (6) 技术总结两份; (7) 图幅接图表两份; (8) 以上资料的电子文档资料两份。 附件:仪器鉴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