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H4Cl+Ca(OH)2=(条件加热)CaCl2+2H2O+2NH3↑
合成氨的主要的看下规格,
研究人员报告说,一种新的无机合成氨方法既环保又能在环境条件下按需生产有价值的化学物质。 研究人员操纵了一种二维晶体——二硫化钼——并通过从晶格状结构中去除硫原子,并用钴代替暴露的钼,将其转化为催化剂。 这使得这种材料能够模仿细菌用来将大气中的二氮转化为氨的天然有机过程,包括在使用氨来帮助肝脏功能的生物体中。 无机工艺将允许氨作为工业的小规模附属物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生产,工业每年通过无机哈伯-博施工艺生产数百万吨的化学物质。 这项研究来自莱斯大学布朗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家军楼实验室 美国化学学会杂志 。 “哈伯-博施工艺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消耗大量能源,”合著者兼研究生小银·田说。“但是我们的过程使用电来触发催化剂。我们可以从太阳能或风能中获得。” 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二硫化钼与二氮有亲和力,二氮是由两个强键氮原子组成的天然分子,约占地球大气的78%。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刘明杰的计算模拟显示,用钴代替一些暴露的钼原子将增强化合物促进二氮还原成氨的能力。 莱斯的实验室测试表明情况确实如此。研究人员通过在碳布上生长有缺陷的二硫化钼晶体并添加钴来组装纳米材料样品。(从技术上讲,这些晶体是2D的,但看起来像一个钼原子平面,上面和下面都有硫层。)在施加电流的情况下,使用1千克催化剂,该化合物每小时产生10克以上的氨。 莱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合著者张箐说:“这种规模无法与发达的工业过程相提并论,但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是一种替代方案。”。"它将允许在没有工厂的地方生产氨,甚至在太空应用中."他说实验室实验使用了专用的二氮饲料,但是这个平台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从空气中取出来。 卢说,其他掺杂剂可能会让这种材料催化其他化学物质,这是未来研究的主题。“我们认为这里有一个机会去做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情,尝试做大自然几十亿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说。"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设计一个反应堆,这个平台就可以不间断地执行它的功能." 论文的合著者来自莱斯、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韦尔奇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支持这项研究。
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别名:氨气。分子式NH3英文名:synthetic ammonia。世界上的氨除少量从焦炉气中回收副产外,绝大部分是合成的氨。 合成氨主要用作化肥、冷冻剂和化工原料 生产方法 生产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①天然气制氨。天然气先经脱硫,然后通过二次转化,再分别经过一氧化碳变换、二氧化碳脱除等工序,得到的氮氢混合气,其中尚含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约%~%(体积),经甲烷化作用除去后,制得氢氮摩尔比为3的纯净气,经压缩机压缩而进入氨合成回路,制得产品氨。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流程与此流程相似。 ②重质油制氨。重质油包括各种深度加工所得的渣油,可用部分氧化法制得合成氨原料气,生产过程比天然气蒸气转化法简单,但需要有空气分离装置。空气分离装置制得的氧用于重质油气化,氮作为氨合成原料外,液态氮还用作脱除一氧化碳、甲烷及氩的洗涤剂。 ③煤(焦炭)制氨。随着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以煤(焦炭)为原料制取氨的方式在世界上已很少采用。 用途 氨主要用于制造氮肥和复合肥料,氨作为工业原料和氨化饲料,用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2%。硝酸、各种含氮的无机盐及有机中间体、磺胺药、聚氨酯、聚酰胺纤维和丁腈橡胶等都需直接以氨为原料。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贮运 商品氨中有一部分是以液态由制造厂运往外地。此外,为保证制造厂内合成氨和氨加工车间之间的供需平衡,防止因短期事故而停产,需设置液氨库。液氨库根据容量大小不同,有不冷冻、半冷冻和全冷冻三种类型。液氨的运输方式有海运、驳船运、管道运、槽车运、卡车运。
茉莉花香气研究 茉莉的香气非常独特,且因品种而异,具清丽、淡雅、新鲜的花香。一般常用来配制茉莉香精的天然香料有:小花茉莉浸膏和净油、大花茉莉浸膏和净油、树兰浸膏、依兰依兰油、卡南加油、白兰花油和白兰叶油、玳玳花油和玳玳叶油等,合成香料有乙酸苄酯、苯乙醇、芳樟醇、乙酸芳樟酯、松油醇、甲位戊基桂醛、甲位己基桂醛、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乙位萘甲醚、乙位萘乙醚、苄醇、苯甲酸苄酯、吲哚、乙酸对甲酚酯、苯乙酸对甲酚酯等,这些单体香料有的是天然茉莉花香的成分,有的则完全是人工合成的。小花茉莉净油和大花茉莉净油都含有不少的吲哚,这也是茉莉花和它的浸膏、净油容易变色的一个原因,配制茉莉花香精不用、少用或大量使用吲哚取决于该香精的用途:不怕变色的可以多用,否则就少用或不用。 木樨科茉莉属植物大约有100种,其中的大花茉莉和小茉莉香气优雅、馥郁,被作为重要的香料植物广泛栽种,所提制的茉莉香精油是香料工业重要原料,它与其它花的香质调和,给众多类型的香料提供优雅而润泽的品质,因此有“没有茉莉就没有香料”之说。我国和印度尼西亚还用茉莉花与茶叶拼和加工成茉莉花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香料工业中,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茉莉香精油分析方法,分离鉴定的组分约100种,而且许多重要的香气组分已被相继合成出来,作为香料单体广泛用于调配各种高级香料;在茉莉花茶加工领域,由于直接采用茉莉鲜花作香源,对茉莉花的开花吐香习性,香气形成挥发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以下从五个方面对茉莉花香气研究作系统介绍。 1 香精油的制备方法 工业上提取茉莉香精油最早采取的是冷脂吸法(enfleurage)”,目前,该方法已被“溶剂直接提取法”代替,即用一挥发性的溶剂来直接萃取茉莉花香精油,这一原理公布于1835年,所用有机溶剂主要是低沸点的石油醚、已烷和戊烷,用石油醚(或已烷)提取茉莉花能得到~的茉莉浸膏,然后在-15℃~-20℃的低温下,用乙醇处理,除去类脂化合物和蜡质,得到52~63%的茉莉净油,该方法经济简便,目前被香料工业广泛采用。 茉莉花香气分析中,除采用“溶剂直接提取法”制备样品外,还有“同时蒸馏一萃取法”(SDE)、多孔树脂吸附法和吹气冷冻法等。“同时蒸馏一萃取法”是由Likens和Nickerson在1966年发展起来的,该法突出特点是将样品的水蒸汽蒸馏和馏分的溶剂(乙醚)萃取两个步骤合二为一,此外,它可以把10-9级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从脂质或水介质中浓缩数千倍,对微量成分提取效率高,而且在10-6级浓度范围内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仍有定量的提取率,该方法是一种全组分香精油制备方法。孔守威、马娅萍等采用“SDE”法研究了茉莉花的香气组成。多孔树脂吸附法和吹气冷冻法主要用于茉莉花头香制备,前者利用多孔吸附树脂对极性较小的有机分子的强吸附作用,在较温和条件下真空抽吸,使香气分子吸附于树脂上,再经溶剂洗脱、浓缩制得头香,或采用热脱附法直接进样分析,目前采取的吸附树脂主要有XAD、Porapak QS和Tenex GC系列。吹气冷冻法未见详细说明。 张镜澄 (1985)发明了一种鲜花头香制备的专利技术,该专利采用活性炭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鲜花开放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香气,即香花顶空挥发物或头香,然后用超临界(或液体)二氧化碳抽提被吸附剂吸附的香精油。据称该专利可以生产出具有鲜花特有香气的头香精油,并可降低成本,增加鲜花精油产量。 2 茉莉花香气分析方法 分离鉴定方法 随气相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不断提高,茉莉花香气分离技术得到不断发展,目前主要采用OV-101和PEG-20M两种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对茉莉花香精油组分进行分析,其中又以OV-101柱的分离效果较好,分析时所采用柱温一般为70~200℃,检测器为FID型检测器。用上述方法可使茉莉花香精油中的各组分得到较好分离,在一个样品中分离出近100种香气组分。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使分离出的香气组分可得到快速鉴定,同时结合核磁共振、红外、紫外多种鉴定方法及kovats指数、程升指数等辅助定性方法,使鉴定的结果更为准确。 定量方法 对茉莉香精油的大多数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对其香气组分进行定性鉴定,通常采用归一法对各组分含量粗略定量。为增强各样品间的可比性,郭友嘉等〔21~22、27〕在茉莉花花源季节稳定性研究中,将每一个样品中一定数量的峰进行归一化定量,在茉莉花头香变化规律研究中,采用归一法与校正因子相结合进行定量,定义其中的6号样总峰面积为100%,用归一法分别求出各组分的含量,再用含量与峰面积之比求出校正因子,用该校正因子再求出其它样品中香气成分的含量。 茉莉花开放释香过程中,因香气组分数变化显著,不宜采用归一法定量,否则会导致结果的重现性差,主要香气组分变化规律不明显。内标法定量是目前香气分析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定量方法,它具有减小实验误差、结果可比性强且简便易行的特点。茉莉花香气分析中可采用癸酸乙酯作为内标物〔32〕,该化合物在茉莉花香气中不存在,出峰时间基本处于茉莉花香气气相色谱图中间位置,且与茉莉花香气组分不重叠。 3 茉莉香精油香气组分 1899年,Verley、Hesse和Muller首次分别报道了从茉莉香精油中鉴定的几种主要组分,包括乙酸苯甲酯、芳樟醇、苯甲醇、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和茉莉酮,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香料工业生产的精油、净油中的大部分香气组分得到鉴定,70年代初鉴定的香气组分已达30种左右,80年代鉴定的香气组分增至97种;其中烃类化合物33种、醇类化合物27种、醛类化合物2种、酯类化合物27种、酮类化合物10种、其它化合物2种。 茉莉精油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苯甲酸顺-3-乙烯酯、芳梓醇、石竹烯、乙酸本甲酯、苯甲醇、11-二十三烯、吲哚、乙酸顺-3-乙烯酯、苯甲酸甲酯〔〕。具有茉莉型香气特征的主要组分有:乙酸苯甲酯、茉莉酮和茉莉内酯,具有茉莉清香的组分有:乙酸顺-3-乙烯酯、顺-3-已烯醇、苯甲醇、苯甲酸顺-3-乙烯酯。α-萜品醇对香型有较大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茉莉香精油,其香气组成存在差异。吴承顺等 (1987)对大花茉莉和小花茉莉的香清油组分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小花茉莉主要香气成分是苯甲酸顺-3-已烯酯,大花茉莉中则是苯甲酸甲酯,且在大花茉莉香气中存在对香气起主要作用的茉莉酮,但在小花茉莉香气中没有检测到。郭友嘉 (1994)首次在小花茉莉精油中检测到了茉莉酮,其含量为~,而大花茉莉香精油中茉莉酮的含量为~。 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茉莉香精油,香气组成亦存在差异,吴承顺等 (1987)对小花茉莉净油、精油和头香组分进行了比较认为:净油中沸点较高的组分较多,主要是苯甲酸顺-3-乙烯酯,还有榧烯醇、油酸甲酯等;精油和净油组分相近,但精油中吲哚和邻氨基苯甲酸含量较高;头香中乙酸顺-3-乙烯酯、芳樟醇和乙酸苯甲酯的含量较高,并含有一些低沸点的烃和酯。郭友嘉等 (1994)分别采用SDE、溶剂直接提取法和Porapak QS树脂吸附法对福建茉莉花的精油、净油和头香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分离出176、145和86个峰,鉴定出峰面积/总峰面积≥的组分分别为81、96和46个,但未对三种香精油之间组分的差异进行详细的比较。张丽霞等对同一样品采用吸附—溶剂洗脱方法、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三种香精油制备方法,对茉莉头香、精油和净油的香气组成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三者除了在香气组分数上存在明显差别外,香气组分在气相色谱图上的分布位置也存在差异。如将茉莉花香气的气相色谱图分成三个区段,即芳樟醇之前的化合物属第Ⅰ区,芳樟醇与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之间的化合物属第Ⅱ区,邻氨基苯甲酸之后的化合物属第Ⅲ区。茉莉花头香与精油、净油组成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香中第Ⅲ区的化合物极少,仅有1~2个组分,而净油和精油该区段的化合物多达12~18个。 此外,马崇德等 (1983)采用吹气—冷冻法得到茉莉花头香样品(含油相和水相两部分),首次报道头香水相样中具浓郁的茉莉花香,水相样经过XAD-2树脂富集、洗脱、浓缩处理进行分析,鉴定出12种油相中未曾检测到的香气组分,主要是一些低级醇类化合物,如:甲醇、异丁醇、1-戊烯-3-醇、正已醇和环已醇等。 4 茉莉花释香过程中香气组分变化 探明茉莉花释香过程中香气组分含量和组成变化,对香料生产投料时间和花茶加工付窨时间具指导作用。 陆生椿等(1985)对离体茉莉花存放不同的时间后净油、头香进行了研究,认为:茉莉花离体后当晚23:00~次日3:00香气组分最多,净油的香气品质最好,主要赋香成分苯甲醇、芳樟醇、乙酸苯甲酯、苯甲酸顺-3-乙烯酯等含量较高,乙酸顺-3-已烯酯在释香前期含量较高,随后逐渐减少,而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含氮化合物在释香后期却增加;头香组分中,乙酸顺-3-乙烯酯和吲哚的变化情况与净油相同,但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含量却不断减少。 郭友嘉等 (1994)采用吸附-热脱捕集进样法,对茉莉花采后7~46小时之间的头香进行了研究,将茉莉花香气的释放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未成熟期、成熟期和枯萎期,刚采摘的花蕾在未成熟期香味甚微,香气组分少,放置11小时后进入成熟期,酯类和醇类的数量增加,在枯萎期酯类含量明显下降,醇类含量却略有增加。张丽霞等研究表明:刚采摘的成熟茉莉花蕾香气组分少,香精油总量低,基本上不存在茉莉花香气的特征成分,当茉莉花开始释香时,香气组分数急剧增加,香精油、酯和醇的总量也相应增加,并出现一个高峰期,随后逐渐降低;此外,在茉莉花释香前期和末期,醇类香气组分所占比例较大,在旺盛释香过程中,则酯类香气组分所占比例较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茉莉花主要香气组分含量与感官审评的香气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中萜品醇、乙酸苯甲酯、α-法呢烯、丁子香烯、苯甲酸顺-3-乙烯酯的含量与香气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种香气组分与香气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 此外,郭友嘉等(1993)对茉莉全花期(包括八个节气)的花源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对茉莉花朵的色泽、大小、重量、含蜡量及香精油总量有较大影响,但对香精油的组成影响不显著,说明茉莉花在全花期内花源质量基本稳定。 5 茉莉花开放释香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条件对茉莉花,尤其是离体茉莉花的开放吐香影响较大,在温度、湿度和含氧量三个环境因子中,以温度的作用最大,当温度低于20℃时,离体茉莉花蕾难于开放,温度高于36℃时,茉莉花蕾在下午7:00左右就可开放。福建宁德茶厂 (1987)认为茉莉花释香最佳环境条件:室温30℃~33℃,堆温35℃~38℃,相对湿度80%左右,空气流速5~6ml/min,鲜花养护时堆高10~15cm,花堆内部氧气含量17~20%。 茉莉花产花量在整个花期中出现波浪式高峰期,产花高峰期供过于求,花少时又供不应求,影响了花茶生产,因此许维建 (1982)和丁清厚 (1990)分别探讨低温贮藏控制茉莉花开放吐香的问题,许维建认为12℃~18℃低温贮藏花蕾较好,不宜低于12℃,升高温度后茉莉花基本上可以开放吐香。丁清厚则认为在8℃~15℃的低温和90%的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可使茉莉花蕾处于休眠状态,从而达到抑制花蕾开放的目的,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种茉莉花低温冷藏的方法:将鲜花分层贮藏于冷藏室中,每层间距15cm,层间花堆厚度10~15cm,冷藏室的温度控制在10~13℃、湿度控制在85~90%范围内,据称采用这种方法贮藏的茉莉花蕾,解除低温后鲜花依然洁白有光泽,无干缩现象,香气浓郁清香。 参考文献 1 山西贞.向亚太技术开发委员会报告的在印尼指导茶叶研究的工作报告.1986. 2 罗龙新.印度尼西亚的茉莉花茶.茶叶,1990(4),30~31. 3 刘晓华.介绍印度尼西亚的茉莉花茶生产.广西茶叶,1991(1),64. 4 孔守威,马娅萍,吴承顺.“同时蒸馏—萃取”分析茉莉花香成分.植物学报1985(26),186-191. 5 卜欣,黄爱今,孙亦梁等.茉莉鲜花香气成分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1987(6),53-60. 6 马崇德,赵明,张世怿等.XAD树脂在茉莉头香水样分析中的应用.化学通报1984(2),20-21. 7 朱亮锋,陆碧瑶,罗友娇.茉莉花头香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植物学报,(2),189-193. 8 陆生椿,黄秀丽,卢剑飞.茉莉花不同存放时间所制备样品的得率和主要成分对比.广州轻工.1985(3),1-7. 9 范成有主编.香料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10 郭友嘉,戴亮,杨兰萍等.福州小花茉莉全花期中的花源质量稳定性研究Ⅱ.净油和头香化学成分〔GC/MS〕分析.色谱,1994,12(1),11-19. 11 郭友嘉,戴亮,任清等.用吸附—热脱捕集进样法研究茉莉花香释放过程中化学成分.色谱,1994,12(2),110-113 12 马崇德,黄爱今,林祖铭.茉莉花头香的成分研究.化学通报,1983(3),15-17. 13 王天公,孙亦梁.香花顶空挥发物的分析.化学通报,1986(2),19~22. 14 吴承顺,赵德修,孙守威.茉莉花净油的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1,23(6),459~63. 15 吴承顺,赵德修,孙守威等.小花茉莉净油的少量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7,29(6),636-42. 16 郭友嘉,戴亮,杨兰萍等,福州小花茉莉全花期中的花源质量稳定性研究Ⅰ.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色谱,1993,11(4),191~196. 17 刘先和.茉莉花的开花习性与茉莉花茶窨制.茶叶通讯,1982(2),13~17. 18 福建省宁德茶厂.茉莉花开放吐香习性与环境条件关系.福建茶叶,1987(2)21~23,20. 19 许维建.对人工控制茉莉花开放和吐香的初步探讨.福建茶叶,1982(4),27~28. 20 丁清厚.茉莉花低温冷藏技术设备的开发研究.茶叶机械,1990(2),29~30. 21 张丽霞.茉莉花释香过程中香气变化规律及其细胞学、生物化学基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1, 痛苦是性格的 催化 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周国平
2, 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能够取得成功的 催化 剂。
3, 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 催化 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4, 冬天的阳光,那暖融融的闲静最能 催化 一个人的情思,让身心和思绪如解冻的溪水自在地流淌,阳光不刺眼,温度也不高,周围环境不像春天的喧闹嘈杂,更不像秋天的萧条肃杀。一派静穆和谐的氛围。
5, 梦想是点燃生命之火的 催化 剂。
6,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 催化 剂。
7, 苦难是动力的 催化 剂。苦难是一本启智的经书。苦难又是一位深沉的哲人。苦难是人生一道永远开放着绚丽花朵的风景。
8, 责任是让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最好的 催化 剂。
9, 爱是剧烈的化学反应,时间是 催化 剂,会产生两种衍生物:因爱而爱,因爱而恨。当爱演变成习惯和责任,你将收获一辈子的幸福!
10, 腿懒、手懒、脑懒是衰老的 催化 剂,腿勤、手勤、脑勤是长寿的发动机,安逸和平庸的鸿沟只能用药物去填充,健康和多彩的生活必须用运动来打造!
11, 教师应不厌其详的示范学习方法,适时的 催化 学习进程,积极的助构所欲学的知识或技能,让学生有所依循。
12, 你在这儿我有化学反应,你就是" 催化 剂",价值可大了,你的人生也就有很大意义。
13, 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能够取得成功的 催化 剂。
14, 若将管理辅导活动以化学反应为比喻,使用得当是 催化 剂,使用不当是抑制剂,虽然其并未直接参与反应,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绝对可加速企业之发展。
15, 目的研究钠米光 催化 空气净化器的降解效率,为钠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卫生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6, 以混合二异丙苯为原料经择形 催化 裂解和减压蒸馏,制备了高含量的间二异丙苯。
17, 在电 催化 电极的作用下,电化学反庆和化学催化作用结合,导致有机分子的电催化降解。
18, 利用组态和编程软件实现 催化 主风机防喘振控制,机组自保联锁和机组停机联锁.
19, 我感觉到了竞争给万事万物、各行各业带来的活力,我体会到了人情对竞争的 催化 作用,我看到了竞争与人情的完美统一创造的美好的世界。
20, 独立是夜幕中的一丝微光,虽然很淡,但也能冲破黑暗。独立是大海里的一块木板,虽然很小,但也能拯救生命。独立是烧杯内的一种 催化 剂,虽然很少,但也能改变速率。
21, 这夜,这星空,忽然之间就是一次偶遇,而这种偶遇总是会季节性地出现。秋的萧瑟,秋的浅殇,总是无意间给生命增添了一种 催化 剂。我想:我等待在青春,却错过了彼此,但我永远记得,那年……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22, 希望是什么?是引爆生命潜能的导火线,是激发生命激情的 催化 剂。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情澎湃,哪还有时间去叹息,去悲哀,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
23, 对情感方式的质疑,对表达“爱”的腐朽语言的不信任和拒绝,既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一个重大障碍,但也是增加诗人情感强度的 催化 剂,或者说还是对诗人如何表达自己最珍惜的情感的挑战。尤其是在涉及母爱这种类型的情感时,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清晰。
24, 坦率和忠诚是家庭幸福的稳定剂,大度和包容是家庭幸福的 催化 剂,责任和义务是家庭幸福的防腐剂,幽默和开朗是家庭幸福的润滑剂。
25, 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 催化 剂,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不见踪影。
26, 诚信不意味着傻气,它意味着我们愿意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生活。让我们用自己的手,将人生这部大书写好,让我们以诚信作 催化 剂、作五线谱、做调色板,使我们生活的酒更醇,歌更好,画更美。
27, 岁月淡了,是缺少乐趣;感情淡了,是缺少联系。时光漫漫,我们总会不小心走散了,我愿用短信做粘剂,用问候做调剂,用祝福做 催化 剂,把失散的缘分重新粘合,愿我们生活更好,友谊更铁,更加幸福快乐。
28, 感情的知觉同样存在。只是它们未必如同活跃的化学分子那样容易产生变化,更需要 催化 剂的帮助来予以证实。
29, 做好笔记是快速提升语文成绩的终南捷径,是语文最后厚积薄发的 催化 剂。
30, 笑脸就像香水,芳香四溢;健康就像发动机,动力十足;快乐就像 催化 剂,美化生活。朋友,愿你笑口常在,健康快乐!
31, 利用微型反应釜,考察了正己基苯在硝酸镍甲醇溶液、硝酸铜甲醇溶液、硝酸镍水溶液、硝酸铜水溶液、硝酸和水 催化 下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
32, 考察了一元铂与二元铂铑两种贵金属 催化 剂对氰化氢的催化燃烧效果,探讨了温度、氰化氢浓度、空气含量及气体空速等因素对脱除氰化氢的影响。
33, 用环已醇和盐酸在氯化锌 催化 下合成了有机锡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氯代环已烷。探索了催化剂重复使用的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
34, H2O作 催化 剂,对蓖麻酸与正丁醇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
35, 胍丁胺是左旋精氨酸在左旋精氨酸脱羧酶 催化 下脱羧基的产物,是咪唑啉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36, 分析了不同 催化 剂的优缺点及催化机理,讨论了催化剂的组成、结构以及催化裂解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焦油催化裂解的研究重点。
37, 本课题是关于三元 催化 器故障系统可行性和诊断方法的研究。
38, 论文旨在液相条件下,以分子氧为氧化剂,使用固体 催化 剂对甲苯氧化反应进行研究。
39, 这种V6发动机还具有排气再循环,一氧化 催化 转换器和一个维修免维护柴油机微粒过滤器。
40, 简述了纳米银在抗菌材料和 催化 剂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纳米银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41, 研究了以无水碳酸钠为 催化 剂,红霉素肟与甲氧基乙氧基氯甲醚为原料,一步合成罗红霉素的实验过程。
42, 试验证明:碱金属碳酸盐,碱金属氢氧化物和碳酸钠同四氧化三铁的复合剂,都表现出相接近的 催化 活性。
43, 研究了丁腈橡胶加氢用醋酸钯 催化 剂的制备.
44, 首次用路易斯酸作为 催化 剂,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
45, 研究了饮用水臭氧 催化 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生成特点与控制效能。
46, 大多数含茂金属的双组分或多组分 催化 体系用于制备宽分子量分布聚烯烃,尤其是宽分布聚乙烯,少数用于制备支化或嵌段聚合物。
47, 该技术应用后,对顺丁橡胶质量无影响,聚合更加平稳, 催化 剂用量下降。
48, 在富站区, 催化 活性主要取决于金属钻离子的状态,富锰区主要与锰离子和催化剂的缺陷结构有关。
49, 活性炭基 催化 剂是低温烟气脱氮的优良催化剂.
5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氯苯废气 催化 净化方法.
51, 制备了常压下丙酮与氢气合成甲基异丁基酮的双金属碱性 催化 剂,并测定了其反应活性.
52, 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酶和辅因子 催化 的,这些酶和相关的辅因子统称为凝血因子。
53, 采用磷脂酶A1 催化 酸解大豆磷脂获得溶血磷脂。
54, 摘要研究了碳酸铯 催化 酚与卤代烃反应制备烷基芳醚.
55, 对以胰蛋白酶为 催化 剂,琥珀明胶为底物的酶解反应体系进行了考察.
56, 原来爱就是一种 催化 剂,它复杂了一切成分,能把黑混成红,白化成绿。消失宾妮
57, 以合成的纳米四氧化三铁为 催化 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含邻苯二酚的模拟废水和含邻甲苯酚的工业废水。
58, 并对光 催化 与光电催化过程作了动力学研究。
59, 以铁钾矾为 催化 剂,通过葵酸与乙醇反应合成了癸酸乙酯。
60, 对花生油、大豆油有一定的 催化 氧化作用.
61, 本文主要研究一类扩散系数不同的高次自 催化 反应.
62, 硫酸氢钠能够代替硫酸作为酯化 催化 剂.
63, 本文综述了多相不对称 催化 氢化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
64, 研究方向是分离与 催化 反应工程.
65, 乙酰乙酸甲酯的工业化生产方法是双乙烯酮与甲醇在 催化 剂存在下进行酯化反应,再经粗分馏、精馏得成品。
66, 用相转移 催化 聚环氧氯丙烷与亚硫酸盐反应合成磺酸聚醚.
67, 聚酯树脂是交联的不饱和聚合物,用过氧化物类 催化 剂可制成热固性树脂。
68, 催化 剂由冷气体动力喷涂方法制取,它为一层致密的薄膜,能有效克服内扩散从而减小传输阻力,重整反应便发生在其表面之上。
69, 指出制约 催化 重整装置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短缺的问题。
70, 在乙烯氧化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中,银 催化 剂的性能是很关键的。
71, 对酒石酸及金鸡纳碱修饰型金属 催化 剂的反应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72, 研究了从双氧水氢化废镍 催化 剂中以硫酸镍形式回收镍的工艺方法。
73, 很多重要的化学工业过程就是使用多相 催化 剂的.
74, 辛烯在分子筛 催化 作用下除了发生裂解反应,还发生氢转移、环化等副反应。
75, 莰烯在阳离子交换树脂固定床 催化 下与乙醇反应生成异菠基乙醚。
76, 作为现阶段制备手性化合物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 催化 的不对称合成是近几十年立体化学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部分。
77, VTT也利用漆酶 催化 促酶反应形成有色产物,研究渗漏指示剂的构成.
78, 虽然未经历过严酷的社会竞争,但不良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同样在对其强迫性人格的形成起着 催化 作用。
79, 路易斯酸 催化 的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这些反应通常需要在严格的无水条件下进行。
80, 通过几年来 催化 装置多次开停气压机中经常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了安全开好气压机的一些要素和经验。
81, 通过对比,改造后能耗物耗下降,国产 催化 剂完全能替代进口催化剂。
82, 结果表明,研制的 催化 剂能有效脱除尾气中不饱和烃,加氢活性好和稳定性高。
83, 本文研究用氯化亚锡和稀土氯化物复合 催化 剂代替氯化汞合成氯乙烯单体,旨在探索其催化活性。
84, 这一新 催化 剂是IBM十年来研究的成果,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制胜用于计算机芯片绝缘层的聚合物。
85, 当使用磁铁矿悬浮液作为 催化 剂时,得到结晶性良好之竹节状奈米碳管.
86, 采用相转移 催化 法以四丁基氯化铵为催化剂合成了端基含磺胺嘧啶的聚乳酸,将肿瘤导向基团引入了可生物降解药物载体。
87, 以硫酸铈铵为 催化 剂,乙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合成乙酸异戊酯.
88, 研究了以葵花籽油为原料,水为溶剂,氢氧化钠为 催化 剂合成共轭亚油酸的方法.
89, 报道了竹节状纳米碳管的连续合成,通过对生长因素的控制可以用浮动 催化 法连续合成竹节状纳米碳管。
90, 以对甲苯磺酸为 催化 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酸和异丁醇为原料合成对二甲氨基苯甲酸异丁酯。
91, 上海石化股份公司重油 催化 裂化装置工艺技术分析.
92, 本文研究在氢氧化铯 催化 下,三甲硅基乙炔与二芳基二硒醚的反应。
93, 铜基土能直接吸附黄原酸根离子,同时对其氧化反应产生 催化 作用.
94, 本发明在单独以钒多酸盐为 催化 剂时,氧气为氧化剂,邻苯二酚类物质可以高选择性的转化成加氧开环产物。
95, 介绍了所用 催化 剂以及工艺流程的概况.
96, 用途:用于电子陶瓷、荧光涂料、含铋 催化 剂及医药品。
97, 论述了氨基树脂固化反应类型、反应速度、反应机理、涂层网络形成和计算,以及固化 催化 剂研究的进展。
98, 研究了在模拟太阳光和高压汞灯作用下,不同浓度的光 催化 剂和紫外光辐射强度对孔雀绿废液的光催化降解反应。
99, 发现,钛酸四丁酯或草酸亚锡作为缩聚 催化 剂时,在整个高真空阶段羧基含量并不是一直增加的。
100, 研究了以阳离子改性的丝光沸石为 催化 剂,以氨和甲醇为原料,在常压固定床上二甲胺选择性合成反应。
101, 采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装置,对此 催化 剂用于气相苯加氢制环已烷的活性进行评价。
102, 介绍了BTCA整理条件的研究进展,包括无磷 催化 剂的研究、整理过程中添加剂三乙醇胺和柔软剂的作用。
103, 对采用高酸 催化 氧化浸出氰渣中的氧化铁,从浸铁渣中用常规氰化浸出金、银等贵金属进行了研究.
104, 这个脱羧作用是由谷氨酸脱羧酶 催化 的.
105, 以磷钨酸作为 催化 剂,合成了异丁酸丁酯。
106, 一种辛醇加氢精制 催化 剂,属于加氢精制催化材料领域。
107, 如延胡羧酸酶能 催化 苹果酸和反丁烯二酸的可逆反应.
108,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酯交换法制备卤虾油脂肪酸乙酯的工艺,分析了 催化 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无水乙醇用量等对醇解率的影响。
109, 研究了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铜为 催化 剂、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并讨论了催化酯化的影响因素。
109, 造 句 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让大家更快地造出更优秀的句子.
110, 论文还探索性地研究了在该 催化 体系下取代二茂铁的重氮芳基化,对合成取代二茂铁类芳基化产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11, 糠醛树脂化结焦是导致 催化 剂失活的主要原因.
112, 提出一种新的 催化 裂化主分馏塔建模方法.
113, 以自制三羟甲基己烷为原料,采用自制的负载磷钨酸 催化 剂催化合成一系列三羟甲基己烷脂肪酸酯。
114, 市场应该很好的,只要芽苗菜是天然的,没有经过什么化学物质 催化 。
115, 用制备的复合粉体对大红染料的稀释溶液进行脱色检验其光 催化 性能。并用XRD、TEM对粉体进行表征。
116, 本文对燕化研究院YS系列银 催化 剂的经营业务拓展进行了研究。
117, 结合吉化炼油厂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了 催化 装置的“火炬”气回收系统的工艺流程。
118, 采用回流法制备了磷钨钼酸掺杂聚苯胺 催化 剂。
119, 该基因的编码部分由50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6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多肽,其中含有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酯 催化 部位的“HC”基序。
120, 研究了电 催化 三氯化铁浸出硫化锌精矿工艺.
我给你一个提纲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论文选题名称:姓名: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入学时间:2003年9月选题报告时间:2006年5月一、本研究课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学术思想,理论根据。)。一、立项理由、目的、意义我国合成氨装置很多,但合成氨装置的控制水平都比较低,大部分厂家还停留在半自动化水平,靠人工控制的也不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耗大、成本高、流程长,自动控制水平低。这种生产状况下生产的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因此大部分化肥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比较落后的工艺流程外,实现装置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合成氨生产装置是我国化肥生产的基础,提高整个合成氨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目前我国化肥行业状况,只有进一步稳定生产降低能耗,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实现合成氨装置的优化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措施之一。合成氨装置优化控制的意义是提高整个合成氨装置的自动化水平,在现有工艺条件下,发挥优化控制的优势,使整个生产长期运行在最佳状态下,同时,优化系统的应用还能节约原材料消耗,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二、国内外概况及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包括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事务经营管理自动化两个方面,属于当今世界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的高新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丰富了各种控制软件的发展,特别是优化控制从理论走向了实际。随着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外企业采用最新的PC技术发展的DCS系统已普遍应用到各行业生产装置上去,特别在应用DCS的同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优化软件。在国外,合成氨生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Ⅰ发明阶段;Ⅱ技术推广阶段;Ⅲ原料结构变迁阶段;Ⅳ单系列大型化阶段;Ⅴ节能降耗阶段。与工艺相适应的自动化技术也不断发展,特别是第Ⅲ阶段,不同的工艺出现对控制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鉴于当时的仪表条件、控制理论发展情况,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工艺参数设置一些简单的控制回路,并逐步发展为一些串级、比值控制回路。如作为先进的控制方案推广离不开计算机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一方面一些控制系统得以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也为优化操作提供了硬件基础。针对合成氨厂的特点,一些非线性滤波采用了计算机辅助优化控制取得了成功,带来了合成氨生产的明显提高。目前,世界上许多氨厂都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或DCS系统。合成氨厂的控制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而且优化和计算机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一定程度,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论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先进行理论研究,从合成氨的工艺要求和生产设备具体提点入手,分析应该优化的装置和重点回路。从重点回路出发更具体的分析每一个优化参数所要关联的参数,了解和分析这个参数优化前的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控制方法,并能用先进控制方法使其得到优化。写出控制方案,画出控制方框图。在此基础上编制控制程序。将控制程序输入到DCS系统,并进行离线调试和在线调试,并将优化程序投入运行。记录投入运行优化控制系统前的参数运行曲线和投入优化控制系统后的运行曲线。分析优化系统的运行情况,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实验。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工作计划:制定详细技术实施方案(1项目论证及前期调研、2方案设计和论证、3编制详细实施方案、4绘制有关设计图纸等);编制软件;软件调试和投运;软件运行考核;操作培训和技术交流;项目鉴定及归档资料。完成以上工作大约需要1年时间。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是:不同的厂家的工艺差异性,使得优化系统不能通用,须针对具体情况和现场状况作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由于工艺状况的复杂性,同一个被控参数,由于原料的变化、时间的推进、成分的变化等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使其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尽可能将所有的影响参数引入优化系统。让不可控因素越少越好。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从八十年代开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DCS系统逐步引进到我国生产过程控制中来,特别是化肥行业,90%以上的大化肥企业都引进了国外的DCS系统,80%以上的中化肥企业也都应用了国外的DCS系统,30-40%的小化肥企业也在部分装置上引进了国内及国外的控制系统。从DCS系统的引进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只是用DCS系统代替了原有的仪表系统,有小部分企业在个别回路做了一定的开发工作,总体看来,DCS的应用远远没有发挥其强大的功能优势。对于合成氨装置,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工艺流程长,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自动化设计比较简单,手动操作率高。为了更好控制整个合成氨装置的运行,使整个生产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稳定、高产的目的,必须在原有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工艺操作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DCS系统强大的软件功能,把现代控制理论中一些比较先进的控制算法,应用到合成氨装置中去。四、预期研究成果。由于化肥生产装置是综合化、大型化、连续化的生产方式,流程结构复杂。我国合成氨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于这样装置能否实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对基本建设投资、安全生产、产品的成本等都将有很大的影响。合成氨装置中合成工段和变换工段以及造气工段的优化控制软件和硬件,其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的手段对装置进行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厂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由于国内中小化肥装置均为非优化设计,各设备未经过正规的流程模拟,在加上装置改造一直在进行当中,操作条件(工艺参数)基本上都是根据经验确定,所以优化的难度比较大,同时优化的潜力也很大。优化控制就是要在线优化操作参数,在现有工艺流程和设备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装置进行操作参数的优化,进行卡边操作,节能降耗,降低每吨氨的生产成本,实现装置的利润最大化。优化控制是企业挖潜增效的新的有效手段。采用数学模型的手段和多变量优化算法,通过建立造气、变换系统和合成系统的数学模型,实现了造气、变换岗位和合成岗位的在线优化控制。五、已有的研究基础。天华化工机械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是长期从事化工自动化和仪表的专业性研究单位。从事化肥过程控制已有30多年的经验。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研究队伍。从八十年代开始就着力于优化控制系统研制和应用,先后在刘家峡化肥厂、河北易县化肥厂、安阳化肥厂、柳州化肥厂、山东红日集团等几家合成氨装置中都设计并运用了比较DCS系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DCS开发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先后开发和应用了横河公司的YEWPARKMARKⅡ、μXL、CENTUM-XL、CS-1000,美国Honeywell公司的TDC-2000、TDC-3000、Micro-3000、GUS等系统;美国Rosement公司的RS3,PROVAX;德国西门子的PLC、PCS等。本人自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化肥检测与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承担了安阳化肥厂、柳州化肥厂、山东红日集团、金昌化工集团等单位DCS系统的设计、组态、编程和应用工作。并且在部分控制回路中已成功地应用了比较先进的控制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系统集成、控制优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有导师、同行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六、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小型合成氨厂生产操作问答》;杨春升,化学工业出版社2《小型合成氨厂生产工艺与操作》;王师祥、杨保和,化学工业出版社。3《TDC-3000系统操作手册》Honeywell公司。4《集散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王常力、廖道文,清华大学出版社。5《新型控制系统》;俞金寿,化学工业出版社。6《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王照林,国防工业出版社。7《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论文集8《全国第五次化肥仪表自动化技术交流会以论文集》;化学工业部化肥司9《DCS、PLC及现场总线论文集》綦希林。七、副导师意见副导师(签名):年月日八、导师意见导师(签名):年月日
生产能力和产量:合成氨是化学工业中产量很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和用途:合成氨主要消费部门为化肥工业,用于其他领域的(主要是高分子化工、火炸药工业等)非化肥用氨,统称为工业用氨。原料:合成氨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等。生产方法:生产合成氨的方法主要区别在原料气的制造,其中最广泛采用的为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见合成氨原料气)。
找图书馆申请文献传递服务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国化学家,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对化学工业有极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哈伯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上大学。上学期间,他还在几个工厂中实习,得到了许多实践的经验。他喜爱德国农业化学之父李比希的伟大职业——化学工业。读大学期间,哈伯在柏林大学霍夫曼教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的论文,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1904年,哈伯在两位企业家答应给予大力支持开始研究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并于1909年获得成功,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哈伯也从此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为表彰哈伯的这一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把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哈伯。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虽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但哈伯这一行径,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国科学家们的谴责,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杀的方式以示抗议。一战结束后,哈伯又做了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试验,但最后宣告失败。1934年初被派遣去巴勒斯坦德理化学研究所任职。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瑞士的巴塞尔。
生产能力和产量:合成氨是化学工业中产量很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和用途:合成氨主要消费部门为化肥工业,用于其他领域的(主要是高分子化工、火炸药工业等)非化肥用氨,统称为工业用氨。原料:合成氨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等。生产方法:生产合成氨的方法主要区别在原料气的制造,其中最广泛采用的为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见合成氨原料气)。
德国化学家哈伯(, 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以上。这是目前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合成氨反应式如下:N2+3H2≒2NH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条件为:"高温 高压",下为:"催化剂")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合成氨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艺流程,但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原料气制备过程、净化过程以及氨合成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将氮气转化为可用作化肥的氨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近日,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化学家宣布找到一种新方法,使常温常压下用氮气合成氨成为可能。相关论文将发表在7月27日的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合成反应中使用氢气作为氨的还原剂,也就是电子供体。此外还使用了一种名为trans-Fe(DMeOPrPE)2Cl2的铁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的制作并不困难。整个反应在醚溶液中完成,但是研究人员已经证明,除了其中一步之外都可以在水中进行。论文通讯作者、俄勒冈大学化学教授大卫·泰勒说:“在化学家眼中,常温常压下用氮气和氢气在水中合成氨是固氮领域的圣杯,我们的下一个挑战就是找出在水中完成整个反应的步骤。” 氮气在空气中表现出惰性,但当它被转换为氨后,就可以用作氮肥促进植物生长。目前工业合成氨普遍采用哈伯—博施法,它的原理是让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催化反应,这种已使用近一个世纪的方法目前仍是最经济的合成氨方法。俄勒冈大学的方法与哈伯—博施法非常类似,也使用氢分子的电子作为固氮反应的电子源。泰勒说:“这是最简单的反应方法,其他方法要么需要使用不稳定的电子供体,要么需要高温以完成化合反应。” 但泰勒同时也强调:“尽管新方法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解决方案,但要投入经济可行的工业生产可能还会需要几十年。”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你这个就是一个文献综述类的,很好搞定啦,建议你去"中国知网"看看
化学化工环境1. 喜树发根培养及培养基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2. 虾下脚料制备多功能叶面肥的研究3. 缩合型有机硅电子灌封材料交联体系研究4. 棉籽蛋白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5. 酶法双甘酯的制备6. 硅酸锆的提纯毕业论文7. 腐植酸钾/凹凸棒/聚丙烯酸复合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8.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9. 铝合金阳极氧化及封闭处理10. 贝氏体白口耐磨铸铁磨球的研究11. 80KW等离子喷涂设备的调试与工艺试验12. 2800NM3/h高温旋风除尘器开发设计13. 玻纤增强材料注塑成型工艺特点的研究14. 年处理30万吨铜选矿厂设计15. 年处理60万吨铁选厂毕业设计16. 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铁矿井下开采设计17. 日处理1750吨铅锌选矿厂设计18. 6000t/a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初步工艺设计19. 年产50万吨焦炉鼓冷工段工艺设计20. 年产25万吨合成氨铜洗工段工艺设计21. PX装置异构化单元反应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22. PX装置异构化单元脱庚烷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23.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环己烷氧化性能的影响24. 高温高压条件下浆态鼓泡床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25. 新型纳米电子材料的特性、发展及应用26. 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研究27. 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28. 氯气生产与储存过程中危险性分析及其预防29. 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与检测30. 环氧乙烷工业设计31. 年产 21000吨 乙醇 水精 馏装置 工艺设计32. 年产26000吨乙醇精馏装置设计33. 高层大厦首层至屋面消防给水工程设计34. 某市航空发动机组试车车间噪声控制设计35. 一株源于厌氧除磷反应器NL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36. 一株新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37. 广州地区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8. 超声协同硝酸提取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研究39. 脱氨剂和铁碳法处理稀土废水氨氮的研究40. 稀土 超磁致 伸缩 材料 扬声器 研制41. 纳米氧化铋的发展42. 海泡石TiO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研究43. 超磁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44. 钙钛矿型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毕业论文45. APCVD法在硅基板上制备硅化钛纳米线46. 浅层地热能在热水系统中的利用初探及其工程设计47. 输配管网的软件开发
化学化工环境1.喜树发根培养及培养基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2.虾下脚料制备多功能叶面肥的研究3.缩合型有机硅电子灌封材料交联体系研究4.棉籽蛋白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5.酶法双甘酯的制备6.硅酸锆的提纯毕业论文7.腐植酸钾/凹凸棒/聚丙烯酸复合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8.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9.铝合金阳极氧化及封闭处理10.贝氏体白口耐磨铸铁磨球的研究等离子喷涂设备的调试与工艺试验高温旋风除尘器开发设计13.玻纤增强材料注塑成型工艺特点的研究14.年处理30万吨铜选矿厂设计15.年处理60万吨铁选厂毕业设计16.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铁矿井下开采设计17.日处理1750吨铅锌选矿厂设计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初步工艺设计19.年产50万吨焦炉鼓冷工段工艺设计20.年产25万吨合成氨铜洗工段工艺设计装置异构化单元反应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装置异构化单元脱庚烷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23.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环己烷氧化性能的影响24.高温高压条件下浆态鼓泡床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25.新型纳米电子材料的特性、发展及应用26.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研究27.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28.氯气生产与储存过程中危险性分析及其预防29.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与检测30.环氧乙烷工业设计31.年产21000吨乙醇水精馏装置工艺设计32.年产26000吨乙醇精馏装置设计33.高层大厦首层至屋面消防给水工程设计34.某市航空发动机组试车车间噪声控制设计35.一株源于厌氧除磷反应器NL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36.一株新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37.广州地区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8.超声协同硝酸提取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研究39.脱氨剂和铁碳法处理稀土废水氨氮的研究40.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扬声器研制41.纳米氧化铋的发展42.海泡石TiO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研究43.超磁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44.钙钛矿型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毕业论文法在硅基板上制备硅化钛纳米线46.浅层地热能在热水系统中的利用初探及其工程设计47.输配管网的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