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牟钟鉴 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蒙培元 论六朝时期的三教关系与世界宗教大同理想/李中华 诸子百家与儒道佛三教的社会文化功能/李存山 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罗安宪 关于儒、道、佛三家的理论极限/韩东育
在三教融合共生的文化机制之下,道教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此处理与儒佛二教的关系,一方面促进了道教自身的发展,一方面促成了三教融合共生这一文化生态的形成。. 茅山道士陶弘景临终遗言,命人在他死后“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车马,道人道士并在门中 ...
第八章 唐君毅论儒佛关系 第一节 论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 第二节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儒佛会通的道德修养基础 第三节 论“新宗教”必以儒为本融摄佛耶义 第九章 唐君毅“心灵境界”哲学体系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牟钟鉴著《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6 月 15 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牟钟鉴《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由人民出版社于 2018 年 5 月出版。 ...
内容提要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 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 ...
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5年7月24日. 作者:【日】小林正美. 译者:王皓月.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全真道研究》(年刊)创刊于2011年《全真道研究》刘固盛的《全三教之真--以全真道老学为视角的考察》主要从全真道老学的视角考察了全真道对道、儒、释三教理论的采纳与吸收。他认为,全真道以“真常”概念释老子之道是
请在手机上根据提示确认登录. 扫码登录失效. 请点击刷新. 腾云采编官方App. 下载使用. 本刊鼓励您 自荐为本刊审稿人 ,请如实填写真实信息,我们会尽快给您回复。. 如果您还没有帐号,请注册帐号. 本系统的登录密码区分大小写.
山西医科大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拟于 2018 年 5 月 16-18 日在山西省晋中市万豪大酒店举办第十二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 16 日报到)。 研讨会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社协办。会议 ...
《儒藏论坛》(半年刊)创刊于2007年,是集录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是两千余年中国儒学成就的汇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它将与佛教的《大藏经》、道教的《道藏》鼎足而三,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座巍峨丰碑,为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东方文化热提供齐全、的文献依据。
【摘要】:熊十力认为学问贵在会通,“儒佛二家,通之则两全,离之则各病”,他的《新唯识论》即以会通儒佛为宗旨。在《新唯识论》中他大量吸取了佛教理论资源,特别是在对唯识学的...
论文>期刊/会议论文>印光大师的儒佛融合思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r.,2008No.2印光大师的儒佛融合思想(南京大学历史...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涵義,「熊十力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武漢大學,2001年9月7日至10日23.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中國佛教哲...
投稿咨询免费咨询杂志订阅唐都学刊杂志简介《唐都学刊》杂志(CN:61-1056/C)内容丰富、思想健康,自1985年创刊起,以双月刊形式发行,刊物对外积极扩大宣传,致力于提高杂志质量与影响。《唐都学...
建国70年的儒佛关系研究,约分三个向度:其一为以思想观念之向度,即主要通过对概念,命题的比较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二为儒士佛教观向度,即主要借助儒家学者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
<牟子理惑论>的真伪虽有争议,但就其中所反映的儒佛关系而言,表现出了'以儒解佛'的格义方法、'援儒对儒'的论辩策略和'易儒以佛'的价值立场等特点,在内容上涵盖了儒佛关系中的...
作者:次仁吉期刊:《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24期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是公认的集前代寓言所有优点于一身的作品,其寓言故事生动简洁且不乏深意,这不仅与他在父亲柳镇遭贬后,为...
《叔苴子》以道融儒佛的思想特色来自维普期刊专业版喜欢0阅读量:6作者:杨达荣摘要:<正>《叔苴子》是明代庄元臣的著作,它从多方面发挥了道家思想,有较高的学...
【摘要】:北宋儒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儒者对佛教的抗拒,再加上佛教自身的诸多因缘,规约了明教大师契嵩所倡导的"儒佛一贯"说的内在的逻辑理路——从"义理"和"治事"两...
摘要张君劢不仅对佛学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而且侧重分析了佛学对宋明新儒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他想以宋明时期儒学在佛教冲击下的复兴,说明儒学亦能在接受西学的民主、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