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嘉 著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4-00 开本:32开 印刷时间:0000-00-00 页数:181 字数:110 ISBN:9787510705816 版次:1 ,购买刘邦与项羽:朱永嘉读史系列等历史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
关于刘邦循武关道入秦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避险说"和"失利说"两种解释,但传统的说法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和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而且这两项原因似乎均不是主要原因,除此而外,还尚有若干更为深层、更能解释西征全程的原因,如:刘、项二人间存在激烈竞争,项羽步步紧逼的军事行动会成为刘邦 ...
1 刘志伟;;试论项羽的分封及其失败原因[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2 李巍;;论迁居汉中对刘邦夺取天下的决定意义[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康少峰;;项羽不王关中浅论[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 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 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显然,刘邦和项羽 及其追随者只是千千万万生活于淮海大地上的徐州人的代表,但这一具有楚汉文化品质的典型人物群体却证实了楚汉文化本质上是徐州人所具有的生命力的外化、物化和文化化。可以说,对当代徐州人而言,楚汉文化似乎只是一 ...
成龙大哥有句名言: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美国商业部前部长在当上华盛顿州州长的时讲,从他爷爷家到州长官邸只有100米的距离,但是他们家却用了两代人的时间。. 这个社会是非常宽容的,只要你努力,就有机会逆袭。. 史上成就很大的人物,都会 ...
项羽故里振雄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成则为王败则寇”一直是“正统”的政治价值观。成功者做了皇帝,摇身一变 ...
在中国,各个文化层次的人们对西楚霸王项羽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悲剧故事广为传颂,他的英雄豪气久被称道,他的经验教训也引发了无数后来者诸多的反思和鉴戒.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认为项羽虽没有完成霸业,但他 ...
留园论文栏目是关于留园学术论文和学术论文方面的留园学术论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留园学术论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刘邦兼听得天下,魏泉;-人才资源开发2013年第10期杂志 在线阅读、文章下载。 全部分类 期刊 文学 ... 从公元前二 六至前二 二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的最终统治权,双方持续打了四年的仗,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了汉朝而告终。
中华历史故事:刘邦和项羽故事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刘邦项羽学术期刊的问题>>
内容提示:夫放货料2008年”月号上旬刊从项羽、刘邦的品行、性格浅析楚汉战争赵电朋(隆尧县第四中学,河北隆尧055352)摘要: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
本书以风云四起的秦末为背景,根据《史记》、《汉书》等史书,鸠集传记,增广时闻,有评有述,详细解析刘邦、项羽及其相关人物,全面破译了楚汉争霸过程中二人一成一败的个人因素和历史根由,揭示了历史...
7月17日下午,借助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194期如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过常宝教授,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项羽与刘邦”的学术讲座。文学院古...
今天喜哥和大家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谁的文化水平更高?我们不做学术研究,仅图大家一乐而已。刘邦和项羽比文化水平,这次我觉得项羽赢了;虽然赢得不是那么明显。本来“文化”对于...
刘邦项羽故地作者:李树喜诗词文学文学作品当代作品摘要:芒砀山芒砀逶迤秋渐深,当时刘季起微尘。斩蛇一剑氓成圣,邻里茫然识衣锦,游人不解兴亡事,逐鹿千旗汉代秦。大风何处觅...
刘邦等“亡命无赖之徒”,在乱世之际由社会边缘人物一举成为时代的主角,其内在动力即在于此。但相较于项羽,刘邦显然更了解“亡命无赖之徒”的心理欲求,因而能以积极分配利益的方式予...
楚汉之争中,刘邦笑到最后,并非因为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厉害,而是他这个人有大格局,会用人,他的领导艺术比项羽高明很多。1与下属共享利益刘邦打败项羽后大摆酒席,问大臣为什么自己能...
“刘邦、项羽”文言文比较阅读张坤;【期刊名称】《作文与考试》【年(卷),期】2016(000)024【摘要】甲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
最近,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了朱永嘉先生的《刘邦与项羽》一书。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十一万字,薄薄的一本,装帧也不怎么豪华。但是,我觉得它的分量却是很重的,集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