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活水源头——赴山西左权采访赵树理创作原型故地札记. 7月16日至20日,《党建》杂志社派记者王锦慧、范绍峰赴革命老区左权县,爬山涉水走访了赵树理作品创作原型故地。. 著名作家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从上面赵树理自己讲的写《福贵》一文的原因里,我们不难得出,赵树理写《福贵》是为了打通某些人对待旧社会里“二流子”的偏见,犹如其1949年写的《田寡妇看瓜》里秋生,秋生的“偷”,是被旧社会所逼出来的,不是因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个“偷”的名声!
赵树理冤案真相.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9-23 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赵树理. 1970年9月23日,赵树理逝世。. 赵树理是 ...
2009-10-16. 张学良年轻时最佩服汪精卫 北平交恶反目成仇. 2009-10-16. 张学良年轻时最佩服汪精卫 北平交恶反目成仇. 2009-10-16. 汪精卫61岁病死日本 动手术遇空袭转移病情恶化. 2010-11-10. “岩井公馆”里的中共地下党:未中断联系延安. 2011-06-14.
谢端平:当代乡土叙事应该向赵树理学习些什么?. ——写在赵树理110周年诞辰之际. 现代文学史上写农民的作家很多,但没有谁有赵树理与农民这么深的关系——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敢于标榜自己是“农民”,并以“农民”身份为荣的中国作家之一,他的生命之 ...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进一步激发起赵树理 爱国、革命的热情,他在长治参加了“牺盟会”积极投入抗战的洪流。这年冬,在阳城经要崇德和桂承志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阳城牺公联委公公道团团长、八区区长等职。1942年1月 ...
解不开乡土情结的农民作家.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树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战行列,成为牺盟会的一名特派员,深入到阳城县 ...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小说上。在小说创作之外,赵树理还有着相当丰富的戏剧实践经历。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赵树理的戏剧实践:首先,结合赵树理的生平及相关文章,论述他政治功利性与艺术性并存的戏剧观念。
【摘要】:赵树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通俗文艺作家,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大部分研究者都倾向于从赵树理的小说文本切入分析,较少有学者从赵树理的通俗杂志编辑者身份切入研究。而赵树理的编辑工作恰恰是构成其“通俗化”文艺实践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ShanxiCoal-MiningAdministratorsCoNegeV01.2No.2社会科学论坛抗战时期赵树理在新闻战线的光辉业绩郜林涛(华东理工大学人文...
内容提示:第26卷第2期2013年6月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xiCollegeforYouthAdministratorsV01.26No.2Jun.,2013【语言・文学】抗战时期赵树理...
这是赵树理成为一个革命的文化人的开始。一九三七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赵树理回到阳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革命的文化人的生活。“革命的文化而不接...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军在敌人后方开辟了以陕甘...
赵树理共编过四报两刊.分别为《黄河日报》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抗战生活》半月刊,《中国人...张昆-河南大学被引量:4发表:0年《禹贡》半月刊与"禹...
抗战时期赵树理在新闻战线的光辉业绩郜林涛(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7)【摘要】赵树理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优秀作家,而且是非常出色的报刊编辑。抗战时期...
1953年以后到山西省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从事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里湾》及收入《下乡集》中的短篇小说和戏曲作品多种。赵树理热爱中国民族的戏曲与曲艺艺术,...
1937年,赵树理参加牺盟会,开始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编辑过《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1943年,...
【摘要】:正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赵树理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写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等群众喜闻乐...
通俗报刊编辑家赵树理赵树理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报刊编辑家.赵树理共编过四报两刊.分别为《黄河日报》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抗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