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殷商,西周,散文,文体。 本文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作源头性的考察和研究,以出上文献(甲骨刻辞、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今文《尚书》、《周易》、《逸周...
新时期以来,文学文体的研究再次趋热,先后出版了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日本学者佐藤一郎的《中国文章论》、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于雪棠的《先秦两汉文体研究》、李士彪的《魏晋南北朝文体学》、李长徽的《〈文心雕龙〉文体论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三版). 8.7 (45人评价) 作者: 吴承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 1月4日 赞 回复. 加载更多 > 我来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摘要: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是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但本质则是从中国传统文体学向现代意义、现代形态的中国文体学转型的过程。此过程有两个重要节点: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百年前,外来文化与新文化在解构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过程中又有所建构,而近几十年的中国文体学研究 ...
古代文体和文学研究走向深入-4月14、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 不能混淆中国古代文体学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两者既关联,又不同。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1900-2014)》体现了中山大学文体学研究中心成员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分类的总体设想,所列论著并非数据罗列,而是在甄别内容后,按照研究内容、主题分别部居,更能切实反映学科的整体格局和趋势,体现了高水平的学术价值。
内容摘要: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陆航实习记者赵立凡)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强劲活力的学术增长点。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刍议. 郭英德. 【摘要】: 文体学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体学研究非常冷寂。. 近年来文体学研究已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新的学术热点,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与研究 ...
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钱志熙.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学问题 ,但对文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很不够。. 从侧重于语体功能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侧重于体裁功能的文学文体学这 ...
赋体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自先秦荀子、宋玉之赋至汉代赋家之作,再到六朝以迄清代诸家赋作,各家各派在创作赋体作品的同时又进行赋体理论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世纪的中国赋体文学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吴承学教授以中国诗文评、中国文体学研究为核心,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
近20年,学风丕变,古代文体学重受关注,渐成显学。吴承学教授专攻文体学研究多年,该书乃这一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全书凡52万字,分上下编。上编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理...
书名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三版)(吴承学著·北大社2013年版·16开·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著作人吴承学著出版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9印刷时间2013-09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全面复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体...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稿对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梳理,是对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回归性研究,在西方文体学研究的影响之下,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根据相关史料和文本系统考察了中国文体学...
文体作为书写规则,本应以“定体”为准绳;文体研究作为规则的探寻与制定,也应以“定体”为归趋,而中国古代文体学偏偏在肯定“大体”的同时否定“定体”,这为作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收藏|投稿|手机打开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吴承学沙红兵【摘要】:文体学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以...
【摘要】:近年来,中国古代文体学成为学界的一个学术热点问题,特别是2000年以后,文体学学科意识一度高涨,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文章学"系统完全为西学的纯"文学"系统所代替.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带来传统断裂的严重后果.中国文体学研究是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也是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强调中国文...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尊重古代文学的历史事实,回到文体的历史语境,将文学观念和理论建筑在具体文学史实上,标志着古代文学学术界的两个回归,一是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