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邹韬奋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11种进步刊物。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在民众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张治中等率驻军奋起反击,拉开了淞沪抗战序幕。
邹韬奋在创刊词上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作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
抗战时期,邹韬奋曾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要求,周恩来认为其以党外人士身份在国统区和国民党作政治斗争更为有利。邹韬奋组织出版的刊物和书籍,不仅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更唤起民众巨大的爱国热情,把大批青年引上革命道路,有裨益于中国革命。
邹韬奋纪念馆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去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10月7日,《解放日报》出了特刊,发表了中共中央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邹韬奋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度评价他的功绩:“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 ...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1926年10月,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此后,从《生活》到《大众生活》《生活日报》,从《生活星,邹韬奋:以笔为剑战而不屈【4】--党史频道
邹韬奋:为抗日救亡奋斗不息. 发表时间:2021-02-19 来源:《党建》杂志. 王林育. 1944年7月24日,我国著名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 ...
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_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 邹韬奋: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 按照生命时限的界分,邹韬奋先生不属于"六十年出版家"的行列。早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四日,韬奋先生在不满五十岁的时候,因患耳癌,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邹韬奋先生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都在追求“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办一个自由的、不受检查的报纸”。他的伙伴徐伯昕后来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他不是个大思想家,也不是个文学家,在学术上亦没有太大的贡 …
全国抗战爆发后,邹韬奋获释。重获自由的他即刻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创办《全民抗战》等刊物,引导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
邹韬奋:坚持媒体独立 办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 无论受到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他说:“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 ...
【摘要】:正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代表刊物——《抗战》三日刊,是由邹韬奋先生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该刊由抗战三日刊社发行,每三日发行一期,16开本,第1号为...
邹韬奋的主要成就寄语: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这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同样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汲取的韬奋精神。
出版序号从头另起。由邹韬奋、沈钧儒等主编出版。《抗战》三日刊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创办的大批抗日救亡刊物中的佼佼者,它以宣传抗日救亡为核心,喊出了时代的最强...
《全民抗战》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鼓舞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邹韬奋只得再度流...
◎彭全民关于抗战期间被困香港爱国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秘密大营救,正如茅盾所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在这个大营救中,有这么一个爱国...
这份刊物,为全国各界救国会负责人邹韬奋在上海创办的《抵抗(抗战)》三日刊,1937年11月3日第二十三号。该号刊登有潘汉年撰写的《加强我们的团结》,金仲华撰写的《苏州河岸的新阵线》...
商品名称:民国35年岀版《《抗战以来》》(邹韬奋著)品种:民国旧书-民国旧书属性: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民国解放区旧书,,革命文献,,平装书,,32开,,,点击查看...
政论家认为,韬奋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邹韬奋抗战时期刊物的问题>>
11月,上海沦陷,邹韬奋和生活书店一起辗转至重庆。他和读书出版社的创办人李公仆等先后创办和出版了《抗战画报》《全民》周刊《全民抗战》等刊物。同时,邹韬奋还在大后方的大中城市相...
从孩提时期开始,严格的父亲就要求他学习古文。这个过程培养了他对文字工作的兴趣,也养成了他自立自强的品格。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应黄炎培邀请,担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