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国现代学术的精神、制度与文体——陈平原‘学术史三部曲’研读会”,与会学者围绕陈平原先生历30年之功写就的“学术史三书”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文作者: 陈平原 摘自: 《学术界》2000(4)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领域,都存在着“假冒伪劣”——这话没错,但不应当成为中国学界自我开脱的理由。因为一般人眼中的“大学教授”,知书达礼,清高廉洁,其人格与操守应当成为整个 ...
孑民学术讲座·经典新义第一讲. 陈平原教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读. 讲座纪要. 时间:2019年3月6日 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 主讲人: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 今年是五四运动百周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即将迎来110周年系庆 ...
陈平原研究大学的著述,大概以1998年推出的《老北大的故事》为起点,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关注大学史和大学生态,每发必有新见,令人叹服。 近年来,陈先生把研究视角对准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尽管我非常熟悉作者以往的研究和大致的学术思路,但读下来,仍然觉得这部 ...
陈平原:早在十年前,我就专门谈到大学排名的问题,那时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学排名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对于大学排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存在质疑。目前,高校排名只靠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做假的。
“人间四月读书天” 图书馆2013年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北大读书讲座” 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 如果你许久没有读书,那么“世界读书日”恐怕是你应当享受的一次缘分;如果你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那么你恐怕需要听一听大师陈平原的“好玩的事”:
陈平原:学术刊物的日常与诗意. 分享到:.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陈平原 2019年10月17日10:00. 最近三年,《文艺争鸣》开设“随笔体”专栏,每期发一两篇不怎么学术的文章;而且,每期“随笔体”专栏前面,都有以下“编者按”:. 今日中国学刊,注释越来越规范 ...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清理和疏通学术史的源流、辨析大家名家的学术得失,委实是很重要也很艰难的工作。如果没有丰厚的学养和学术的公心,面对如此艰难纷繁的工作,那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文/陈平原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小说史学面面观》,陈平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将出版。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册小书,既是灵光乍现,一挥而就,也是长期积累,水到渠成。前者指的是写作时间,从二〇二〇年三月起笔,到十二月中旬基本敲定,即便加上日后的修订与润色,全书也都 ...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是陈平原“学术史研究三部曲”之一。本书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 ...
李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系2016级博士生,获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研究生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国内A类期刊论文1篇。她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学术...
有鉴于此,我的主张很简单,那就是:建议以后的《社会科学论坛》,回归日常与世俗——走学术刊物的道路;保留诗意与远方——借助随笔专栏。陈平原(来源网络)
陈平原:学术刊物的日常与诗意最近三年,《文艺争鸣》开设“随笔体”专栏,每期发一两篇不怎么学术的文章;而且,每期“随笔体”专栏前面,都有以下“编者按”:今...
2021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出版了《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陈教授将这本新书定位为“介于学术著作和散文随笔之间”,目标读者是“对人文、教育、文学这三...
后者的选稿标准,并不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指标——很可能采用虽不成熟,但很有冲击力的论文,而排斥学术水平很高,但志趣完全相反者。”(杨早:《关注“现代中国”——...
【摘要】:陈平原《"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中的一段文字,虽然仅仅二百多字,却错误频出。陈平原《"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写于1999年2月8日,到如今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摘要】: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
[摘要]在我看来,晚清以降的文史研究,不能只读作家或学者的文集,必须同时关注报刊、档案等,这样才能扩大视野,以“新资料”研究“新问题”。《“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陈平原著,北...
检索我在《社会科学论坛》上刊发的十六篇文章,从一开始的《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2002年5期)、《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2005年1期)、《学院的“内”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