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创办和主编的《金陵光》(中文版)是金陵大学重要的学术刊物,也是大学时代的陶行知阐发其思想的一个主要阵地。今年正值《金陵光》(中文版)创刊90周年,我们特撰此文,以志纪念,并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来透析大学时代的陶行知及其思想。
南京晓庄学院助理研究员陶行知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优秀代表,他不仅参与发起成立 了中国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还在 1945 10月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 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干事长兼民主教 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而且他还在抗战胜利后 ...
1979年3月,陶行知的一位挚友陈鹤琴给教育部负责人写信,要求重新评价陶行知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同年7月20日,董纯才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后不久,主持召开了纪念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四十周年座谈会。
1945年,在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民盟一大)上,陶行知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于1946年4月回到上海,投入到反独裁、争和平的斗争。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4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20世纪综合性的文化巨人。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陶行知一生的活动和事迹划分为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创造世界和接受世界,采用历史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接受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全面、系统地论述和阐发陶行知的生平、事业与思想:从大时代、小 ...
陶行知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优秀代表,他不仅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还在 1945 年10 月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干事长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而且他还在
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研究. 谢招兰.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中外教育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他创造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1章: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 ...
(一)上旬刊 【陶行知教育思想学术研究】版 由南京晓庄学院负责。在《生活教育》杂志编委会领导下,负责上旬刊征稿编辑。常设栏目有: 《经典重读》《本刊专稿》《感悟生活教育》《陶研天地》《课题展示》《实验一线》。
汪达之(1903~1980),祖籍安徽黟县,出生于安庆.早年求学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1930年,受陶行知委派,任江苏省淮安县新安学校校长.1935年,创建新安旅行团.后来,汪达之先后担任盐阜区行政公署文教处干部,苏皖边区政府督学,华中建设大学
本文作者在1946年1月曾就读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重庆社会大学,是教育系一期的学生。60年后的今天,他对陶行知的崇敬、敬仰之心丝毫不减,对社会大学的热情依然如...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他创办的育才学校陶冶【期刊名称】《重庆陶研文史》【年(卷),期】2008(000)002【摘要】1891年,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
【陶行知】旧杂志——出差前,卖废品,废品较少,顺便把积攒了二十多年的旧杂志卖了一半。主要是九十年代的《小说月报》、《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
——出差前,卖废品,废品较少,顺便把积攒了二十多年的旧杂志卖了一半。主要是九十年代的《小说月报》、《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美文》、《...
外国人要买他这口砖,他不肯,却定要送给陶行知。陶行知不久便将此砖转送准备建新校舍的四女师,并对该校教师程仲沂说,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四女师既得万里长城之砖,自能在造就人...
陶行知与叶圣陶出处《生活教育》2011年第9期36-40,共5页LifeEducation关键词叶圣陶陶行知中国现代文化成才之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杰出人物成长之路分类号G633.3[文化科学...
【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着丰富的教育期刊实践。他一生或任主笔、主编,或与同事一起共同主、创办诸如《新教育》、《平民周刊》、《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
回忆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主要由黄开富编写,在2003年被《重庆陶研文史》收录,原文总共4页。
【摘要】:正抗战期间,陶行知先生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和国统区反独裁反内战的政治活动,致力于创办育才学校,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与党领导下的出版机构也有一段关系,就很少为人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着丰富的教育期刊实践.他一生或任主笔,主编,或与同事一起共同主,创办诸如《新教育》,《平民周刊》,《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