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6

小甜甜不赖你
首页 > 期刊论文 > 近代史人物论文2000字梁启超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粉恋桃心

已采纳

“少年强则强,少年富则富.”那强有力的语句出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奋斗,去拼搏.从进京赶考的“公车上书”到变法图强的“百日维新”,这个知识青年立志要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变法失败,捕杀维新人士.懂得变通的梁启超逃到国外,没有人说他是怕死,因为他为国家之崛起保存了力量.十余年的清王朝覆灭,他终于回到故土.回国的他并未隐姓埋名,而是在教育方面继续做贡献.但天不遂人愿,疾病又降临在这位老人身上.这位老人患上了尿毒症,左肾病变,尿中带血.有人劝他去看中医,也有人建议他去国外,但都被他拒绝了,而他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所有人都对老人的选择十分不解,而只有梁启超自己才知道原因.他曾经在国外居住十余年,深刻感到了西医之重要.西医有很多优点,快速机动性强,因此,中国要发展、要强大就离不开西医.但当时在国人眼中十分神秘恐怖,这便给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若要让利国利民的西医发展,就必须消除人们这种心理.他便基于这种目的,进入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梁启超住院检查,医生决定为他摘除病变的肾.手术很成功.然而他的病情非但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了.他只好去医院复查,结果让所有人吃惊,他的健康的身肾被摘除而保留了一个病肾.医生的疏忽酿成一起医疗事故.所有人都在等着梁启超去控告协和医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又十分平静地住进协和医院,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默默宽容地接受了一切.他知道自己去告医院会有什么后果:中国接受西医至少要推迟十几年.而他的生命却只能依靠药物维持.他的宽容大度让所有人都敬佩,而他那颗为人民、为国家宁愿牺牲自己的爱国之心,也被代代传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梁启超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102 评论

今天属于1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他的文章极其动人。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正是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举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纷纷著文悼念。杨杏佛的挽联是“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胡适的挽联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虽然大儒梁漱溟因门户之见,学派对立,称:“梁启超学术上的成就量胜于质,其参与政治失败多于成功。”他的老师康有为也因政见不和,骂他是“梁贼”。然而这都无损于梁启超的历史地位。

182 评论

减肥大胃王

高中历史人物论文我以前替我表姐找过,在那个591论文网上找范文自己拼凑的。那上面各专业范文挺多。还有专业写手在线,你可以去看看。

212 评论

JojoYang1231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他的文章极其动人。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正是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举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纷纷著文悼念。杨杏佛的挽联是“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胡适的挽联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虽然大儒梁漱溟因门户之见,学派对立,称:“梁启超学术上的成就量胜于质,其参与政治失败多于成功。”他的老师康有为也因政见不和,骂他是“梁贼”。然而这都无损于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国难危重 主张变法清末,中华民族危难深重,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瓜分中国。满清政府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者,已无一丝生气。就像鲁迅所讲:“新派摇头,旧派也叹气。”此时在广东出现了两种主张变革社会的力量:一是由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梁启超《三十自述》记述了自己成长的历史,特别讲到拜康有为为师对自己的影响。他说,自己自幼好读书,祖父让他读《史记》、《纲鉴易知录》。其父慈而严,督课之外,使之劳作,常训之曰:“汝自视乃如常儿乎?”他发愤读书,考取了秀才、举人。但他并不以此自满,得知康有为在广东省城长兴里之万木草堂讲学,便去听讲求教。而当时康有为还只是一名秀才。举人向秀才学习,这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梁启超这样记述自己当时的心情:“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108 评论

雾霭流年

这里面有他的具体的评价的哦!

176 评论

魔羯女悠悠

梁启超 作文素材200字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从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始,到西元1929年逝世,享年57岁的梁启超,在他30多年的政治历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而且,他先后与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政治派别都有密切的接触,其生前的声望也被各种力量借重。在他逝世的时候,北京和上海都召开了追悼会,无数人自发地参加。这是梁启超一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他几乎受到各个方面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梁启超也被称为在政治上是“善变”的。 梁启超的确是“善变”的。他支持过变法维新,也靠近过孙中山的武装革命;他既支持革命,又被认定为是一个反对革命的改良主义者;他大力提倡君主立宪,又鼓动段祺瑞发兵推翻张勋辫子军的复辟;他曾经想借助日本的力量改变中国,又很早就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他拥护过袁世凯的强人政治,试图与袁世凯一文一武联手治理中国,又策划自己的学生蔡锷领兵反对袁世凯;他向中国大力介绍西方思想,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并一手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最终又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要用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赞扬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与时俱进。批评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政治投机。维护梁启超的人说,他善变的背后,有“内在的一致性”。抨击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自相矛盾、无所依靠的彷徨;等等。于是,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每一个政治流派,都能从梁启超那里找到支持,同样也能找到反对。梁启超从学术思想到政治领域的“善变”,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观。

203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一近代史结课论文2000字

    我曾经结合史料整理过一点东西,你要交作业,不知道你敢不敢用。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

    京京魅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近代史论文2000字模板

    去网上搜,拼接一下,提问题的方式心是不是大了点

    wangjue051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近代史论文1500字人物

    写李鸿章吧这人比较矛盾 可以写的地方多网上资料查一下 组合一下 很快就好了

    xiao叶子011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近代史人物论文2000字梁启超

    “少年强则强,少年富则富.”那强有力的语句出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奋斗,去拼搏.从进京赶考的“公车上书”到变法图强的“百日维新

    小甜甜不赖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近代史论文2000字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8-12-23 11:25《“回眸”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

    郑小包允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