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3

米帅峰峰
首页 > 期刊论文 > 噪音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哲藤1

已采纳

人们在经过噪声后会出现暂时性阈移、永久性阈移以及声损伤等。

159 评论

篮球手仙道彰

噪音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种危害健康的现象,而且很常见。

像洗衣机、冰箱、电视机、音响等等,都可以被视为噪音来源。衡量噪音的单位为分贝,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居民区的环境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晚要小于40分贝。

噪音的危害

这个是一个安全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就可能对人体的听觉器官造成损害,时间久后我们的听力会出现迟钝并降低,有的情况数小时才会回复,有些会让人持续性耳鸣。

医学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除了损害听力,还对眼睛有损害。当噪音强度超过90分贝时,会有一半以上的人出现瞳孔放大,视物模糊的情况。

如果超过了110分贝,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程度会出现减弱的情况。

长此以往,人们更易出现眼疲劳、眼花眼痛,甚至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多种眼部疾病。

噪音还会影响睡眠质量,不仅让人无法安然入睡,还会引起烦躁不安、神经衰弱、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噪音超过60分贝,就能让70%以上的人从梦中惊醒。如果噪音在49-59分贝的环境下睡眠,沉睡的时间会缩短。

噪音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消化功能,还会是我们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营养物质维生素C、氨基酸等消耗量增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

噪音的预防

1.减少噪音接触时间,尤其是不能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严格把控自家电器的使用音量和时间,不能过度使用。

2.家电尽量放在卧室,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屋子内安装隔音、吸音设备,从而控制噪音,减少噪音。

3.屋内适当种植些花草,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吸收、消除部分噪音。

4.如果家人暴露在噪音污染中,一定要及时进行护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积极协商,尽量控制噪音程度。

以上就是噪音的危害及防范措施,您了解了吗?

296 评论

0921缘分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伴随而来的环境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噪声污染是深恶痛绝。虽然,近年来人们对噪声污染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噪声污染还是屡治不止,如何对噪声进行很好的控制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噪声的界定、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理噪声的方法和建议,旨在抛砖引玉希望以后的同仁能够提出更好的解决噪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环境噪声 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27-01 1 区域内噪声的界定 所谓噪声从物理角度出发噪声就是声源在没有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音响。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将那些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休息的一切声音,都纳入噪声范畴。我们对一个区域内的噪声界定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的。噪声是由各种强度不同、频率不同的声音混合组成的,但一个区域内的噪声判定还要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受来确定,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杂乱声就是噪声,同时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场合或者时间也会变成噪声。 2 区域内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2.1 交通噪声 由各种交通工具在运转过程之中发出的一些噪声。 2.2 工业噪声 各种工厂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厂内设备发出的噪声,此类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很大。 2.3 建筑噪声 主要来自各种住房、工程等建设时机械所发出的噪声,它多发生在人口居住密集区,会对人们的生活和休息产生严重的影响。 2.4 社会噪声 由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或者社会活动中在使用各种电器等所产生的噪声。 3 区域内环境噪声的危害 3.1 噪声损害人的听力 人对声音的获取是通过耳朵来进行的,因此,噪声会对人的听力产生直接的损害。当人们处于强噪声环境中时,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觉得耳朵难受,有时甚至还会引发头昏头疼等症状。远离噪声环境之后,听力就会慢慢恢复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听觉疲劳。如果人们经常在噪声环境下工作,这样就会导致人们的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的恢复,慢慢地就会导致人们内耳的器官病变,形成噪声性耳聋。如果人突然进入极强的噪声环境之中,会导致人的听觉器官发生严重的外伤,致使鼓膜出血,螺旋器脱离基底膜,这样人耳可能就会完全失去听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暴震性耳聋。 3.2 噪声对视力的损害 噪声会对人体的耳朵造成直接的伤害,同时还会间接地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当噪声的强度达到一定的分贝时,就会导致人的视觉敏感性降低,对弱光识别的时间延长,有时甚至会使人的瞳孔放大,产生视线模糊,这就是为什么人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容易产生眼痛、眼疲劳、视物流泪和眼花现象的原因。不仅如此,噪声还会使人的视野、色觉发生变化,导致对颜色的视野缩小。 3.3 噪声诱发多种疾病 人的听觉受控于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当噪声对人的听觉产生损害的同时,人的神经中枢也在受到一定的伤害,一旦人的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就会牵涉到人体的许多器官,这样就会导致多种疾病产生。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噪声的环境下会产生失眠、脑胀、头痛、全身疲乏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还会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增高,致使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混乱出现多种肠胃病。同时,噪声还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 3.4 噪声干扰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即使人在睡眠之中同样会受到噪声的影响,它会导致人多梦、睡眠质量下降、易惊醒,使得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白天的工作。人们在噪声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和工作会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出错率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4 目前控制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明白了噪声的来源和噪声所产生的危害,人们目前所采取的控制噪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运用技术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噪声 解决噪声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噪声产生的源头将之控制,为此,人们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制定不同的控制噪声产生的技术路线,如消声减振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噪声的发出,控制各种工程活动的时间,保证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4.2 营造隔音林对噪声的传播进行控制 为了防止噪声的远距离传播,人们还专门在居住去附近种植了隔音林,实践表明树木对噪声具有吸附和阻挡的作用。这样噪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隔音林就会减少很多,传到居住区的噪声就会大大减小。此外,种植隔音林还可以起到美化生活环境,净化空气质量的作用。 4.3 运用规划手段防治噪声污染 由于以前在各种建设中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噪声源和居住区混合在一起,在施工建设与生活居住的作息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和容易引起各种噪声污染事件的发生。通过重新科学的布局,将噪声源迁出居住区之外集中布置,较少噪声源与居住区的近距离接触,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小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4 增加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度 一个区域内的环境好坏和政府工作质量紧密相关,如果政府对噪声污染高度重视,就会在规划上更加合理,在治理措施上会更加有力,这样在治理噪声污染上取得的功效更为显著。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其公共职能修建一些防音减振的设施和加大对群众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4.5 增加相关法律防控措施 我国虽然有了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但是立法还不够全面,对于噪声污染方面的立法还不足,正是由于许多的法律制度措施没有落实,导致一些噪声屡禁不止。因此,加强对噪声污染方面的立法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对那些有强烈噪声污染的企业收取一定的噪声污染治理税,这样用法律工具对人们的安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4.6 加强噪声接收处的控制 一定区域内由于各种生产和运营,噪声是难免会产生的。这样在加强对噪声防控的过程之中,还要加强噪声接收处的有效控制,比如:在房屋的建设过程之中可以增加相关的隔音材料,使外界的声音和室内相隔绝。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噪声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少。 5 结语 噪声污染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不良影响,但这种不良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消除的。噪声虽然是可防和可控的,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好的防控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错误的防控措施不仅不能减少噪声的危害,反而会增加其它不好的社会影响。要将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就必须加强对工业、交通、建筑及商业和生活等所产生的噪声的有效管理,合理规划和布局,制订相关的 规章制度 ,加强环保立法,这样从各个方面出发治理噪声污染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红武.噪声污染控制工程[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4~5. [2] 毛东兴.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26. [3] 丁树谦.论噪声污染及其控制[J].北方环境,2011(3). [4] 金卫兵,任玲娟.区域环境噪声总量控制策略初探[J].科技论坛,2011.

303 评论

凡人帽子11

个人觉得需要好好衡量下为什么呢?1.两者都有不同的区别不同的缺点和优点。2.第一个有自己独特的样子,第二个有性能的优点3.脾气性格动力其实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对事4.快刀斩乱麻,不要犹豫

90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章加参考文献标准

    正确引用参考文献的格式! 1.学术期刊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学术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

    小鱼qt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噪音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人们在经过噪声后会出现暂时性阈移、永久性阈移以及声损伤等。

    米帅峰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标准工位论文参考文献

    我国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冲压模具被用于制造铜器,证明了中国古代冲压成型和冲压模具方面的成就就在世界领先。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

    只爱小火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引用

    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格式如下: 1、单一作者:英文格式为“(作者姓氏,发表年份)”,中文格式为“(姓名全名,发表年份)”。 2、两名作者:作者姓氏必须以他们的

    猴子kam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标准期刊参考文献

    学术堂提供了参考文献格式并举例说明:(1)期刊[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

    蔓陀花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