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的小新
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转换 兼类活用并存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 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 ,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243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6至47页)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词性活用”则是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所以是属于语法学的范围。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了,这样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例如“衣”现在属名词,而在先秦,它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衣”在《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四部书中使用的情况如下表:书 名 名 词 动 词 合 计《论 语》 8 5 13《孟 子》 4 9 13《荀 子》 40 9 49《韩非子》 50 22 72合 计 102 45 147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例如“友”,在《论语》中出现19次,其中作名词用7次,作动词用12次。“军”,在《左传》中出现42次,其中作名词22次,作动词20次。由于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名词,所以当看到“乘肥马,衣轻裘”(《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晋军函陵,春军汜南”(《左传》),就自然而然将它们看作词类活用;而古代它们本属兼类。我们读秦汉时的代的古籍,深感词类活用的情况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词类活用的确较现代为多,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古代属兼类词,发展到后来成了单类词。而古代汉语语法书大部分将其视为词活用。中学语文教材,在注释时将兼类词全部注释为活用,这就使学生感到古代词类活用很多,形成古代汉语“词无定类”感觉。对于那些本属兼类的词,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属活用的临时义,而在古代它们属常用义,“像夏雨雨人”的“雨”,往往容易看成是活用,其实在古代“雨”是兼类词,名词义、动词义都是常用义。而教材编写者是以今度古,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综上所述,兼类和活用两种提法并存的理由:一、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兼类”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只不过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比现代汉语更多罢了。而我们承认现代汉语中的“兼类”,却不承认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显然是主观臆断,忽视了语言源和流的关系。二、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混淆了词汇学和词义学与语法学的概念,因为兼类属于词汇学和词义学的范畴,词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三、“活用”和“兼类”是互不包含的两个定义,如果只取其一,均有不能涵盖的部分。四、只取一种提法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因为词类转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取“活用”的提法,那么活用的词就太多了,学生会望而生畏;如果只取“兼类”的提法,似乎造成词无定类的感觉。既然如此,那么怎么样区分词的“活用”和“兼类”呢?一、 看其出现的频率高不高。词的兼类和活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偶尔”转类,后者是“经常”转类。因此,兼类的词已被人们约定俗成,有社会性,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它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目”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20次,其中用作动词的6次;“名”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37次,其中用作动词的15次;近二分之一;“轻” 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9次,其中用作动词的就有6次。活用的词,从整体上来说,是常见的现象,但就某一具体的词来说,只是偶尔用作别类词。例如“臣”本是名词,在“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语哉!”(《史记•苏秦列传》)句中的两个“臣”不属本用,也不是兼类,而属活用。“臣人”,“臣”后带有宾语“人”“臣人”是名词用为使动,使人来臣;“臣于人”,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是被人所臣的意思。所以在古汉语中词的转类出现频率的高低是区别兼类和活用的重要条件。二、看辞书义项收没收。兼类词由于它们经常用作几类词,因此它们所兼类的几个词类的义项,大都被辞书列为义项。例如:“雨”“亲”“枕”等兼类词的几个义项,在辞典中都可以查到。而活用的词,它活用的这个义项,因其是临时赋予的,其意思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辞典一般都不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所以辞典中是否查到这个词作别类词的义项可以作为区别兼类和活用词的主要依据和简便方法。三、 看是否读破。前人把用本义、按本音读出的字,叫如字;用改变一个字的读音表示其他意义或词性的转变的读音,叫读破。古代汉语中读破,绝大多数是把原来读为平声或上声的字变为去声。由于有些词,尤其是名词,经常转类为动词,也就经常要读破,因此兼类词,尤其是名词兼属动词,多数是多音词,辞书中大都把它们列为多音多义词。例如“语”,本来是名词,读“yǔ”,但有时用作动词,读“yù”。如《鸿门宴》中“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中的“语”就是一例。“王”当名词用时读wáng,当动词用时读wàng。名词活用动词,尽管也有人主张在朗读时采用破读的方法,但由于它们是“偶然”转类,这类词,字词典都不会列为多音多义词。因此,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列为多音多义词,都是兼类词;但不能说,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没有列为多音多义词,都不是兼类词。因为有许多古书中注明的“读破”词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保留下来,辞书也无法将其注为多音多义词。四、 看有没有派生词义的能力。兼类词往往有固定的词义,因此,它就具有按词义引申规律派生新义的能力。如“履”以“踩踏”为基本义,又派生出“实行”、“执行”等义,如“处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中的“履”就是“实行”的意思。而活用的名词的临时义则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派生新义的能力。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并存,不但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可能。参考文献〔1〕《怎样学好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2〕《名词动用和兼类动词》,《语文教学》,1983.12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下文字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转换 兼类活用并存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 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 ,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 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243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6至47页)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词性活用”则是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所以是属于语法学的范围。 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了,这样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例如“衣”现在属名词,而在先秦,它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衣”在《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四部书中使用的情况如下表: 书 名 名 词 动 词 合 计 《论 语》 8 5 13 《孟 子》 4 9 13 《荀 子》 40 9 49 《韩非子》 50 22 72 合 计 102 45 147
姣姣Devil
墨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的启示[摘要]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与“相利”。这些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方法方面,墨子的实践示范方法和环境渗透的管理方法也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墨子;德育;启示 [作者简介]方钫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48-03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认为凡是能够实现“兼爱相利”的人便是具有高尚品行的人。他赞赏“兼士”而反对“别士”,认为“兼爱”与“相利”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要求。从“兼爱相利”的品德扩展开来,道德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墨子又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一、墨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概括来说,墨子的道德含义,主要为兼爱与相利两个方面。众说周知,孔子的道德含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可见墨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在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兼爱”思想 “兼爱”是墨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已,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二是爱另Ⅱ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为什么“兼爱”?墨子以求因的方法,对“不相爱”的后果作了分析,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为什么不相爱?墨子认为:凡“不相爱”均产生于人类自私性的放纵。他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那么人怎样才会首先放弃个人的私欲而爱他人呢?墨子提出,应以“三表”为准绳,:AA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兴利除害”的道德效果论出发。他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与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相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也就是说,当社会公利受到损害,社会公德失范,就谈不上私利的满足,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的社会共同体。 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兼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首先,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就是说,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其次,墨子认为“兼爱”亦是感情层面的要求,强调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己与人双方都要承担“爱”的义务,也都享有“被爱”的权利。如果人人都能将别人的身体、家庭、国家当作自己的一样认真对待,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不孝不义不忠之事。这里,墨子体现出理想主义的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打破当时的“他一我”关系,突破了儒家尊尊、亲亲的一面。但在以家庭为社会基础的国家中,爱是有层次和等差的,无差等的泛爱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爱的差别性和等级性,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社会根基,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很有启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有的人际关系脆弱,群体性对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处处表现唯我独尊,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关心。针对这些现象,德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遵循“视人若已”换位思考的原则,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普爱原则。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多构态的弱势群体,即使仅在高校中也存在诸如贫困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校有责任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引导大学生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将这些学生同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相利”思想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直截了当地大谈功利的人,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集团的奋斗目标。墨子以利人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倡导“有道相教”,认为叫人耕织者,教天下以义者,强说人者,其功劳和贡献非常多。他还主张“义利统一”,“合其志功而观焉”,即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些思想是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的。 墨子所言之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所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所追求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大众之利。“利”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只要能使人喜欢的事物,都可以归入利的范畴。但由于墨家代表当时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劳动和生活简单、实在、朴素而不尚繁琐、虚浮、奢华,墨子本人也过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因此“诸如衣食、舟车、住宿、工艺品等物质材料才是墨家之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墨家所言之“利”非常朴素具体,以“实在”合于“民用”为主体,其实质为天下百姓人民大众之“利”。 [1] [2] 下一页 本文选自591论文网591LW
我爱欧文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12、1078页假借例六:“内”假借为“纳”,读nà。�〖HT〗 按:187页注[6]为“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陈涉起义)作注:“距:同‘拒’,抵御,挡
1、首先古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要简洁,不宜太长。2、其次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3、最后需说明研究课
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
你大概要的是笔记类小说,给你推荐几部,都是比较有名的经典:一、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
提供一些简单好写的古代汉语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