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旁的小树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就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jackor57992
孟子的“仁民爱物”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人类同环境、资源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要仁爱百姓,珍惜万物,合理利用资源,增强忧患意识。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重温孟子仁民爱物的主张,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 仁民爱物 经济 发展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7-01孟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著名的仁政思想中,由亲亲推演到仁民,由仁民又推演到爱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它,却不亲爱它。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爱惜万物。由仁民爱物的观点出发,孟子提出了合理的利用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适时耕种收获,粮食便会吃不尽了;不用细密的网到大池沼里去捕鱼,鱼鳖也会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时间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了。孟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他说:“入则五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告子下》)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往往会灭亡。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惧、患害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孟子还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患虑也深,故达。”(《尽心上》)意思是,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经常是由于他有灾患。只有那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才通达事理。孟子引用《诗经》说:“《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之?’
haohao开心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 现代人关于“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其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现代人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人类同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和以“俭”为美德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儒家的“仁民而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中都可以追寻到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源。《逸周书》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礼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杀虫胎,夭飞鸟,毋弭母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波池,毋焚山林。” 《文子·上仁》载:“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尤其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孟子更是在他的《寡人之 于国也》明确的提出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文章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虽然这是一篇孟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富民、教民思想,表现“仁政”内容的文章,但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注重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今天的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可以想象那时的环境还是到处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可是孟子却已经在思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数罟”:细而密的鱼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胜:尽,完也。意思是说: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可以让小鱼有更多的机会逃生, 让它们再生长,再繁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今天有鱼吃,也可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鱼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如果不管大鱼小鱼,毛虾一网打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今天是有的吃了,吃饱了,吃足了,但明天呢,我们的子孙后代呢? 孟子的这一观点是无疑是很超前的,是不是能引起我们的更多反思呢?反观我们现代人,则是滥捕乱捞,大鱼抓没了抓小鱼,小鱼抓光了虾米也要捞,逐利的商业捕捞对我国渔业资源的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在黄海、东海2大海区,施行2个月至3个月的禁渔,为缓解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样的共识来的晚了点,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根据孟子的观点树木不是不能砍,但是砍伐要分时节, 有计划的砍, 合理地、适度地开发利用,要是乱砍滥伐,树木就会减少,要是砍伐得当, 给树木一定的生产时间,反而会生生不息,而且“不可胜用”。为什么要“以时入山林”呢?在我国古代典籍里,有很多类似的说法:《 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 “斧斤”是在什么时间“入山林”呢?课本上说是“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也就是说,禁止砍伐林木的时间主要是春季和夏季“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一般说来,深秋以后才允许砍伐林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至短,则伐木,取竹箭”。《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周礼·山虞》也有“仲冬斩阳木(生山南者),仲夏斩阴木(生山北者)”之说。春季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时候,到了深秋,树叶凋零的时候,就表示树木不继续生长了,这个时候“斧斤”可以到山林里面砍伐树木下来使用,如果守着这个时候以时,遵照这个时候入山林,材木就“不可胜用”也。 孟子所说的“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并不等同于“省吃俭用”,自然资源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遵循于自然规律。今人在追求 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即在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时,必须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民生、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内容,他的这些思想观点即使放到今天也显得弥足珍贵,放在2000多年前的时代来看就更加让人敬佩了!充分挖掘古人思想中的优秀元素,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读孟子,让人感叹,不愧于圣人称号;读《寡人之于国也》,让人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
持续发展的作文???
持续发展的作文???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长的今天,又一问题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就是可持续发展。 丹麦人将不够尺寸未长大的小鱼放回河里,等待小鱼长大了以后再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