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92

秋风扫落叶
首页 > 期刊论文 > 杜拉斯论文文献综述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q810833606

已采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欢迎的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1943:《厚颜无耻的人》(小说) 1944:《平静的生活》(小说) 1950:《太平洋大堤》(小说) 1952:《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小说) 1953:《塔尔基尼亚的小马》(小说)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说)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说) 1955:《广场》(小说)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说,中译本题为《琴声如诉》) 1959:《塞纳-瓦兹的旱桥》(剧本) 1960:《夏夜十点半》(小说)《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1:《长别离》(电影剧本,与钱拉·雅罗合作) 1962:《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 1964:《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 1965:《戏剧第一集》:《河流与森林》、《广场》、《音乐喜剧》;《副领事》(小说) 1966:《音乐》(电影剧本) 1967:《英国情人》(小说) 1958:《英国情人》(剧本)《戏剧第二集》:《苏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许是这样》、《萨加语》、《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9:《她说毁灭》(小说)《她说毁灭》(电影) 1970:《阿巴恩,萨巴纳,大卫》(小说) 1971:《爱情》(小说)《黄色的,太阳》(电影) 1972:《娜塔丽·格朗热》(电影) 1973:《印度之歌》(电影剧本)《恒河的女人》(电影)《娜塔丽·格朗热》附:《恒河的女人》(电影剧本) 1974:《说话的女人》(同扎维埃·戈蒂耶谈话录) 1975:《印度之歌》(电影) 1976:《巴克斯泰尔,维拉·巴克斯泰尔》(电影)《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电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电影) 1977:《卡车》(电影)《卡车》,附:《同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电影剧本) 《玛格丽特·杜拉笔下的地点》(同米歇尔·波尔特合作写成的谈话录)《电影伊甸园》(剧本) 1978:《夜船》(电影) 1979:《夜船》,附:《凯撒城》、《反面的双手》、《奥雷丽亚·斯代内》(电影剧本) 《凯撒城》(电影) 《反面的双手》(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丽亚·梅尔布尔纳说》(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亚而·旺库韦说》(电影) 1980:《维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滨》(小说)《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80年夏》(随笔)《绿眼睛》(电影剧本) 1981:《阿加塔》(小说)《阿加塔与没完没了的阅读》(电影)《外界》(随笔)《年轻姑娘与男孩》(录音磁带,扬·安德烈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朗读)《大西洋人》(电影) 1982:《罗马对话》(电影) 1982:《大西洋人》(小说)《萨凡纳海湾》(剧本)《死亡的疾病》(小说) 1984:《戏剧第三集》:《丛林困兽》、《阿斯贝尔思的证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说) 1985:《痛苦》(小说)《音乐续集》(剧本)《契诃夫的海鸥》(随笔)《孩子们》(电影,与让·马斯科洛和让-马克·蒂里纳合作) 1986:《蓝眼睛黑头发》(小说)《诺曼底海边的妓女》(小说) 1987:《埃米莉·L.》(小说) 1987:《物质生活》(随笔) 1990:《夏雨》(小说) 1992:《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小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剧本)

234 评论

panda熊猫陈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作家、电影编导。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1942年开始发表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1984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波雷诺(柬埔寨)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1930年左右,杜拉斯16岁那年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 ,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1]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2]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27]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27]1950年,发表小说《太平洋大堤》,该作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27]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27]1959年名导演阿仑·雷乃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27]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1968年,她参加五月风暴。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27]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发表小说《情人》,该作获龚古尔奖,[27] 并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被译成40多种文字。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3]1985年,发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27]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1年发表《中国北方的情人》。[27]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享年81岁,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155 评论

玉面小达摩1986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参考书目 劳尔·阿德莱尔.《玛格丽特·杜拉斯》.伽利玛.1998.

236 评论

ruby纸鸢

玛格瑞特杜拉斯,作家.幼时生活在越南后移居法国.代表作<情人>,因被拍成电影而走红.时至今日,杜拉斯热依旧未退去.

330 评论

熙熙ToKi

是(情人)杜拉斯? 那个是她不是他。 最好确定一下名字

133 评论

TCL晋善晋美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内容简介: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就销售了420万册,翻成42国语言。由影帝梁家辉主演的《情人》更是让无数的影迷们叹为观止。 在离开她的中国情人54年后的一天,她的中国情人已去世了12年。她写他的恐惧消失了。文字泉涌而至,她必须快快地写,以便在它消失前写出来,文字自己来到。“《情人》是一本野蛮的书,它带来所有它遇见的东西,毫无区分,几乎无选择地迸出。”王道乾的译文读来富有韵味,《情人》的故事重现在你的眼前。

103 评论

馒头的馒头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编辑]杜拉斯的作品《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卡车》 1977年/电影《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塞扎蕾》 1979年/电影《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80年夏》 1980年 子夜《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阿伽达》 1981年 子夜《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写作》 1993年 伽利玛《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编辑]参考书目劳尔·阿德莱尔.《玛格丽特·杜拉斯》.伽利玛.1998. [编辑]外部连接法国外交部《今日法国》杂志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对劳尔·阿德莱尔的采访(法文)

110 评论

相关问答

  • 特斯拉论文答辩ppt

    其实啊,反重力飞行器并不难,它主要靠的是用了电磁铁,强大的排斥力,还原这个飞碟,根本就是个小事一桩,因为他是用了地核的排斥力,之所以能达到光速,还是得要用到强大

    小狸露宝123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海斯特白兰论文文献综述

    dsa撒旦法撒打算打算的

    philips111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杜拉斯论文文献综述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 杜拉斯以小说《厚

    秋风扫落叶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格拉斯哥论文答辩

    每年的四月初。格拉斯哥硕士每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需要在每年的5月底完成所有程序,格拉斯哥硕士提交毕业论文是在每年的四月初,这中间有论文查重、论文评阅、论文答辩、

    Cupnightsk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杜邦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的杜邦财务分析毕业论文,希望你能喜欢

    sailwithjad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