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大个肚兜
吴岳秋,男,字“声宇”, 号“万荷堂” ,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岭南画派画家。1992年毕业于天津神州书画学院,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刘春草唯一弟子。2011年出版《吴岳秋画集》,同年其作品与恩师刘春草在北京政协礼堂连展;2012年由岭南出版社出版《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集》;2013年1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办“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展”。1作品《木棉》、《荷花》由中国邮政明信片全国发行,作品《出污泥而不染》2013年荣获澳门首届国际荷花展二等奖。2014年参加中澳投资重庆临空旅游文化商贸合作论坛,中方将其作品《松青峻岭通云气》赠与澳方收藏;2015年其国画作品《木棉花图》在深圳被第68届联合国联大主席约翰·威廉·阿什收藏;2015年5月个人画展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受到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国画作品《孔雀图》被圣马力诺总统姜·弗朗哥·泰伦齐收藏;国画作品《鱼鹰图》被意中基金会总理事Luini AIcide收藏。
杜佳妮625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生平简历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教育和新闻编辑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新闻出版思想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教是为了不教 文学为人生 易读性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冰雪皑皑
木棉花开天下红 ----岭南画家吴岳秋的中国画 ——陈瑞林丁酉盛夏写于清华园南国广东,气候温润,物产丰盈,美好环境培育出众多优秀的画家,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人称“岭南画派”的画家群体,影响深远,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发扬光大。吴岳秋是众多岭南画家当中的一位,以描绘岭南风物见长,作品气势豪放,色彩明丽,颇有特色。吴岳秋来自潮汕之乡,家乡乃粤东古镇、著名侨乡,风景绮丽,文化深厚,享有“潮汕明珠”之美誉。吴岳秋接受家乡佳山好水的滋养,得益当地历史文化的熏染,喜好书画,勤学苦练,从舞台美术入手,初步掌握了绘画的技法。师从岭南画派画家刘春草,是吴岳秋艺术道路的重大转折,进入岭南画派画家的队伍,绘画技艺得到极大提升,为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春草是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陈树人的弟子,他承继岭南画派贵创造、师造化、合中西、融雅俗的传统,又“自有我在”,作品墨色浓重、气势雄强、生命旺盛、独具特色。刘春草长期旅居海外,晚年回国定居。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刘春草的画作《月是故乡明》,抒发画家的故园之思与爱国情怀。人民大会堂另收藏刘春草的巨幅画作《天下第一峰》,山川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表现吞吐大荒的中华民族浩然正气,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吴岳秋深受老师大笔挥洒、纵横涂抹、直抒心臆画风的影响,他牢记老师“师造化,得心源”的教导,在努力练习画技画艺的同时,注重对物写生,以形传神;注重充实自身学识,砥砺自身修养,大胆写意,以粗笔浓墨为骨,赋以重彩,笔、墨、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近年吴岳秋的绘画艺术勇猛精进,佳作迭出,获取了民众的赞赏,受到了社会的重视。2011年吴岳秋的作品参加刘春草画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展出;201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集》;2013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刘春草、吴岳秋师生画展”;2015年吴岳秋画展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举行。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的同时,吴岳秋的绘画作品被广泛收藏。旅欧展出期间,圣马力诺总统收藏了吴岳秋的绘画作品《孔雀图》,显示西方社会对吴岳秋绘画艺术的肯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数十年努力奋斗艰苦磨砺寂寞无闻,画家在近花甲之年终于迎来艺术的春天。中国画创作注重绘画材料的使用,历代名家对笔墨纸色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对于笔墨纸色不同的要求和选择,与当时的材料、工具、技术有关,更与画家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趣味有关。对笔墨纸色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影响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面貌。吴岳秋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具有特色,与画家的用色有着很大的关系。千年传统的中国画色料,特别注重天然矿物颜料的应用。石绿、石青、朱砂、朱磦等矿物颜料采天地之精华,流光溢彩,沉着稳定,永不退色,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呈现典雅大方的气度。古代画家深知画材的重要,往往不假手他人,自己动手选择矿石,自己动手制作颜料,如常用的石绿,取材於绿松石。常用的深蓝、天蓝,来自孔雀石矿物。使用矿物制作颜料,因矿物常带杂质,必须打碎过筛,然后清水过滤除去杂质,再将矿物色末倒进乳钵之中,撹拌与胶水比例配制研磨。为充分互相混合,要加温水促进颜料粉末与胶水融合,沉淀后将水倒尽,杂质一并与水倒掉,此谓之漂胶。画家自己动手选择矿石,自己动手制作颜料,其绘画效果是采用机器制作、化学成分的中国画颜料所无法比拟的。吴岳秋牢记老师刘春草的教导,不采用市场购买、使用方便、效果不佳的中国画颜料,从而使自己的画作光彩照人、非同凡响。中国画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的要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不只是再现物象的外形,更要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表现画家的思想情绪人格理想。中国画追求外美与内美、再现与表现的结合,讲究生气盎然韵律节奏,构建出生生不息活泼流动的生命世界。南国广东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使岭南绘画具有传统深厚的中原绘画、尤其是明清文人绘画欠缺的坚韧雄强、活泼热烈、文质相兼、雅俗共赏的特色。吴岳秋的中国画笔墨豪纵、色彩鲜明、用水淋漓痛快、晕染柔和匀净,构成了饱满酣畅、直抒胸臆、生气磅礴、大俗即雅的现代绘画新面目。吴岳秋擅画木棉树。木棉人称“英雄树”,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枝干舒展,魁梧雄壮。劲挺枝头繁花竞放,如熊熊火炬。古人描述木棉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生机蓬勃、充满阳刚之美的木棉树是岭南民众朴实坚强、豪放奋发性格的象征,也是吴岳秋中国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木棉花开天下红”,画家吴岳秋在大量的写生基础上进行创作,极其概括地画出木棉树的外形,以笔墨色画出英雄树的神韵,抒发出画家的万丈豪情。吴岳秋是来自民间的画家,他与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年他不辞辛劳,多次往返广东江西,深入窑口,与民间工匠精诚合作探讨交流。烧制瓷都景德镇第一大瓷板画《木棉》,整幅完成,为避免风险,烧制过程不受影响,整窑专烧这一块。画家吴岳秋将雄健热烈的岭南画风注入入景德镇的瓷板画创作当中,为深受清代绘画影响的瓷板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现代的艺术活力。画家吴岳秋为人谦和,率真朴实,能得恩师之衣钵,传岭南之艺脉,实缘自他与乃师性格为人的相近,缘自他可贵的内在人格精神。吴岳秋深知艺无止境、勤能补拙的道理,需要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态度,不断努力探索攀登,生也有涯,艺也无涯,未来的路还很长,时刻不敢懈怠与停歇。笔墨造型、经营布局是画家吴岳秋正在努力精益求精之处,尽精微,致广大,集细流以成江河,集圭步以成千里,是画家吴岳秋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于吴岳秋中国画艺术的光辉未来,我寄予极大的希望。 ——陈瑞林丁酉盛夏写于清华园陈瑞林,男, 1944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专业,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副主任、院图书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刊物《美术》杂志编委、《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辑部负责人、《装饰》杂志编委等,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退休)。曾以国际交流学者的身份,任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系。曾主持和参与清华大学、教育部、国家艺术基金以及澳门艺术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科研项目。出版《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 》(合著)、《当代中国油画》、《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译著)、《20世纪装饰艺术》、《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合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20世纪中国艺术》(合著)、《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回首向来萧瑟处-陈瑞林艺术史论集》等著作,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是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史学者。
橘子哈哈111
肯定不是,isbn都有的书 名 理论纵横 ISBN和价格 7-202-00288-4 $4.90 责 任 者 沈一之主编 出版发行项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12 物理描述项 435页 20厘米 中图分类号 C51 C53 F12 主 题 词 社会科学 经济体制改革 馆藏描述 07018859 B003126
小轩3636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一代宗师叶圣陶 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 其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的新生一代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叶圣陶几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青少年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一部现代中国教育史几乎无法与叶圣陶的事业分离开来。他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作为当时一位蜚声海内的作家,能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成套的语文课本,如果不是对教育下一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能办到吗?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不安,许多刊物都因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刚出版不久,便被迫停刊。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竟坚持了10余年。就在担任主编的第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叶圣陶“饱听敌人飞机重炮之声,感愤填膺”;十几天后,他返回寓所,“则前垣尽塌:楼之三层,窗檐如削,承尘毁堕,断板纵横……敌人于居室内器物,中其意即攫之而去,否则随手损毁,略不顾惜”。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转引自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及至全面抗战开始,叶圣陶辗转到了后方,在国事艰难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合编《少年先锋》,后来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 不错,叶圣陶是个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却常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题材;也常常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倪焕之》和短篇《一篇宣言》《潘先生在难中》等。《倪焕之》最初发表于当时一本大型期刊《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专栏,是以教育小说的姿态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后者如他所创作的著名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因此,可以说,在叶圣陶的许多小说、散文和童话中,跳动着一位教育家的炽热的心。 现在,叶老已九旬高龄,还十分关心四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元月起,在《文汇报》“教育园地”栏连载的13篇《晴窗随笔》,是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篇篇凝聚着叶老的一片至情至爱。 其二,叶圣陶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对它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探求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学识和素养上有着特殊的品格。他本人既是出色的教员,又是高明的编辑;既是名噪文坛的作家,又是语言学界的前辈。从教员说,他从事过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因而熟悉了一般人从孩童时代起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某些规律,领会了各个学段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体验。从编辑说,他编过课本,编过教育专业刊物,编过青少年阅读的期刊,编过难以计数的其他文科读物。从文学说,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精深的研究,曾编过《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选注》《〈周姜词〉选注》等多种古籍选本;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其造诣更是国人皆知。从语言学说,叶圣陶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训诂、词法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等等,几乎无所不通;而自己又被人尊为我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大师,文章“严谨亲切,陈述清楚,镂刻深细”,为许多作家“所不能及”(丁玲语)。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有高度素养的人,就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考察语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其三,叶圣陶具有广闻博采而又始终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 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民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这也就是说,一切为实现现代化需要而引进的国外先进学说、先进理论,都必须消化、吸收,使其中有用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滋养物,使我们自己成长可更快、更丰满、更充实,而切切不可把这种引进当作是取代。叶圣陶的为人、谈吐、文章,他的思想和表述思想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式”的,但又是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步调一致的。 最后,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是叶圣陶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诚”字,对人对事谦逊而明彻、朴实而敏锐,沉稳而热烈。他早在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信条。他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不欺世,不媚俗,坚信真理,坚信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而决不肯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轻易改变自己对事业固有的感情、看法和信念;除非事实证明自己真是想错看错做错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起码的然而又是难能可贵的品格。 正因为叶圣陶以“诚”为做人之本,所以他在语文教育和教学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变。例如关于语文学科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相互关系的观点,语文学科教学生读书作文须重视内容但更须重视形式的观点,等等;不管在什么政治气候下,他都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些反映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既是规律,就只能依循着内在的逻辑向前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对某些具体问题,他的看法和评价,却随着实践的日益丰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往往有所发展甚至更新。例如中学生应该以整本的书作为语文教材的主张,前期后期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关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的问题,后期的论述也较之前期更为完整、全面。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于人于事以“诚”相对的品格。 叶圣陶一生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深广、珍贵的。他的品格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 原载《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稻草人》:早年童话集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叶圣陶纪念馆 角直镇的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
国内的汉斯出版社就不错,开源期刊的,你可以去试试。
不好发 中介要版面费12000 实际杂志社版面费是2500 不通过中介的话录稿不是太容易的哦
吴岳秋,男,字“声宇”, 号“万荷堂” ,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岭南画派画家。1992年毕业于天津神州书画学院,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刘春草唯一弟子。201
省级普刊。此刊版面费较高,作为省级普通期刊,没有投稿的必要。《社科纵横》(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物涵盖政
报纸杂志投稿地址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特别说明:“?”为分隔符,若“?”前有专刊或周刊字样,则“?”后为专版。(如假日生活周刊?消费大观?健康时空,说明消费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