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0

好好生活2013
首页 > 期刊论文 > 电影导演研究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stangelus

已采纳

我的回答没那么多费话你在百度搜索打上四个字母IMDB``一定能照到你电影类毕业论文合适的东西``

150 评论

西湖草莓

美好论文发表网 还可以

190 评论

笨鸟肥肥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期。《朦胧诗后诗歌的后现代转型》,《天津文学》1993年10期。《九十年代与先锋诗歌的后抒情话语转型》,《当代文坛》1996年4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转型与抒情话语》,《艺术广角》1996年6期。《论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2期。《知识分子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大家》1997年4期。《现代诗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当代文坛》1997年5期。《〈现代〉杂志的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1期。《严肃时代的自觉: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对象征主义的反思超越》,《文学评论》1998年2期。《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的诗学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5期。《现代主义四论》,《艺术广角》1998年2期。《先锋的使命与意义》,《诗探索》1998年2期。《论当代散文的文体革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中西诗学从对立走向融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5期。《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艺术广角》2000年4期。《走向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学术界》2000年6期。《现代主义: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艺术广角》2000年5期。《多元文化交汇的动人景观》,《当代电视》2000年9期。《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多元文化定位》,《中国电视》2000年11期。《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电影艺术》2001年2期。《纯诗的偏至与文艺的启蒙》,《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1期。《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文艺研究》2001年2期。《〈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浙江学刊》2001年1期。《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对策》,《当代电视》 2001年4月号。《一种现代写意电影--论王家卫电影的写意性兼及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当代电影》2001年3期《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和本体特性》,《中国电视》2001年11期。《论中国电影的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问题》,《艺术广角》2002年2期。《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民族化/现代化问题之省思》,《电影艺术》2002年1期,收入《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第一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概念界定、现状危机、特性与对策--电视综艺节目散论》,《电视艺术》,2002年2期。《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记实的“表现”和“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现代主义:名称、含义和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2期。《“中间人心态”、“纯诗”立场与“现代价值观念”——论现代派诗人群体的思想特色与文化心态》,《社会科学》2002年7期。《精神皈依、自我超越与语言的自觉 ——谢飞影片《益西卓玛》读解》,《艺术广角》,2002年4期。同时载于《沉静之河:谢飞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1月。《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纪实的“表现”与“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现代主义:名称、含义与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1期。《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和新文学的期待视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试论艺术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海南师院学报》2002年5期。《高校影视教育:挑战与使命》,《当代电视》2002年10月。《不断重临的起点——论五代后新生代导演的现实境况、精神历程与“电影策”》,收入《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同时载于《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影响的焦虑”之偏离、自我的超越及其限度》,《当代电影》2003年2期。《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三),北大出版社,2003年5月。《第六代导演:“现代性”危机与青年身份焦虑》,《艺术广角》2003年2期,转载于《犀锐》(一),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试论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6期。同时载于《今日中国美术》、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电影分级制不仅仅是电影分级制》,《现代艺术》,2003年5月号。《峰回路转 悲喜交集》,《当代电视》,2003年9月号。《永远的哈姆莱特——一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思想特色》,《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同时载于《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1期。同时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导演系列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6月。《“家”的寓言与“铁屋子”的故事》,《北大讲座》(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电影传奇>随感录,《电视研究》,2004年7期。《试论当代艺术研究方法的“文化研究转向”》,《艺术学》第1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4年。《论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3期。

234 评论

幽香雨草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一、《夏洛特烦恼》――一个时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烦恼》作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不但吸引了时下的观影主流―90后群体,还吸引了更多曾经处在影片主体年代的80后、70后。影片的故事主线从9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围绕着男主人公夏洛的梦中人生进行叙述,然而,其中贯穿时间点的方法就是运用故事发生当年的流行歌曲,从描述剧中男女浮夸爱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那些花儿》,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由港台音乐天后王菲和内地音乐天后那英演唱的《相约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经典名曲《冰雨》,以及成为80后、90初时代记忆的周杰伦早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观影者展现了每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这些歌曲勾起了各个年龄层对青春、逝去的岁月的追忆。

在观影过程中,当影片中响起《一剪梅》的前奏音乐时,不少观影的60、70后都坐直身体仔细聆听,对于部分80、90后来说,这仅仅是一首听起来有些耳熟的歌曲,看着片中人物的浮夸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对于60、70后而言,《一剪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伴随他们的青春追剧岁月的琼瑶剧时代。片中人物浮夸的表演方式,在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中,曾经感动了很多当时还是青年男女的60后、70后、80后们,伴随着这首歌,让很多人开始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本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曲让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摄后被中国引进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人在旅途》。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开放,港台以及东南亚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曾经风靡一时,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歌手极具时代特征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们对港台剧、引进剧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这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充满家族勾心斗角的家族伦理剧情以及现在依然在港台剧中常见的商战戏码。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当时中国的新兴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让观影者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厅。

当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顾到80后、90后这些主流观影人群的怀旧情怀的。周杰伦,就是编剧和导演送给他们最大的怀旧大礼。周杰伦的歌曲随便哪个80 、90后都能唱上几首,那时的人们想到周杰伦,就是略带忧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对于学生们而言,周杰伦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个纪念碑,在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他们懵懂时期对爱情、音乐的理解,嘻哈风格也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当片中前奏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伴随着影片的画面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那些曾经在自己懵懂时期经过的他、她。

“夏洛”就这样以他独特的诠释,带着观影者一点点回忆他们的青春疯狂岁月,而徐峥导演、编剧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视金曲带领大家走近那个曾经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向往的HongKong。

二、对香港影视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认为,徐峥将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献给了香港经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过、钟情于香港电视剧、电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忆的歌曲,这些歌曲让观影者伴随着香港本地的画面和粤语,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四大天王、劲歌金曲的时代。在本片题目出现之前,男女主人公徐来和杨伊青涩的爱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香港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两个人在剧中不停地换著香港影片的海报。而《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就成了两人大学爱情生活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歌词和曲调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现两个人浓烈的爱情,导演用这首歌配合著两位演员的表演,将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带回了他们的初恋时代。紧接着由于杨伊的离开,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现在徐来的视线里,蔡波的付出感动了徐来,两个人结婚过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这部分,徐峥用了谭咏麟的《谁可改变》,这首歌就像是叙述徐来和蔡波的故事一样,日久生情、顺理成章、平平淡淡、白头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恋和婚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一生爱情的写照,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不顾一切的爱情,然后在进入婚姻之后回归平淡。影片的片头部分则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导演就这样引领观影人走进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现让观影者回忆起了一个充满热血和兄弟情义的时代,这首歌就是陈小春演唱的《乱世巨星》,也许很多人对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响起,80、90后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系列影片《古惑仔》,这个系列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对很多热血青年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里面的歌曲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义。

影片很多影视金曲的应用是为了迎合影片突出节奏感,并制造环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绝再玩》《真的汉子》都是运用在长镜头或男主角的运动过程中,这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不仅仅可以让观影者回忆过去,还可以将观众通过音乐和香港老街的画面带入到剧情中,促使观众将自己融入剧情。

三、影视金曲――一个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实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过音乐来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乐,与《夏洛》和《泰?濉凡灰谎?的是,贾樟柯用观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画面和人物配合音乐向人们传递著对故乡、故人的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影片中《go west》这首迪厅音乐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伴随着这个音乐跳舞,影片结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个人在老家跳起了当年的舞蹈,就像贾樟柯本人说的一样:“他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有一些解读会过度的诠释这首歌,但是我觉得他能代表时间和漂泊。”贾樟柯用诸如此类的插曲像人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触及观影者内心深处的那些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开始通过音乐怀旧,其实原因并不难猜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注意,当人们放松思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时间和人,然而电影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追忆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观的画面和故事内容不能够叙述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和时间轨迹,然而影视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将画面和观影者融为一体,观影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可以回忆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如果说画面是在叙述故事,那么加入了这些音乐之后,观影者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将自身故事带入其中,毕竟歌曲相比较画面更加的宽泛,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在结合画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样,那些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的事情一点点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这些画面对于观影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绪的抒发,是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在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和美好。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也好,音乐也罢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影视主题音乐、插曲以及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都诉说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经历,时隔多年,也许这些画面、歌曲早已经被人们淡忘,当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一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于观影者而言,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尘封了多年的箱子,让人们带着眼泪回忆曾经的种种,珍惜现在。

<<<下页带来更多的

205 评论

相关问答

  • 戏剧影视导演论文题目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写论文了,写什么题目比较好?7 人关注0 条评论写回答以下编导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影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路径分析2. 数

    不合理存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戏剧影视导演毕业论文

    论文导读:摘要:影视表演是由影视演员按照剧本中设定的各种角色,在摄像机镜头前表演剧本中情节的艺术;戏剧表演是指由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按照剧本去创造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饭团爱上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电影导演研究的论文

    我的回答没那么多费话你在百度搜索打上四个字母IMDB``一定能照到你电影类毕业论文合适的东西``

    好好生活201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写导演研究的论文怎么写

    1、论文要先有开题报告,任务书和大纲,而且步骤不能乱,大纲很重要,你列出大纲后,你就知道你正文大概要写什么,每章要写哪些内容,大小标题怎么写。 2、写类型片的

    warmerti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导演的论文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

    奶油不够变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