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3

doublel0814
首页 > 期刊论文 > 新课改下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红颜一笑吧

已采纳

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论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精品课 问题出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展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像也随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我们看到的精品课程所体现出的教学手段各式各样,知识层次有难有易,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从总的建设成效来看,通过精品课程的'打造,激发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从教学上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在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依然还是存在的。从当前各个高校推出的精品课程现状来看,许多高校打造的精品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ソ萄Р牧虾徒萄内容的建设步伐缓慢。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前提就是有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从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多年来连续使用某一教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材料和内容更新步伐缓慢。许多教材的建设依然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精品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的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建设时考虑到其成果的共享,这包括名师共享,也包括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方面。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出路探讨

对于以上提出的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许多高校没有从观念上将课程改革形式下支撑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得以发展,没有将精品课程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要持续的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避免以上问题的继续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转变大学教育的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正经历由知识载体向知识和认知载体转变。最主要的是,新时代里我们的教师、学校、学生这几个基本关系的定位要作调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是教育的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生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教学质量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质量。

2.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建设精品课程

对于精品课过去有的叫重点课,有的叫一类课,有的叫优秀课,发展到21世纪初,我们提出精品课程这个概念。从精品课程的本身来讲,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其打造的精品课程都应该能够展示出其必须的核心内容,即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的专业打造出的精品课程形式内容各异,不同的学校打造出的精品课程难度各异,但是,既然精品课程是当前各个教学单位教学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的最高体现,也就应该与当前课程改革方向一致。从内容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应该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为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并尽可能的涉及到前沿性的知识和观点。从教学方式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体现出当前课程改革的特征,即体现出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3.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门课程有没有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的综合体现。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各个学校在组织精品课程时,要把注意的重点放到人上面来,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许多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客观硬性指标过于看重,反而忽视了作为精品课程打造核心的教师本身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并不单单是高学历,高职称,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和科研上的优势互补

最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式下,精品课程建设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学校和教师都从观念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也才能持续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来。

参考文献:

[1]刘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55.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80 评论

湘剑狠皖

1/18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梁爱华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2/18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陈浩[1] 沈红[2]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3/18美国家庭教育点滴楼必生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4/18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陈美莹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5/18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张云裳北京教育.2006(2).-16-186/18美国家庭教育点滴楼必生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7/18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无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8/18美国家庭教育风俗无妇幼健康.2005(12).-82-829/18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陈慧敏(推荐者)上海教育.2005(12B).-61-6110/18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詹华如家教指南.2005(12).-30-3011/18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颜雪梅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12/18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李盈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13/18美国家庭教育见闻佚名时代教育.2005(1).-19-1914/18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方宏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15/18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李盈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16/18“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杨秋艳家教指南.2003(5).-22-2317/18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章一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18/18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吴志远 邵荣新疆教育.2002(5).-37-371/17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李子银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2/17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唐梅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3/17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李亚 周侠科教文汇.2007(02X).-10-104/17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高维亮 王丽艳科学时代.2006(11).-184-1865/17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栗新民族论坛.2006(12).-38-406/17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刘艳家庭教育.2006(11X).-52-537/17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李道顺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8/17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王毓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9/17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曾芝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10/17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王晓虹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11/17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陈向党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12/17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赵燕北京教育.2005(5).-62-6313/17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陈向党中小学校长.2005(3).-48-4914/17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黄河清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15/17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无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16/17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黄河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17/17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孙琼如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课改信息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

    JasonZhou52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新课改下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论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

    doublel081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小学英语最新课改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

    静香陈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浅谈思政课改革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我国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

    拉菲兔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新课改文献综述论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的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通过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发现

    小皮球佳佳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