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巴喬巴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二十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区200平方公里,素有“神仙所都”、“人间福地”之誉。龙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历史悠久、出土文物丰富的古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以生动的文字描写这里的景色:“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罗倒挂”。“远看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魂”。登高可览九十九峰龙腾虎跃之雄峻,乘筏可赏二十余里仙踪缥缈之画屏。寻天师遗迹,拜道教祖庭,探崖墓之秘,眺龙腾虎跃,观民风之淳,见景见趣,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这里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之后,张道陵精诚修道,创立了道教,先后获“黄帝九鼎丹书”和“太清丹经”,撰写《老子想尔注》进行解说,并携带底子入蜀布道,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祛灾,深得人民爱戴。 天师世家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在中国百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至今保留完好的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恢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会部雕花镂刻,朱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被历史上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大真人府”,历来被尊为道教祖庭。“百神受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简称上清宫。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十大道宫,二十四道观,三十六道院。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景区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明净秀美、婀娜多姿的泸溪河,由南向北从景区贯穿而过。她宛若一条银色的飘带,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这儿颖宝珠串为一体,形成龙虎山旅游观光的最佳线路。从上清千年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二十里山水二十里画屏,两岸奇峰怪石,竹林青翠欲滴,移步即景,宛若仙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游览于此,吟诗作画,流芳千古。 道堂岩 丹勺岩 蘑菇岩 僧尼峰 云锦山 水中莲 钟鼓石 仙女岩 玉梳石 历时二千六百多年的春秋战国崖墓,是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又一“绝”景,崖墓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为中国之最。 龙虎山地理位置优越,鹰潭为中国南方交通枢纽,鹰厦、皖赣、浙赣铁路和320、206国道及龚(店)资(溪)公路贯穿而过。每日接送始发列车80多趟,为往来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离南昌飞机场仅两个小时的汽车路程,登机可直通内陆各地和香港等海外地区。龙虎山东邻武夷山、北接黄山、庐山和瓷都景德镇,南下可去厦门海滨,西连井岗山、韶山、可作数日连游。近几年来,海内外游览者络绎不绝。游客来此赏景,道徒来此授录,考古者来此探奇,龙虎山享誉遐迩。 堪与孔府相比的天师府 上清宫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也是历代天 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所。由于历代皇帝拨出大量金银修建,极盛时 曾建有24殿、36院及其他建筑。亲扣国成立音,上清宫殿宇大多已毁坏。 现尚存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 及明石刻等。 天师府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也是我国规模 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天师府分为三大部分,即以三门为主体的前路建 筑;以私第为主题的中路建筑;以万法宗堂为主题的西路建筑。这座天 师府在规模上以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堪与曲阜孔府相比。 游龙虎山最精彩的节目是乘船游览龙虎山下的上清(亦称芦溪河)。 30华里长的河道,水清见底,风景如画,乘一叶轻舟,览阅两岸景色, 与游漓江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岩、仙岩各有奇观 游上清河,最精彩的景观是称做水碉和仙岩的地方。水岩的景点有 古栈遗迹、飞云阁、棋盘岩、玉璧凌空、仙女观花、仙梳石、金钏峰、 仙勺石、试剑石、一线天、莲花石、仙桃石、雌雄石、石鼓石等。有些 景,可在船上观看;有些,则要弃舟登岸才能看到。佩岩包括二十四岩 和旱仙岩,有些景只可仰视,不可就近,有些景观则需要循山间和盘旋 而上,始能领略其风貌。 在仙岩和水岩峭的石壁上,满布大小洞穴,里面棺椁无数,被称为 神厅的崖墓博物馆。这些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是龙虎山 以一奇观。 龙虎山风景区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除以上介绍的景观外,还 有象鼻山、衙石、张家山、马祖岩等景观。象鼻山位于龙虎山风景名胜 区中心,距龙虎山3公里,因山崖酷似一象头,一条弯曲悬空的巨石形 似象鼻直伸,故名为象鼻山。 旅游服务 去龙虎山游览,可乘火车至鹰潭,然后由鹰潭乘汽车前往。龙虎山 距鹰潭市20公里。鹰潭交通方便。到鹰潭后,可乘汽车直奔龙虎山,也 可以在鹰潭住宿。龙虎山就在鹰潭市南郊,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有接待 设施,可以安排游人食宿和游览。在龙虎山可作一日游或二日游。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鹰潭旅游开发公司、华桥饭店和 长途汽车站都在鹰潭交通路。 鹰潭的土特产有天师栗、贵溪灯芯糕等;地方风味有上清豆腐、清 蒸泸溪鱼等;工艺品有木雕、元宝篮等。
甜心派儿596
旅游资源开发简史
闺容初露
龙虎山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文物古迹丰富,山水风景优美,但这块瑰宝多少年来被藏于深山而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闺容初露。
1984年4月1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张香庭(新华社记者)、程关森(鹰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合写的《值得开发的龙虎山旅游区》一文,除呈送中央高层领导外,还增发1份给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4月28日,白书记给省委宣传部作出批示:“请白永春、周銮书同志阅。记得銮书同志曾就此专门写过一个报告,未引起我的注意。建议銮书同志与外办及有关同志做一些研究,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意见,经省委、省政府讨论后实施。”
6月17日,鹰潭市成立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6月28日,省委、省政府11个部门和有关专家在龙虎山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该报告于1985年2月22日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发文至各地。文件指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是我省一项重要的旅游事业,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襄盛举。”这为解决龙虎山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绿色通道。
1985年5月1日,龙虎山庄对外营业,开始接待游客。同年10月,省政府批准龙虎山、上清宫遗址、天师府、仙水岩、崖墓群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年年底,同济大学建筑系风景园林教研室和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完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开发的内容和措施。
创建国家级景区
1983年4月,龙虎山天师府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从此开始显山露水。2000年,龙虎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并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从此龙虎山走向了新的旅游发展历程。
2001年3月,龙虎山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并第一个完成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龙虎山进行了全面地质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造型地貌绝特罕见,与泸溪河相依组成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廊,在美学观赏、地质地貌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2001年6月,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4年开始,龙虎山启动了申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工作,加强了龙虎山的管理、保护、监测工作,更新设置了景点标识标牌和解说牌。龙虎山不仅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以碧水丹山、道教源流、崖墓文化“三绝”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景观美学价值。专家认为龙虎山是尚存的大量古老、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龙虎山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崇尚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足以说明龙虎山符合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标准。2006年7月,龙虎山成功被评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荣膺“世界地质公园”桂冠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全球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独特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自然区域。它既是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区,又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始于2003年。经过4年时间的筹备建设,龙虎山景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已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公园旅游步道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景点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及公园宣传推介等。千年古镇上清重梳妆,景区生态停车场大扩建,仙人城旅游步道精铺设,精美陶瓷、防腐木上标有多国文字的旅游标识牌设置,五星级宾馆建设,都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龟峰考察
鹰潭市政府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全面开展龙虎山地质、地理、生物、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建设地质博物馆,编制申报材料,修订导游词,开展导游培训,设计景点标识牌,汇编龙虎山学术文献集,以及为陆续前来考察评审的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介绍等。
全新打造的地质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龙虎山亿万年的沧桑演变,展品丰富,布展美观,成为龙虎山景区的重要景点和科普基地,受到联合国专家和游客的高度评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科学顾问保罗 丁沃尔教授题词称赞:“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它给龙虎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介绍。”IUCN专家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父”美誉的沃夫冈 伊德教授题词:“龙虎山地质博物馆是进入迷人景区的一个奇妙的大门”。IUCN专家克里斯 伍德教授题词:“一个非常吸引人、有趣味的博物馆,展品既令人兴趣盎然又印象深刻。”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考察地质博物馆
2007年3月25日,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上,龙虎山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考”,成为2007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的2个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之一。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提交的报告中,龙虎山获得的综合评价最高。2007年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兰卡威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龙虎山最终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获得全票通过,喜摘“世界地质公园”桂冠,成为当年我国唯一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
这是继庐山之后江西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标志着龙虎山从此走出国门步入世界级景观的行列,这对于进一步提升龙虎山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保护龙虎山地质遗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喜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
2010年8月2日,又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巴西利亚传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西龙虎山-龟峰、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6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成为我国第40个世界遗产地,是江西继1996年庐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景观和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获得的第3个世界遗产品牌。龙虎山于2006年底启动申遗项目,4年追梦,如今终于圆了“世遗梦”!
2006年12月,建设部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揭开了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随后,确定了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广东丹霞山等几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山大学彭华教授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
2007年5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上饶市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标志着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申遗领导小组聘请东华理工大学撰写了申遗文本初稿和宣传画册,并于9月提交给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丹霞地貌申遗会议讨论,11月送交在四川峨眉山参加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的专家审阅。
2007年10月,江西省政府成立了以副省长洪礼和为主任,陈俊卿、张桃生为副主任的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下设申遗办公室,挂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指导龙虎山风景区申遗及全省遗产管理工作。
2008年1月,龙虎山印发了《中国丹霞地貌——龙虎山-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实施方案》,并聘请了省地调院、省野保局、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相关专家进一步调查,修改完善申遗文本。
2008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沃夫冈 伊德、克里斯 伍德、保罗 丁沃尔、蒂姆 柯斯盖来到龙虎山,对景区的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国际专家组先后来到龙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点,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认为,龙虎山和龟峰景区的自然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是中国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景区旅游设施完备,当地居民和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领头羊。同时,专家组还建议,应加强对景区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尽快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搬迁和改造。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陪同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实地考察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在野外调查
时任鹰潭市副市长的吴晓军陪同IUCN专家考察仙女岩吴 郡程永胜/摄
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彭华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丹霞”申遗综合文本正式上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丹霞”列入当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并确定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片区为中国丹霞申遗首批系列提名地。
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荣膺“世界自然遗产”桂冠。
在谈到“申遗”感受时,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书记吴文戈深有感触地总结了4句话:领导重视是保障,群众支持是基础,多方联动是合力,拼搏发展是动力。
申遗期间,龙虎山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集遗产展示馆、道教文化博物馆、数控中心于一身,其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控。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使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开辟了长达10千米的新游线。高标准新建了大气、水文、地质、森林防火等监测(站)点。扩建了休闲广场、停车场、休息亭,增加了环保垃圾桶、标识标牌、景点讲解牌等。同时购买了环保小火车,增加了景区的运载力,提高了环保承载力,增强了服务能力。严格控制历史建筑群周边新上建设项目,搬迁拆除了一批与丹霞遗迹冲突的建筑与设施,保证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向景区周边居民发放宣传读本,提高百姓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了解。
游客服务中心郭福生/摄
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自然资源的顶级品牌。“成为世界遗产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龙虎山实现有效保护和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主任黎云如是说。龙虎山人正踌躇满志,向着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一流生态景区的更高层次展翼高飞。
景区环境优美朱思进/摄
旅游特色
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
游览路线: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
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是丹霞地貌景观最为集中之处,丹霞石寨、石峰、崖壁、石梁、扁平洞、竖状洞穴、崩塌堆积等景观十分丰富,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龙虎山是东南亚崖墓葬的发源地。仙水岩悬崖绝壁上有春秋战国崖墓成片出现,下临泸溪河,令人叹为观止。墓中所葬何人,为何要葬在悬崖绝壁之上,硕大的棺木如何放入洞穴之中?至今无人给出准确答案,已成“千古之谜”。
仿古升棺表演朱思进/摄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登山观景朱思进/摄
道教文化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大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
上清古镇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000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船埠码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大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端,为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受箓之所,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正一观坐落在龙虎山脚下,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
天师府朱思进/摄
上清宫下马亭朱思进/摄
泸溪揽胜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九曲洲-正一观-无蚊村-仙水岩。
泸溪河漂流是龙虎山游览的最佳线路。北岸九曲洲是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园内茂林修竹,花果溢香,木质结构的写字楼镶嵌其中,仿佛世外桃源。
泸溪漂流郭福生/摄
许家无蚊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里有一奇特现象,就是终年不见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山环水绕无蚊村朱思进/摄
天然氧吧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天门山。
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古镇东南,属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地貌。这里岭壑相间,峰峦连绵,流泉飞瀑,气势磅礴。绿树遍野,郁郁葱葱,珍禽欢歌,异兽闲逸,空气清新,是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极好地方。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天门山氧吧姜伏伟/摄
学术研究
龙虎山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文学艺术。“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著名诗人王贞白在唐朝乾宁年间(公元894年)首次使用“丹霞”一词描述龙虎山二十四岩地貌特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描述丹霞地貌的词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如此描述的龙虎山美景,从明朝至今一直享誉海内外。象山书院、叠山书院历史悠久,其学术成就显赫江南。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盖龟峰峦峰之奇,雁岩所无”,意为龟峰胜于雁荡山。
近代地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早期,1929~1949之间,先后有高平、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刘辉泗、王超翔等在区内进行过零星的地质工作。60~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和江西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20万上饶幅区域地质调查,系统而完整地建立了区域地层系统,划分出丹霞地貌载体“红层”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了本地区地质发展历史。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黄进、彭华、徐树森、朱诚等学者,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公园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多学科的专题考察研究,在丹霞地貌特征、形成机制、景观资源开发、危岩景观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和景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8月28日~30日,第十二届中国丹霞学术讨论会暨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龙虎山召开,这是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的第一次全国丹霞地貌学术会议,在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丹霞地貌学者欢聚一堂,庆祝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20周年,规划了丹霞地貌学科发展方向,探讨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形成机制、规范管理与保护对策,为龙虎山旅游开发献计献策。丹霞地貌学术带头人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彭华教授总结了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现状,回顾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东华理工大学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长期在龙虎山开展丹霞地貌研究,为这次大会提交了1部专著和8篇学术论文,郭福生、姜勇彪分别作了“龙虎山丹霞地貌危岩景观及其可持续开发对策”和“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与成因”的主题报告,朱志军、刘林清、姜伏伟、刘富军、周林图、李志文从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景观治理、旅游环境容量、丹霞文化等方面展示了该校多年来对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研究积淀。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尹国胜、郄海满、汪凡介绍了龙虎山和龟峰的丹霞地貌景观差异及其物质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黄强教授从地质灾害的角度,为龙虎山提出了遗产保护建议。
全国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在龙虎山召开
龙虎山地质公园已成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基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研究的代表性地区,并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寓于旅游开发之中。
骆驼峰科考姜勇彪/摄
毕业设计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结构设计毕业设计 AWC机架现场扩孔机设计 毕业设计 ZQ-100型钻杆动力钳背钳设计 毕业设计 带式输送机摩擦轮调偏装置设计毕业设计
然后点击APP里面的自行下载到手机上的646。one满意的请采纳,不懂的请追问。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二十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区200平方公里,素有“神仙所都”、“人间福地”之誉。龙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
期货龙虎榜都是真的 ,只是知道前20家会员单位重仓这个合约多单或空单,不要以为空单占优,就盲目跟投,要有自己主观意识,多研究,才能在期货市场生存。
《龙虎豹》(英文:Long Hu Pao)是四大元袓地道香港成人杂志之一,于1984年9月创刊,创刊人为已故的林国光,首期封面女郎为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