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家的小姐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C1使人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心理活动个性化2道德两难故事 对偶故事法1答案解析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第一,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的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第二,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 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²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²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²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²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²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²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² 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2答案解析:皮亚杰俐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每一个属性可分为6个等级,合计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分类表的一个小项下作为得分。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得分在其全部表述数中所占的面分比,便是儿童在该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 据称其信度高达0.68~0.84。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心理学考研问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导师是邹泓,具体是啥你看看他发的文章,其实你具体做什么研究有可能和导师有关系,更可能没有关系,导师一般会尊重你的想法的 "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好像是对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增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我看过邹老师的论文下面是在网上搜得邹泓教授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263 更新时间:2005-4-1 10:44:00 邹泓,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院副院长 专业方向: 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联系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 办公电话: email: 教育背景: 198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8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专业经历: 1982年7月留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 1985年6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任教; 1999年12月至200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9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任《心理发展与教育》常务副主编; 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美国密执根州韦恩州立大学(WSU)心理系, 访问学者,进修发展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并进行合作研究。 1990年4月至1991年01月,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 (UCLA)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进修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并进行合作研究。 主讲课程: 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本科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硕士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测评与咨询(博士生)。 学术团体 ***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会会员、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主要发表物]: 主要著作: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学校心理学》(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发展心理学》(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1998年-2001年): 1. 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2. 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8; 3. 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4. 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5. 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6. 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系统关系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7.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 8. 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9.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10. 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 11. 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教育心理学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论文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角色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学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科发展路径不明确、学校办学形式封闭、学者研究视野狭窄、研究队伍层次低及课程和教学不深入等因素成为职教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共生的学科范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术机制,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开创职教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理念;学术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 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也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才开始走向成熟。 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隐喻”: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②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的几种形象比喻,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奴婢”与“附庸”:角色定位不恰当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性质特殊、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 “一门学科在学科类属中的地位的摆法表现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而也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方向和应受到的重视,非同小可。”③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 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大多空位、缺位或者错位。 (二)“大拼盘”: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 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三)“传声筒”:作用发挥不理想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需要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但职业教育心理学大多借用或套用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传播的大多是普通教育学之“声”或教育心理学之“音”,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缺少对职业教育活动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 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了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应声虫”,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功能和作用发挥上的“边缘化”。国内已经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著作和教材的学术贡献固然可贵,但总体而言,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大,对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指导性还不够强。 (四)“四不像”: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五)“鸡肋”:建设效益不显著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旺盛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心理学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能够也应该产生好的职业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现实的基本状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游离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之外,成为教师教育(师范类)专业的“额外附加”,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位置,甚至变成了食之无味、用之不得、弃之可惜的“鸡肋”。 文章来源 fanwenmuban/view/244417。 教育心理学论文 以下资料供你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 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 *** ,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 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 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 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 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 *** 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 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 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鸾ダ┏洹=逃睦硌г诜⒄钩跗谄Ö赜谘靶睦淼难芯亢脱奥傻奶致郏⑶掖蠖嗉杏谥怯矫娴奈侍狻K孀沤逃匀说娜Ã娣⒄沟娜找嬷厥樱簿驮嚼丛街厥拥赖滦形ء⒌赖虑楦幸约吧竺狼楦械呐嘌?nbsp;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这三个专业有什么区别?? 基础心理学:主要涉及脑电,认知,眼动方面的实验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涉及有情绪调节,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等等方面应用心理学:主要涉及咨询治疗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每个学校的师资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关,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 一般来说,基础心理学需要的是研究实验能力,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需要很强,当然论文撰写能力也是很需要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跟人的发展有关,涉及人各方面的研究应用心理学主要其中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开来。咨询治疗是对人心理问题的一个诊断咨询,帮助人自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主要这对企业中的员工的管理而言的。 至于中学当老师的话,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什么硬性的标准,但是个人觉得最好是学应用心理学。因为去中学当老师,需要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处理危机干预,以及学生团体辅导的经验,不过这些其他方向都可以学到的。
刘二蛋蛋蛋
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写作有一套成型的规则,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根据这个规则来操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的写作规范,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ww.oh100.com/bylw)。
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按照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而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科研论文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才有可能使该研究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了解和利用。
科研论文的.写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如果每个人都熟悉并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写作,那么,研究者撰写论文的难度就会降低,读者也能够更方便地判断论文的完整性、创造性和清晰性,研究同行之间也可以更便捷地进行交流。
我国已经对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1)制订了一些国家标准,如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但由于这些标准是从多个学科整体上规范学术论文,而每一学科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现有的国标还不可能对心理学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作出规定。在我国目前心理学论文的出版中,还存在许多方面不够统一的问题。各心理学期刊对摘要、表格、插图、统计表达、参考文献等论文格式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异,致使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这给论文作者及其向期刊投稿带来一些麻烦。鉴于心理学期刊的出版现状,有必要编写一本我国心理学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1)。
2001年3月26—29日,全国各主要心理学期刊负责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心理学学术期刊主编联谊会”,研讨如何办好心理学学术期刊等问题。会议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侯杰泰教授提出,美国心理学会有《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影响很大,中国心理学会也应该出版与之类似的手册,以规范和指导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陈永明教授(时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首肯下,由《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邱炳武博士牵头,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为蓝本,参考我国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着手编写《中国心理学会论文写作规范》。《心理学报》主编林仲贤研究员、《心理科学》主编杨治良教授、《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邹泓教授、《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程灶火教授、《心理学探新》主编漆书青教授都同意亲自或委派他人参与这一编写工作。
2001年4月,经协商,由程灶火、郭力平、邱炳武、解军、叶金辉、庄景春、邹泓(按汉语拼音排序)组成本书编写组,按照《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的结构分头编写。其中郭力平负责编写“文稿的内容和组织”部分,解军负责编写“思想的表达”部分,邹泓负责编写“统计和数学方法”部分(屈智勇、刘艳、赵霞、高琨参与了这一部分的工作),程灶火负责编写“表格”部分(王力参与该部分的工作),叶金辉负责编写“插图”部分,庄景春负责编写“参考文献部分”,其余部分由邱炳武负责编写。最后由邱炳武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的要求,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和修改。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邀请心理学各领域的专家以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的专家对本书进行了审查,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撰写者是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编辑和研究人员,我想该书的出版将会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有些规定还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因此,书中一定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为以后更完善的再版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 次
1 论文的质量和类型…………………………………………………………………………()
1.1 论文的质量……………………………………………………………………………()
1.2 论文的类型……………………………………………………………………………()
1.3 论文的撰写……………………………………………………………………………()
2 研究报告的结构……………………………………………………………………………()
2.1 标题……………………………………………………………………………………()
2.2 作者及所属机构………………………………………………………………………()
2.3 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
2.4 前言……………………………………………………………………………………()
2.5 方法……………………………………………………………………………………()
2.6 结果……………………………………………………………………………………()
2.7 讨论……………………………………………………………………………………()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 结果的表达……………………………………………………………………………………()
3.1 表格……………………………………………………………………………………()
3.2 插图……………………………………………………………………………………()
3.3 数据统计………………………………………………………………………………()
3.4 数字……………………………………………………………………………………()
3.5 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及书写规则…………………………………………………()
3.6 字母的大写和斜体……………………………………………………………………()
3.7 标点符号………………………………………………………………………………()
4 论文的投稿和出版……………………………………………………………………… ()
4.1 论文的投稿…………………………………………………………………………()
4.2 稿件的处理流程……………………………………………………………………()
4.3 清样的校阅…………………………………………………………………………()
4.4 出版的伦理道德……………………………………………………………………()
5 中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5.1 心理学报………………………………………………………………………………()
5.2 心理科学………………………………………………………………………………()
5.3 心理科学进展…………………………………………………………………………()
5.4 心理发展与教育………………………………………………………………………()
5.5 应用心理学……………………………………………………………………………()
5.6 心理学探新……………………………………………………………………………()
5.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5.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9 心理与行为研究………………………………………………………………………()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C1使人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心理活动个性化2道
一篇正规的教学论文的格式要求有哪些呢?论文的创作格式要求有:教育论文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这几个部分进行描述。 标题是文章的总
由于 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该如
常用的心理期刊包括:(1)心理学报(2)心理发展与教育(3)心理科学进展(4)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心理学科学(
一、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化要求论文本身由论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1.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地表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不超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