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眉要加油
1 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 新生而因全身分布有胎质,有的是皮肤苍白、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1.2 药物的原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技术的原因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对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4)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严重的可发生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甚至到形成溃疡。此时患儿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儿的治疗时间,对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3.1 营造温馨环境,积极配合治疗 患儿入院后,由于生理、病痛引起的恐惧和陌生环境引起的焦躁、忧郁,往往使他们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亲近患儿使他们对护理人员建立信任感、亲切感。 3.2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操作严谨细致,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 3.3 选择合适的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穿刺,但因年龄、疾病和治疗目的的不同,对穿刺部位的选择也不同。一般新生儿-3岁小儿宜选头皮静脉,3-12岁小儿宜选四肢静脉。必要时可作热敷,使其血管扩张,易暴露,便于穿刺。 3.4 针头大小的选择 选择针头大小的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静脉、耳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滴注可用4、5、51/2针头,肘静脉推注可采用5-7直针。 3.5 穿刺时协助固定者 由于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无自主意识,往往在穿刺的过程中,头部、手足的摆动导致固定不好,容易导致穿刺失败。在实际操作中最好由工作人员协作固定患儿,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6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如: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加;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4 护理对策 4.1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可用湿热敷,或用95%酒精,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4.2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 小结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总之,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各种 治疗中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注射时一般都存在恐惧心理,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我们应当熟悉血管分布及解剖部位,娴熟掌握各项基本操作与技术,在操作上要保持稳定的情绪,精细灵巧的动作,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篇2]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 文献 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 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 经济 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niuzhirong
一般情况用50%硫酸镁湿敷.若有疼痛加上VB12效果会很好.也有一个方法是用海带敷,用时将海带稍做清洗,尽量选择较厚的部分,不要将上面的粘粘的全洗掉.用时注意将针眼处保护好,可用碘伏消毒后用输液贴贴在针眼保护.效果也很好,之前我也很奇怪,后来我看了一下是因为海带中含有大概25%左右的甘露醇,所以具有脱水消肿的作用吧,不过这个方法也可止痛,不过原理我就不太清楚了,呵呵.还有就是对有静脉炎的肿胀(例如用了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我们这也用过如意金黄散的,就是要用醋调的那个
小小乖肉球
药物外渗的预防,避免输液时药物外渗主要取决于护士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一针见血率,其次是病人的配合。 出现外渗,当天可以予硫酸镁湿敷或冰敷,第二天可以热敷、生土豆片敷有一定的效果。
蔡一诺1989
输液外渗的护理 作为一名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操作,而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的将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针对输液外渗做出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1 立即停止给药,重新选择穿刺部位,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 2 尽可能抽出3~5 ml血液或者药物,以便减少外渗药物对 局部的`刺激。适当按压局部止血,预防血肿的形成,通知医生。 3 抬高外渗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 4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6 外渗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处理: ①局部使用95% 酒精持续湿敷或者50%的硫酸镁湿敷,以利于肿胀消退。②24 小时后热敷,以促进扩散吸收。 7 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的处理: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 h内进行,24 h后热敷。 8 对于高渗液(如20%甘露醇)渗漏的处理: ①我们首先是采取用0.5%利多卡因,沿外渗局部的边缘封闭。 ②用山 莨 菪 碱针剂外敷,山 莨 菪 碱是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层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症状,但是 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 次敷。 注意: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95%酒精,它们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可加重组织脱水。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 h不可热敷,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9 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酚妥拉明的作用立竿见影,外渗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立刻可见。外渗后必须立即或6~12 小时以内使用。 10 其他:新鲜土豆片局部外敷等。 11 最严重的外渗处理:手术 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 参考文献 [1] 崔炎,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晓玲,主编.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儿科护理学 》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
1 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 新生而因全身分布有胎质,有的是皮肤苍白、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儿科护理学 》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
望文生义:静脉输液外渗,静脉输液时液体渗出静脉之外,一般药品无大碍,部分药品有刺激性(疼痛),极少数药品可以导致皮肤肌肉组织坏死(部分抗癌药),需要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