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框拆拆远行车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论文
摘要: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 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 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 如是, 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 换言之,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 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 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 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 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 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 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 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 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 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 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 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 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 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 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 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 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 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 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 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 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 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 即侧重形式, 注重结构严谨, 因此, 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 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 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 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 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 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 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 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 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 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 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 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 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 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 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 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 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 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 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 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 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 习惯于先分后总, 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 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 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 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 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 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 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 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 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 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二、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 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 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 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 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 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 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 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 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即“以经验为基础, 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 人与物, 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 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 不可分析, 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 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 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 可以推论, “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 也就是说, 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三、结论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 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 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 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 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EUGINEN.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HOFSTEDE G.Cultures’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 Cliffth:Sage Publications, 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灵虫糖宝
您看过电影《窈窕淑女》吗?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卖花女接受了一名大学语言教授的语言培训,从而改变自己人生的故事。这部电影中的一个桥段非常有意思,这位卖花女在接受教授的严格培训之后,出席了一场贵族的聚会,期间有人根据她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她是某一皇室成员。不过,教授只培训了她的语言,其他的什么也没做。那么,语言真的能改变一个人?让我们把问题具体和深入一些,如果语言能改变人的行为举止,而人的行为举止来自于人的思维方式,这样说来,亦或是语言决定了思维?根据《窈窕淑女》,似乎是语言决定了思维。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吗?语言决定了思维?思维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一个人解决问题、决策和理解语言等心理过程。如果你觉得这个定义太晦涩难懂了,也可以简单地把思维理解成自己所“想”。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是你的语言决定了你的思维,还是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语言、行为?追溯我们的记忆,好像是我们先学会了听、说、读、写,然后通过语言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还顺带培养了我们的思维。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李·沃夫也认为是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再通俗点讲,是一种语言决定了一种思维。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会讲两种语言的人向某一研究项目的研究者报告说“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自我意识。”还有一项研究做了一项这样的测试,研究员让会讲英语和自己母语两种语言的志愿者分别用两种语言做同一套人格测试题,结果同一志愿者竟然反映出了不同的人格,例如,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双语者,他在西班牙语人格测试题中比在英语人格测试题中,更擅长给人留下一种好的印象和关注他人的反应。对大脑的成像研究也显示,讲中文与讲英文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并不一样。这么看来,语言似乎真的决定了思维,或者说,我们至少可以肯定语言对思维有着巨大的影响。学习语言,多多益善在进一步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前,先让我们看看从“语言能对思维造成巨大影响”这个结论中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学习一门语言,除了能够增加这门语言的词汇量之外,还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学习关于这门语言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例如,如果我们对比中文和英文,我们会发现,有些中文词在英文中没有相等对应的词,例如“书生”、“撒娇”、“五行”等等;此外,中文语句中的谓语动词并没有时态的变化,如“我吃饭”这句话,如果没有语境、定语或状语,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是“我吃过饭了”、“我正在吃饭”、“我快要吃饭了”等等,而“吃”在英语中的单词是 “eat”,有16种时态(不同的时态表示不同的时间状态),例如:过去时(过去做过的事):ate(我昨天吃饭)、过去完成时:eaten(我吃过饭了)、现在进行时:eating(我正在吃饭)、将来时:will eat(我要吃饭了)、一般现在时:eats(我一般在这个时间点吃饭)……所以,一个人在说英语的时候,他或她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学到和运用把动作跟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加拿大的一项大型研究计划证明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在对28万名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测试中,这些儿童在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主要用法语,三年级之后才逐渐回到英语的环境。绝大多数孩子们不仅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流畅的法语交际能力,而且他们英语的流畅表达能力丝毫无损,还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演算能力,并能更好地领会法-加文化。研究者还发现了儿童的“双语优势”:学会在用一种语言说话时去抑制另一种语言的双语儿童,能更集中注意力。这么看来,扩展和丰富语言,就意味着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学习词汇、语言,多多益善。思维决定了语言?如果是语言决定了思维,那么我们是怎么学会那“第一个”词的?虽然语言对我们的思维影响巨大,而且看似是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但我们除了直接脱口而出的话语,也有先经过思考和想象才发声的言语。我们可以轻易地想象出一辆车、一支口红、一部电影,但有时很难用语言描述它们;有时我们在路上偶遇熟人,明明很清楚地记得他或她的样子,却叫不出他或她的名字;我们明明知道怎么打球、怎么具体工作,有时却难以用语言帮助或教导他人……在生活中,可以想象、却难以或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数不胜数。此外,如果是语言决定了思维,那么新的词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在几千年前可没有“灌篮”、“飞机”、“电视”、“汽车”、“转基因”等词,这些词也就是这些事物或者概念在普及和为人所熟悉和了解之后才被创造出来。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创造出各种奇异无名的事物,可以在头脑中演绎各种无字的故事或者电影,然后在我们熟悉和变得专业之后,才为它们命名和配上文字。而且有时候,我们的知识并不来源于语言,例如打篮球,我们可以不必去找相关书籍,或者跟他人交流,仅仅通过看、模仿、学习和亲手练习就能够学会怎么投球、怎么运球;在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模仿和学习他人,直接入门等等。这么看来,难道是思维决定了语言?两者相互影响“语言与思维,谁是起源?”的问题正如那“鸡与蛋”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许,前面提到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两个看法分别揭示的是一个事实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都很有可能是对的,即“语言决定了思维,思维也决定了语言”,两者可能是相互依存、不分先后。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思维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然后,语言反过来又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与思维的先后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还将持续下去。
As people's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safety, pesticide effect of beneficial to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论文 摘要: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 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
本科毕业论文如果要求一般的话写B就可以了。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大原则来完成的,所以文献综述也要着力去focus on B的研究动态。可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思维也可以用过其它方式表现),但语言不仅仅可以表现思维(也可以表现情感等等)。语言和思维并不是一个系统的,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受到母语语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