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5

史瑞克0111
首页 > 期刊论文 > 汉学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维基先生Wiki

已采纳

1.《〈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独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3.《汉语研究管见录》(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4.《古汉语知识辞典》(与罗邦柱先生合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5.《新文化古代汉语》(主要撰稿人之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6.《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副主编),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7.《现代汉语》(参编,编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第3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9.《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合编),崇文书局2005。10.《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副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参编,编委),朝华出版社1992。12.《汉语色彩知识趣典》(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一)词汇·训诂1.《“和你”即“伙里/伙的”》,《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2.《从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看词的多形态和词义分析的多样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丛刊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3.《基于语言与言语区别的词义分析问题试探》,《语言文字学论坛》丛刊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5.《也谈辞书的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2年第2期6.《试论汉语语义对立》,《湖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7.《汉语对其他语言词语的吸收及其规范问题》,《湛江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8.《评〈诗经疑难词语辨析〉-兼议专书词语研究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9.《古汉语同形双音节词语的辨识》,《中文自学指导》1993年第11期。10.《当代商业店名的构成类析及文化透视》,《云梦学刊》1999年第1期。11.《雅学与文化论纲》,《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12.《黄季刚先生的雅学研究述略》,载《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13.《雅学史初探》(上、下),《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和199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全文转载。14.《历代雅书述略上》,《辞书研究》1991年第3期。15.《历代雅书述略下》,《辞书研究》1991年第4期。16.《要略》,《语言文化学刊》1991年第12辑。17.《提要》,《襄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18.《从看雅学的飞跃性发展》,国际会议交流论文,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提要》,《襄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20.《浅论》,《襄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21.《汉语词义的微观结构及其切分与描写》,Proceeding of CLSW-5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Singapore. June 2004.22.《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宏观问题的初步思考》,《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丛刊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6。(二)语法·修辞1.《关于定中结构的指称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2.《汉语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试探》,载《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定语的语义指向试探》,《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4.《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日本神奈川大学大西克也《殷周时代の一人称代名词の用法をめぐって》一文把本文的观点作为重要一说介绍,并把本文列为参考文献。见日本《中国语学》第239期(1992年);又,中山大学陈伟武《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介绍本文观点,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5.《从看语境对定中结构的制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0年第2期。6.《关于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7.《关于汉语省略句的判定标准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计算机工程》2004年第17期,李旺、李绍滋《基于DRT理论的汉语省略恢复研究》列为参考文献)8.《关于定中结构研究的若干问题》,《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9.《汉语句法分析问题漫谈》,《江汉论坛》1998年第10期。又收入《走向新世纪的语言学》,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8年版。10.《从“之”字的用法看组合式谓补结构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11.《古汉语助词“之”概说》,《襄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12.《“以…为…”和“以为”的结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浅说》,《襄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13.《浅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襄阳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14. 《空位-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修辞学习》2003年第6期。15. 《古汉语暗喻的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浅说》,《修辞学习》1998年第6期。16.《介词“给”考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二辑(国际会议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17. 《洪堡特的汉语观与汉语语法特点的再认识》,世界汉语教学史国际研讨会(日本大阪2007)论文,载《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2期。(三)文字、语用及其他1.《从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看汉语汉字的优长》,载《全国汉语汉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试论“篝”字及相关问题》,《襄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3. 《“说”与“悦”关系辩》,《襄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4.《双语双方言运用的心态透视》,国际会议交流论文,载《双语双方言》(三),香港汉学出版社1994年版。5.《古文化遗址价值论》(与郑远汉师合作),载《蒲圻三国赤壁文化论文集》,三国文化研究会1997。6.《从语言运用实际看建立言语学之必要》(独撰),《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收入《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崇文书局2005。7.《汉语第一人称表达的特点与先民自我意识的失落》,古汉语国际研讨会(法国巴黎2006) 论文,载该会议论文集。8.《〈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专栏弁言》,《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9.《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主导法刍议》(独撰),《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人大《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10.《试论“以德治国”方略的中国文化基础》,载《反腐倡廉研究》2001年第8期。北京市纪委、北京大学医学院纪委等多家网站转载。另外发表汉字学和评述性文章、著作序言十多篇,从略。

150 评论

偷吃月亮

当代文学有过炫目,有过黯淡,有过多的褒扬,也有太多的争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广泛传播,让我国在国际文坛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做出不菲贡献。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各国对话、交流,使中国赢得了尊重与地位。因此,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保障我国强国策略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英语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翻译

当前我国已经将“走出去”作为传播 文化 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则对文化传播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目前受到国内外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翻译选材现状与对策

目前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范围宽广,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的作品大多受到作家所处学术地位的影响。例如,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表扬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美感,所以张爱玲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大批量翻译,如《金锁记》、《色、戒》等均被翻译为英文版本,知名译者包括JulieLovell,KarenKingsbury等;再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我国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予以肯定,英国国家大量翻译他们的作品;其次,英美出版商大多关注我国被贴上“禁书”标签的作品,忽视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虽然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但是没能体现出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再有,目前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剧本翻译较少,究其原因很多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学著作,而真正关注我国文学的读者非常少。解决翻译选材的问题,应该从改进选题方式着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选题应该着眼于全球目光,体现当今主流价值观,如人性、权利、自由、环保、尊严等,这些能够引起全球读者兴趣的话题,更易产生共鸣。通过选择翻译作品,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也表现了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意识,因此选材要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

二、国际市场接受现状与对策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作品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文学作品的销量则是最好的反馈。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中鲜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大多读者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了解较少,对我国的研究有限,缺乏兴趣;更有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存有偏见,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眼光评判其他国家作品,认为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欠佳,缺乏美感;其次,我国本土作家也应针对作品翻译的现状从自身查找原因。过去,我国作家的创作受到“”的影响与制约,始终围绕“服务与政治”展开,而很多作家根本不懂外语,写作时过于随性,没有从国际发展角度选择写作题材,写作的内容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写作技巧与国际作品需求不相符,作品略显粗糙。再有,翻译不精准,缺乏专业的汉英译人才,也是阻碍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原因;即使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无人有能力翻译,影响了翻译质量水平,不仅无法还原作品本意,还可能导致外国读者对我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和负面看法,例如,Eoyang认为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类似于__中“说方言”的形式:“scholarlyglossolaliaoracademicspeakingintongues”,认为很多时候翻译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而是单纯的直译。这是由于国外读者本身对我国的文化、政治、发展等不了解,他们只有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中国,如果不能如实翻译作品内容,必将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世界,必须迎合海外读者的风格,适应国际文学作品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针对国外文学环境、国外读者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与翻译经过了多年历史,但是西方国家主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却时间较短,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西方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我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我国作品的认知度不足,仅能从浅层次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偏低;过去,西方国家的作品为了迎合我国读者需要,将作品中的很多章节删减、修改,并将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表达,便于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也要考虑西方读者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贪婪,而是注重作品的质量。鉴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对我国作品认识有限,可减少全译本的数量,适当推出改写本、节译本,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译本,则更利于国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我国文学作家也要提高国际发展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学研究水平、文学研究方向等,向国外输送更多专业的汉学家,了解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情况,加强与国外汉学界的合作,翻译出更多适合国外读者的译本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入世界文化领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播倾向与需求,从选材、翻译、出版等多角度优化,与国际市场对话、交流,寻找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全面推广的 渠道 ,将对我国实现文化传播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出版路径探索——以毕飞宇《青衣》与《玉米》英译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8:118-120.

[2]王建开.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J].上海翻译,2014,04:1-7.

1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1.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 总结 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1.3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 教学 方法 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2.1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 必读书目 ,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2.2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2.3重视 创新思维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当代文学系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4. 毕业论文范文

5. 文学论文

322 评论

大萌的饰界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340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代汉语论文参考文献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

    中艺古典家具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汉代诗赋论文参考文献

    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做的赋称为楚辞。辞赋盛于汉,汉赋引导着其后辞赋的发展。         西汉辞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

    乖乖黑宝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武汉音乐学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海的晨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需要本科和硕士论文除了要找在知网上引用中文文献,还需要参考英文文献,且英文文献引用条数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各自规定。汉语言文学论文之所以也需要查找引用英文文献,原

    Smileの夏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汉乐府论文的参考文献

    关于毕业论文书写格式 (参考某一学校的要求) 论文书写格式 论文全部要采用word 来书写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论文首页格式: 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

    我们的2016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