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6

抬头走我路
首页 > 期刊论文 > 社会变迁背景下青年问题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喵是kuma酱

已采纳

前段时间,章子怡在网上发布了一组照片,照片中的她,皱纹清晰可见。这样不完美的照片不仅没有被人们冷嘲热讽,反而收获一片盛赞之声。  有人说这是一种信号,人们对女性的看法已经变了。 大家不再只喜欢年轻貌美的女人,转而推崇那些有个性,有能力的女人。  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现在的女性变了。  时代在变,女性也在变,这些现代好女人的标配,你拥有几点? 01 会赚钱的本事  钱是通往自由的第一道法门,对男人来说如此,对女人亦如是。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没钱的女人如果到了30岁还不嫁人,人们都会对她议论纷纷;但是如果是一个会赚钱的女人就不一样了,人们会为她开脱,说她不嫁人是因为忙着赚钱去了。  会赚钱才是人生的砝码,正因为你又穷又单身,才会让父母整天担心你的未来。  曾经有一个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调查显示,中国女人的劳动参与率近70%,高居世界第一。  如果一个女人只会手心朝上问男人要钱,她会遭受多少冷遇与嘲讽?如此高的女性就业率,正是现代中国女人争求自由、捍卫尊严的决心。 02 过硬的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女性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的资本。 在《演员的诞生》中圈粉无数的章子怡,凭借着一份对职业的赤诚和超高的业务能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从《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招娣,到《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再到《一代宗师》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宫二,每一个角色都令人过目难忘。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美貌、名气都不太长久,真正能长久的是,是跟随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业务能力。 03 追求美丽的信念  这个时代,美不再是一种纯粹靠天生的东西,可以靠后天去改变,去提升。 认识一位阿姨,今年50岁了,还跑去拉了个双眼皮,做完之后确实比以前好看。 亲戚们都开她玩笑,孩子都那么大了,还做双眼皮给谁看啊。 她立刻白眼道,给自己看不行啊,以前时间跟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了,现在终于孩子们长大了,想为自己做点什么。  变美,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愉悦自己,这才是现代女性变美的意义。 04 及时止损的勇气  当你足够独立的时候,你便能及时止损,离开糟糕的境遇。  前不久,毛晓彤陈翔分手事件让人拍手称快,全民称赞,4年感情,4小时清断干净,畅快淋漓,简直是现代女人分手的典范。  据说毛晓彤确认男友出轨后,当晚就收拾行李搬离了陈翔家,毫不拖泥带水。 这次分手被称赞为最帅气的分手,体现了一个女人独立与勇敢的人格。 当女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勇敢,面对背叛,面对渣男,便会果敢得多,也坚定得多。 05 不被束缚的婚姻  以前的女人,当婚姻过不下去的时候,常常会为了孩子将就着过。 王 菲与窦唯离婚后,曾有记者问她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爸爸,她却说:“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  在这种家庭下成长起来的窦靖童,与几个家庭里的亲人的关系都是亲密连接的,活得开朗而自信。  如果父母不再相爱,孩子从来不是阻隔自己幸福的理由,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06 面对爱情的底气  从前,女人们找对象都愿意找比自己年龄大的,大龄男性不仅心智较成熟,还都有一定经济基础。 但是,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篇名为《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文章显示,“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  “男大女小”的婚姻从10年前的68.09%下降到目前的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4.37%上升到40.13%。 “男大女小”的婚姻,与“男小女大”的婚姻基本上平分秋色。  经济实力的增强,女性在婚姻对象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信,她们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结为伴侣,而不是仅仅看重年龄和经济实力。 07 不再设限的年龄  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年龄已经渐渐失去限制作用。 杭州有个88岁婆婆卖掉房子,去周游世界,坐直升机上雪山,在冰河中漂流,年轻人口里的诗与远方,成了婆婆生活中的日常。 清华学霸奶奶在80岁的时候应聘淘宝还被争抢,年薪40万让很多年轻人望尘莫及。 只要你有能力,时代绝不会抛弃你。 这种体现在女性身上的无龄感,无关容颜的凋谢,而是一种心境,是在耄耋之年仍显露出来的青春之色。  以前总有人说,过了30岁、40岁的女人怎么样,好像大龄女性就没有未来。而现在的女人却用行动证明,年龄只是一串数字,尽情自在地活出生命的精彩才重要。 过去很多女人,以嫁一个好男人为荣,希望从男人身上获取钱,获得爱;而现在的女人,每一个都活成热气腾腾的自己,钱,自己挣;爱,自己选;人生,自己做主!  独立的女人,才是活得最好的女人。 经济独立,在这个世界为自己换取更多自由与选择权;爱情独立,就能在爱情来临时坦然接受,爱情逝去时潇洒走开;精神独立,你不再想要依赖任何人,而是独当一面,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所有幸福的都在来的路上! 我是皮语淇,是真皮,2020我们追光去,一起由内而外遇见更好的自己!

240 评论

冬射未至

浅论中国文化过程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 20世纪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在我国悄然诞生并蓬勃发展。而随之产生的社区文化在社区总体构建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更对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与青年 社区是指城市中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最基础层面的单位。一般来说,社区应有人、地点、共同事业、共同规范、有组织、有政府等六大要素。而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说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文化指群体后天习得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现象。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量大的文化体系,它涵盖了社区的建筑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在具有社会大文化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来讲,就是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指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是融入社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小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组合。它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具有以下特点:在性质上,它具有社会性,参与和服务的对象都是社区居民;在形式上,它具有开放性,主要涵义是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在服务途径上,它具有多元性;是单纯服务型、有偿服务型、服务经营型和经营型四位一体的新型文化模式。由于社区文化的以上特点,决定了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对象,社区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能够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自身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因此,也就决定了社区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目的的客观需要。 就文化与青年的关系而言,文化培育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文化对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青年。目前青年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和杂志,看电影、听音乐、看报纸杂志、读书、参加体育运动、上互联网、旅游是青年主要的休闲方式,大众传媒和其他各种文化形成对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中,青年是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无论是在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还是在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许许多多青年文化工作者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优秀的创作者是青年,许多优秀的表演者是青年,许多全国人民喜爱的文艺明星也大都是青年。青年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决定了青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熏陶,青年需求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需求上,青年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文化的喜爱、参与和发展。 社区文化的现状及对青年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设施到队伍、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完善过程,逐步组建和健全了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和社区管理机构,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服务网络,为社区文化发展与社区规范管理有机地结合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在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一是沟通、协调功能。社区意识是社区文化的灵魂,是衡量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文明认同和文化参与程度的重要尺度。而要强化社区意识,打破社区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则是需要加深了解,相互沟通。目前,我国的很多社区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家庭文艺演唱会、中老年健身操展演、读书会、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文体活动和展览,以此为联系、沟通纽带,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群众踊跃参与,进一步在社区内沟通了信息,密切了联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二是规范、整合功能。目前,社区文化建设能充分显示规范、整合功能,及时缓和与化解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下岗工人重新就业问题、戒毒问题、失足青年教育、就业问题、邻里纠纷问题等。现实中,一切不安定因素缘起于心态的不平衡。一些社会矛盾或冲实,往往在板着面孔的训斥中只会火上加油,而处于宽松的社区氛围中,在社区居委会人员春风化雨般的劝导下,却会一下子冰释消解,这便是新社区的“魅力”。 三是融合、传承功能。近年来经过外联内聚,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重新完善了先前与各单位之间的社区协作关系,齐抓共建,倡导了“全社区一盘棋”精神,一大批部队、学校、企业的内部图书馆、操场、礼堂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成为他们健身、益智、竞技的活动基地,使社区内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配置。 社区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举办形式、广阔的覆盖面,汇合了社区各单位文艺人才的智慧和才华,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各基层的文化建设,推动众多业余文艺团队的自我充实和完善。它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文化形态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出经久不衰的整体效应。

86 评论

枣儿的爱

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个性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从西方传入我国,这股思潮从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研究这股思潮的表现,探寻其影响我国当代青年的原因,并针对其积极、消极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个性化; 当代青年; 影响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起就追求人性的自由、个性的解放,西方文化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的特征,较多强调个人成就、个人的独特性,这些构成了西方社会个性化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更是突显了人的个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这股个性化思潮涌入了我国,对我国80年代的青年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余年之后,这股思潮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而是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生长在今天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新一代青年。一、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影响的主要表现1.对我国当代青年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着眼于整体,善于从宏观上分析、把握问题,讲求整体的和谐与完美。“顾全大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当代青年在接受了个性化思潮的洗礼后,思考问题往往从自我这个角度出发,“我”逐渐取代了“我们”,以个体作为切入点的微观思维方式随之取代了统揽全局的宏观思维方式。同时,青年个性的发展,使青年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层面,而是深入探索到个体“怎么办”(know-why)的思维层面,着重于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找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道路。随着青年思维层次的推进,其思维形式也更趋开放。青年思维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结构的局限,敢于打破传统式封闭思维的限制,擅于对已有的知识、模式等做大胆的延伸或综合,即当代青年不再盲从、迷信一家之言,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在反对旧权威的同时,喜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往往能够打破陈规、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对我国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当代青年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逻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多次抽样调查表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成为当代青年具有普遍性的价值选择。这表明,当代青年行为选择已经日趋个性化,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过分笃信“人的价值在于个人自身”,只讲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应履行的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这种以自我作为个性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视社会、集体发展的需要,还会使个人凌驾于集体、社会之上,集体本位价值观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价值观。当个人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相冲突时,便无法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以致使个人发展与集体、社会发展相脱节。从长远来看,当代青年这种价值取向的转移,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3.对我国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追求个性已成为当代青年的突出特征,小到吃穿住用,大到人际交往、爱情婚姻,无不体现着青年个性的张扬。在生活消费上,当代青年更加注重个人的判断和偏好,普遍追求新颖、时尚、富有个性的商品。在着装打扮上,格外注重自我形象,以求展现自我。包括席卷大江南北的“超级女声”现象似乎也是对青年个性张扬的一种满足。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另类现象”。一些反传统的个人形象,实际上折射出一部分青年在面对个性化思潮冲击时内心的无奈和思想上的不成熟,他们在追逐个性化的潮流中不知所措,只有选择这些所谓的“酷”来作为自己个性表现的突破口,以期赢得他人的关注。在人际交往上,呈现出开放和封闭并存的特点,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个性的张扬又往往与集体的制约相冲突,在集体的约束下,青年人又往往易于趋向于封闭自我,这使得正式的集体组织松散,成员之间关系疏远,而由情

131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养老保险论文研究背景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或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下,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支付危机日渐加深。如不加以化

    小花花ca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治理研究论文

    事实上,所谓“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大数据”的概念就已由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系统地提出。他在 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说,以前,

    瑾年凉薄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青年杂志遇难背景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

    A明天你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疫情背景下生活方式变化研究论文

    自从疫情爆发后,原本拥挤的超市、商场、餐馆等场所,现在的人流已大大缩减。因为线下购物、吃饭的话,意味着会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无疑增加了感染的几率。然而,

    粉嘟嘟的Pinky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论文题目

    西方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喊我11就很好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