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3

大眼睛鱼儿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渤海国遗民研究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于海丽888

已采纳

提到渤海国不知道是否会有人想起李白的故事,那个故事是说李白有一次因皇帝求他帮忙写点东西,居然让朝中显贵杨国忠帮他研墨,高力士为其脱靴。皇帝究竟要他写什么东西,可以容忍我们的大诗人如此大摆架子,原来是皇帝收到一个叫渤海国的番国送来的信,朝廷上下竟没有人识得这种文字,很丢人,最后还是贺知章举荐了李白才解决问题。李白要帮着皇帝回信,自然可以摆摆架子了。         那么这个渤海国究竟是什来历呢?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这个渤海国在武则天的圣历元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九十八年建国,到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所灭,并入大辽,传国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臣属关系。最盛时,疆域数千里,不但包括现今东北,而且连库页岛、朝鲜半岛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         在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也有提及这个渤海国。渤海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在清朝被称作宁古塔。当时名叫上京龙泉府,首都由内城、外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全程由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十余条主要分割成许多方块区域,完全是唐朝长安的格局与气派。京城的北半部即是统治者的办公和居住的宫城,城墙周长也有五里,内中排列着五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东墙外则是御花园,有湖泊和假山,亭榭。宫城中最完整的遗物是文献中可查到的一口井,叫“八宝疏离井”,井壁由玄武岩构成,几乎没有任何损坏。       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这座城市在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之间很可能是亚洲最大的都城之一,当时不仅是渤海国的首都还是东北地区的贸易枢纽,把遥远的长安和日本连成一条经济通道。渤海国是当时东北大地上受盛唐文明影响最大,最先进的一个自治番国,在其接受当时也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的盛唐文明,经历了一段长期而艰苦的斗争。终于在大仁秀时期(公元八一七至八三零)年达到鼎盛,世称海东盛国,其首都与长安一东一西并立于世。       二百多年里,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不但农牧业发达,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兴盛,而且在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不比辽、金低。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不是轻轻带过,就是只字不提,仿佛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很淡漠,甚至是空白。原因是什么呢?           前文说到渤海国从原始游牧生态接受先进的盛唐文明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斗争,但是文明真的战胜野蛮了吗?未必,“海东盛国”太招眼,太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妒恨,它与唐朝的亲密交往太让别的游牧部落看不惯了,他所汇聚的财富太让人眼红,它拥挤的街道太能激起别人的占领欲,它播扬四海的赫赫大名太能煽起别人吞噬它的野心。于是大仁秀才过去一百年公元九二六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耶律阿保机乘渤海国内乱,起兵攻渤海,不几天就把渤海国王大諲撰给抓了起来。渤海国亡了,耶律阿保机就让自己的儿子当了国王,改渤海为东丹,五十七年后,废东丹国号,东丹疆域归了辽朝,与中原融为一体。渤海人除少量逃往王氏高丽,大多被契丹统治者强迁他地。到女真兴起,这些渤海遗民,大多又回归到他们靺鞨兄弟的怀抱,报仇雪恨,灭了辽,建起了靺鞨民族的第二个王朝,金朝。当然这都是后话。     为什么渤海国会在历史上消失,到现在我们都找不到任何有关渤海国自己的文献记载,那是因为走向文明的渤海国首都城墙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里规范和社会秩序,还不至于和快退化。契丹人占领渤海国首都之后先是尽情的劫掠一番,后来发现一座城市是一种无形情绪的集中,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哪怕是无声的砖石岩壁,大街小巷也会构成一种强大的故国之思和复仇意念,要补捉却又不知去向。以为没有有弥漫四周,契丹人恼怒了有胆怯了,胆怯与野蛮一结合总能做出最坏的决定,于是契丹人举国南迁,一把火烧了渤海国,拆散了这些情绪和气氛,于是渤海国连同它它的记忆和历史全部丧身火海,连遗书都没来得及写就消失了。无法想象那场毁掉一座城的火有多么令人害怕,更无法想象当一座城全部投入火海后吓人的场景。只知道文明败给了野蛮。         —————文章多数摘自《山居笔记》

343 评论

放牧死亡

(1)〈吉林和龙北大渤海墓葬〉,《文物》1994年第1期。(2)〈渤海贞孝公主墓出土一块文字砖订正〉,《北方文物》2000年第4期。(3)〈91年发掘的三陵屯渤海壁画墓与高句丽壁画墓的关系〉,93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报告书(3)。(4)〈高句丽,渤海, 靺鞨墓葬形制比较研究〉,《高丽亚学研究》1995年。(5)〈延边博物馆藏遗物和保存管理〉,《韩国保存科学研究》14集,1984年。(6)〈延边地区先史时代四种文化类型〉,《韩国上古史学报》15集,1994年。(7)〈东清渤海墓葬发掘报告>,《渤海史研究(3)》,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8)〈集安高句丽壁画墓及其保护〉,《中国境内高句丽遗迹研究》,1985年。(9)〈渤海初期通往日本的陆路研讨〉,《渤海史研究(5)》,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稻作农耕的起源与传播〉,《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11)〈韩国考古学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延边大学朝鲜学学术讨论会文集1998年。(12)〈延边地区城郭研究〉,《渤海史研究(8)》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13)〈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与三陵屯2号墓壁画〉,韩国美术学会1999年度年会论文集1999年。(14)〈贞孝公主墓建筑年代及几个问题〉,《渤海史研究(8)》,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15)〈渤海贞孝公主墓出土一块文字砖订正〉,《渤海史研究(8)》,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16)〈延边地区城郭研究〉,《渤海文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7)〈渤海的疆域和五京位置〉,《渤海史研究(9)》,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18)〈渤海遗民和韩民族〉,《古代东亚的民族与韩民族学术讨论会》2001年。(19)〈渤海的经济生活〉,《日本东亚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2000。(20)〈和龙北大渤海墓葬出土的三彩器〉,《韩国上古史学报(7)》1991年。(21)〈1991年发掘的三陵屯渤海壁画与高句丽壁画墓的关系〉,《韩国上古史学报(16)》1994年。(22)〈和龙县龙海古遗迹调查记〉,《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2期。(23)〈和龙龙海附近考古学调查〉,《延边文物资料汇编》1983年。(24)〈吉林汪清考古调查〉,《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合作,第一著者)。(25)〈中国吉林省安图县永庆东清村渤海墓群发掘略报〉,《朴成洙教授花甲纪念论丛》1991年。(26)〈最近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渤海遗迹调查发掘与渤海史研究动向〉,《韩国上古史学报(9)》,1992年。(27)〈罕见的千年古墓—渤海贞孝公主墓〉,《吉林日报发》1982年1月3日。(28)〈和龙县龙海渤海墓葬〉,《博物馆研究》1983年第3期。(29)〈渤海墓葬研究〉,《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2期。(30)〈渤海墓葬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4)》1990年。(31)〈1988年发掘的北大渤海墓葬及三彩器〉,《渤海史研究(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32)〈高句丽,渤海,靺鞨墓葬形制比较研究〉,《百济研究(22)》,韩国忠南大学百济研究所1991年。(33)〈延边地区高句丽遗迹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4)》1990年。(34)〈延边地区高句丽遗迹—论栅城位置〉,《延边大学第一次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35)〈最近几年朝鲜史学界渤海史观变化〉,《高句丽、渤海学术讨论会文集》,2003年。(36)〈近代朝鲜史学界的渤海史观的变化与问题点研究〉,《白山学报》2004年67号。(37)〈高句丽,渤海,靺鞨埋葬习俗比较研究〉,《白山学报》2005年72辑。(38)《对渤海史的中国视角》,《东北亚历史财团》 2007年12月。(39)《渤海文化考古学新探---以陶器为中心》,《东疆学刊》2008年4期。

32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国民谣的研究性论文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

    羅潔愛爾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洋流对渤海黄海的影响研究论文

    会,不过主要还是太平洋

    暖暖冬日小兔子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十二使徒遗训研究的论文

    遗训拼音 【注音】: yi xun 遗训解释 【意思】: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 遗训造句: 1、我们在伊格那丢的书信看到了发展,在《

    映雪堂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对医学遗传病的研究论文

    医学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核心学科,并且是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医学遗传学论文,欢迎阅读

    长杠豆072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研究遗址文创的论文大纲

    金沙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稀珍物证、万古存遗,是中国走向未来,建设新生活的根基 6月10日上午9点,央视推出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成都金沙遗址成为

    月语星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