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04

杨枝甘露儿
首页 > 期刊论文 > 墙上的斑点论文参考文献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躲在WC数钱

已采纳

《我是猫》观后感 这几天刚刚拜读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现在偶来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读后感受吧。 《我是猫》这本书是夏目漱石(以下简称为夏老)于大上个世纪与上个世纪交替时完成的。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写成本书的时代背景吧。 当时的日本刚刚推翻了幕府,成立了明治政府。即刚刚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过渡。而后明治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大力发展工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终于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东洋。随后明治政府的军队在旅顺打败了强大的俄罗斯海军(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更使日本直接跻身到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日本政府意气风发,牛B哄哄。大和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也空前的高涨,狭隘的日本人开始以强国的上等人自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冷静的日本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日本的前途和未来。他们深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死穴,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一方面他们看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他们又无能为力,这些社会现状导致他们感到无奈、无助、甚至绝望。在这种心情下,他们当中的夏目漱石,夏老完成了这篇作品,也是被世人认为一篇可以与《悲惨世界》、《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飘》……齐名的名著。 该书写的是一只猫的一生,借此猫的观察及议论来评说当时的日本,大到社会现状,小到人情冷暖。观察细微入微,笔法刁钻犀利。尤其是作者对人的心理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也使偶不得不折服于夏老的文字功夫。无论是社会名流、贩夫走卒,还是市井无赖、学者大儒,总之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夏老对他们的心理刻画,都……反正俺是无法形容了,你们有机会看看吧。 夏老还借着猫公的嘴说出了不少自己的奇谈怪论,乍听荒诞有趣,可细细品味,无一不是至理真言。比方说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致如下:“世间人就是这样,总是做些没有道理的事情。从前无知时与自然和谐相处,后来开化了,有了思想,开始在地上划界线,这是你的,那是我的,你争我夺,拼个你死我活。照此推理,那么空气、水也该按立方出售,天空也该结绳分界都划分给个人。可这样下去,土地、空气、水、天空……都归了人类,也就是说自然属于了人类,更可笑的是这些甚至可以划分到具体某个人的名下。哈哈,多可笑!人类来源于自然,最后竟要做自然的主人?!这就好比逆子在奴役他的生母。大逆不道,荒诞不经,这就是人类!比起我们猫……”偶服了!合上书思考一下,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疯人呓语,可这句句都直指人类本性的缺陷及阴暗,针对丑陋的人性,无尽的欲望。克制住了这些,你就成了完人。可这世上没有完人,所以你就会到处看见丑陋的人性和无尽的欲望。说到这里,你们可能觉得这个社会太阴暗了,或者说:“你疯了吧?!”哈哈,我从来都是疯子,不是吗?疯子和天才只有一线之隔,如果我是疯子,那和天才也只有一线之隔。夏老学识渊博,他对西方和古希腊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他旁征博引,引用了不少谚语和名言。比如“女人是最难驾御的动物”这句话我就非常喜欢并赞成。 本书写出了日本人(乃至全人类)的狭隘、自私等劣根性,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吗?他们都是直戳本民族的缺点,丑陋。这就好比,自揭伤疤,自报家丑。别的都抛去不说,光凭这点就非常的勇敢了。这点夏老与大多数日本人不同(日本人总是不正视自己的错误,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仅凭这些,我敬佩夏老。我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日本(男)人(偶不是同性恋)。不多说了,总之那本书很不错,你们谁有时间,有机会就看看吧。大家谁也不想错过一本好书吧?看过后觉得被我也无所谓,“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嘛,呵呵。不能再写了,已经又臭又长啦. 墙上的斑点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以上是我对《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281 评论

兔兔水桶腰

《墙上的斑点》是早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20世纪20年代起,被广泛地运用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创作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意识流小说流派。 “意识流”这个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来的。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使用“意识流”这一概念,随后在189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又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在书中指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这一观点为小说家进行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理论界还认为,关于“意识流”理论的形成,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提出的“心理时间”论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无意识结构”和梦的理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柏格森所说的“心理时间”是与“空间时间”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通常人们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示宽度的数量概念,即“空间时间”;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是“纯粹时间”或“真实时间”。他劝说小说家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物的意识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弗洛伊德则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有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并把“无意识”看做是“真正的心理”。他认为,无意识冲动是真正导致梦的因素,为梦的形成提供了所需的动力,艺术的功能和梦的功能相似,都是被压抑的本能的升华,都能够反映人心理最深层的潜在愿望。这些观点为意识流小说家侧重写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梦幻意识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意识流小说就是以摹写人物意识流动,尤其是无意识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正如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所说:“意识流小说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挖掘广泛的意识领域、一般是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全部意识领域的小说。”关于意识流小说,我国当代学者瞿世镜认为其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的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第二,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或意识不是由作家来说明或解释,而是通过人物本身的感受或内省来自我表现。在人物和作家的关系中,人物处于突出的地位,作家隐退到幕后,不采取直接介入的态度。第三,意识流小说的焦点是人物的意识,读者摆脱了作者的干扰而直接面对着书中人物的意识屏幕,而在这屏幕上映现出来的意识流动是多层次的,即使是最隐秘的深层意识,也纤毫毕露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是对意识流小说特点的最精确概括。 一般认为,意识流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因而常常采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物内心深层的奥秘。所谓“内心独白”,就是作家让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将其内心所思想、所感觉到的内容自言自语地说出来,“它几乎完全阻止了作家插手自己的作品,使得不加评述解说的类似内心生活的片段在文学上成为可能”。 这种叙事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如《墙上的斑点》。这样叙事可以让读者直接面对人物的内心,直接与人物对话而不再受作者支配。自由联想,是指作品叙事时人物的意识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任何限制,可以凭借无意识活动把不同时地甚至互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进行叙述。自由联想是与内心独白密切相关的一种技巧,如《墙上的斑点》整体上是内心独白,而每部分具体叙事则是自由联想,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由“斑点”引发的种种联想。 意识流小说由于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无意识)深处进行开掘,因而在局部的细节描写中、在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上,可以达到相当程度的细腻、真实,但由于人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难以把握,叙述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使作品难以理解,不易为读者接受。尽管如此,在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早期,还是出现了《达罗威夫人》《追忆流水年华》《尤利西斯》等一批优秀作品,它们的作者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早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作者及其小说观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作于1919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父亲的熏陶,直接影响着她进行文学创作。她从未上过学,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父亲1904年去世后,她在伦敦戈登广场的住所便成了文学社团“布鲁姆斯伯里”的活动中心。1912年她与伦纳德•伍尔夫结婚,1917年共同创建了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伍尔夫自幼身体虚弱,并有精神病史。1905年以后,她的精神病经常发作,并逐渐加重,但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顽强创作。最后,由于病情恶化,反复发作,不胜折磨,于1941年3月在住家不远处投河自尽。 伍尔夫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小说,1919年至30年代初,是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兴盛期,发表了《墙上的斑点》(1919年)、《雅各的房间》(1922年)、《达罗威夫人》(1925年)、《到灯塔去》(1927年)、《海浪》(1931年)等意识流作品。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也称“主观真实”);她的作品虽也描写人的外部活动,但更加强调“意识流”,认为许多自然主义的外部描绘是多余的,非本质的。这种创作风格是和她的文学观点密不可分的。 伍尔夫不单是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同时也是意识流小说理论家,她在1919写的《论现代小说》一文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宣言。“布鲁姆斯伯里”社团的成员大都是当时聚集在伦敦的著名小说家、诗人、理论家,如爱•福斯特、亨利•詹姆斯、托•艾略特、罗杰•弗赖依等。受他们的影响,伍尔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观。 伍尔夫强调“主观真实”,否定生活的客观真实性,指出现实主义作家们“坚持不懈地、自觉地按照一张设计图纸来依样画葫芦地构造我们三十二章的长篇巨著,而这张图纸却和我们心目中所想像的东西越来越不相象。”其结果是“为了证明作品故事情节的确实逼真所花的大量劳动,不仅浪费了精力,而且是把精力用错了地方,以至于遮蔽了思想的光芒。” 她认为,真实是积累在我们内心深处而又不断地涌现到我们意识表层的各种印象。她说:“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犹如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她认为小说家应该“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心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论从表面上看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甚至不惜抛弃一般小说家所遵循的大部分常规。”同时,她指出小说家的职责就是“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杂质”。 伍尔夫的崇尚内心真实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实生活,给世界带来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给人们感觉上造成的印象也是非常强烈的,伍尔夫们认为对现实的感受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她特别重视人的内心真实,即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正是这种时代的影响促成了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对于意识流小说在英国的产生,伍尔夫认为在她生活的年代里,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内容又需要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她主张文学创作应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为前辈艺术家们所习用的陈旧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再为现代艺术家服务,现代作家们正是不得不在一种彷徨怀疑和内心冲突的气氛中进行创作,旧有的艺术形式已经不适于包含现代作家的见解,“正如一片玫瑰花瓣不足以包裹粗砺巨大的岩石”。因此,对于艺术形式的创新,伍尔夫认为:“世界是广袤无垠的,而除了虚伪和做作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一种‘方式’,没有一种实验,甚至是最想入非非的实验——是禁忌的。” 伍尔夫的小说观在整个意识流小说理论中是相当有影响的,她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小说观的具体体现,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作品解析 《墙上的斑点》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作品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发的种种联想:她想到生命的神秘,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法庭上的诉讼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个斑点本身,那个斑点不过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通过这种自由联想,显示了人物头脑中意识流动的状况,对人物内心的隐微活动做了较为细致的摹写;同时,由于小说创作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反感和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烦恼。 从叙事进行的角度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写发现斑点。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回忆交代了发现斑点的时间、当时的情形、斑点所在的位置、斑点的形状及颜色等情况。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写意识活动中对墙上的斑点的猜测。从行文上看,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一层次:猜测斑点是否是钉痕及由此推测所引发的联想;五至七自然段为第二层次,猜测是否是花瓣的印痕及由此猜测所引发的联想;八、九自然段为第三层次,由猜测斑点是古冢还是钉头所引发的联想。第三部分,第十自然段至结尾,写认清斑点,原来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 整个作品虽然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以上的结构层次,但小说的叙事绝对不同于传统的情节小说,所叙述的内容,没有一条清晰的情节链,没有明显的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并不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展开的,而完全是由墙上的那个斑点所引起的一连串联想。这里,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在整个叙事中所起到的联结全篇的结构作用。“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它有些类似于传统小说中的叙事线索,但它仅仅是叙述展开的一个“结点”,“斑点”与作品中所叙述(联想)的内容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正是通过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相对于情节结构,作品的这种结构形态一般被称为“心理结构”,人们习惯上也就称意识流小说为“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2、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3、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4、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5、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6、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芙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芙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芙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226 评论

请叫我开森果

伍尔芙代表作有《到灯塔去》《普通读者》《远航》《邱园记事》《达洛维夫人》《夜与日》《雅各的房间》 ,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336 评论

毓毓baby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173 评论

会逃跑的桃子

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存在的瞬间,夜与日,远航等,他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而且是写了很多的好作品的。

190 评论

最好的我~

《墙上的斑点》作者是伍尔芙,代表作还是有挺多的,比如《远航》、《邱园记事》、《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岁月》、《爱犬富莱西》、《三个基尼金币》、《罗杰·弗赖伊传》等,她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145 评论

小雨012345

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主观直接引语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第一次尝试,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也是对所谓“客观真实性”的质疑,"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毫无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他触及到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

193 评论

李晓锦Baby

她的代表作有《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以及《普通读者》这一本评论集。

小说。选自《世界文学历程》。一个冬天,“我”看见炉中的火,联想到鲜红的旗帜和红色骑士。由于墙上有个斑点,想到也许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是为了挂一幅贵妇人的肖像画,联想到是赝品,以及房主保守的艺术追求。由于斑点像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可能是夏天残留的花瓣,想到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伦敦的星期日、惠特克序列表、想到自由等等。最后发现斑点是一只蜗牛,想象也就结束了。小说中读者看到的不是行为表象,而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作品表现了人类的生活状态,尤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维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1918年与丈夫奥纳德·伍尔芙创办著名的“荷格尔斯出版社”,并任编辑。伍尔芙是多产作家,著有小说、散文、戏剧、文艺批评等近五十种。是二十年代英国文坛“布鲁姆斯伯利派”的主要代表。她还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

对伍尔芙的文艺思想应做具体分析。她认为,主观印象和幻想是文学描写的根本对象和中心。只有主观印象和幻想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真理。”同时,这个生活又是变幻莫测的、错综复杂的和不可知的。小说家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变化的、不可知的、难以定义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而不应去描写意识流状态或意识流本身之外的事物。传统小说之所以是“不真实”的,就是因为它没有表现人物“所有的幻想”, “生活从他们的笔下溜走了。”因此可以看出,伍尔芙深受“意识流”派的影响,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她更倾向于人的主观精神。

参考文献:王向峰 主编.文艺美学辞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第1030-1031页.

27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斑斓天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虫虫殿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这只斑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白马和夫妻为什么会有一个斑马儿子?—请您猜一 照理来说,白马和都是普通马,不是斑马,生不下斑马儿子的。嗯,虽然斑上有黑有白,但白马和是绝对生不出像斑马那样黑白相

    wongjackso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参考文献字母上的点怎么加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就来看看我的分享吧!以下是详细步骤,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首先打开需要添加需要标注的文献文章,并且选择需要添加文献的段

    小斑妹sssss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文章参考文献的小点

    逗号是中文的,其余都是英文的标点。包括点[1] 、[M]、[J]等。 在文章正文中,参考文献作者的名字作为句子一部分时,如果只有两个作者,将两个人的名字都列出来

    聰軎膥賳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参考文献索引到正文章节点上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可以选“节的结尾”或“文

    摇滚小青蛙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