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isnowfox
荷兰动物学家Tinbergen,以其在动物行为方面的研究,与Kari von Frisch和Konrad Lorenz共获1973年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Tinbergen对动物行为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关于行为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即某种行为如何给动物的适应性(繁殖力、生存)带来好处。
1963年,Tinbergen发表了重要论文 On aims and methods of ethology ,阐述了关于动物行为的 4个基础问题,又称为Tinbergen's questions 。本文指出应当通过结合分析近因和远因来综合理解动物行为。近因(Proximity)可以看作是对于某种行为的当下解释,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如何进行某种行为。类似的解释可能是分子水平上的,也可以是身体机能上的,如视觉细胞如何感受光线, 代谢过程如何发生等。远因(Ultimate)可以被看作是从长时间尺度(进化的角度)来分析某种行为,例如为什么某种动物演化到现在发展出某种特殊行为,换句话说,某种行为是如何提高了该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力(为什么长臂猿每天清晨鸣叫,这种鸣叫行为为种群带来了何种适应性)。在50年后的今天,这种思路对于我们研究动物行为依旧有效且流行,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迄今已经被引用2940次。
Tinbergen将近因和远因分成四个基础问题:生存价值 survival value ,发育 ontogeny ,进化 evolution ,行为原因 causation 。针对一个给定物种的某种行为,这四个问题可以表述为:它是什么(功能)?它是如何在个体生活史中发展的(发育)?在物种演化历史中是如何进化的(进化)?它是如何工作的(机制)?这四个问题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功能和机制属于在较短时间尺度的近因;发育和进化属于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远因。维基里面按照近因、远因、静态、动态的表格组合了这 四个问题 :
正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Tinbergen在1963年的文章里的话“一个全面,一致的科学必须同等重视每一个环节以及他们的整合”,这是一种全面综合解释动物行为的方法,形成了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框架。 为什么这个框架如此重要?因为这个框架是我们理解动物行为的基础方法。 正如我们认识一个植物,首先我们知道植物是由根、干、枝、叶、花、果构成,这个就是基础认识的框架,当看到一株植物时,我们才能指出哪里是根,哪里是花,这个花怎么就不一样了,和其他花怎么区别。当我们研究某种野生动物行为的时候,也是先把研究对象套入这四个问题中,然后根据问题列出假设,再去检验假设,通过这种方法一般都可以解除很多疑惑,或者说少走几年弯路。 这个问题框架可以在相当宽泛的环境中使用,例如:为什么一些鸟的雏鸟会去啄红色物体,而不是其他颜色?是否红色刺激了雏鸟的视觉神经?如果是这样,那么红色物体是在何时,并如何刺激到神经的? 另一方面,在远因的分析可以问:在鸟类进化过程中,什么样的选择压力导致鸟类对红色产生了独特反映?食物还是其他? 或者是,为什么长臂猿每天清晨鸣叫?为什么下午不鸣叫?是什么信号通知长臂猿开始鸣叫?在个体发育中,鸣叫行为何时形成,如何形成,是否是学习获得?从远因来看,可以问,不同的长臂猿的鸣叫有怎样不同?什么样的选择压力导致这个物种开始具有了鸣叫行为?
全面综合的理解动物行为的静态、动态的变化,行为的功能、可塑性,甚至很多非正常的表现都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是评估野生动物保护成效(如救助、放归、栖息地的恢复、迁地保护等)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从进化的、动态的角度理解野生动物的适应性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在人类影响的栖息地中,动物如何做出行为的改变以增强适应性。基于此,我们才可以理解野生动物如何适应自然,如何改变行为;才能判断我们的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新加坡的城市花园,伦敦的垂直森林,这不都是人类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试图重建一个理想的人与动物共存的栖息地做出的努力么,而这种努力的成效如何,也只有通过我们对动物行为基础研究的理解才能做出客观、科学以及有效的评价。
小月半月月
路二同学 我叫你自己去找资料去写 你怎么跑的百度上来叫别人给你写 你是不是想让我挂你 那样可不好哟 自己写就算你写的不好 我也会考虑让你过的 但是你这样不劳尔获 我就看不下去啦.
爱吃奶糖的鱼
动物行为的意义,在于人们找到了对动物的研究和了解的途径,通过动物的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对动物的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捕捉食物和防御敌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动物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没有先天性行为很难形成学习行为。任何一种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与遗传物质有关。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一般的行为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原生动物行为最简单,只有趋性,能感受环境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动物的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例如进食行为的内刺激为饥饿感,外刺激是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外界的食物。内在状态(饱或饥)也常称为动机。感受器接受信息,将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此解码,并作出决策。运动神经又将决策送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于是出现应答。反射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又有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之分。条件反射使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谓本能就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而学习过程实际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行为的遗传和发育许多行为有其遗传基础。本能行为比较定型。但环境是多变的,仅靠定型的本能行为无法应付种种“意外”,因而在绝大多数动物中都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本领还可以通过行为学习传给下代,这常称为文化传递以区别于遗传传递。正是依赖这种文化传递,才出现了种种有“智慧”的动物,才出现了人类及现代文明。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比如生理上的,遗传上的,社会行为,认知学习方面等,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当然,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也可以了解人类自己,行为学派就是通过研究动物来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和动物都有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对于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1.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2.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3.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
Journal 杂志 期刊 论文Master 硕士 论文Doctor 博士 论文望采纳。
参考文献后面的字母代表的是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示: 专著--[M] 会议论文集--[C] 报纸文章
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贾秀英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
原创一份 什么时候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