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0

爱吃奶糖的鱼
首页 > 期刊论文 > 师幼互动论文研究问题有哪些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多收了三五斗啊

已采纳

摘要:师幼互动是幼儿园 教育 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师和幼儿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师幼的互动来实现,教师语言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就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有效的策略,阐述了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的研究。 关键词:互动师幼互动教师言语 幼儿园是人类的延续发展与后代间进行互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入门性社会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递知识、规范、培养能力等。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贯穿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各个场景。3~6岁的幼儿虽然在生理与心智水平方面处于较低阶段,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别外来东西与运用知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调整性反馈的能力,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作用,并且与教师进行互动已经成为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既然师幼互动对幼儿园教学的效果有影响,那么什么是师幼互动呢? 一、 目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冲突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师幼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他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 依赖的被动地位,在互动中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 折纸 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出电话,豪豪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老师出示的示范图,自己低着头用心地折着。这时老师发现豪豪没有跟着自己来折,就说:“豪豪,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豪豪应该怎样折,豪豪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之后,豪豪还是把纸展开,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折。 2、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定位,这无可厚非。然而,幼儿教师负载着教师的身份,代表着社会的要求,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对于幼儿来说处于优势地位,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教师考虑的不仅仅是“爱生”,更重要的是怎样维护“师道尊严”。这种变质的“合法权力”变成了师幼互动之间不公平的掩护。幼儿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变得极其渺小,他的想法和行为变得不再重要,教师从维护秩序的角度出发,压制了所有不合乎制度的行为。这样,本来是双方的互动就变成了一方占绝对优势的控制,幼儿只能依照教师的“期望”来完成自我。 儿童 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他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1、给幼儿积极的建议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让活动顺利地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在后面排队”、“小朋友,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2、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像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给幼儿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我班幼儿由于年龄差异关系,部分年龄小的幼儿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遇到新的环境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在教学活动时,我经常用“嗯,真能干”、“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你已经非常棒了”等语言,加上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总之,师幼互动的研究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怎样通过课堂来提升教学语言、回应策略、正确地评价是一段值得继续探寻的里程。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

310 评论

莮Renissodifficult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3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师幼互动论文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论文如下: 在师幼交往中,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首先教师就必须要全身心的接纳、理解每一个孩子,更应该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在和

    云中子的小白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互动教学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

    爱吃爱玩00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行动研究论文关键问题有哪些

    教育行动研究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分析所需要研究的问题;(3)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哈哈的静静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幼儿园家园互动问题研究论文题目

    家园共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研究报告;家园共育对幼儿成长的价值研究报告;家园共育工作新方法的探究;家园共育工作新途径的探究等等。

    岁月静好o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幼师的论文答辩问题有哪些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以下三个问题: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

    追梦少年021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