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0

今夕访古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中医文化的论文素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呲呲呲呲呲呲

已采纳

大一中医护理系 论文是护理方面的啊

护士啊 学的是《中基》

写论文 学得真的少些学中基要写护理方面的论文·········挺难

建议看下《内经》王洪图编写的 人卫出版社 《中医药高级丛书》

中篇第2节···生命观 、疾病观 、养生康复观 里面好多可以取材

学《中基》写论文有难度 ,现在学院教育都偏离了真正的中医

328 评论

真锈菜刀

1.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2.2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2.3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2.4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333 评论

jennyzhao701

就学了这么点东西,写什么论文。连中医皮毛的皮毛都没摸着呢

125 评论

羅潔愛爾

中医药传统精神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

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

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

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

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

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

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

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国家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

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

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

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

《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

“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

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

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

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

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

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

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

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10]蒯强.法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其特色[J].复旦教育论坛,2004.2(1):93-95

1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信念的素材高中议论文

    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下面欢迎阅读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信念的作文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

    就叫小胖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高中议论文关于幸福的素材

    关于幸福的高中议论文精选7篇 幸福是什么?它捉不到,摸不着,却让人都在追求它。那么关于幸福的高中议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幸福的高中议论文,希望大

    绿色拇指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自动化论文范文素材

    自动化论文范文 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自动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由传统制造

    o0小惠惠0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传统文化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 ,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写议论文一定要写到有理有据,下面就让我给你说一说关于 传统 文化 的议论

    天天~甜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黄灯的高中议论文素材

    【文题解析】材料中对于“黄灯”的理解,“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些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

    大头妹Angeli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