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独自等待
1.唐朝人的装束。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翟耆年 ,字伯寿 ……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装。” 2.指中式服装。 茅盾 《归途杂拾·九龙道上》:“一个个都是青布或蓝布的‘唐装’。”泛指一切中式民族特色的服装。
lilybell714
“历史的回音”——唐装之我见1.唐朝人的装束。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翟耆年 ,字伯寿 ……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装。” 2.指中式服装。 茅盾 《归途杂拾·九龙道上》:“一个个都是青布或蓝布的‘唐装’。”泛指一切中式民族特色的服装。 3.同义指代汉服.汉民族服饰.唐装原意指代唐代的汉服,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与现代的唐装概念明显不同。 唐朝的服装 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真正的唐装 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唐装”通常有两种解释,最自然合理的解释是“唐朝的服装”;另外一种比较牵强的解释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后一种说法的由来,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西方国家称“中华街”为“china town”英文发音很像“唐”于是译为“唐人街”,于是就把这些华人街的“唐人”所着的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根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的意见,“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因此当初设计好服装后,设计组一起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的时候,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的过程便是深受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对“唐装”的解释的影响。 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即是这种清末的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的满装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 “唐装”一词本身的称谓,源于海外。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在东南亚的华人居住区,亦因而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自称唐人,正由于自古以来唐朝是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 把“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本来作为中国人传统服装在海外的惯称、作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人的称号也算顺理成章,但让人遗憾的是,风行的“唐装”一词严重偏离了它的本意,极易引起普通民众包括历史知识欠缺的知识分子阶层的误解:以为此“唐装”即“唐朝的服装”。在20世纪初,在当时“中西服装并行不悖”的社会大背景下,粤、港、澳一带同胞以“唐装”、“西装”来区别中西打扮,自是不明了“唐装”一词的确切指代,而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体的领导人穿“唐装”,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虽然是清代以降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不排除其为流行规律的必然或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地位与风度的体现,但此举在催生汉服运动的同时,却也给后来真正的唐装(汉服)的复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阻碍。 这种“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显然这种“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 “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才市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撰头”盛行的时代,“幞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幞头”的形制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化。 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 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装(满族式)唐装(汉族式)唐装 - 评价唐装 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当前,“唐装”的兴盛似乎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然而撇开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义,“唐装”本身其实是一个颇模糊的概念,关于这个名词的内涵�时装界有多种表述,如“华服”、“中装”等。很多人对“唐装”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华之大,唐代以降,岂无装可穿? 其实,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至离人们更近的明代袍服(两者其实是同一事物),并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长袍大袖”只是现代的人们对“古装”的模糊认识(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末的传统中国人的穿着主体款式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褒襟广袖,峨冠博带”,其中,“褒襟广袖,峨冠博带”仅为礼服特征,而“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的特征则为礼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说,真正的唐装除了作为主体款式的礼服外,还有作为补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 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谓(意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或“汉族的民族服装”),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汉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鲜(韩国)的“韩服”(汉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真正的“唐装”的“宽衣大袖”的礼服更适合于祭祀、成人礼等庄重场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则更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随着自互联网发起,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真正的唐装(汉服)在现代人们的视野中也并非“遥不可及”,源于外国人眼中的“唐人”而定义的“唐装”一词,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置疑。
美食家Kitty
长沙马王堆汉墓--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古湿尸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藏着多少秘密?两千多岁的马王堆汉墓女主人辛追出土30年来,“健康”状况怎么样?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地位又是如何?为了这一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三十周年,7日上午,为期3天的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会在长沙拉开序幕。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经过三代考古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确认这位2100年的贵族夫人,她的“永垂不朽”带给今天的世界“六大绝世价值”。首先,这是世界唯一的两千年的“湿尸”,而不是“木乃伊”。那年4月29日凌晨,随着22层丝麻衣衾和9根绸带被一一揭开,西汉第一代长沙轶侯利苍的妻子,一位名叫辛追的贵妇人的尸体,在地下沉睡2100年之后,重新回到她曾生活了54年的阳光空气之中。此时的她依然面容姣好,五官清晰可辨,头发光鲜,肌肉具有弹性,四肢关节可以活动。于是“中国的木乃伊”惊动震撼了全世界!世界上现存的古尸,大概分成三类:一是人工制成的“木乃伊”,如古埃及的法老、中国九华山的“肉身菩萨”,二是天然“木乃伊”,如中国新疆的干尸,三是冰冻尸体,如欧洲阿尔皮斯山发现的“冰人”。但在“深埋、密封、缺氧、无菌”条件下保存至今的“湿尸”,唯有辛追这一具,其价值堪称绝世。迄今为止,人类得到验证的最早一例心肌梗塞猝死病例。为完整保存“马王堆湿尸”,在采取防腐措施后,对湿尸进行了现代医学解剖,发现其内脏脏器保存完好。而根据其保存完好的脏器,最终断定这位贵妇人的死因是“因胆绞痛发作引发心肌梗塞而猝死”。这是迄今为止,得到验证的第一例人类心肌梗塞猝死病例,其发作时间为2100年前的某一天。这就否决了西医经典理论中关于冠心病是现代生活方式引发疾病的结论,从而将关于有着“人类第一杀手”之称的冠心病研究,引向更久远的历史和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血吸虫病”在2100年前可能曾经广泛流行。根据解剖结果,在“马王堆湿尸”,也就是贵妇人辛追身上,发现了现存最完整的血吸虫的虫卵。至此,医学界一般理论认为血吸虫病是劳苦大众才会患上的疾病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整。要么辛追年轻时曾经是在长沙广袤田野中辛苦劳作的一员,后来命运惊天大逆转,才贵为“长沙丞相”的夫人;要么表明,当年这一地区的生活用水也已经是血吸虫病的传播渠道之一,她是经由日常生活饮用水传播而患病的。无论那种原因,都可以推论出,2100年前血吸虫病曾在这一地区比较广泛地流行。这对流行病学的源头研究,尤其是对血吸虫本身进化与变异的研究,意义特别重大。头发上隐藏着更多的秘密。“马王堆湿尸”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她一头漂亮、浓密的长发。凭借人类现代医学手段和设备,通过检测这些头发,尤其是化验其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成分与含量,可以揭开生活在2100年前的人类更多的秘密,比如可以推断当年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地质、水质、植物和动物分布、食物构成情况,乃至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等等。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依然止步不前,没能充分展开。医学科技更为发达的日本,当年曾经提出想得到辛追的半根头发,迄今仍未能如愿。DNA密码里保存的信息更为丰富。得益于湿尸的保存环境,“马王堆湿尸”的DNA保存的信息更为完整,更具现代研究、解析价值。这对已经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时代的人类而言,这具“湿尸”用“万里挑一”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加之DNA分析可以和其本人保存完好的毛发、肌肉、神经、骨骼和脏器等直接比对、验证,2100年前古人生活的信息,将得到更为丰富、更为完整、更为逼真也更为科学的解密。纺织、服饰等门类的研究空间巨大。参照相关资料,30岁左右时辛追的形象已经“复原”,她几乎具备我们通过古诗文认识的汉代美女的所有基本要素: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薄嘴唇、微微翘,面容清秀,仪态端庄。配得上这位美丽、高贵夫人的,除了身着22件丝麻衣物和9根绸带之外,家人还为她准备了满满六箱崭新的衣物、衣料,其中绝大部分为丝绸织品,包括单衣、夹袍、单裙、手套、鞋子、袜子等各类成品50件,衣料46卷。而这些衣物、衣料包括了轻纱、仿罗、素娟等西汉初年的名贵丝绸纺织品,并辅以染色、印花、刺绣等工艺。这对我们研究久已失传、只在历史文献上得见的2100年前的纺织技术、成衣工艺和服饰文化,价值更是弥足珍贵!马王堆,是中国考古学的巅峰标本,而“湿尸”更是空前未有,价值更是绝世。遗憾的是我们对“湿尸”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已经落后于海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迅速推进,避免“湿尸”在国内,“湿尸”研究在海外的反常现象出现。发现地点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墓,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妻、儿的墓。发现过程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此墓深达16米,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内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的鲜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1973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考古人员分别发掘了三号墓和二号墓,确定了三号墓主为利苍之子,二号墓主即为轪侯利苍,其中利苍墓因多次被盗遗失了很多随葬品。整个考古发掘工作于1974年结束。由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不但品种繁多,且价值极为珍贵,艺术性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体检表明:两千多岁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完好“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情况的“体检报告”。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召开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搬迁到新的陈列大楼,为了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以后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特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女尸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这份“体检报告”指出,通过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30年来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还从单独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机玻璃棺内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细菌和霉菌培养,所检对象均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在无菌条件下,还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肤、小腿肌肉组织、肝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辛追遗体已经搬到湖南省博物馆新的陈列大楼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椁,周围还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环境。尽管如此,“体检报告”还表示了一些担忧。罗学港教授对记者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将马王堆女尸至少保存200年,但还只保护了30年,如何在将来的1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防止蛋白质降解,防止骨组织脱钙、防止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等,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所面临的艰巨课题。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定期对女尸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 专家观点这次会议由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应邀到会的专家多达100余人,除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还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长期研究马王堆汉墓的知名汉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王世民,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夏德安,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叶山,日本女子大学教授、著名秦汉史与楚汉简帛研究专家谷中信一等,都参加了纪念活动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为了活跃大会的学术气氛,为专家们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湖南省博物馆还举办与马王堆汉墓主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长沙国文物特展》,这是西汉初年分封在湖南的长沙国物质文明的首次集中展示,陈列的展品有80%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据史料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1972年,辛追遗体从墓葬中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金元时期崔府君信仰在华北的传播》,《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15年3月版 《宋元时期晋东南三嵕山神信仰的兴起与传播》,《山西档案》2015年第
因为它的阅读人数 影响力和流传的程度
我认为不错啊
作为汉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期刊,台湾汉学研究期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是相当高的。首先,该期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已经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学者的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