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2

jiangdan1101328
首页 > 期刊论文 > 数学论文初一5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DSGGS南都

已采纳

教初中的老师们都常半开玩笑地说这样一句话:“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要不然初三就完蛋!”初中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初中数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初中二年级的难点最多,初中三年级的考点最多,而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相对而言都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时,常常感觉比较简单,甚至觉得和小学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并没有感到压力.这些同学往往对初一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与此同时也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学生进入初二年级,遇到很多综合题或复杂的题目时,就会很快凸显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部分同学对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先具体列举一下初一年级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兴趣,甚至存在害怕数学的心理,缺乏主动积极学习的意向.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归纳总结、复习等). 3.在知识上,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特别是对特殊情况等的把握十分含糊. 4.数学能力(审题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方法、数学思想等)或多或少总存在欠缺,导致各种小错误,不能完整的完成题目. 5.在实践做题中,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思,简单的说,不能把握题目的关键,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6.平时做题速度较慢,考试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初一阶段得到改善,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二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数学成绩大幅滑坡,甚至导致在初三年级的学习中存在更大的障碍.相反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那么初二的学习只是在知识点上的增多和加深,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学生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么,针对以上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端正学习态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学科特点,数学也不例外.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但是,数学学习不能投机取巧,数学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明白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看两遍书:第一遍大概了解下一讲或下一章的内容、知识枝干以及重难点等.第二遍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等反复阅读,思考其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也便于求教老师. 课上认真听讲,会记笔记.初一的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增多、课堂学习量的加大感到不适应,顾此失彼,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笔记的学生也记得不够合理,认为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就是认真听讲,盲目的用记笔记代替听讲与思考,进而导致了听课效果下降.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到: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听题目关键部分的提示(突破口)及数学思想方法;听课后小结.记录笔记时应注意:有选择的进行记录,主要记录知识要点、自己的疑点、课本上没有的教师补充的内容、解题的思路、数学思想方法、课堂小结等. 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归纳总结.课后要及时温故老师所讲内容,特别是经典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此外,学习应有整体计划,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细心、认真地学透课本.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很简单,而考试都是难题.其实,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学透课本,考试的内容究其实质,都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因此,在初一这一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更要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的十分准确把握,不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对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重点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特殊情况(特例),要抓住定义、概念的本质,全面举例、不重不漏的明确概念、定义等.对概念和公式不能死记硬背,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的学习.切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学会归纳总结复习. 复习总结的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去做.当你会总结题目,会对所学内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知识点的基本题型,熟悉对应每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等时,你才真正的做到了知识的内化.归纳总结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时,同学们会发现,天天做题,成绩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天天都在做重复的题目,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在做,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专心解决.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整体系统的把握,弄的一团糟.总结归纳是把书读薄的过程,题目应该越做越少. 5)建立“改错本”.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高效率且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主要用来收集自己的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容易犯的错误可能有有审题不细心,计算马虎,书写格式不规范,对概念、公式等理解似是而非,对隐含条件分不清等等.不会的题目往往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不清晰或找不到突破口等等.针对前一类错题,我们应该 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及时进行反思,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重视.而对于不会的题目,我们要参考教师或答案的讲解,注意体会其思路、思想、悟其道理并总结方法规律,找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建立一本错解本,可以达到错一次而加深十倍认识的效果. 6)不懂就问,积极讨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及时的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求教.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这对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非常有好处.这里我想说的是,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方法和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7)注重实战. 平时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慌乱,同时注意调整好心态,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当然,经历大型考试也是必要的锻炼途径. 以上内容是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提出的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同学的学习方法都会对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而有些许差别,适合你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306 评论

陌o惜妍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即“元”,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是整式方程(即分子中含未知数的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化简都能化成的形式)是ax+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英文名: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一元一次方程所具备的条件:等号两边必须是整式,必须只有一个字母,而且字母的指数必须是1.列如:2a=4a-6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未知数常设为x、y、z)。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解方程的通常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方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算术书《九章算术》。在这本著作中,已经会列一元一次方程。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把未知数和常数通过代数运算所组成的方程称为代数方程。在19世纪以前,方程一直是代数的核心内容。合并同类项⒈依据:乘法分配律⒉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项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⒊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移项⒈依据:等式的性质一⒉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⒊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例如:移项时将+改为-,×改为÷}。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编辑本段解法步骤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般解法:⒈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依据:等式的性质2 ⒉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可根据乘法分配律(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或除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依据:乘法分配律⒊移项: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一般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右边)依据:等式的性质1⒋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依据:乘法分配律(逆用乘法分配律) ⒌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依据:等式的性质2同解方程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方程的同解原理:⒈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⒉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重要方法:⒈认真审题(审题)⒉分析已知和未知量⒊找一个合适的等量关系⒋设一个恰当的未知数 ⒌列出合理的方程 (列式)⒍解出方程(解题) ⒎检验⒏写出答案(作答)ax=b(a、b为常数)[3]解:当a≠0,b=0时,ax=0x=0(此种情况与下一种一样)当a≠0时,x=b/a。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注意:这种情况不属于一元一次方程,而属于恒等方程)当a=0,b≠0时,方程无解(此种情况也不属于一元一次方程)例:(3x+1)/2-2=(3x-2)/10-(2x+3)/5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得:5(3x+1)-10×2=(3x-2)-2(2x+3)去括号得:15x+5-20=3x-2-4x-6移项得:15x-3x+4x=-2-6-5+20合并同类项得:16x=7系数化为1得:x=7/16。字母公式(等式的性质)a=b a+c=b+c a-c=b-c (等式的性质1)a=b ac=bca=bc(c≠0)= a÷c=b÷c(等式的性质2)检验 算出后需检验的。求根公式由于一元一次方程是基本方程,故教科书上的解法只有上述的方法。但对于标准形式下的一元一次方程 aX+b=0可得出求根公式 X=-(b/a)

172 评论

盖世在在

(1). 因为方程x^2-4x+m=0有两个正整数解所以 m 可分解为:-2、-2和-1、-3这两种情况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b=3 ,如图:作BD⊥AC于D ,设AD=x ,则CD=3-x ,由勾股定理得:25-x^2 = 9-(3-x)^2 解得:x= 25/6 ,所以sinA=x/5 = 5/6(2).设售价为(50+x)元,则可卖出(500-10x)个所以 (50+x-40)*(500-10x)=8000解得:x=10或x=30 即50+x=60或80所以售价为60元时,进货400个或售价为80时,进货为200个。(3).设甲种商品投入x元,则乙种商品投入为(3-x)元,再商最大利润为y=(1/5)*x + (3/5)*√(3-x) ,所以5y-x= 3*√(3-x) ,两边平方得:x^2 -(10y-9)*x +(25y^2 -27)=0所以△=(10y-9)^2-4*(25y^2-27)≥0 ,解得:y≤ 21/20y取最大值21/20时 ,x=3/4 所以甲、乙两种商品的投入分别为:(3/4)万元和(9/4)万元

239 评论

相关问答

  • 初中数学小论文范文500字参考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佑玲天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初一数学论文400字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

    马云的小女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初中数学小论文500字左右

    游戏中的数学一天,熙熙姐姐交给我们一个游戏:两人轮流从1—10按顺序报数,每次只能报1、2或3个数,谁先报到10,谁就赢了.大家都想将对方“打倒”,但是,怎样才

    小花lily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写数学论文500字

    怎样才能写好数学的小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论文500字以供大家学习。 六年级数学论文500字(一) 小学数学总复习不同于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对学生

    杨大公主H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初二数学小论文500字

    黄金分割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

    黄豆珵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