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来干啥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运笔节奏美 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象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应努力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才能别有情趣,这样方可称为艺术。人们追求的是真情流露、天趣盎然,符合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 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在章法布局中,要照顾到每一点画,每一字的安排位置,是否正确,合理和自然、天头地脚,题款用印,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浑然一体。整体布局是否自然生动,使人一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 2、虚实相生,空灵相映。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 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书法家们可凭借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技巧,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思维形式,有的作品重虚白,气势宽舒静谧,给人以空灵游逸感,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有大气磅薄,纵横决荡之感; 有的作品苍古秀拔,奇崛危险,有种孤芳自赏感。书法艺术中注重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看来,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而“虚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美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使人回味无穷。 五、内容情感美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 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就是用他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正派书风,表现出东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则集中反映出他的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周恩来的《大江歌》、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墨迹,从内容到形体都表现出伟人的气势和魄力。 大凡成功的书作,不单是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作者凭着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形态更有线条美、更和谐流畅、更变化多姿、更参差错落 , 使欣赏者心领神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六、心灵意境美 意境,是指人的思维境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 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字为心声。凡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如山水、云雾、日月、星辰、鱼虫、鸟兽、风雨、水火、雷霆、闪电、歌舞、战斗等等,无不给书家某些启迪。作者利用某种特殊的工具,通过书写用点画线条等一系列因素,将心灵中的某种情趣表达出来,这种心灵意境的情趣,往往能使书法作品取得某种神奇的效果。心灵意境美的体现,他决定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作者的“字外功”愈深、立意也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美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可见,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现代书家弘一法师,他的字充分体现了佛教精神,以上书家创造出不同的书法艺术意境美。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滔滔不绝的江河,天空飞翔的雄鹰,葱郁有趣的山林等等,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能在书法艺术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星不所在
《书谱》对书法创作的意义论文
孙过庭《书谱》是唐以前书法理论的集大成,具有划时代的愈义,对当今的书坛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书谱》对书法创作的意义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书法是一种时间特征很强的艺术体系。书法的用笔、提按的运动、运行速度等等,使它不仅能有效的保持了视觉艺术的空间本色,还具有了音乐艺术的旋律和节奏美,草书是体现这一特征最为强烈的。草书表现出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艺术空间,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给了我们详尽的解释。中国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名族艺术,而且今后一定会给新的艺术流派带来价值启示。
当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时代文化背景,分析书法作品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通常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用墨的干湿、浓淡是否多变且适宜;字的“重心”是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的结体是否自然;看整幅书法作品的笔势、章法是否融会贯通;看是否留有艺术想象力的空间,防止以实论实。
一、书法双重性的美
我们研究中国书法抽象形式美的特征,可以先在广泛的民族文化氛围立场上来寻求启迪,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作为基础的,而汉字与其他的文字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空间塑造的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线条是具有很明显的造型因素的,以此来描摹自然万物的形态和意义。正是这种对世界万物存在规律的抽象概括,才形成了汉字既表现出了绘画所具有的空间造型美,又表现了抽象美的一种双重性。
书法在创作的过程中充满魅力,抽象的特征保证了书法家们可以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造型的特征则决定了书法家们的创作离不开既定结构的约束。在古代书法家中,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的楷书、行书,还是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是书法家们在一定艺术法则制约下,发挥出最大创作自由的结晶。中国古典的审美传统准则是: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以简见繁。书法体系中的草书便是如此,看似非常简单,却有巨大的容量。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有提炼各种生活美和反映作者精神情感的卓绝能力。
二、《书谱》对学书的理论充实
我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品读欣赏了孙过庭的《书谱》,感触颇深。虽然还没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但对于初学时的一窍不通,还是受益匪浅的。各种自然物象中的生动意态,在他的笔墨里,在他的点画线条中重新复活了,万千生动物象都囊括在聊聊数笔点画之中,这就是张怀灌说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1]。
《书谱》首先根据书法造诣对“四贤”进行比较,“四贤”即钟张二王,他们各有所长。然后把每种字体的各种形态,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对仗工整。比如“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这就说的是悬针竖和垂露竖的不同,犹如与坠石一般。有些人认为这一段文字优美,通俗易懂,语言简练,是很好的段落,而我认为接下来才是更精彩的。第一个精彩片段是对各种书体总的要求,即篆书崇尚委婉圆通;隶书需要精巧严密;草书贵在畅达奔放;章草务必要简约便捷。做到这些之后,再在字中使用各种笔法,使字显示出各种效果,比如“鼓之以枯劲”就是告诉我们,在字中加一些飞白,会使字显得更加有骨力。
唐代的突出成就是真书和草书。孙过庭在《书谱》中云:“草不兼真,怠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真与草的区别,应该没有人比他讲的更清晰明了了。我以前总是认为真书为工和法,草书为写和意,其实,工、法和写、意并不是截然对应的不同概念。真有自己所依据的对象(字体),草书也有自己所依据的对象,严格契合对象(如文为写实),即为工,如大胆脱离对象(如画为变形),即为写,利用了对象,即得形,灌注了情意,即得神[2]。然而工非无神,草非无法,写非无形,真非无意,所有不同者是法去意得立足点各有所恃耳。“点画为形质”,法在于笔,“使转为性情”,意在于结构。“使转为形质”,法在于结构,“点画为性情”,意在于笔。楷书创作不得不利用的对象是点画,所以书法意韵体现在结构之中;草书创作不得不利用的对象是结体,所以书法意韵体现在点画之中,这样的认识打破传统,得到后世广泛认可。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拨开字体的迷雾,从而直窥隐伏在书体背后的时代风尚。
草书是境界最高的书法表现,具有与其他字体不同的特性,因此人们在书法创作时一直把它作为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性格的最佳选择。草书在书写技法上比较讲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则,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意见:“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缳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所谓执,是指执笔,有深浅长短之分;使,是指运笔,有左右提按几种;转,是指运笔时的萦纡回绕,转折呼应;用,是指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之别。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的实践练习中,可以将“纵横牵掣”理解为前一笔的收要连带着下一笔的起,笔画纵横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勾连、左右牵引的状态。“钩缳盘纡”可以理解为在行笔的过程中,笔尖转折回旋,环绕呼应。草书创作时,其行笔过程确实有许多不同于篆书、隶书、楷书的行笔特点。萧衍在形容草书转折回旋的笔画时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浑汉之相绞,山熊之对争”、“婆娑而飞舞凤,婉转而起蟠龙”。孙过庭在《书谱》中解释这种使转的笔法是草书所特有的形质。形和质是事物构成的基础,是变现事物现实存在的重要依据,所以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点画是草书的性情所在,性情是精神状态。事物的精神,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质的。也就是说草书创作时的一点一画是依附于整个字的使转部分的,使转灵活,点画就美观得体,依其性能而得势,字体的精神面貌就因此而振奋,这是草书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书谱》对学书的实践指导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五乖五合”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循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3]”不仅分析了书法创作过程中,造成效果好坏的各种因素以及主客观条件,而且还强调了“得志”的重要性。这里的志,是指心志、情志、心境。显然,问题的关键之处不在于书家心境的好坏,而是在于真与伪、深与浅。极好的心境,可以作出经典之作,如《兰亭集序》,极坏的心境,亦可以写出经典之作,如《祭侄文稿》。心至诚,情至真,意至深,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创作状态。
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学书过程三段论中指出,学书只有经过平正、险绝、平正三个过程,才能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即“人书俱老”。那么“人书俱老”的“老”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里的“老”,指的并不是人的年龄的老。老也不仅仅是一种拙,那种以为书法要达到某种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雕饰,一切自然无为,就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是一种误解。因为,假如仅仅把“老”理解为拙,这就与孙过庭以及初唐时期书家崇尚王羲之的时代,审美风格不合。孙过庭等一些初唐书法家们,所推崇的王羲之的书法并不是因为拙的风格,孙过庭自己所写的书法风格也不属于拙。
“人书俱老”,核心在对于节奏感的把握,这不仅是一种音乐性的节奏,而且是一种生命的节奏,这种节奏炉火纯青的流泻和表达,它体现为――一种成熟、一种从容、一种老练,它是一种明净的心灵秩序和节奏的外化。“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所谓“通会”,就是“人心所欲不逾矩”生命节奏的表达,所以孙过庭继续说,“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所以,“人书俱老”的节奏源自于人的内心,这是书法类似音乐的特征,也是作为线条艺术最大的魅力。梁t曾说:“须知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艺之老境,不是没有法度,也不是拘于法度,而是对心灵结构恰到好处、炉火纯青的把握。它是一种心性,更是一种经历了人生的磨砺之后的淡定和从容。这样来看,“人书俱老”和年龄因素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了。有些艺术是附属于青春的,比如唱歌和跳舞,他们都以一定的生理基础为前提。而书法的成熟期通常在中年或晚年,就是因为对于毛笔等一些工具的性能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时间,用毛笔来转达和表述自己的内在心里节奏和情绪律动更是需要反复的锤炼。更重要的是,那种从容和淡定的心理和境界,需要人生的砥砺磨练,它不是朝花的绚烂,而是风雨后的彩虹[4]。
书法艺术需要我们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其深邃的内涵,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书法艺术需要我们执着的追求,而不能浮躁的模仿;书法艺术需要崇尚人格、品行、个性化,而不能伐性汩情,带着假的面具媚人。今后,我会进一步学习钻研《书谱》,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书法临摹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树强.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1):17.
[2]卢辅圣.书法生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49.
[3]孙过庭.《书谱》译注[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01):83.
[4]《书法》杂志编辑部.美的沉思.批评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01):37.
[5]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6]陈振濂.书法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
在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中,有两个方面的理论目前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价值链管理和知识管理。价值链管理理论构建的基础是业务流程分析,它对培育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