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迷影
当浮躁的岁月扰乱我们的内心,当深厚的文化内涵被束之高阁,当时代的技艺逐渐被湮没,你是否反思过,是否想过要为它们做点什么?你又是否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着自己的初衷,坚持着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手艺的崇敬与传承。 孙锐,便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歙砚的不简单的80后。在他身上,你看不到那份浮躁与喧嚣,30岁出头的年纪,相较于同龄人,则更显一份老成与厚重,我想,这大概也就是这么多年的歙砚生活所导致的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非遗传人”这个称号,孙锐觉得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论是对于歙砚,还是它的传承。 他是这么说的,当然,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现在带了两个徒弟,如今也是黄山学院的客座教授,给学生教授关于歙砚的历史文化、传承技艺。孙锐说,“有时候看到一些学生天赋很好,真的很开心。总希望多教点东西给他们,他们能多学一些。因为这样的传统需要延续,我也有这个义务去做这件事。” 他不再单一的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切实接触到歙砚制作的每一个步骤与要理,亲自动手,让学生能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摆脱他们对于歙砚的距离感,从而对于歙砚的接纳程度更高,也更利于他的传承。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这种传统工艺课进入大学课程,还是首次。 虽然歙砚历史悠久,但它的发展却一直断断续续。2006年至今,由于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力度的加大,歙砚才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所以对于孙锐而言,不论是他的徒弟,还是对于学校里的学生,他都是尽其所能去教他们。他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进步而倍感高兴,也会因为他们的不用心不认真而感到惋惜与难过。 他常说他要对得起“传承人”这个称号,对得起他于歙砚的那一份热爱。 我们不仅要传承,我们还需要创新与保护。 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才是延续的真理。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传承不是重复,发展在于创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歙砚的传承,不仅在意砚雕技艺的提升,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更是每一个歙砚人艺术思想的见解与创新。 歙石的产地以江西婺源与安徽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老坑砚石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现在龙尾山是大部分存世关于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砚石和玉石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之最近数十年的疯狂开采更使得歙砚石特别是精品砚石越来越少,老坑砚石已于2008年禁止开采。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关于歙砚的传承,保护同样重要。 越了解,越热爱 在孙锐看来,时间越久,了解歙砚越多,越发觉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徽文化内容,很有味道。用孙锐的话说,这是一个很磨人的手艺,从最初的磨石开始,孰能生巧中一步步摸索,领悟砚雕的精妙。一步一步,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他认为好的歙砚作品,是自然与创意的最佳结合,除了珍贵的石料外,还要根据石材天然的纹理式样等进行创作,线条雕刻的细腻、干净、流畅,人物形神兼具或山水藏意,才能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内容。十几年下来,孙锐渐渐在行业展露头角,他的一系列作品也相继在国内大展上获得奖项。 从最初接触时的懵懵懂懂,慢慢学习后的了解,到如今时间沉淀下的热爱,关于歙砚这一条路有多难走没有人知道,十四年的时间不能说艰难困苦,但坎坎坷坷的下来,却也把孙锐打磨的更加内敛与沉稳。 其实,在我看来,一件好的砚雕作品,除了珍贵的石料、精湛的技艺,最重要的还是砚雕人的那一份用心,他投注于这方砚台的心血与感情,一件他对歙砚的那一份初心。 孙锐,便是如此,他怀抱初心,在歙砚这条路上默默耕耘,将这一份指尖上的技艺传承下去。
七色缤纷彩虹
柯崇,幼喜丹青,1983年起就与中国首位砚石研究专家程明铭先生研究砚石、砚文化,并长期交流合作、切磋砚艺,使得砚艺突飞猛进。1986年在大谷运歙砚厂任车间主任并任砚雕技师。1992年-1994年受聘为上丰砚厂砚雕技术师,带徒数十名。1994年创办柯崇砚雕艺术馆,至今从事歙砚设计、创作及砚文化研究。为弘扬徽文化和推动歙砚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创作、授徒两不误,共授徒百余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砚雕人才,许多弟子已经成为当代砚雕名家,是歙砚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者。柯崇三十年砚雕不辍,制砚刀工独到,线条流畅,常根据石料的造形、纹理、颜色、等天然风韵因材施艺 ,追求自然与人工协调统一,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砚雕作品注重文化内涵,题材广泛,意境深远,能吸收古今诗词,绘画,及各类雕刻之精华,师古而创新,可谓砚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尽在砚中,深受行家赞许。 代表作有《东方巨龙》、《松林雅聚》、《仙女舞乐图》 、《琴棋书画》、《嫦娥奔月》、《狮子滚绣球》、等,2001年在纽约石溪大学展出,《九龙朝阳》砚被美国纽约华人艺术博物馆收藏,并获最佳华人艺术精品奖。2010年歙砚作品《巨龙砚》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届“中国文房四宝精粹博览会”获得“文房精粹奖”金奖。2014年8月柯崇的歙砚作品《和合二仙》砚又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三狮戏球》砚在首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获银奖。10月《徽州石狮》砚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大展获金奖,《杜康品酒》砚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四水回归》砚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11月《双狮滚绣球》砚在安徽省第四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获银奖。12月《有容乃大》砚在首届中国国际传统工艺技术研讨会暨博览会名人名品展获一等奖,《魁星点斗》砚砚获中华传统工艺名品一等奖,《琴棋书画》砚获中国国际传统工艺技术博览会金奖。并荣获“中国传统工艺特殊贡献奖”、 “中国传统工艺领军人物”等至高荣誉。今年3月他的砚雕作品《庄周梦蝶》砚在第50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荣获2015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大奖赛”金奖,5月份《西厢记》砚又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荣誉满满,被业内人士称赞为“歙县砚雕艺术家获奖第一人”、“ 金奖专业户” ,柯崇大师因此获 “中国传统工艺领军人物”殊荣。柯崇在2011年4月被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全国职业技能考评委员会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传统工艺师;2011年国际职业规划鉴定中心评审为“国际注册高级工艺美术师”;2011年5月由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收入国家专业人才库;2014年黄山市政府授予了“新安艺术家” 称号; 中华文化研究院聘为院士,授予了“中华文化名人”称号;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了“中国传统工艺领军人物”,国际艺术家协会授予了“中华杰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柯崇现为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并任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安徽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黄山市工艺美术协会及文房四宝协会理事、歙砚协会理事和歙砚精品艺术馆艺术总监。2014年,为了将歙砚文化之薪火更好地传承与推广,他成立了黄山市徽州歙砚研究中心,并受邀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安徽卷》的研究和写作。柯崇大师集制砚与治学于一体,在2011年曾与程明铭先生共同编著了《中国歙砚大观》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三十多年来,既研发砚石,又操刀雕刻。既连篇累牍地著书立说,又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奉出艺术精品。既单门独户的辛勤劳作,又积极组织业内人士为弘扬歙砚文化劳碌奔波。他为中国歙砚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歙砚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近年来,柯崇大师俨然以“中国传统工艺领军人物”身份,多次率领歙砚文化艺术家参与许多国家和国际展览与交流活动,不断加强歙砚文化和砚雕理论的研究与交流,悉心努力,使歙砚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年以来柯崇与程明铭先生一起,在古歙范围内新发现了有金星、金晕、眉纹、水浪、玉带、等砚石的砚坑20多处,并开发利用了彩带、金皮、金膘、金丝、银线、彩眉、金眉、冰纹、千层石、朱皮籽料、龙潭黑玉、刷丝纹、等若干纹饰的砚石新品,开发利用这些砚坑砚石缓解了歙砚石的紧缺,对歙砚资源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柯崇是程明铭大师毕生培养的唯一研究砚石、砚文化的弟子。为了推广歙砚制作技艺知识,传播歙砚文化并提高歙砚的知名度,鼎力协助程明铭编著《中国歙砚大观》一书,本书是二位30多年合作的结晶,共分为十一章60余万字300多幅附图,内容丰富,字字珠玑。2012年被收入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丛书第一辑,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歙砚研究中一大空白。2013年柯崇被收入《当代安徽书画家即工艺美术师》;素有“南饶北季”之称的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为柯崇砚雕艺术馆题词“砚之冠”;《东坡赏砚》砚被饶宗颐大师收藏。柯崇痴迷于砚雕,创作歙砚之余对砚石、砚文化继续研究,其砚雕艺术不止于此,正在砚林中茁壮成长。
无语了,不是口头文化么?为什么打开却是这个??!
题目:从传统走向现代民族激情中华魂让传统节日文化“长入”今日生活态度:“非遗”保护关键在于提高文化自觉现在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数都要求是“活态”的,既需
艺术设计是一种通过物质表达精神的创作手段,是一个能衍生和追溯到多方面的专业集群,也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行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博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
提到武术,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套路! 但如果只练套路,就认为是练了武术的全部的话,这个误解就未免太大了。这种误会也常误导练武的青年人,认为练完了套路就完成了工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儿科护理学 》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