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2

人到中年156
首页 > 期刊论文 > 小学生符号意识培养案例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471468543

已采纳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出以下要求:“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笔者以为:学生符号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一、联系生活,渗透符号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这样的符号处处可见。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的形成,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符号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到符号引入的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逐步走进符号化的数学世界,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因素。在认识“0~9”时,学生对于日常意义上的“数数”、“识数”、“写数”已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数字符号“0~9”,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数的学习放入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从具体事物或事件出发,丰富学生有关“数字”符号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并最终形成形式化的抽象数字符号。又如在教学:教师有12个红五角星,奖励给同学们一些后,还剩5个,奖励给同学们几个?可以列式12-□=5,在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就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二、操作实践,感受符号化:每一个符号的形成,都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是反映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往往会使学生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符号的学习不能变成单纯的抽象符号的学习,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数学,通过观察、实践、分析、归纳,获得体验,感受符号化,如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类图式符号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通过摸、印模、描绘等操作,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充分感知几何图形与实物的区别,通过多种形式变换,让学生掌握其本质特征。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就可采用如下操作流程:1、摸(自主实践感知):分组进行搭积木游戏,摸一摸所用材料。2、说(引入角的概念):说游戏过程,特别是摸材料的感觉和发现。3、做(初步抽象图形):各自想办法把感受到的角呈现出来。4、符号化:(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图形与实物对比,理解掌握角的特征。这样的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到了符号化,亲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提升了学习效率。三、创设情境,增强符号感:数学符号的功能是用符号的形式代表符号所表达的丰富内容。虽然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因此,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使学习活动尽可能的处于情境之中,是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认识乘法”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新的运算符号和形式,所以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抽象出乘法数量关系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入乘法符号,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教学中可以这样做:1、创设情境(出示课件):场景(A)森林运动会:兔2只一组有3组,鸡3只一组有4组,猴5只一组有5组。师:你能知道兔、鸡、猴各有多少只吗?(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说成几个几)场景(B)学雷锋活动:一(1)班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4位同学一个小组,共有9组。师:你能知道有多少位同学吗?(让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列式就太麻烦了,而如果用“几个几”来说就很简便)2、组织交流:有多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你能不能想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3、引入符号: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出这一类型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几个几”。进而引入“×”号,让学生明确“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再组织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4、深化认知:继续用课件出示情境,要求学生列出两种算式,进一步感知乘法算式的简洁、精确、规范,体验到数学符号特有的美。这样,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探索研究,认识了乘法,产生了积极喜悦的情绪,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解决问题,发展符号感:数学符号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它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成为思维活动的载体,并能简洁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办法后,才能充分体验到符号化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就可以让学生在一步步的问题解决中,获得a+b=b+a的符号表达式:1、提出问题,感知规律。师:六(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4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生1:27+24=51(人);生2:24+27=51(人)师: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板书:27+24=24+27)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加数位置换了,和不变。2、深化问题,体验规律。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具有同样的特性呢?你可以举例说明。(学生分组,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师:(组织学生观察各组所写算式)这样的算式都具有我们前面发现的规律吗?(生思考回答)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生思考回答)3、建构规律,发展符号感。师:这一类写不完的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它们的规律吗?师生互动交流得出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出它的意义吗?(生讨论交流)师:展示学生创造的表达式,组织评析。师小结:数学上常用字母来表示数,字母符号的运用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般地我们可以用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样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达为:a+b=b+a。(师板书字母公式)这样的问题解决与探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符号感,同时学生也发现了用字母表示数能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符号感的培养必将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情境→抽象化→符号表示→深化应用”这一系列逐步形式化,符号化的过程,学生的符号感就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316 评论

Shiro白小白

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三、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方面: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有一块展板:“1983年初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航行调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仅发现两只老虎,因此东北虎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对外经贸大学的小杨认为:一个标准的操场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围里就有两只老虎,那么老虎的数量应该很多,怎么还会因此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呢?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参观者对此说明都熟视无睹,而小杨却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呢?一方面我认为小杨善于观察、思考,另一方面说明小杨有很好的数感。 “数感”,就是对数的本质的理解和感觉。数的本质是“多与少”或者“大与小”,从而过渡到数的顺序。有关“数感”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动物的感知,比如说—条狗,它可能敢与一匹狼争斗,但如果有两匹狼它就会害怕,如果面对一群狼它就会逃跑。这说明动物也知道“多与少”。在《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只乌鸦在一家庄园的望楼顶上建了个鸟巢,庄园主对此很生气,决心杀死这只乌鸦。可是,每当庄园主走进望楼,乌鸦就离巢而去,直到庄园主走出望楼才回巢。庄园主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个朋友,两人一起进去,然后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个人去杀乌鸦,但是乌鸦并没有上当回巢。后来又三人进去两人出来,四人进去三人出来,依然如故。直到五人进去四人出来,乌鸦才分辨不清,回巢了。这说明乌鸦关于数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会数数的话,能辨别到几呢?实验表明,人也只能辨别到4或5。由此可以推断,在数学方面,发明了计数之后,人类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差异。有了“多少”这一概念,人类才能理解“有序”、“后继数”等概念。从l开始,借助“后继数”,便形成了自然数系;通过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形成了有理数系;通过有理数的代数运算,最终形成了实数系。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产生而不是通过运算产生的自然数,才是数学最本质的概念,也是小学数学的根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 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 和 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刘钰杰说:“我穿20号的鞋子。”刘翔宇说;“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杜雨萌说:“我有20支新铅笔。”丁中岚说:“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上学期学习“统计我们的鞋码”时,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有的学生写数,有的画“√”,还有的用“○、△”等图形表示。记得王老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和使用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结合数的认识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数字诞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字符号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332 评论

黑白配late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而且它们每一个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使用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有诸多的好处。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是人们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进行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符号的意义,利用符号来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策略:一、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交通标志……各种各样的符号处处可见。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的灯笼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提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灯笼的规律表示出来呢?由于灯笼是较难直接画出来的,这就容易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符号经验,自主思考。结果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O●O●O……;□■□■□■……;有的学生用数字表示:121212……;有的学生用拼音表示:zì、lǜ、zì、lǜ、zì、lǜ……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正是已有的符号意识在起作用,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二、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老师比小华大17岁。提问:小华1岁时,老师多少岁?小华2、3、4……岁时,老师多少岁?学生回答:1+17、2+17、3+17、4+17……教师进一步提问:小华的年龄每年都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但是什么没有变化?上面的每一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与小华的岁数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两人的岁数关系呢?学生讨论后汇报:用a+17可以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与小华的岁数关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符号的概括性:a表示什么?a+17又表示什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体会字母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三、灵活运用符号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后,及时写出字母表达式:S=ah÷2,便于记忆和使用。在应用这一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16厘米,求三角形的高。这就需要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变形:S=ah÷2→S×2=ah→S×2÷a=h,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高为:40×2÷16=5(厘米)。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符号运算,教师可以再次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体会“S×2”表示的是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2÷a”表示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就等于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对符号的灵活使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符号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具体情境→抽象的符号表示→深化应用”这一逐步形式化、符号化的过程,促进符号意识的形成。

189 评论

相关问答

  •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论文

    提升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小方法

    蔷薇朵朵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研究生培养方案论文误区

    软件工程是偏重于计算机应用的学科,即你写的主题应该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即它更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研究。说的通俗点,它更在乎的是你能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至少能让别人

    赏你五个指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小学生符号意识培养案例研究论文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

    人到中年15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幼儿角色意识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大自然的搬运工)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的提供者,观察的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

    咖喱小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对策研究论文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 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

    荷塘荔色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